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跨国公司对中国的影响_施乐论文

2000年跨国公司对中国的影响_施乐论文

2000年影响中国的跨国公司,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跨国公司论文,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摩托罗拉:外企老大

2000年10月12 日, 美国移动通讯业巨头摩托罗拉宣布在中国增资160亿元人民币,这样,它在华累计投资总额达到285亿元人民币(折合34亿美元),再次跃居为中国最大的外商投资企业。

摩托罗拉今年另一个引人瞩目的举动是,在中美就中国加入WTO 达成协议后仅三天,首席执行官高尔文就来到北京,对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表示:摩托罗拉准备在中国增加投资,并多设立研发中心。

目前在中国手机市场的三个外资巨头中,摩托罗拉的企业文化最令中国人称道,“争取做一家地地道道的中国公司”的口号更使它获得良好的口碑。摩托罗拉高级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赖炳荣总结在华投资的成功之道时说,既要了解中国的文化和观念,又要了解西方的体制和想法,既来自美国,又植根中国,要从中找到一个平衡点,是不容易的,这就是“中庸之道”。

面对中国竞争对手的崛起,摩托罗拉的应对策略是与中国企业结盟,在其在华投资性公司中成立财务公司,再投资参股一些国企,为摩托罗拉生产配套产品,但不会控股这些企业。这种战略也体现了“中庸之道”。

目前摩托罗拉在中国有一家独资企业、一家控股公司、七家合资企业,员工总数超过一万人。去年销售额达到260亿元人民币,纳税28 亿元人民币。

摩根士丹利:资本魔力

摩根士丹利2000年一系列的大手笔——成功推荐中石化和中国联通在海外上市,使国人相信,在新世纪,外国资本对中国的影响将大大超过外国企业。

摩根士丹利的成功,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中国加入世贸,需要增加大型企业的实力,包括资金实力、技术实力等。中国要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需要跨国企业,而大型国有企业通过重组上市,为中国发展跨国企业迈出了重要一步。国企重组上市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中石化和联通的成功上市,为今后国有企业的上市树立了样板。国有企业也可以通过这次行动了解投资者的要求。这次融资活动同时调动了国际市场对国企的兴趣,为今后国企在境外上市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中石化董事长兼总经理李毅中总结道,上市成功与主承销商摩根士丹利·添惠的努力分不开。“我们这次路演经过9个国家24个城市。 每到一个城市,都有接触到摩根士丹利的机构,都能感受到它与各投资商的密切关系。这次上市,摩根和中金在帮助我们进入资本市场、与国际会计通则接轨、与投资者建立紧密联系方面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看来,学会和摩根士丹利这样的公司打交道,已成为中国企业家的必修课。

AT&T:抢滩电信

2000年12月5日, 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的电信营运公司——上海信天通信有限公司成立。这表明外资开始进入我国的电信营运领域。上海电信公司、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上海市信息投资有限公司三方共同投资2500万美元组建的上海信天通信公司,由上海电信拥有60%的股权,美国电话电报公司拥有25%,上海信息投资有限公司拥有其余的15%股权。

上海电信公司总经理程锡元表示,上海电信要与国际著名电信公司强强联合,用3年时间建成真正具有国际综合竞争力的电信公司, 而合资公司的成立正是其中的一项重要举措。

在此之前,信息产业部部长吴基传表示,中国正着手制定外资参与电信领域的有关规定。在这个规定中将不会对外资企业的营业额等作出具体限制,但对外资企业的资格将作出规定,这既符合国际惯例,也是为了保护消费者的利益。他透露,这一规定将争取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前颁布,以便为入世后电信领域的工作提供法律依据。

飞利浦:众怒难犯

用恶名远扬来形容飞利浦2000年在中国的境遇似乎并不过分,因为它在这一年里遭遇的来自中国政府、企业、媒体、法律界的批评、抨击和抗争,都是任何一家跨国公司从来没有享受过的。

因为飞利浦的行为令中国人绝对不能忍受:一方面是对中国市场的大力开拓,一方面又对中国产品竭力封杀;继对中国彩电进行长达12年的倾销诉讼,致使中国出口欧洲的彩电逐年减小、最后完全被赶出欧洲市场之后,去年以来又一手泡制了欧盟对中国节能灯的反倾销调查,而在把中国节能灯企业逼上绝路之后,又扮演救世主的角色,愿意为中国反倾销应诉提供法律援助。中国的一些媒体指出,飞利浦的险恶用心昭然若揭,那就是欲以高额反倾销税将中国产品赶出欧洲市场,从而奠定自己的霸主地位。

飞利浦事件发生在中国进入WTO的前夜, 可以被看作是中国企业对WTO课程的预习,中国的企业家必须学会,全面认识外国投资者, 同时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东芝:挑战“消法”

2000年和飞利浦齐名的另一个“恶人”是引发“笔记本电脑风波”的日本东芝公司。

同样的一个产品瑕疵,在美国要赔付10亿美元,而在中国,却解释为产品没问题,只用上网“修补”一下就可以了,而网上的说明文字还是英文。与飞利浦事件繁杂的诉讼程序及对中国造成的损失相比,东芝风波太简单不过,对消费者的损失也小到可以忽略不计。但是,正是因为这个事件的通俗性,它引发的风波却超过了飞利浦事件。

东芝事件激起的最大波澜是中国人的民族情结,“只赔老美不赔中国人”是被重复得最多的一句话。随即,那些陈年老账又被翻出,丰田跑车事件、索尼音响事件、松下传真机事件、美能达相机事件等等,学者们也举出种种论据,证明日本对华产品出口长期以来一直带有明显的岐视色彩,对中国消费者及用户因产品质量问题造成的损害,日本经营者也总是采取避重就轻、避实就虚的处理态度。

但东芝事件的真正本质是对中国法律的挑战。中国法律对消费者的保护力度及对经营者的惩罚力度都是有限的。即使消费者通过司法程序依法获得了赔偿,因赔偿标准在法律上不明确,消费者得到的赔偿也是很低的,东芝公司正是钻了我国法律漏洞的空子,才对中国消费者和美国消费者实行了差别对待。法律有漏洞就应该付出代价,什么时候受害的中国消费者能从企业获得天文数字的赔偿后,东芝事件就不会再发生。

施乐:泪别中国

就在众多跨国公司千方百计挤进中国这个世界最具潜力的市场时,有人却无奈地离开。10月22日,美国施乐公司宣布,由于出现难以遏止的亏损,美国施乐宣布决定出售公司部分资产。而施乐在中国的所有业务已被公司董事会赫然列入出售的黑名单,并摆在了第一位。1995 年,富士施乐与施乐(中国)公司共同出资,在深圳成立深圳施乐高科技有限公司,投资额达到5900万美元,其中富士施乐占90%股份,施乐(中国)占10%的股份。

12月14日,施乐公司宣布,以5.5 亿美元的现金价格将施乐中国转让给富士施乐。根据已达成的协议,施乐在中国的生产、销售以及服务,包括施乐(中国)有限公司和香港施乐有限公司的所有权将转让给富士施乐。

施乐中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林艾伦不愿承认转让施乐(中国)意味着施乐退出中国,施乐(中国)有关人士也解释说,出售只是施乐公司内部所进行的管理权的变化和调整。

但有评论认为,施乐放弃中国业务就是放弃了未来。去年施乐(中国)的营业额是2.6亿美元,仅占施乐全球业务的1%—2%。 但就战略意义上讲,中国即将加入WTO, 中国市场将很快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市场,具备巨大的市场商机,甚至可以说,得中国者,得天下。也无怪乎施乐作出卖掉25%富士施乐股份并将中国区所有业务转让给富士施乐的决定时,被认为是饮鸩止渴。

标签:;  ;  ;  

2000年跨国公司对中国的影响_施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