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目的及其内在逻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目的论文,逻辑论文,核心论文,体系论文,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599(2012)05-0031-06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把握两个基本问题:一是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二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换言之可表述为: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目的是什么?其四方面内容如何为这个目的服务?
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目的的分析
目的何以成为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首要问题?这是由目的自身的重要性所决定的,马克思对目的说过这样的话:“这个目的是他所知道的,是作为规律决定着他的活动的方式和方法的,他必须使他的意志服从这个目的。”[1]P202可见,目的是一切问题的母问题。抓住了目的,就等于抓住了问题的要害。所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首先要分析其“提出目的何在”这样一个问题。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的目的,目前学界主要存在八大目的说:实践需要说、挑战应对说、旗帜说、党建说、和谐说、规律说、引领说、软实力说。这些说法各成其理,拓宽了研究视野。在这些说法基础上,本文认为,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目的是为了实现民族复兴。对此观点,可从以下两方面来分析:
(一)目的是由什么决定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这一提法,在我党意识形态史上是第一次,标志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乃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命题,而一个重大的理论命题的提出必定是为了实现重大的时代使命。那么,我们的时代使命是什么?这个时代使命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此,江泽民在建党八十周年讲话上有着精当的概括:“从十九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中叶的一百年间,中国人民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了实现祖国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彻底结束民族屈辱的历史。从二十世纪中叶到二十一世纪中叶的一百年间,中国人民的一切奋斗,则是为了实现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富裕和民族的伟大复兴。”[2]P298-299
这样的时代使命决定了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目的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按照上述马克思的说法,这个目的作为规律决定着中华民族活动的方式和方法,整个民族的意志都服从于这个目的。
不过,从时代使命这一经验维度分析提出目的,或许会出现差强人意的感觉,关键要从理论上加以阐明。既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这一说法而规定下来的,那么,就从意识形态这一理论视角分析其提出目的是恰当的。
(二)从意识形态实质角度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目的
马克思主义对意识形态是如何看待的?马克思并没有给意识形态直接下过定义,但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有段话给我们提供了理解钥匙:“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资料生产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因而,这就是那些使某一个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因而这也就是这个阶级的统治的思想。”[3]P98这段话主要有这样三层意思:第一,“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指主流意识形态,就是指统治阶级的思想。第二,“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这就是说,意识形态实质上是反映并服务于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愿望。第三,“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是指一整套系统的认知体系,核心是价值观。
把这三层意思概括起来就是,意识形态实质上就是集中反映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愿望,并用一套理论体系表达出来。那就提出了疑问:第一,社会主义中国谁是统治阶级?是人民当家作主;第二,当下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愿望是什么?这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三,这套理论体系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合之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质上就是要实现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愿望,也就是实现民族复兴。或者说,是为了实现中国的现代化。
以上我们从两个角度,一是时代使命,二是意识形态实质,分析了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目的。那么,四方面内容是如何为这个目的服务的?
二、对四方面内容如何为目的服务的分析
要分析四方面内容如何为目的服务,就要分析两个问题: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方面内容之间存在什么样的逻辑关系?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每一方面内容如何为民族复兴这个目的服务?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方面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方面内容的地位是不一样的,其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什么呢?这就要分析民族复兴主旨与共同理想主旨之间的关系。
先看民族复兴的主旨,在两百年的时间段(1840-2050)里要解决的问题是,第一步实现民族独立,第二步实现民族富强,最终实现现代化,实质上它要回答的是“中国往何处去”这个老问题。再看共同理想的主旨,它所要回答的是“往哪里走、怎么走”这些问题,“往哪里走”是要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怎么走”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两者其实要回答的也是“中国往何处去”这个问题。可见民族复兴与共同理想其实是同一回事。这样的耦合性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处于核心地位。现在要问,为了实现共同理想(民族复兴)需要什么样的条件?亦即,实现共同理想需要什么样的思想作指导?需要什么样的精神动力去建设?需要实践主体具有什么样的人格?显然其他三方面内容正是为了解答这个问题。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共同理想需要一定思想体系为指导才能得以确立。共同理想是核心价值观,价值观实质上是关于价值主体的利益主张,那么共同理想就要回答,社会发展为了谁?这就滋生出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等总体看法和根本主张,这些问题称之为立场、观点和方法。也就是说,指导思想是一个关于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理论主张,其中立场是关键,直接决定观点和方法。这就要求指导思想具有价值和科学性。
共同理想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确立的。从价值性看,马克思主义坚持人民性立场,因此坚持民主观点,让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共同富裕观点,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富强;坚持文明观点,两手都要抓,创造出大繁荣的社会主义文化;坚持和谐观点,走科学发展道路。从科学性看,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被实践检验和证明了的真理性学说,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强大思想武器。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才能正确认识中国社会和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才能全面认识社会思想意识状况和把握其主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时代的本质和明确发展的方向。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才能保证中国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宏伟愿望。
其次,理想目标确定后,就需要一种精神力量鼓舞斗志去实现这个目标。这种精神动力的核心就是爱国,有学者指出:“当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里流淌着‘家国一体’的美好情感时,对自己的祖国爱得真切,爱得热烈,爱得无怨无悔时,就不但从内心里真心认可接受共同理想,还会为了这个理想付出鲜血和生命,为了祖国的美好未来而竭力创新,这种精神就升华为中华民族走向现代文明、实现民族复兴的动力源泉。”[4]P260-261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提出,就是要为共同理想的实现提供精神动力。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支柱,是当代中国人民不断创造崭新业绩的力量源泉。在全球化竞争格局中,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培育,可以提高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增强社会凝聚力。发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发展、富裕、民主、法治、公平、和谐、文明等时代精神,才能冲破一切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束缚,破除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让一切创造新生活的活力和源泉竞相迸发、充分涌流。
最后,共同理想要落实到实践中去,那么作为实践主体应具有什么样人格?这种人格应该成为人人可遵行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准则,对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应当坚持和提倡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也就是为“是非荣辱”确立基本价值标准。尤其是,中国正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之中,而身处现代化进程中的人如果没有经历人格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即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可悲下场就是不可避免的。那么中国需要什么样的现代化人格呢?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就是对需要什么样的现代人格这个问题的一次回应。荣辱观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革命道德同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道德要求紧密结合起来,提炼成“八荣八耻”: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民的服务,对科学的崇尚,对劳动的尊重,对团结的褒扬,对诚信的恪守,对法纪的遵守,对勤俭的坚持,这为现实生活判断“是非荣辱”确立基本价值标准。一个人,具有了这样的荣辱观,就是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这样的人,才能更好地担负起民族复兴的重任。
可见,上述四方面,以共同理想为核心,指导思想、精神动力和实践人格有如鼎之三足,共同拱起共同理想这个大鼎,构建了一个逻辑自洽体系。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方面内容是如何为民族复兴这个目的服务的
1.四方面内容与民族复兴关系之纲要
要分析四方面内容与民族复兴关系,如果按照“价值判断——为什么、方位认定——是什么、路径选择——怎么办”三个基本逻辑要素和程序进行,才可能将这种关系分析得较为清楚。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第一,为什么民族复兴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第二,民族复兴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是什么关系?第三,如何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第一,为什么选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共同理想?第二,如何理解作为共同理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三,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第一、民族精神何以能为民族复兴提供强大动力?时代精神何以加快了民族复兴步伐?第二、如何理解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第三、如何培养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推进民族复兴步伐?
社会主义荣辱观。第一,民族复兴需要什么样的人格?第二,如何理解社会主义荣辱观内涵相互关系及其具体内涵?第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荣辱观?
2.举例分析社会主义荣辱观与民族复兴之间的关系
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民族复兴提供了理想人格,要解答的是为了实现民族复兴需要什么样的人。八条目之间的地位是不同的,其中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居于最高层次,它规定着其他条目的地位。八条目之间存在严密的逻辑关系。
(1)民族复兴需要什么样的人格?
民族复兴需要健全的人格。什么样才是健全的人格呢?人格是指在多重关系中所体现出来的稳定一贯的品德。这个定义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多重关系有哪些?二是在这多重关系中所体现出来的稳定一贯的品德是什么?
这种多重复杂关系有群己关系(人与社会)、物我关系(人与自然)、人我关系(个人与他人)、身心关系(自我修养)这样四大关系范畴。现在问题是,这四大关系范畴与社会主义荣辱观之间是什么关系?社会主义荣辱观所包含的八荣八耻,是这样对应这四大关系范畴的:①群己关系: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②物我关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③人我关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④身心关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八荣八耻就是作为理想人格提出,给如何处理这么多重关系提供行之所依的道德准则。
现在要问的是,社会主义荣辱观四大关系范畴跟民族复兴之间是什么关系?可以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至少这样三层四方面的对应关系:
第一层关系,也就是最高层次关系,是国家与公民之间关系,这种关系也就是群己关系,这个群是指最大的群,称之为国家、社会。在这个最高的层面上,处理个体与国家、社会之间关系,对个体所提出的道德要求则是荣辱观中的“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第二层关系,也就是中间层次关系,是处理物我关系(人与自然关系)、人我关系(个人与他人关系)这样的问题。在上面提出第一层次关系后,那么接着的问题就是:如何建设国家和服务人民?一个国家由两个基本要素组成,就是自然和社会,这就对每个主体都提出了这样问题: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在处理人与自然,也就是物我关系上,就是荣辱观中的“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也就是人我关系上,就是荣辱观中的“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第三层次,也就是基础层次,是处理个人自我身心关系。个人是社会建设的最终落脚点,民族的强大必须指望个体的强大,这就是荣辱观中的“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这样,社会主义荣辱观存在着人格四大关系范畴,民族复兴则将这四大关系范畴划分为三个层次。可见,民族复兴就需要这样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人格作担当。而事实上,中共中央提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目的就十分明确,就是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这在胡锦涛《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讲话中就作了开宗明义的点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着眼于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5]P9“四有公民”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强调的理想人格,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它就进一步深化扩展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2)从社会主义荣辱观内涵分析与民族复兴之间关系
由上可见,荣辱观八条目之间地位是不一样的:热爱祖国和服务人民居于目的层次,从而也是最高层次,它给人们提供一个意义世界。其他内容、也就是两个层次三个关系六个方面内容居于从属地位,它们都是为最高层次服务的,因而具有方法论的意义。也就是,其他六个方面的内容归根结底是为了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也就是实现民族复兴。
把热爱祖国、服务人民放在最高层次,有三个原因。
第一,在意义世界上给个体提供赖以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作为一个理性的存在者,必然要追问生存的意义,从而给行为以之所以如此行为的坚实凭据,所以意义问题是个根本问题。这就是弗洛姆说的“没有信念,人会软弱无能、毫无希望,而且会对其存在的实质本身惶恐不安”。[6]P174维特根斯坦也说:“信仰是我的心灵、我的灵魂所需要的。”[7]P47那么这个意义世界是什么呢?这个意义世界多种多样,不过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追求幸福,但要问的是:为了谁的幸福?显然这是个立场问题。一个人,如果真正树立了为最大多数人谋幸福的信念,那么,这种安身立命所带来的意义,是最富有价值的、根本的、持久的。一个人的价值取向应以有利于民族和国家的发展作为根本立场,这就是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它标识出的是一种立场,一种人生境界。这种立场,使个体从狭隘的自我天地中突破出来,摆脱个人主义束缚,而投入到祖国这个无限的广阔天地中去,人生的境界由此而得到升华。这种人生境界赋予个体以高尚的人生意义,这种人生意义使主体世界无比充实,人生意义得以彰显,理性世界有了精神支柱。这种精神支柱使得个体能坦然从容地看待个体得失,能正确处理自身与周围人群关系。进而,如果人人都拥有这样的人生境界,那么,中华民族复兴的步伐就会迈得更快更好。
第二,全球化的国际背景和实现民族复兴的时代使命,要求着每个个体把国家和民族放在首位,将爱国主义自觉地内化为德性。全球化在给中国带来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机遇的同时,又给中国带来了挑战,这种挑战在对待国家态度和观念上主要表现为:一是出现弱化国家主权的趋势;二是冲击着民族国家的传统价值观念,使得爱国主义遭受贬损。然而事实上,“当代人类社会既是全球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本土化意识越来越强烈的时代”。[8]原因在于,经济全球化其实是一场民族国家之间的较量,在这场较量中,各个国家都试图获取有利于本国发展的经济资源和国际地位。出于维护自身利益考虑,各个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一方面要利用全球化带来的好处,另一方面则借助民族主义来抵御全球化带来的冲击。爱国主义就是动员和唤起民众力量的最有力的旗帜。
而实现民族复兴的时代使命要求爱国要成为每个公民的自觉意识,国家利益至上成为我们共同的价值立场。如果这成为我们一种共识,那么,第一,民族复兴就成为我们每个公民的奋斗目标,就会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与这个目标紧密地结合起来,就会有了自觉的担当意识。第二,民族复兴成为每个公民的价值共识,那么,整个社会的交往合作就有了共同的基石。这就是伟大理想所起的伟大作用。
第三,强调服务人民,是因为“为人民服务”这一中国人民浴血奋战换来、珍惜如命的崇高原则已经出现了不和谐的声音。主要表现为:社会上出现了贫富分化,这不符合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本质。贪污腐败、行贿索贿现象触目惊心,严重打击了人民群众对共产党宗旨的信仰。社会主义天然要求政治上平等,要求由人民当家作主,要求建立一个公平公正合理的社会,但市场经济以追求效率为上,于是导致优胜劣汰,从而产生事实上的不平等,公平与效率的张力在当下社会尖锐地凸现。出现了某些人不支持改革的现象,尤其是某些垄断行业或企业,以及部分掌握着社会优势资源者,不希望自身利益受到损失,于是出现了不配合、不支持改革现象。归根结底,他们的立场不是为人民服务,而是为自己服务。要改变这些现象,固然外在制度重要,但从根本上看,则要内化为一个人、尤其是权力行使者的德性。
可见,为了解决民族复兴这个问题,荣辱观从意义世界和现实情况出发,将热爱祖国、服务人民放在第一条加以强调,解决了荣辱观中的根本问题,配享为最高层次地位。解决了这样的根本性问题后,那么,接下来要面对的问题是,如何爱国爱人民,或者说,爱国爱人民要具有什么样的基本素质?
这些基本素质就是上面所提到的中间层次和基础层次的六个方面内容,这六条目全面而详尽地解答了为了实现民族复兴这个目的,就如何处理物我关系、人我关系、身心关系所应具备的品德,限于篇幅,对这些内容就不展开分析了。但可以发现,八荣八耻以其严密的逻辑来解决民族复兴这个问题。
三、结论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两个基本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目的何在,第二个问题是四方面内容如何实现这个目的。它们内部关系可以用这样图例来显示(图1)。
图1
通过图例可以发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存在严密的逻辑关系(除了荣辱观,指导思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同样存在类似严密的逻辑关系,限于篇幅这里从略)。为了解决时代问题而提出这样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这的确是意识形态史上一次集大成的理论创新。重要的是,坚定地按照这四方面内容去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可以实现。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是中华民族在复兴道路上,对自己历史所作的深入的自我反思和深刻的历史总结,以及对未来道路的清醒认识和把握,其对如何实现民族复兴这个问题的解决实在富于智慧,将在中华民族复兴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收稿日期]2012-08-20
标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文; 社会主义荣辱观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理想社会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