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点面视角下的区位选择理论探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区位论文,视角论文,理论论文,探微论文,空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7112(2010)06-0073-06
区位理论作为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学的核心基础理论,长期以来侧重于企业区位选择的研究,即企业在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下根据自身的需要和相应的约束条件选择最佳区位。由此形成了新古典理论学派、行为学派、结构学派和新经济地理学派等主要流派。区位理论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大致分为微观区位理论和宏观区位理论。前者阐明行为主体在不考虑对外部经济环境产生影响的情况下所作的区位选择决策过程;后者阐明不同的行为主体在区位选择过程中的相互影响以及外部经济环境的制约作用。因此,从个体行为活动的分析角度出发对区位选择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是区位选择理论的基本依赖路径。
一、区位的定义
“区位”作为区位选择理论的核心概念,对其定义的研究不应被忽视。不同学者根据其研究的不同需要,对此有不同的定义和理解。在学术界对区位概念的定义尚未有统一、明确的认识。在本文中,区位概念的定义必须考虑到三个方面。第一,“区位”首先是一个纯粹的地理概念,行为主体在特定的地理上的经济活动赋予了“区位”概念以经济学的意义。正如安虎森教授所定义的区位概念:区位是活动主体所占据的场所;行为主体为了实现其特定经济目的而从事活动的场所称为经济区位,区域经济学说研究的区位都是经济区位[1]。第二,区位形态的界定。从不同的研究层面来看,区位形态具有两重性。即在宏观层面看来,区位形态是一个“点”,这个“点”不存在任何内部要素及内部要素形态。作为一个虚拟的点,其强调了区位选择过程中的外部影响作用。在微观层面,区位形态是“面”的概念,强调其承载要素的功能。区位作为一个单位面,有利于分析在不同的区位选择中,区位内部的要素构成变化以及由此引起企业成本收益在不同区位的相应变动。第三,区位与区域之间的关系。在大多数情况下,区域这一概念表明的是一国经济范围内划分的不同的经济区[2]。在空间内部,相对于区位点的特征而言,区域是一个特定的面,承载着各个相异区位点的分布。
基于以上三点,可以把区位的概念定义为:区位是经济行为主体在特定的经济目标下从事经济活动所占据的一定面积的场所在区域中受到各种外部影响的作用下所选择的地理决策点。由于在宏观和微观层面上,区位的空间点面视角不同,经济行为主体必然要考虑到不同层面的影响因素和结构分析在区位选择中的作用机制。本文在以下的分析过程中不考虑区位主体间的相互作用,即不从空间竞争视角下讨论企业的区位选择,而只是单个经济行为主体的区位选择问题。
二、点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
在宏观层面区位形态作为虚拟的点,即可称为点区位,其选择决策受到区域内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包括自然资源与劳动力的分布,运输费用的作用、市场发展水平、聚集优势、公共基础设施的提供以及知识、信息与创新的传递。本文在此对这些因素在仅限于单个企业的点区位选择行为过程中各自所起的作用进行探讨。
(一)自然资源与劳动力分布
自然资源尤其是作为生产原料和能源动力的自然资源在区域间的分布状态以及富存程度对企业区位的选择有着决定影响。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点区位的选择倾向于靠近原料产地。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的地理分布是点区位选择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在劳动密集型产业部门中,企业选址受到区域内劳动力数量分布、价格差异和劳动力技术文化素养的制约。
(二)运输费用的作用
区位选择理论中的运输费用因素的分析在古典工业区位论中占有重要地位。近代工业区位理论的奠基人韦伯在工业区位的研究中认为,运输费用决定着工业区位的基本布局,尽管劳动力费用和聚集因素会对由运费指向决定的工业区位产生偏移作用[3]。运输费用本质上是要素或产品价格上的加价。在利润最大化的假定下,运输费用的作用使企业在区位选择过程中,一方面要靠近原料产地以降低要素成本价格,另一方面要接近消费市场,通过减少产品运费加价来进一步扩大市场销售范围。因此,对企业区位选择决策来说,在抽象掉其他外部因素的影响之后,来自这两方面的运输费用总额的大小决定了点区位的最终选址。
(三)市场发展水平
点区位的选择决策不仅要考虑如前所述的由运输费用作用下的企业与其产品销售市场的相对距离,更要重视市场的需求结构和水平以及市场购买能力即消费水平的大小。此外,杨吾扬教授提到市场因子中的市场结构,即其商品或服务的种类对区位选择也有一定的影响[4]。
(四)聚集优势
点区位选择决策在聚集经济的层次中涉及区域企业集群和产业集群。相似企业在区域中的聚集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源组合优势,发挥规模效益,促进信息的流通和创新的传递。产业集群在迈克·波特看来是在某一特定领域内互相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其核心内容是其竞争力的形成和竞争优势的发挥[5]。在产业集群层次上的聚集经济使专业分工不断细化,产业链的形成使得集群内部生产联系更为紧密,各项生产配套服务设施更为完备。
(五)公共基础设施的提供
公共基础设施是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是用于保证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是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一般物质条件。在基础建设方面,包括公路、铁路、机场、通讯、水电煤气等公共设施;在社会性层面,包括教育、科技、医疗卫生、体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区域内公共基础设施的完善与否,对点区位的选择起到了基础性的影响作用。
(六)知识、信息与创新的传递
点区位选择决策受知识、信息与创新的传递影响主要是通过对知识信息的接受和创新模仿两种途径来实现的。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依赖使得在其区位选择中重视靠近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集中的地带,以便能更好地接受新知识信息的传输和生产技术指导。相对于大企业集团(多分部企业)的根本性产品创新、复杂的高成本方法创新和基础性科研能力而言,单厂址企业的创新功能薄弱,其创新活动对区域环境的依赖性较强。这些小企业在创新行为模式上往往采取“搭便车”,即创新模仿的策略。而区域产业集群为这些企业的创新模仿活动提供了可能的空间。
三、基于点区位选择下的面区位要素结构分析
影响单个企业点区位选择的因素属于区位外部经济环境作用的范畴,这种外部作用的影响最终将引起企业面区位内部所承载的要素结构的形成与变化,从而使企业的生产函数发生变动。考察面区位要素的结构问题,对于企业在利润最大化的追求下确定合理的选址具有理论意义。
在面区位要素结构的分析中,重点探讨土地要素在面区位要素中的基础性地位和劳动、资本与技术要素在面区位中的生产成本构成变化分析。
(一)土地要素在面区位要素中的基础性地位
在特定的点区位条件下的面区位中,土地是其基本载体。土地承载着面区位内各类生产要素包括劳动、资本与技术的分布结构,而土地本身作为真正不可转移的面区位基本要素,其优劣差异也体现在企业总成本的变动中。
德国古典经济学家、区位理论创始人冯·杜能基于土地位置的优劣差异建立了杜氏级差地租理论,探讨了距离城市远近的地租差异,即产品的总收入减去生产成本与运输费用的差额取决于距离城市的远近,杜能将这部分差额称为区位地租[6]。在面区位中,假定生产成本不变,则区位地租取决于产品销售成本即运输费用。运输费用越低,距离城市越近,则区位地租越高,反之则反是。仅从距离因素来看,影响土地价格的区位因素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马克思的地租理论中,区位因素成为资本主义级差地租两种表现形式之一[7]。
土地的价格在本质上是资本化的地租。把预期的土地收益系列资本化成为土地的售价。在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条件下,土地的价格围绕区位地租水平上下波动。区位地租所受影响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1)距离市场(也可称作中心商业区,即CBD)的位置。距离产品销售市场越近,相对区位条件越佳,土地收益越高,区位地租也相应越高。(2)交通运输条件的通达性。交通运输条件便利的土地区位,其产品运输空间距离较短,花费时间较少,运输费用较低。通达性高使得可进入性强,土地使用竞争趋于激烈,导致高密度使用土地,区位地租较高。此外,交通的便利使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及企业之间增强了相互联系,在地域空间上产生实质的利益,有利于聚集经济效益的产生。依交通主干线形成的聚集经济带呈现出线形放射扩散状态,其区位地租也随距离主干线的远近而有梯度差别。(3)聚集经济效应水平。同类产业及相关产业在区域内的聚集,形成了企业间互补的有机整体,深化专业分工,加速信息流通,显示局域化优势。另外,聚集经济区域公共基础设施完善程度较高,土地的社会物化劳动量投入较大,土地使用价值较大,土地收益较高,相应的区位地租也较高。面区位的土地优劣差异表现在区位地租的高低变化之中,构成企业总成本中的一个基础部分,将对土地所承载的劳动、资本与技术等要素在企业生产成本构成中的效益发挥产生一定的作用。
(二)劳动、资本与信息技术要素在面区位中的生产成本构成变化分析
劳动、资本与技术等面区位要素来源于区位主体与区外环境的交互活动,因此,相比较土地要素的不可转移性而言,是可转移的投入要素。从这些可转移要素的角度观察,面区位的优劣程度从根本上取决于其作为点区位距离供给地的远近程度。企业的区位选择与生产选择密不可分,区位选择属于点区位层面的分析,而面区位内生产要素的选择及结构组合受企业点区位选择决策的制约。在既定的生产水平下,企业的最优生产投入要素的结构组合涉及区位选择的问题。
在此将利润最大化的区位问题简化为成本最小化问题。在企业所选择的面区位中,生产投入的要素组合仅限于劳动和资本(这里的资本仅限于可转移的实物资本要素)两种要素。暂且将市场的区域布局给予企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抽象掉,即企业区位选择暂不考虑市场距离的影响,仅从两种不同组合要素的供给地的分布来考察。企业的生产函数为Q=f(L,K),其中,Q为产量,L为劳动投入量,K为资本投入量。企业要在既定的产量条件下实现成本最小化。
在区域发展过程中,与单位劳动和资本只能投入到单个空间点使用不同,信息技术要素可以同时运用到多个空间点。假如不存在信息技术流动成本,通过信息技术从高校科技园区向L点或K点传输,劳动密集型企业可以在L点上实现劳动节约;资本密集型企业可以在K点上实现资本节约,从而不必改变原来的企业点区位便可以降低企业面区位内的生产成本。而问题的复杂性在于,信息技术在向企业的传输过程中产生了成本,包括信息搜寻成本和知识获取过程的学习成本等。此类成本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受空间距离的影响。在现实中,企业的区位选择靠近高校科研机构或产业聚集区,某种意义上也是为了便于知识信息技术的获取。
而此时,原有的企业点区位将发生改变,新的点区位选择受到劳动市场、资本市场和高校科技园区三者吸引力的作用,劳动、资本和信息技术三者各自的权重在达到均衡时决定了企业新点区位的布局。最优生产点区位应位于要素区位三角形内部或三边上的某一点,这取决于要素区位三角形的形状,但一般不会在三角形的三个角点上,那种结果只可能在两个地点的情况下出现。此外,最优生产点区位也不可能在要素区位三角形之外,这也是显而易见的。
(三)土地要素在面区位中参与产品价格构成的生产成本变化分析
在上述分析过程中,抽象了企业面区位中作为载体的土地要素的作用。这里将土地要素引入企业面区位承载的要素组合中。仍然是企业在既定产量下实现成本最小化的问题。仅考虑区位地租受产品市场距离的影响的级差性,即区位地租的级差性使其随企业到市场的距离增大而递减,进而将产品市场纳入区域空间的布局。如图3(a)所示,产品市场M点为要素区位三角形外部的一区位点(本文在此仅考虑产品市场位于要素区位三角形之外的情况,至于产品市场位于区位三角形内部的情况较为复杂,暂不予探讨),则可将要素区位三角形看做一个综合要素区位点S,问题就简化为企业点区位在产品市场和综合要素区位点间连线上的选址问题。设产品每单位公里的运输成本为,产品的权重则为Q
。可见,若不存在区位地租受产品市场距离影响的级差性,则企业点区位只能在两个端点中选择,其取决于产品和要素的权重比较。
四、经济功能区的形成
前面已经从点区位和面区位的角度对企业区位选择决策的行为进行了探讨,正是由于各种要素及产品市场在区域空间的不同分布,导致不同方向的吸引力作用于经济行为主体,而企业依据自身的约束条件以及空间区位的客观差异,进行理性的区位选择。选择的结果是企业区位与各种要素区位及产品市场区位之间在空间上形成一定的供求关系。随着空间内同类企业的大量聚集,从而这种供求关系相互依赖的加强达到某种均衡,构成了一定的经济功能区,成为经济区域的一个单元。
理论层面上的经济功能区尚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郝寿义教授将经济功能区表述为由同类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高度聚集,连片分布形成的空间区域[8]。因此,聚集经济成为经济功能区形成的一个重要的外在特征。对聚集经济的研究,各学派取得的一致意见是外部性是聚集经济的源动力。运输条件、信息服务、熟练劳动力的供给等因素产生经济区域的正外部性。空间的非均质性导致了区位的差异及其对于经济行为主体产生的引力差异,而要素禀赋的差异造成了企业区位选择的差异。表现在劳动市场、资本市场、高教科技园区和产品市场四个区位点所构成的四边形区域中(如图4),单个企业的点区位选择于O点。在这一点上,企业实现了产品运输成本与区位地租二者之和最小;同时在O点的面区位中,企业实现了在既定产量下的成本最小化。必须加以说明的是,企业的区位选择以四边形的四条边为界,不可能在四边形之外。在区域MNLK中,必然吸引多个企业以O点为中心的高度聚集,距离O点越远,企业数量的分布越松散。这种吸引加上聚集经济内在的报酬递增效应与积累循环效应,使企业在四边形区域MNLK内的连片分布成为一定的经济功能区。
图4 企业区位选择图
标签:企业经济论文; 区位因素论文; 区位理论论文; 地租理论论文; 成本分析论文; 空间分析论文; 差异分析论文; 要素市场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