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霞(主管护师)
湖北省武汉市第九医院 430081
摘要:目的:针对儿科门诊输液中存在的护理安全隐患,加强与之相对应的护理安全管理与防范措施。方法:加强儿科各种制度的落实及门诊输液护理流程的科学化管理,认真分析护理环节中所存在或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因素,从而加强护理流程与护理环节的管理;加强护理人员的“三基”、“三严”的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训练,同时开展儿科各种护理应急演练,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业务素质、服务理念和护理风险防范意识;加强护理巡视及护士长五查房管理,根据实际工作情况,合理的科学化弹性排班。结论:加强门诊输液室中的护理安全隐患管理与防范,提高了医疗护理质量、提升了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和风险防范与服务意识,改善了护患关系,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关键词:儿科门诊输液;安全隐患分析;护理管理对策
1.儿科门诊输液中的安全隐患因素分析
1.1 社会环境因素:目前在武汉市独生子女占大多数,往往是一个患儿就医有几个家人陪伴,导致儿科门诊就医及护理操作过程中环境嘈杂人流量大,造成医护人员心理压力、精神压力过大,影响正常的思维和操作的准确度。儿科急症多、季节性强,特别是中午及晚、夜间护理人员短缺,当护士沟通或工作不到位时易发生矛盾引发冲突。
1.2 医嘱及药房方面的因素:正确的医嘱是安全输液的基础,医嘱存在缺陷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门诊病历书写不规范,医生字体潦草,导致药房工作人员辨认困难。二是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中成药的使用和新特药增多,每种药物有多种规格,导致医生、护士对新药的规格、每公斤体重的药物剂量、不良反应、配伍禁忌不熟悉。三是不合理配伍用药:因目前新特药的配伍禁忌对照表尚未公布,药物配伍无法核查,在药物配制过程中,可因两种药物混合后发生不良反应。
1.3 护理管理及护士自身存在的问题:
1.3.1 执行查对制度不严格:护士接到输液单后没有2人核对,凭感觉经验,错做药物皮试,轻者增加痛苦,重者致不良反应;皮试前询问过敏史,有的患儿及家属记不清或不理解含糊作答,如遇护士观察不仔细,致皮试或输液后发生反应。
1.3.2 输液中巡视不及时观察不仔细:小儿疾病的特征是病情急、变化快、病情易发生反复,而患儿不能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感觉或年龄小根本无法表达,护士在患儿给输液时,注意力通常过于集中在穿刺过程中,而忽略了对患儿病情的观察,在耳后行头皮针静脉穿刺时易引起患儿呕吐窒息、屏气、发绀等现象,需要护士仔细的观察和及时的处理。年龄较小的患儿对注射反应强烈,自我约束力差,常常会用手牵拉头皮针,导致针头被拉出血管外或穿破血管引起局部药液渗漏,造成局部肿胀、淤血,一些对局部组织刺激较强的药物,特别是氯化钾可导致局部疼痛和组织坏死。
1.3.3 缺乏护患沟通技巧:孩子生病,家长极易产生焦虑、恐惧心理,此时在治疗中稍有不顺性急的患儿家长就会出言不逊,有时护士只注意护理技术操作而忽略了与患儿或家长的沟通和交流或缺乏沟通技巧,从而产生误解引发纠纷。
1.3.4 健康宣教不到位:孩子天生好玩好动,致使部分患儿无法在输液间完成整个输液过程,由于护理人员宣教工作不到位、家长缺乏医学知识或担心孩子哭闹,便会顺从孩子带其到室外走动或逗留,由此可能引起一系列不良情况发生如:一些药物不能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光合作用下会使药物变性,发生输液反应;再者由于行走、牵拉原因易发生静脉输液的药物外渗肿胀,导致重新穿刺,给护理人员增加了工作量同时给患儿带来痛苦。最危险的是有可能出现回血、空气进入血管、药物污染等意外情况。还有部分家长希望尽量缩短输液时间,擅自调节输液滴数,加快输液速度,导致患儿不适、呼吸困难,严重者出现心衰,肺水肿的不良反应。
1.3.5 低年资护士增多:年纪大的护士体力和视力都不适合在儿科一线工作,致使儿科低年资护士多,她们临床经验欠缺,对患儿病情评估缺乏预见性,对已出现的病情变化认识不清,缺乏急救经验及正确的判断能力。
1.4 患儿或患儿家长自身因素:
1.4 .1 临床中,一些不安全因素可能来自患儿自身。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由于小儿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各器官尚未发育完善,另外,每个患儿自身体质不同,当使用同样的药物,有的患儿会发生药物反应,有的患儿则不会发生。
1.4 .2儿科输液室内患儿及家属人员众多,患儿同名同姓或名字同音的较多,许多家长不说或说不好普通话、地方口音较重,有的患儿是爷爷、奶奶带来就医,自身年纪大听力不好,加之护士在接诊时大多未说普通话,在这种嘈杂的环境中,核对姓名极容易出错。
1.4 .3 许多家长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患儿身上,护士叫患儿姓名时,家长容易出现错误应答,特别是年纪大的家长,这种事情时有发生,造成打错针的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
2 护理管理对策
2.1 创造舒适温馨的儿科输液室环境:在装修时充分考虑儿童特点,在墙壁上设置一些儿童健康宣教知识和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卡通画;增设垃圾桶及各种告示牌,可有效减少患儿家长随地乱扔垃圾的现象;在输液大厅安装电视机、DVD,播出健康教育的内容,中途穿插播出孩子们爱看的动画片、动物世界或喜欢听的音乐、儿歌,这样可吸引患儿的注意力,消除其紧张和恐惧感,使患儿安全的完成整个输液过程。
2.2 规范输液流程强化查对制度:我院刚刚实行了信息化管理平台,在门诊全面推行了电子信息化管理,医生在电脑上输入医嘱,经电脑完成划价、取药过程后,电脑会直接将信息传送到输液室护士工作平台,可自动打印输液卡。我们实行了反问式询问患儿姓名的方法,护士和家长共同核对输液卡上的姓名、性别、年龄,准确无误后才进一步治疗。我院实行信息化以来,药房的工作人员没有了因为医生字迹潦草而错发药的现象。
2.3 医护双方加强学习:为了保证患儿的输液安全,医护双方严格掌握输液药品的适应症,了解各种药物的用量、用法和输液速度等,医生要了解患儿是否对要使用的药物有过敏史,护士在患儿输液的过程中要勤观察。定期组织医护共同学习新药及常用药的作用、不良反应、适应证、配伍禁忌等。
2.4 加强护理管理和护理人员业务培训
2.4.1 落实操作规程和查对制度,强化服务意识,提倡普通话服务。将“你做好了三查七对了吗?”用红色字体制作成警示卡,张贴在电脑桌前、治疗室、操作台墙面上。实行配药、输液、接瓶签名负责制。
2.4.2 输液中加强巡视:输液卡做到“四签” 即:注射、半小时内巡视、换药、拔针签名。护士根据医嘱调节输液速度同时注意观察患儿面色,神志变化,注意患儿用药后有无不良反应如发冷、心悸、皮疹、头晕、恶心、呕吐等情况;观察输液部位有无针头移位、局部肿胀、胶布脱落等情况,及时采取措施,确保保证输液的安全及顺利进行。
2.4.3 注重健康教育工作:儿科门诊输液的健康宜教应采用家长教育为主,患儿教育为辅的方法。口头宣教:输液前向家长和大龄患儿进行简单、易懂的药物知识、护理方法和治疗效果以及注意事项的宣教,特别强调输液时自行调节滴速及自行离开输液区的危害,以取得家长的理解和配合。拔针时正确的按压方法,顺血管方向按压5—10分钟,按压过程中不要揉搓、不宜过紧;书面宣传:结合小儿疾病和传染病的流行特点发放健康教育小处方、定期、定时更换宣传栏;电视宣教:利用输液室墙壁上的大屏幕电视机滚动播放健康知识、小儿护理常识和技巧、体温表的使用和消毒、热水袋及冰袋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等,中途穿插小儿喜欢的动画片及儿歌。
2.4.4 提高护士与患儿及家长的沟通能力:由于患儿家长都希望护士静脉穿刺时能“一针见血”,导致儿科护士承受越来越大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我们应用心理学知识,护士在输液操作时采用鼓励表扬、赞美、倾听、触摸等多种支持方式,以取得患儿的信任,建立平等友好的护患关系从而减少患儿对护士的惧怕及陌生感,减少患儿哭闹时间,达到患儿主动配合的目的,提高了一次穿刺成功率。
2.4.5 加强专科知识及技能培训:充分发挥高年资护士的才能,定期组织护理人员集中学习应急预案、静脉输液流程、各类药物的相关知识,惊厥、过敏性休克和心肺复苏的抢救程序。定期组织全科人员特别是年轻的护士,学习穿刺技能,从穿刺前如何与家长沟通,如何选择静脉、消毒、穿刺时的进针角度及固定方法,穿刺后的护理观察及交代家长应该注意的相关事项等。
2.4.6 实行弹性排班加强薄弱环节的管理:儿童输液时间有一定规律性,夏秋季节补液高峰在早晚,冬春季节补液高峰在中午,护士长从实际工作出发,根据季节性、时段忙闲弹性排班,加强早晚、中午及节假日的护理人员,及时修订各班岗位职责,同时在人员和班次安排上充分考虑新老护士搭配,这样既能确保护理质量与安全,又能合理利用人力资源。
参考文献:
[1]郑红宣.门急诊静脉输液治疗中潜在护理风险因素分析[J].医学信息,2010,10(23):3669.
[2]孙玉英.沟通障碍导致护患纠纷的原因及防范措施[J].护理研究,2008,22(3C):826.
论文作者:王艳霞(主管护师)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11
标签:患儿论文; 护士论文; 儿科论文; 家长论文; 药物论文; 门诊论文; 护理人员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9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