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风险管理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风险管理研究

许友清[1]2008年在《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创新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作为商业银行重要业务支柱之一的零售业务,在商业银行中的价值创造能力得到了迅速的提升,零售业务越来越成为商业银行发展的重要利润来源。但是,如何才能保持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可持续发展?零售业务创新就被提到了议事日程。根据近几年国际、国内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数据分析,得出了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创新是提升商业银行价值创造力、培育核心竞争力、保持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的结论。论文在对商业银行零售业务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界定了零售业务及零售业务创新的概念,对当前国内外零售业务创新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创新的现状、存在的具体问题的分析,剖析了零售业务存在问题的原因。以此为根据,论文根据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创新的发展现状和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创新的具体要求,提出了包括制度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在内的零售业务创新的具体内容。在阐述零售业务创新需要坚持的一般原则的基础上,创造性的提出了包括运行机制与业务创新模式相匹配原则、市场和客户需求领先原则、收益覆盖成本与风险原则、原创性创新与吸纳性创新并重原则、渠道创新制胜原则等在内的零售业务创新需要坚持的具体原则。最后,论文根据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创新的内容和需要坚持的原则,重点从营造创新环境、完善创新体系、完善产品战略保护体系、培养创新人才以及创新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等方面逐层深入,探讨了符合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现实的业务创新对策,并对各对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论文从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创新的实际出发,在完善创新内容和原则的前提下,对零售业务创新的对策进行了具有实践意义的、可操作性的探讨,结合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创新的具体案例,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创新问题解决方案。

程鹏亮[2]2017年在《中国商业银行资产管理制度重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5年末,银行资产管理业务规模已经达到23.5万亿,成为我国金融市场的重要机构投资者和投融资体系的重要金融中介。近两年来,商业银行根据市场环境和监管政策的变化,启动和持续推进资产管理业务转型,最新版的《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也将进一步加快转型进程。如何设计和实施银行资产管理业务转型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监管部门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课题,所涉及的重点问题包括:一是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如何通过转型去解决发展中积累的基础性问题,从而在新的市场环境和监管环境下进一步拓展业务空间。二是结合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本质和发展逻辑,在转型中如何设定转型目标,如何实施转型中的制度重构,如何解决转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叁是监管部门如何通过制度设计和监督指导来引导帮助银行资产管理业务转型,进而推动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健康快速发展。本文运用新制度经济理论和实证方法研究银行资产管理业务转型中制度重构的原因、目标和实现路径,力求解决银行资产管理业务转型中上述被广为关注的重要问题。论文的最主要创新之处在于两方面:一方面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地分析了银行资产管理业务转型的叁个关键制度问题,并提出了四项制度重构,解决了现有针对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研究文献缺少经济学理论支撑的问题,使本文的研究有很强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是从经营绩效的概念出发,以盈利模式和大类资产配置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实际业务数据通过向量自回归模型进行了两项实证研究,提出了经营制度重构的总体方向和具体建议。本文第一章首先对于资产管理业务和银行资产管理业务进行了概念界定,明确了论文研究的边界。随后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研究意义和研究创新。在文献综述部分,重点阐述了新制度经济学核心思想、理论及其与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结合点,也对实证分析中涉及的金融学领域的相关理论、模型进行了概述。在第二章,论文对于现有研究成果的综述主要包括应用新制度经济学开展金融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关于商业银行转型、综合化经营和资本约束的文献综述、关于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监管政策、业务本质、发展趋势、经营制度、组织制度的文献综述叁个方面。第叁章梳理了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叁个阶段的发展历程,提出了现阶段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发展的多项制约因素:法律主体地位不明确、没有独立于银行传统业务、未形成适合资产管理业务的风险管理体系、经营方式存在规范性缺陷和组织架构需要加强等。本章还研究了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产品体系、组织体系、流程体系、风控体系的现状,从投融资服务、银行综合化经营、客户需求等实务角度分析了资产管理业务发展对商业银行的意义,上述构成了后续研究的基础素材。作为对于银行资产管理业务转型进行制度分析的基础,第四章研究了利率市场化、人民币国际化、大资管业态和宏观经济环境四项制度环境和制度环境的变迁对银行资产管理业务转型的影响。首先,论文提出虽然银行资产管理业务曾经是利率市场化的替代产品,在利率市场化完成后,银行资产管理业务仍有较大市场空间,但也提高了业务转型的迫切性。第二,伴随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银行资产管理业务也将逐步按照四种模式实现国际化,成为银行资产管理业务转型的组成部分。第叁,大资管业态下,银行资产管理业务仍将保持行业龙头地位,但是非银金融机构开展资产管理业务的经验为银行资产管理业务转型提供了参考借鉴。第四,现阶段我国宏观经济增速放缓、供给侧改革、人口结构变化和财富管理需求变化都会对正在推进的银行资产管理业务转型产生重要影响。根据业务发展情况和制度环境的研究,第五章基于新制度经济学分析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研究转型。本章是全文重要的理论分析章节,首先通过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研究了银行资产管理业务转型的叁个关键制度问题:如何理解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发展脉络,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存在发展的原因是什么,银行资产管理业务为何要转型。对于如何理解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发展脉络,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监管套利-监管约束-监管套利-监管约束—"的发展过程是制度非均衡推动下的连续制度变迁过程,银行获取制度非均衡的潜在利润和监管活动、市场环境变化带来的制度非均衡是这一连续制度变迁过程的动力,这一发展过程的核心问题是宏观层面属于制度供给不足,缺少统一完善和边界清晰的制度框架。对于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存在发展的原因,根本是银行资产管理业务作为一项制度安排降低了社会投融资的交易费用。对于银行资产管理业务为何要转型,一方面是以基础性-强制性制度重构打破原有发展逻辑,解决总体制度供给不足,另一方面进一步降低交易费用。本章的第二部分本章结合前面叁个核心问题的分析和监管新规确定了银行资产管理业务转型的顶层设计,提出了四个制度重构:经营制度重构、组织制度重构、风险制度重构和流程制度重构。第六章研究银行资产管理业务转型中的经营制度重构。盈利模式可以更全面的反映银行资产管理业务整体经营,可以作为研究经营制度的出发点。本章首先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盈利模式。实证结论表明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盈利模式仍然与赚取利差的传统信贷业务相类似。结合监管新规,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经营制度和盈利模式将面临很大调整。在第二部分,本文根据金融投资理论和实际业务运作情况,提出业务盈利的关键点是大类资产配置,现阶段大类资产配置转型方向是扩大资本市场类资产在大类资产配置中的占比,再通过基于实际业务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资本市场类资产已经逐步成为支撑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盈利的最重要资产,且相对于其他大类资产构成一定风险对冲,从而证明了上述结论。第七章研究银行资产管理业务转型中的组织制度重构。本文首先比较分析了部门制、事业部制和子公司制的特征和优劣,海外银行和国内非银机构开展资产管理业务的独立性较强,也对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制度重构有参考意义,结合上述比较分析和案例分析,本文提出组织制度重构的路径是在短期实现真正按照事业部制运作,成为利润中心;中长期设置专营资产管理业务的独立子公司。本章第二部分认为组织制度重构容易形成路径依赖特征,应把握好几个关键要素:一是业务独立经营是关键,要解决资产管理业务对于银行传统业务的依存问题。二是组织制度重构需要改变现有的横向和纵向业务链条,必须化解行内阻力,重构资产管理业务链条。叁是做好资产管理业务中后台安排。四是合理设置资产管理业务一体化的边界。五是需要关注组织制度重构的外部政策依据和政策障碍。最后,论文对于监管部门和银行及其资产管理部门分别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对于监管部门的政策建议主要围绕监管新规的设计和社会舆论的引导,对于银行及其资产管理部门的政策建议主要包括尽快把握业务转型的先机,通过资产端和产品端联动开展业务转型等等。

翟琼[3]2008年在《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私人银行业务虽然在国外已有上百年历史,但对于中国来说却是崭新的事物。中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发展,居民私人财富亦不断增长,庞大富豪群体的财富管理服务的需求强劲,私人银行业务正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增长潜力。2007年3月28日,中国银行开设了中国第一家私人银行业务部,开启了中国银行业务新的篇章。同时,外资银行十分看好中国的个人金融市场,将私人银行业务作为重点业务,锁定中国的高净值客户,因此私人银行业务成为中外资银行竞争的焦点。本文分为六个章节,各章的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第二章是理论基础及理论借鉴,首先说明了私人银行业务的概况,包括私人银行业务的定义、客户的类型、主要提供的服务内容,并分析私人银行业务与零售银行业务的区别。其次介绍了研究的理论借鉴,主要是金融创新理论、银行再造理论和金融中介理论。第叁章是国外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与启示,首先是国外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背景分析,接着介绍国外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现状,着重介绍了瑞士和美国的私人银行业务发展,得出国外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新趋势及对国内的借鉴和启示。第四章是国内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现状及问题。本章首先分析了目前国内发展私人银行业务市场和竞争状况,并指出国内商业银行开展私人银行业务过程中需克服的困难。第五章是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SWOT模型分析,通过内部能力与外部环境的分析得出SWOT分析结论。第六章是对国内商业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提出了一些粗浅的策略建议。本文主要观点及结论有:(1)私人银行虽然业务涵盖广泛,但其核心业务是资产管理服务、信托服务和高端咨询与协作服务叁种业务;(2)金融全球化时代的金融中介发展的特点呈现出集中化、全球化、混业化。这些趋势使得金融机构能够在个人业务领域中的细分市场——私人银行业务业,为客户提供全球化、多样性、个性化的服务;(3)总结了私人银行业务与银行的零售业务的区别,主要是服务对象不同,保密性与安全性的要求不同,服务的内容不同,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不同,私人银行业务具有风险小、利润高的特点;(4)私人银行业务的私秘性是私人银行业务最显着的特点之一。同时,私人银行业务客户要求银行提供的服务与一般客户要求银行提供的服务有很大差异;(5)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有两个代表性的国家:一个是瑞士,一个是美国。作为私人银行业务发源地的瑞士至今仍有许多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优势。如果未来私人银行业务客户更看重投资业绩,则美国的私人银行业务可能会更有优势;(6)私人银行业务提供的业务包括商业银行业务、投资银行业务、保险业务、咨询业务、信托业务等,还根据客户的要求提供与生活相关的非金融服务;(7)私人银行业务一般被认为是低风险的业务,它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确实很低,主要风险是操作风险和信誉风险;(8)国内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应该在服务流程、组织结构、用人机制等方面有进一步的创新;(9)本文对中国的私人银行业务业市场作了初步的探讨,虽然目前高净值个人的客户群已经形成,但国内商业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还存在诸多不足,而外资银行在此业务上优势显着,因此国内商业银行应学习外资银行先进的经验,利用自身优势发展私人银行业务;(10)在中国发展私人银行业务业仍需克服国内信用体系不健全、资本市场不够成熟等一些困难。同时,由于私人银行业务业的私秘性特点,所以该业务领域公开的数据资料很少。由于私人银行业务在我国刚刚起步,国内对此业务还认识不足,本文对现代西方私人银行业务业作系统化的介绍和初步的理论探讨,也初步研究了中国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现状及问题,为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和研究私人银行业务提供一些帮助。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1)理论分析不够深刻。本文虽然运用了相关理论对私人银行业务进行了一些分析阐述,但是理论研究不够深入;(2)研究缺少大量数据的支持。由于私人银行业务的特殊性,数据获取非常困难,因此研究缺少大量数据的支持。

彭霞[4]2007年在《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基于我国金融市场全面开放的背景,首先对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进行简要的概述,从国内外对个人理财认识的不同角度界定了商业银行个人理财的内涵,介绍了商业银行个人理财的种类划分,综述了研究商业银行个人理财的重要理论,包括有生命周期理论、投资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理论、金融创新理论等,阐明了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创新的内容,基于私人财富的保值增值需要、金融机构市场竞争的需要及为混业经营打基础的需要,进一步说明了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的价值取向。其次通过与国外最早开展个人理财业务的瑞士商业银行和在个人理财方面最有代表性的美国花旗银行的比较研究,找出我国商业银行现行个人理财业务在业务组织形式、市场细分和市场营销、产品与品牌、业务处理与产品开发、考核方法与指标等方面的差异,以此借鉴国外商业银行开展这一业务中的先进做法。从“业务发展理念概念化,缺乏实质性、产品品种同质化严重,创新滞后、服务水平技术含量低,缺乏竞争力、组织机构设置随意化,缺乏科学性、设置高门槛”等方面剖析了个人理财业务开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从宏观金融环境方面和银行体系内部及客户角度分析了创新滞后的原因。结合我国“贫富差距“、“人口老龄化”等实际情况,提出了加快个人理财产品的开发和创新,优化产品结构和加快个人理财服务创新,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及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拓展个人理财服务新渠道和推进管理创新,以促进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创新对策。

李国庆[5]2015年在《中国金融脱媒化的经济影响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金融脱媒化是市场经济和金融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金融行业所呈现出的发展趋势和方向。金融脱媒最早出现在美国,大萧条时期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颁布了Q条例,该条例要求商业银行不得对活期存款公开支付利息,并对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的利率上限设置限制。在大萧条时期,Q条例的实施有利于将融资成本维持在较低的水平,有助于恢复和重建美国的金融秩序,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经过十几年的恢复与发展,美国经济逐渐走上繁荣,与此同时,通货膨胀率也开始居高不下,甚至曾一度突破20%,而Q条例对银行存款利率上限进行严格的限制,导致投资者饱受财产流失的折磨,公众对银行存款的信心逐渐丧失。在这种环境下,投资者急于寻找其他投资渠道,实现保值增值的目的,大批资金开始流出银行,这也是促使美国货币市场基金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后,以葡萄牙、法国、意大利为代表的欧洲国家也相继出现金融脱媒现象。从中国的情况来看,自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夕,中国一直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这一体制下,整个社会资源均由国家统一分配,社会融资方式非常单一,中国金融业缺乏发展的土壤,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在金融体制上,也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积极推进由高度单一的金融结构向多元化的金融结构转变,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开始逐步趋于多样化,金融业务种类不断丰富和服务领域不断扩展。20世纪90年代,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进程不断加快,逐步建立了以中央银行为核心,以专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组织体系,商业银行开始在社会融资中占据绝对主体地位。此后,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开始蓬勃发展,中国金融业也开始呈现脱媒化趋势。金融脱媒化的出现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既有宏观角度的影响,包括对国家的金融体制和相关制度、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的影响;又有中观的影响,包括对区域、行业和产业等的影响;也有微观的影响,包括对居民、企业等微观主体的影响。论文运用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注重借鉴国际经验和个案分析的研究方法,在分析中国金融脱媒化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和借鉴发达国家金融脱媒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系统地研究了金融脱媒化对中国宏观经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商业银行、企业和居民的经济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金融脱媒化产生的原因。金融脱媒化可以分为资金供给端脱媒和资金需求端脱媒。从资金供给端来看,导致金融脱媒产生的原因主要有:资本的逐利性;技术进步;居民为了实现资产稳值、增值;投资理论的发展促使居民转变投资观念;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信用制度逐渐完善,资金借贷双方间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缓解;金融市场和金融创新的发展,大大拓宽了投资渠道;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打破了传统金融垄断金融市场的局面,进一步刺激金融脱媒化的发展。从资金的需求方来看,导致金融脱媒化原因主要是: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不断完善与发展,企业融资可选空间大幅增加;私募股权投资和风险投资基金在企业发展初期融资中日益发挥重要的作用;互联网融金融迅速崛起,企业能够通过互联网平台募集所需资金。中国金融脱媒化发展迅速。中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此,中国的金融脱媒化也被赋予了中国特色。金融脱媒化的出现表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发展至新的高度,预示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成效。中国金融脱媒化出现的时间较晚,与国外金融脱媒化不同的是,中国金融脱媒最早是从资金需求端开始的,这也是与中国特殊的国情紧密相连的。随着金融产品创新的发展,金融脱媒逐渐从资金需求端蔓延至资金供给端。由于国内独特的政治经济环境,金融脱媒化产生的原因也有自身的特点。资金供给端脱媒的原因主要是:银行存款利率低,导致大量存款资金流失;居民投资观念的转变;金融市场持续发展,金融产品日趋多样化,大大拓宽了投资渠道;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商业银行经营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资金需求端脱媒的原因主要是:直接融资成本较低,且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银行借款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规模要求较高,中小微型企业被迫转向其他融资渠道;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迅速发展和完善,市场融资能力大大增强,直接融资渠道逐渐打开;PE/VC机构迅速崛起,创投快速发展;互联网融资渠道的拓宽,企业能够以众筹、P2P平台等方式获取资金。中国金融脱媒化主要表现在:社会融资规模大幅增加,直接融资占比逐渐提升;银行存贷款余额增速有所放缓;以交易所市场和银行间市场为代表的直接融资规模大幅增加;银行存贷款利差空间逐渐缩小;以互联网理财产品和P2P网贷平台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从居民的角度来看,组合投资理念已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参与证券投资和互联网金融投资;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企业的融资方式更趋多元化,银行、交易所市场、银行间市场、互联网金融等都已成为企业融资的可选渠道;从银行的角度来看,银行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增速下降,而中间业务增速不断加快,银行的非利差收入在银行收入总额中的占比也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金融脱媒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与对策。金融脱媒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非单向的,而是双向的影响,即金融脱媒程度影响经济发展水平,反过来,经济发展水平也会制约着金融脱媒化程度。金融脱媒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金融脱媒化促进了资本市场的发展,融资渠道更加畅通,有利于刺激投资需求,充分发挥投资拉动经济的作用;随着金融脱媒化的发展,直接融资重要性逐渐增强,有利于改善和优化社会融资结构,进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金融脱媒化对银行业主导下的金融体系造成冲击,可能会引发金融风险,对宏观经济产生一定的负面应影响。金融脱媒化也对政府的经济政策、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等产生影响,通过政府行为对经济发展产生作用。论文通过金融脱媒化对利率渠道的影响、金融脱媒对信贷渠道的影响、金融脱媒对金融资产价格传导渠道的影响具体研究了金融脱媒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面对金融脱媒化,中央政府的应对策略是:在处理金融脱媒化的问题上,既要具有全局性和前瞻性,又要准确把握节奏、稳步推进;要有规划、有步骤、坚定不移地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强金融监管,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鼓励金融企业更加重视培养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意识,提升金融业的服务能力;通过政策倾斜缩小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的差距,促进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继续推进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格局,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可选融资方式;采取政策措施,鼓励非银行金融行业的发展,充分发挥非银行金融在社会融资中的积极作用。各地方政府应当适时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积极发挥金融脱媒化的优势,并采取必要的措施应对金融脱媒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以适应当前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和金融环境。金融脱媒化的产生和发展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产生一定的扭曲效应,从而对货币政策产生影响。因此,央行在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时,应当充分考虑到金融脱媒化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货币政策的效率和政策效果,以便更好的发挥宏观调控职能。金融脱媒化的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与对策。论文对金融脱媒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论是:第一,金融脱媒化程度对东部地区的积极作用显着大于中西部地区。除个别省份外,金融脱媒化对东部地区省份的经济增长的总效应都在2%以上;对中西部省份的总效应较低,大多在1%以下的水平。平均来看,对于东部地区,金融脱媒化程度每提升一个百分点,将会拉动经济增长0.28个百分点;对于中西部地区,金融脱媒每提升1个百分点,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11个百分点和0.06个百分点。第二,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影响金融脱媒化的程度,进而又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由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金融市场尚不成熟,企业融资渠道单一,对传统的银行信贷渠道依赖较大,金融脱媒化的积极促进作用尚不明显。而对于东部地区,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金融市场的成熟度较高,企业和居民不断接受新的投融资观念,对银行信贷的依赖性逐渐下降;随着金融脱媒化程度的加深,社会融资成本不断下降,企业和居民的财务负担有所减轻,极大的刺激了社会投资和最终消费,进而对经济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金融脱媒化的出现对中国的产业结构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金融脱媒化的发展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有利于促进各行业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行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更为重要的是为新兴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金融脱媒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与对策。金融脱媒化环境下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机遇主要是:金融脱媒化倒逼商业银行采取多种措施提高竞争力,大力推进经营模式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增强银行应对风险的能力。所面临的挑战是:商业银行在市场融资中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金融脱媒化的出现意味着市场融资方式增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银行的地位和功能;随着金融脱媒化的产生与发展,金融市场上的投资产品更趋多元化,银行理财产品、股票、债券、信托产品、基金等产品逐渐成为人们可接受的投资方式,资本市场的发展和金融产品的多样化严重威胁着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在金融脱媒化的压力下,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也受到威胁;金融脱媒化会加剧银行存贷款期限不匹配,从而可能引发银行流动性风险。应对策略是:金融脱媒化环境下盈利模式的创新成为商业银行发展的新出路;转变银行的经营模式,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努力培养产品和服务创新意识,积极推进产品创新;深化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更好地实现互利共赢。金融脱媒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与对策。金融脱媒化更有利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意味着企业融资渠道更加丰富、融资成本更低,有利于企业改善资本结构,特别是有利于解决中小微型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企业应对策略是:充分把握良好的融资机遇,合理调整发展战略;改善企业资本结构;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提高管理效率和生产效率;注重培养自主创新意识;根据自身需求选择最佳融资方式;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争取实现从小到大、从大到强到优的跨越式发展。金融脱媒化对企业和居民的影响与对策。金融脱媒化促进了金融产品创新,拓宽了居民的投资渠道;冲击居民的投资理念,组合投资理念逐渐被大众所接受;为居民融资提供便利,极大的刺激了居民消费。居民应对策略是:选择合乎自身需求的投资产品并保持良好的投资心态;通过分散化投资的方式降低投资风险,树立科学的组合投资观念;比较多种融资方式优劣,选择最佳融资方式。

李程[6]2007年在《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居民的投资意愿及现代理财观念增强,金融服务需求也日益多样化。金融监管部门推进金融深化力度的加大,利率、汇率等金融市场价格要素逐渐引入市场化的决定机制,各类金融机构业务交叉拓展与综合经营趋势日见明显,银行进行产品创新与服务创新不断地加快。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迅速开展就是在这一背景下的集中反映,并且正日益成为商业银行实现发展战略调整与业务转型的重要手段。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步伐加快,为金融消费者提供综合化、个性化金融服务的个人理财业务逐渐成为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重点,也将成为各类商业银行业务拓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受金融法律制度、金融管理体制和金融市场发育程度等方面的制约,在国内进行个人理财业务创新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许多新的问题。如何妥善地处理好理财业务创新中的问题,提高商业银行对理财业务风险的管理水平,加强对理财业务的监管,是摆在我国银行业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国内外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状况进行比较,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开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与国外商业银行同类业务的差距,指出了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创新面临的主要障碍,阐明了我国个人理财业务创新的主要内容并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能对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有所裨益。

刘清[7]2005年在《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金融业处于国民经济的核心地位。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发展至今仍然是金融业的主体,为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已严重的危机到国家金融安全和经济稳定大局。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和大量的不良资产阻碍着银行业的改革进程,并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已成为金融改革的重中之重,股份制改革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本文以现代企业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为出发点,阐述了现代公司治理理论的一般性,介绍了发达市场经济国家银行公司治理的先进经验以及发展趋势,分析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企业制度的现状、近几年改革取得的成就及其经营机制运行中的诸多现实问题,结合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发展实际,重点论述了国有商业银行在两个层面的改革,即制度层面的公司治理建设和经营层面的经营机制建设,经营机制的改革重点则是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国有商业银行基本上不具备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改革的核心是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即通过股份制的改造和上市,改变原有的行政管理模式的诸多弊端,改善股权结构,引进战略投资者,建立以董事会为核心的“叁会”的权利与责任相制衡机制,为强化对董事和高级管理层的监督,引进和借鉴发达国家的独立董事制度,从而形成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特点。为了避免管理阶层的败德行摘要一2一为和市场的逆向选择,还必须建立和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如内部控制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和信息披露机制,而这些相关的机制在国有商业银行旧有的管理模式中也基本上是不具备的。 转化经营机制是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又一个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这方面的改革基本上体现了国有商业银行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的全部创新活动。资本金严重匿乏和巨额不良资产是我国银行业风险高度聚积的集中表现,无论从国家的注资、不良资产处置、还是银行发行次级债券以及资产证券化等的尝试,特别是次级债和资产证券化以及未来银行上市的证券发行等,拓展了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补充渠道,通过市场化行为建立了资本金补充机制;不良资产的体内和体外的处置机制创新极大地化解了银行风险,对己形成的不良资产处置积累了经验,也完善了风险管理和风险防范机制。 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的动力和源泉。本文从金融创新的视角,阐述了国际银行业的发展趋势。国际银行业的竞争主要体现银行业务创新,而银行业务的创新需要构建对资源整合的平台,即组织模式的再造。本文提出了建立国有商业银行的扁平化的组织模式,即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整合资源,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国家银行业整体核心竞争力,以适应国际金融网络化、全球化等新形势下的竞争需求。扁平化组织模式反映了新一代银行业正逐步由生产导向向消费者导向和服务导向的转变,以及围绕顾客价值的体现不断创新银行业务的经营理念的趋势。在扁平化组织模式的平台上,本文进一步论述了国有商业银行业务重心应由单一摘要一3一-一一一一一.-一的资产负债的经营管理模式向全面的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的经营管理模式的转变。指出国有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和个人理财业务创新方面存在的问题及需要改进的方面。 作为一个高风险的行业,如果不能紧跟时代的脚步,在融入世界金融一体化的大潮中就会败北。一个银行发展的潜力,关键是看其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全面的风险管理理念和风险管理技术,是国际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新资本协议》所倡导的最新风险管理的核心思想。本文介绍《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核心内容,着重论述了国有商业银行面临新资本协议的挑战以及实施过程中的几点看法。虽然国有商业银行现实状况与《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要求相差甚远,但在过度期中,国有商业银行还是有能力达到新资本协议的叁大支柱:即最.低资本要求、监管当局的监管及市场约束要求,特别是在开发内部评级法上。建立和完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是我国金融业与国际接轨的集中体现。 通过对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研究,以期为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和高效的经营机制,全面提升国有商业竞争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创造一个市场化的金融竞争环境方面提供理论依据,并对改革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在面对银行业的全面开放之时,既能应对外资银行的冲击,也能跨出国门参与全球性金融竞争,从而增强国家金融整体竞争力,保障金融安全,为我国跨国公司和外向型竞争企业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全面化金融服务,推动国民经济向前发展。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忽厂

杨静[8]2012年在《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创新研究》文中指出投资银行能够以灵活多变的形式参与资本市场配置,其在资本市场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越来越被充分认识,国外商业银行都以不同的模式发展投资银行业务,通过金融创新,在投资银行业务领域研发了丰富多样的产品,构建了全方位的服务体系。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存贷利差的减小、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规模的扩大、金融“脱媒”现象的加深,我国商业银行只依靠发展传统信贷业务来获得丰厚营业收入的时代将一去不复返,在金融法律法规的修改和松绑下,我国商业银行已经经营了多种投资银行业务。随着经济全球化与金融国际化的深化和发展,我国金融业已经全面对外开放,国外成熟的投资银行正快速地抢占着我国新兴的资本市场,使正处于起步阶段的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需要进一步的创新和发展,以不断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经过了近年来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产品种类在不断增加,投资银行业务占商业银行营业收入的比重有所提高,经营模式逐渐多样化,但也存在诸多不足,产品同质化现象较为明显,国内商业银行之间在资本市场上的竞争日益加剧,投资银行业务收入在商业银行总收入中占比相对于国外着名的商业银行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经营模式自身的发展也不够成熟,因此,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必须进行创新才能保持持续快速发展的生命力。尽管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创新在资金、信息、客户资源、信誉、网点布局、综合服务等方面拥有优势,但也面临着各种内外因素制约。就商业银行自身来说,传统经营理念总是以售出产品为目的,而没有从客户的实际需求出发,新技术应用不充分,业务运作组织结构不合理,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不完善,产品营销相对单一,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等,这些无疑都从内部制约着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创新。在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制度格局下,监管权限划分模糊、监管效率低下、法律法规不健全、资本市场发展不完善等因素也制约着投资银行业务的创新,然而这些都是商业银行难以改变的外部制约因素,所以商业银行应该立足于现实外部环境条件,着眼于自身的优势来破解创新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内部制约因素。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创新首先要改变以效益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应深化以价值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以适应新的竞争环境;建立扁平化和集约化的组织结构以减少管理层次、加快信息传输速度、提高快速决策能力;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拥有的资源禀赋,在一些特定的投资银行业务领域开展创新,实现特色化经营,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深化现有品种以改变产品的同质化现象;创新服务模式和营销方式以满足客户的需求,打造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牌,设立虚拟投资银行以提升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影响力;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以发挥人才在创新中的核心作用;此外,鉴于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风险性,要使创新的成果能够得到落实,还要加强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管约束,以健全投资银行业务风险管理机制,使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与投资银行业务创新相适应。

方健敏[9]2007年在《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防范与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风险管理过程中,有一个基本的共识,那就是:风险管理的效果仅仅取决于最为薄弱的一环。金融市场在不断变化,也不断地把金融机构推向不熟悉的新风险领域,这些新的风险领域也相应变成整个风险管理中最为脆弱的环节。在这个新的脆弱环节不断爆发问题之后,新风险管理框架开始覆盖这些新风险领域。近年来,这种演进的轨迹十分明显,金融机构注重管理的风险从开始的信用风险,进一步拓展到市场风险,乃至当前的操作风险。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速度的不断加快,银行经营规模和交易范围的不断扩大,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问题凸现,国际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大案要案不断爆发。2004年6月巴塞尔委员会在《新资本协议》中最终正式将操作风险纳入风险资本的计算和监管框架,并规定为操作风险分配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操作风险的防范。反观国内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形势亦不容乐观,2005年初以来,中国银行业爆出多起金融大案,涉案金额之巨、爆发频率之高令业界为之震惊。换言之,操作风险正威胁着中国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存款人利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极大损坏了中国银行业的公信力和对外形象,更为国有商业银行的股改上市和国际竞争带来了不小的负面效应。目前,我国银监会也已经开始重视操作风险问题。2005年银监会发布《关于加大防范操作风险工作力度的通知》,明确提出了操作风险概念,并要求各商业银行加大对操作风险的防范和控制力度。总而言之,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日益受到关注。本文研究首先以《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国际活跃商业银行、专业人士和学者有关操作风险的定义和国际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一般框架为基础,结合中国特殊的经济金融环境和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现状,对操作风险范畴进行了重新界定和划分,深入理解操作风险的内涵和特征。同时,对操作风险产生的经济学理论进行了综述,分析操作风险产生的深刻制度根源,为阐述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生成机理搭建理论分析框架。然后,结合国内商业银行近年来操作风险引发的大案,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表现形式和特点,对操作风险及其管理的现状和趋势进行阐述,分析操作风险管理框架的局限性,并寻找论文的研究路径和方向。最后,基于对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主要障碍的深入分析,借鉴国外先进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成功经验,本文将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操作风险管理框架作为有效防范和管理操作风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从四个层次阐述了构建操作风险管理框架的相关构想,从而实现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目标,加强商业银行的综合性市场竞争力。

张丹[10]2008年在《论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文中研究说明商业银行个人理财是银行利用客户的各项财务资源,帮助其代理金融资产管理、实现人生目标的过程。具体来说,就是基于客户的收入、支出、资产、负债、保险等财务现状数据和一定的财务假设,综合考虑客户的各种财务目标,进行客户风险偏好的测试和投资组合的调整,基于现金流、资产价值、各项财务指标的分析,帮助客户制定个性化的理财规划,推荐需要的金融产品,并出具理财报告。个人理财业务最初出现在美国,继而在欧洲以及亚洲的日本、香港等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获得了迅速的推广,现在已成为世界各大商业银行的一项主要业务,并开始影响商业银行今后的业务发展方向和长期经营战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居民的投资意愿及现代理财观念增强,金融服务需求也日益多样化,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成为商业银行业务拓展的一个重点。而在西方发达国家个人理财几乎深入到每一个家庭。个人理财业务己经成为西方商业银行业务领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西方商业银行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金融创新浪潮的冲击下,个人理财业务获得了快速发展。在过去的几年里,美国银行业个人理财业务每年的平均利润率己高达35%,年平均盈利增长率达12%—15%。自1996年起,深圳、广州地区不少商业银行分行陆续设立私人理财中心或私人银行部开展了个人理财服务。1998年工商银行上海、浙江、天津5等家分行选择了一些营业网点进行“个人理财”试点。现在,几乎各家商业银行都推出了相应的业务种类,个人理财业务正在成为金融行业新一轮竞争的制高点。论文基于商业银行零售个人理财业务发展轨迹的回顾,简要介绍了国外的发展历程;阐述了国内外各大机构协会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的概念,并参照各国不同的概念赋予了新的界定。重点介绍了我国商业银行站在新的起点上,即股份制改革成功后,面对国外银行的大举进入,中资银行在理财业务方面的拓展情况,针对商业银行已经起步的个人理财业务展开分析。论文对国外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情况进行了比较,指出了共同点,分析了发达国家银行理财业务各自的特色和发展趋势,主要发达国家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进入我国市场后的情况。在此背景下界定了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个人理财业务的新起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个人理财业务的四大前提是: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环境的变化,大力发展个人理财业务,是生存的需要,又是提高竞争能力、谋求更大发展空间的手段;宏观经济的高速增长为理财业务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中国富裕阶层的形成,为金融市场提供了多样化的需求,为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个人银行业务奠定了基础;巨大的市场需求以及收入差距的扩大,迫切需要商业银行推出个人理财业务;积极发展个人理财业务有利于改善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扩大收益来源,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正在起步,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是风险的识别,其次是管理层面的问题。论文从个人理财业务中的操作风险、个人理财业务的信用风险、个人理财业务的市场风险、个人理财的法律风险、个人理财的其他类风险等五个方面剖析了风险成因。从差异性战略建立的不合理,开户门槛没有细分以及理财分析师、理财顾问严重不足等方面分析了业务发展的制约因素。针对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风险问题,提出的建议是: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并在其指导下对个人理财业务的有效监管;个人理财业务中的信用风险管理;个人理财业务的市场风险管理;个人理财业务的操作风险管理。针对管理层面存在的问题,建议深化市场细分,选定目标市场,选择适当的营销渠道;引进CFP,加快培养个人理财策划师和优秀的执业理财客户经理。

参考文献:

[1]. 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创新研究[D]. 许友清. 北京交通大学. 2008

[2]. 中国商业银行资产管理制度重构研究[D]. 程鹏亮.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7

[3].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问题研究[D]. 翟琼. 西南大学. 2008

[4].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创新研究[D]. 彭霞. 湖南大学. 2007

[5]. 中国金融脱媒化的经济影响与对策研究[D]. 李国庆. 武汉大学. 2015

[6].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创新研究[D]. 李程. 武汉理工大学. 2007

[7].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研究[D]. 刘清. 中央民族大学. 2005

[8]. 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创新研究[D]. 杨静. 安徽大学. 2012

[9].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防范与管理研究[D]. 方健敏. 四川大学. 2007

[10]. 论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D]. 张丹. 广西师范大学. 2008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  

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风险管理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