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重点/示范到多样化:普通高中发展的价值转型与政策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普通高中论文,重点论文,价值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从“重点”到“示范”:改革开放以来普通高中发展的价值承续
集中力量办一批重点学校,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基础教育政策的基本主题。1990年代,“重点高中”的提法被明确改为“示范高中”。
从“重点”校到“示范”校的变迁,蕴含着普通高中政策价值取向的承续与变化。重点中学政策是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的社会发展要求下的现实选择,其实质在于将有限的教育资源集中投放到少数学校,以求更好地为上一级学校输送高质量的生源。这一政策的价值着眼点在于高等院校,而落脚点却是少数重点高中与少数精英学生,体现了效率优先的价值取向,却忽略或无视了普通高中的独立育人价值。就此而言,“示范”与“重点”高中政策是一脉承续的。但决策者在思考示范高中政策时,亦在不断强调重点中学的社会责任,在《关于评估验收1000所左右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的通知》中就明确指出,一方面“示范性高中在加强德育工作、教育教学改革、教育科学研究、学校管理、勤工俭学等方面对其它一般普通高级中学起示范作用”;另一方面要“对薄弱高中扶持改进的积极措施,并取得一定成效”。上述评估标准表明决策者希望重点中学承担更多的示范责任与社会职能。但是期待并不等于现实。由于示范高中评估标准对学校硬件设施等方面的过分强调,导致评估实施后许多学校过分注重规模和硬件建设。因此,至1996年,原国家教委便叫停了示范高中评估活动,但各省市的示范高中建设活动却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各地都在以非“重点高中”之名,行“重点高中”之实。
“重点/示范”高中政策在调动地方办学积极性,促进高中教育改革与发展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政策的负效应却日益增多。
其一,“重点/示范”高中政策不断拉大学校之间的差距,破坏教育公平。
其二,“重点/示范”高中政策促成不良竞争,破坏教育生态①。
其三,“重点/示范”高中政策导致高中教育定位发生偏差,破坏育人本质。普通高中的出口在于升学。因此,比拼高考升学率,尤其是重点大学升学率,成为普通高中尤其是“重点/示范”高中的首要任务。学生为高考而来,教师为高考而教,学校为高考而办,办学定位过分强调普通高中的选拔性功能,而无视其育人职能。这种对“升学率”的过度关注也使得重点高中之间的同质化问题严重,示范学校普遍缺乏个性与特色。
二、从“重点/示范”到“多样化”:当前我国普通高中发展的价值转型
2005年,我国高中教育毛入学率超过了50%,这标示着我国高中教育大众化新阶段的到来。高中发展面临由数量扩张向内涵提升的发展转型,这一转型也内在预示着普通高中发展的价值转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规定了我国普通高中未来的发展目标与核心任务,其中明确提出要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由此“多样化”也正式成为新时期指导我国普通高中发展的价值新取向。
事实上,对于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关注,自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开始。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普通高中的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要多样化。1995年,原国家教委在《关于大力办好普通高级中学的若干意见》指出:普通高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办学体制缺乏活力,办学模式单一等。基于此,意见提出:要拓宽办学渠道,改变政府办学的单一体制,逐步建立以地方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要鼓励和支持企、事业单位继续办好所办普通高中;支持和鼓励社会团体、公民个人按照国家法律和政策举办普通高中,也可以实行“公办民助”、“民办公助”、“公有民办”等办学形式;要继续抓紧普通高中办学模式的改革,改变目前比较单一的升学预备教育模式,逐步实现多种模式办学。这一时期的“多样化”主要指向于办学体制与办学模式,其主要目的在于拓展普通高中教育资源,普及高中教育,并未触及高中作为一个特定学段的基本属性与独特价值。
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普九”任务的基本完成与高等教育的大扩招,普通高中的发展问题更进一步凸显,同时,高中教育大众化的现实对普通高中发展也提出了挑战。《纲要》中对于“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规定,既标志着“多样化”成为普通高中发展的新“风向标”,同时也预示着对普通高中政策价值内涵的全新思考。我们认为,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需要从四个层面来理解:其一是价值层面;其二是政策层面;其三是学校层面;其四是学生层面。
首先,从价值层面讲,多样化是我国普通高中从精英化阶段跃进到大众化阶段后发展的新范式或新思路。从普通高中的历史发展进程看,精英阶段的普通高中强调选拔淘汰,注重学术质量;到了大众化阶段之后,普通高中要从升学转变为兼顾升学、就业、普及等职能。因此,多样化是大众化阶段之后普通高中发展的必然选择。这种选择相较此前的“重点/示范”高中政策,在价值层面的转型有两方面涵义:一是从关注极少数重点校与精英学生转型为关注每一所学校与全体学生;二是从重视普通高中的升学预科职能转型为重视普通高中基本的育人职能。
2010年,全国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了82.5%,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87.5%,全国一半省份的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在90%以上,这意味着我国普通高中已经正式从精英阶段迈进大众阶段。因此,多样化在人才培养方向和学校职能方面,迫切需要普通高中弱化“大学预科”职能,而强化关注学生潜能、让不同的学生获得适合其可持续发展的育人功能。从“预科”到“育人”的价值转型,体现了普通高中作为一个特定教育阶段的基本属性,这既是我国普通高中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普通高中大众化发展阶段之后的一个必然趋势。
其次,从政策层面来看,多样化要求一方面需要重新思考普通高中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职能与作用,另一方面更需要对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系统重新规划。对于前者而言,由于进入到大众化阶段之后,普通高中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承担着升学、就业与普及等多方面职能,因此,普通高中除了继续预科升学职能外,更需要发挥促进“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基本育人价值,同时,还需要发挥提升未来社会公民的文化知识素养与职业素养的普及职能。对于后者而言,则需要超越办学体制与办学模式多样化的讨论,而应重新构建一个多样、开放、可选择的普通高中教育体系。②其中,多样针对的是学生的多元与分化,是在保证学生平等入学机会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的可能;开放是指在普高与职校、高中与大学、学校与社会之间建立联系与对接的途径与机制,以尽可能为学生在不同类型学校之间,以及离开或者重返学校的流动提供可能;选择是为学生在选择与转换学校以及离开与重返学校的自由提供相应的保障措施。多样、开放与可选择的普通高中教育体系一方面指向于普通高中办学类型与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另一方面更指向于适应学生发展的差异,满足学生的多样需要。因此,从政策层面来看,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意味着我国普通高中需要进行全方面的系统变革。
再次,对于学校而言,多样化意味着需要充分发挥各学校的主体性与积极性,要能在一定的政策空间内根据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追求特色发展,形成学校的发展特色。
最后,对于学生而言,多样化意味着需要尊重学生的差异与个性发展,要努力为每位高中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三、我国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当前,多样化已成为普通高中发展的世界趋势。③在进入大众化阶段之后,培养模式的单一与学生和社会需求的多样化之间的矛盾,成为当前普通高中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④因此,坚持多样化发展,是当前我国普通高中发展必须选择的基本价值取向。
第一,强化普通高中的育人价值,注重为高中生未来的学习、职业与生活打好基础。从世界各国新一轮普通高中改革发展来看,他们纷纷抛弃以往单纯为升学、就业服务的工具化取向,注重适应学生与社会发展的多层需要。各国普通高中具体目标的设计,除基础知识和技能外,还强调新时代所需要的公民责任、批判思维、人生规划、健康人格、民主平等、合作意识、国际理解、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当前对于我国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而言,也迫切需要重新定位与思考,积极扭转过分强调升学的功利趋向,要进一步强化育人功能,要具体化培养目标,注重为学生未来的学习、职业与生活打好基础。
第二,建立普通高中分类评估标准,推进办学模式改革。在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过程中,至为关键的是政府变革普通高中的评估方式,要建立多样分类评估标准,以政策导引与制度安排的方式积极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发展。政府可以尝试建立多样普通高中分类评估制度:一是以培养重点大学生源为主的学术性高中;二是以注重学生基本素质,培养普通高校生源的普通高中;三是以培养具有美术、音乐、体育等特长学生的特色高中;四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以培养高职生源为主的综合性高中。⑤同时,在各种类型的高中评估指标体系中应该包括基础性、发展性和特色性指标等组成部分,既要保障作为普通高中的基本职能;同时更要关注不同类型高中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以改变普通高中办学“同质化”现象。在推进办学模式改革过程中,一方面要鼓励创办特色高中,如科技、艺术、体育、外语、数理、科技等不同类型的普通高中,适应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另一方面鼓励学校立足学校传统和优势,通过富有特色的课程、师资队伍、教育教学、学生活动等,形成各自办学特色。
第三,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丰富教育内容的选择性。课程设置直接影响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各国普通高中的课程设置在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培养的基础上,纷纷增强课程内容的选择性。如芬兰在1994年颁布的《高中学校课程框架》中规定:高中阶段的必修课程由原来占总课时的80%~84%降为60%~65%,缩减的课时通过增加专门化课程和应用性课程选择来实现。专门化课程是学科领域必修课程的补充课程,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学;应用课程是学校开发和实施的课程,它是学生的任选课程。因此,我国要充分利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契机,在坚持国家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框架下,赋予高中更大的课程自主权,在保证必修课时数的基础上,鼓励学校开发更多的特色与校本课程,增进课程的多样化与选择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课程内容要注重对学生人格完善、生活技能等方面的培养。
第四,开展学生发展指导工作,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学业等方面的指导。高中阶段是学生发展与成长的关键阶段。因此,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指导学生在学业、生活、心理等方面的健康成长,成为世界各国普通高中改革的重要内容。因此,对于我国而言,可以在现有的班主任、德育处、学校心理咨询室等部门的基础上,整合相关资源,逐步建立相关的学生指导制度,明确学生指导的职责范围,积极开展针对学生的心理、学业、生活等方面的指导。
第五,深入推进高考制度改革,探索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机制。普通高中的出口在高校,因此,高考制度的改革直接影响着普通高中的多样化发展。在深入推进高考制度改革的过程中,一方面要进一步推进高等院校自主招生改革,在公开、公平与公正的原则下,建立普通高中多样化办学与高等院校人才选拔的衔接机制;另一方面则可以探索分类考试、多次机会,改变一考定终身的局面。在学生评价方面,要将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结合起来,真正将高中生的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学业水平考试结合起来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在录取形式上,可以采取自主、推荐、定向、破格与考试选拔等多种方式相结合,以增强人才选择的灵活性与多样性,适应普通高中的多样化办学诉求。
注释:
①多样化是生态发展的内在需求。以生物界为例,如果一种物种过于强势,并在获得独一无二的优势地位后,接踵而来的将是食物短缺、功能退化,并进而丧失生存优势。
②④⑤霍益萍等:《多样、开放、灵活:普通高中教育体系的构建》,《教育发展研究》2009年第18期。
③刘世清:《多样化:普通高中发展的世界趋势》,《上海教育》2011年第12A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