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少功[1]2006年在《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理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对专家学者、学生的调查,以及对相关资料的分析得知,当前我国普通高校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普遍较差。培养普通高校学生体育文化素养,首先要转变观念,树立多维体育观,摒弃单纯的生物体育观,并通过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竞赛、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建设等改革,形成“四位一体、散发渗透”教育,促进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提高。
罗少功[2]2001年在《我国普通高校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健康第一”目前已成为整个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多年来,学校体育工作由于实践中混淆目标与手段等问题,发生了严重的主体错位、主体功能错位,与当前“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下的素质教育出现了极大的不适应。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多年来在目标。模式等各个方面,无不都是中小学体育的再现,这与高校体育的重要地位、社会及竞争对人才的需求等都相距甚远。高校体育究竟应培养学生什么、向学生传授什么、如何传授等均成为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方法、系统方法等,对体育文化素养的概念及其内涵与外延、我国普通高校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的现状及其培养途径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 体育文化素养就是指由人们平时所习得的体育知识、技能,藉此而形成的正确的体育认识、价值观,以及待人处事态度和方式等所构成的复合性整体。它包括体育知识、体育意识、体育技能、体育个性、体育品德和体育行为六个方面。 经过对专家、学者、学生及相关资料的调查分析得知:当前我国普通高校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普遍较差。 培养普通高校学生体育文化素养,首先要转变观念,树立多维体育观,摒弃单纯的生物体育观,并通过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竞赛、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建设等改革,形成“四位一体,散发渗透”教育,实现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提高。
狄元东[3]2014年在《体育电影对高校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影响》文中指出当体育电影成为当今世界影坛的一种重要的类型电影,当体育电影能在电影票房上产生一定号召力的时候,作为体育人,我们应该把眼光转向体育电影这一体育与电影融合的新文化上,试着去了解和关注体育电影。尤其是当今的时代是处于信息化高度发展的时代,影视媒体在传播和弘扬文化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体育电影作为当今一种重要的以体育为主要内容的传播媒介,它表现了其特有的思想倾向和主题倾向,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十八届叁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由此可见,学生体质问题成为全国关注的问题。而当下普通高校体育教学都以达标考核为主,学习内容与中小学重复,多年来在目标、模式、课程等方面都无法体现出与中小学教学模式的区别。面对这个问题,我们不得不对高校体育在体育教育上的作用和地位进行思考,高校体育教育应该塑造体育知识、体育意识、体育能力、体育个性、体育道德、体育行为等全方面发展的人才。而体育文化素养就是高校体育必须关注的方面。随着社会发展与科技的日新月异,当今高校学生由于从小起接触的影视方面的媒介就多于书籍,对于体育电影这一传播媒介能否作为一种特殊的提高他们体育文化素养的手段和方法就成为一个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而且高校学生的身心发展已然完善,不像进入高校之前中国传统的学习为重的思想,体育文化素养在他们这个身心阶段的提出比较符合高校学生的年龄层次也比较适宜。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和逻辑分析法,对体育电影的内涵和核心作出思考,对体育文化素养的内涵和高校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现状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经过对相关资料和体育电影影像的深入研究和剖析,我们从体育电影中挖掘出了体育电影的价值,正是它所蕴含的体育精神和人文核心,能对当今高校学生产生“正能量”的鼓励与冲击。而这些对于体育的本质的理解正是高校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的培养方式中所亟需的,也与体育文化素养中各个方面有了思想上的吻合。所以体育电影就成为影响高校体育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一种“偏方”和“良药”。这不仅是作为体育人应该去发现和研究的,也能成为高校体育教学中借鉴的方式。所以,体育电影确实能对高校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如果合理运用,不仅对高校学生体育的思想方面带来改变,能促进高校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文化素养,能对高校体育教学带来思考,也能促进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为适合未来社会的生活做出良好的铺垫。
张淇[4]2016年在《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高中体育课运动参与目标达成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坚持“健康第一”、“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把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作为了新课标的课程目标。而运动参与是培养学生技能,发展学生体能,塑造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所以,运动参与目标也就成为了几个目标的首要目标。为此,很多专家学者将研究领域关注在运动参与目标达成的问题上,以至于如何更好地促进学生参与到运动中来,更全面的达成运动参与这一目标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在此背景下,积极心理学的兴起给体育教学工作者带来了重大的启示。积极心理学是一种关心人的积极品质和积极主观体验的心理学,对学生的运动兴趣的激发与培养具有强大的功能。两者的有效结合是否能够给体育教学工作者达成运动参与目标有帮助,是否能够对这一目标的达成提供方法和途径,带着这样的设想,本研究将积极心理学理念渗透到体育教学中去,并进行了教学实验的研究。本文主要采用教学实验,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引入我国的学校体育教学实践中,探讨了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的体育教学对学生运动参与目标达成的可能影响,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体育教学实验,提高了学生对运动参与目标的认识程度。2、通过为期一个学期的积极心理学理念下教学实验,学生在运动参与行为方面有了较大的提升。3、积极心理学理念下体育教学过程中贯穿体育与健康知识,通过对学生的教学和学生亲身的体验,不仅增强了学生健康意识,而且对其体育与健康知识层面的掌握有了一个很大的提升。4、通过积极心理学理念下体育教学设置的挑战性项目,激发了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逐步地促进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养成。5、通过积极心理学理念下体育教学,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体育健康知识,提高了制定运动处方和锻炼计划的能力。
万宇[5]2015年在《上海市初中生体育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体质不强,谈何栋梁”。当下社会对身心健康人才的需求与现阶段青少年体质健康持续下降的矛盾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体质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体育素质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有效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培育学生体育素质才能实现“健身育人”的目标。青少年体质健康下降的原因之一是学校体育对学生的体质健康评价标准实施不力及体质健康标准评价指标自身的问题。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对有效促进学生的体质健康具有一定理论与现实意义。论文以构建上海市初中生体育素质评价指标体系为研究目的,在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终身教育理论、教育评价理论、标准化理论基础上,以上海市初中生体育素质评价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法、层次分析法、测量法、数理统计分析法、逻辑分析等方法,着重研究了以下内容:1.对体育素质、体育素质评价的内涵结构进行理论分析;2.对上海市初中生体育素质评价现状展开实证调查;3.对上海市初中生体育素质评价指标进行筛选、拟定、优化,并构建上海市初中生体育素质评价指标体系;4.对上海市初中生体育素质评价的评量工具进行研制与整理。在此基础上,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体育素质是人在一定的先天生理基础上,通过后天的体育学习形成的从事体育活动所具有的各种体育能力的总和。体育素质评价指标体系是对学生体育素质评价进行预测或评价研究的前提和基础,是将学生的体育素质按照其本质属性和特征逐一分解成为具有行为化、可操作化的指标结构体系,结构体系中每一构成元素(即指标)都赋有相应合理的权重。它规定着体育素质评价评什么和不评什么,由抽象到具体,是对学生体育素质评价活动客观认识的产物。2.上海市体育教师和初中学生对《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都有较深的认知与理解,并持有积极向上的态度。《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促进初中学生在相关体育知识的掌握、运动技能的习得、体育锻炼行为的养成上并未达到应有的效果;体育教师与中学生都认为《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功能未能充分展现,有待进一步开发与完善。体育教师与中学生都迫切希望对体质健康体育素质评价摘要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进行改革,认为“体育知识+运动技能+体质+运动经历”是最理想的体育素质评价内容结构。3.依据指标体系构建理论,构建了科学、可操作、多元化、多层次的上海市初中生体育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其中以体质、运动技能、体育知识、运动经历4个维度为一级指标,体现出体育素质评价的全面性;以①身体形态、②身体机能、③身体素质、④本体性知识、⑤操作性知识、⑥基本技术、⑦技术组合、⑧体育学习经历、⑨运动竞赛参与经历为二级指标体现了体育素质评价的多元化;在此基础上为便于可操作、易量化细分出25个叁级指标。并对以上指标进行了科学的权重分配。4.按量表编制的科学方法,对上海市初中生体育知识维度进行量表编制,通过检验其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实现了体育知识由质性评价到量化评价的转变。创编了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的上海市初中生运动经历量表,作为评价上海市初中生体育学习经历水平的测量工具。同时建议若要对运动经历测评,可在测评体育学习经历的基础上将运动竞赛参与经历作为加分项进行量化。5.对上海市初中生运动技能评价进行了改革,从基本技术、技术组合两个维度出发,以叁大球(足、篮、排)为考核项目,整合了运动技能评价的量化手段,建立了上海市初中生常模标准,对上海市初中生运动技能评价起到很好的参考作用。6.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基础上对体质指标进行了重组,加大了身体素质量化的比重。对上海市中学生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的提升有较好的促进作用。7.上海市初中生体育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对推进学校体育整体改革、评价学校体育工作、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有效增强学生体质具有重要导向作用。
王淑英[6]2012年在《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1世纪的教育是培养会认知、会做事、会生存、会共同生活的“完整的人”的全面教育,全面的教育需要整体的课程,整体的课程促进全面教育发展。课程作为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核心要素应适应教育的需要,体现全面性、连续性和整体性特征。学校体育课程作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教育体系中开设年限最长、也是占有重要地位并能产生巨大影响的课程之一,是由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是体育文化知识传承的载体,是实现学校体育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对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的研究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多样性的变化,符合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趋势,满足学校体育课程科学化发展的需求,是学校体育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本论文在研究过程中主要运用了文献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分析法。运用文献研究法,借鉴系统论、课程论等相关理论对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的构成要素、学校体育课程的性质等进行论证;对建国后颁布的8部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课程标准),7部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5部高等学校体育指导纲要发展演变过程中的体育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层次性进行分析;对体育课程研究的相关文献成果进行了综述;运用调查法对7个省(直辖市)的1370名体育教师和7971名大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学校体育课程的现状。得出结论:一本研究对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的主要构成要素,包括体育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进行梳理,明确了各主要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其所包含的内容。具体表现为:学校体育课程目标是体育课程的核心,由纵向的学段目标、横向领域目标和内部结构的内容目标构成,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具体性、层次性和适应性特征;学校体育课程内容是体育课程的基础,是由体育基础理论和体育技术技能构成的知识体系的总和;学校体育课程实施是体育课程的实现途径,是由课程实施主体、实施途径、实施环境和实施效果构成的课程实践行动;学校体育课程评价是体育课程的监督、反馈和保障,是由体育课程教材评价、过程评价、效果评价和环境评价构成的完整的评价机制。二本研究论证了学校体育课程是具有鲜明学科特性的“技能性”的综合性课程;体育运动属于身体认知性知识,是体育文化的主体内容,提出体育课程的首要目标应该是传播体育文化——即传授体育运动技术技能知识,体育课程必须精选并合理组织课程内容的观点;将体育课程评价定位在学校层面,并拟定了体育课程评价的内容指标。叁对学校体育课程体系主要构成要素的发展演变和现状进行分析,阐述了体育课程体系各要素的历史发展特征和当前的存在状况与问题。(一)通过对建国初始至2000年学校体育课程目标研究发现,课程目标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整体性特征,与不同时期的社会背景和教育思想相吻合;但是课程目标的层次性、递进性不明确;表征形式单一,以“普遍性目标”为主;体育课程目标的内部结构层次不清晰,难以区分认知性目标、体验性目标、技能性目标;“增强体质”是体育课程的首要目标。现行学校体育课程目标在层次性、递进性和表征形式上有了明显的变化,但是对于体育课程首要目标是传授运动技术技能知识的认识仍显不足。(二)通过对建国初始至2000年学校体育课程内容研究发现,课程内容具有相对稳定性;在课程形式、性质和内容类别上呈现融合与增加的趋势。通过现状调查发现,目前体育教学内容、体育教师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倾向、以及学生对体育课程内容的需求具有一致性;体育课程内容以现代体育运动项目为主,基本满足体育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需要,但是教学内容体系庞杂,且对传统体育项目、时尚体育项目重视不足。(叁)对学校体育课程实施现状调查发现:(1)在课程实施主体方面,体育教师具有端正的职业态度,对体育课程改革表示赞成,能够准确定位教师角色;对体育课程在各学段的作用认识准确,能够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学模式,并有准备的实施体育教学。但是体育教师继续学习机会不多,知识更新程度有所欠缺,体育教学过程中对体育课程首要目标的贯彻力度不够;管理者对体育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多数学生喜欢现行体育课程,具有积极地态度。(2)在实施途径方面,各级学校都能按照规定开设体育课程,体育课程课时数设置基本保证每周2学时;但是体育课程被占用、挪用现象时有发生,体育课程教学组织安排形式有待改进和完善;常规的早操、课间操、课余体育训练开展较好,但是课外体育活动组织形式较为单一。(3)在实施环境方面,关于课程实施的各项制度和体育教学应具备的文本文件比较完整;但在校园体育氛围、教师待遇等软件环境方面有所缺失,在体育经费投入、场地设施以及体育教材等硬件环境方面存在不足。(4)在实施效果方面,多数学生对体育课程和体育教师持喜欢和满意态度;学生通过体育课程能够学到一些体育运动技术技能知识,对学生运动参与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具有一定影响。(四)通过对建国初始至2000年学校体育课程评价研究发现,学校体育课程评价经历了评价主体由“单一”向“多元”、评价对象由“体育教学”转向“体育课程”、评价取向由“目标取向”向“目标取向”与“主体取向”相结合发展的过程,呈现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趋势。通过现状调查发现,学校体育课程评价在体育教学评价和学生学业评价方面较为成熟、完善,对体育课程教材、课程环境的评价涉及不足;学业评价以教师为主体,对学生参与评价的作用和地位重视不够;体育教师对课程评价的理论认知有待提高,以便正确认识课程评价与学生学业评价、体育教学评价的区别。四完善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的对策(一)在学校体育课程目标方面,将运动技术技能目标放在突出地位。(二)体育课程内容加大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和时尚体育运动项目内容,以体现体育知识的多元性;明确课程内容的精教部分和介绍部分,并在课程内容组织上给予明确体现。(叁)通过发挥体育课程实施主体的积极作用;有效实施体育课程教学,拓宽和发展体育课程实施的途径;改善体育课程实施环境等方式提高体育课程实施的效果。(四)通过建立学校体育课程评价元评价体系和多元化的评价主体机制;进一步完善体育课程评价的内容和标准,将课程评价落到实处;加强体育课程评价主体的专业素养,建立高水平的课程评价队伍等方式,完善课程评价机制,提高课程评价的作用和效果。
华卉[7]2016年在《西安市普通高校学生体育素养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据教育部数据显示,陕西省拥有92所普通高等院校,而西安市拥有61所,学生人口总数在全国各省市排名中位于前列,但由于受到人口压力和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社会因素的影响,在西安市内学校教育开展中存在轻视或弱化素质学习的现象,特别是学校体育开展在义务教育阶段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学生体育素养得不到系统性的培养。因此,高校体育被迫成为开展学校体育最为迫切的一个阶段。通过对西安市普通高等院校学生体育素养现状展开调查,并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据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进行实证分析。本文旨在通过现状的分析,对普通高校学生的体育素养现状做出正确评价,指出其中所存在的问题,通过有效措施提高大学生的体育素养,为今后高校体育教学提出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及有效措施,为提高大学生的体育素养提供良好环境与氛围。根据对西安市普通高校学生体育素养现状调查的结果,进行数据分析,经分析发现以下问题:普通高校学生身体素质偏低;缺乏体育锻炼知识和体育保健知识;高校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不强,缺乏体育锻炼常识;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参与度较低;学习技能途径单一化且不正规化等问题。针对西安市普通高校学生体育素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下发展对策:完善体育活动环境,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丰富学生体育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大学生体育意识;开设课余单项体育俱乐部,提高学生体育参与度;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体育技能。帮助学校体育教育在改革上展现新的成果,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做出新的突破,让“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目标落到实处。
崔艳艳[8]2012年在《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体育教学环境是体育教学系统要素之一,对体育教学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对体育教学环境关注不够,存在着体育环境的概念不够清晰、分类标准不统一、要素构成不全面、缺乏体育教学环境的评价标准等问题。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人们逐步认识到体育教学环境对体育教学的影响,希望通过改善或者优化体育教学环境,更好的为体育教学服务,就此,本文提出建设或优化我国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环境的研究思路。并针对我国体育教学环境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从理论与实证两个角度,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我国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环境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一、理论性成果1、根据哲学的观点,将体育教学环境的定义确定为:与体育教师、学生相对的体育教学中的客体的综合。2、根据事物的物质性和非物质性,将体育教学环境分为体育教学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并特别指出,体育教师、学生互为他人环境,因此,体育教师、学生以及他们之间关系要素属于体育教学软件环境的范畴。3、以系统论、整体论、水桶效应理论等为基础,以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课堂有效性评价标准为理论参考,采用一定的构建策略、思路确立体育教学环境的评价标准;其主要评价指标为:师生比、体育场地、体育教师、学生以及相互关系等。并将体育环境评价标准转化为问题式的调查问卷,克服了体育教学环境评价指标不可操作、易量化的难题,为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衡量,提供了一把尺子。二、实证性研究成果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现状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一)我国的大部分高校的体育教学硬件环境基本上能满足体育教学的需要。仅有少数高校存在着体育场地、器材不足的情况;在部分高校存在着体育教师在数量上严重不足的现象等。(二)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软件环境的诸多要素存在明显优势,于此同时,一些相关的要素也有进一步完善和提高的必要。叁、体育教学环境的优化途径基于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现状,以人类活动论、人的主动性发挥、高等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理论、教育公平理论、底线公平理论等提出优化体育教学环境的优化途径。(一)优化体育教学硬件环境的途径1体育教学硬件环境的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但经费问题是优化体育教学环境的重中之重。2本文分别从经费的获得、经费的分配、经费的使用方面分别提出优化的途径。3体育教学硬件环境的优化需要政府、学校以及体育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二)优化体育教学软件环境的途径针对体育教学软件环境存在的问题,本文采用了对体育教学软件环境中的各要素分别优化、体育教学软件环境进行整体优化两种策略。在对体育教学软件环境中各要素进行优化时,分别从个人层面、群体层面提出优化的途径,具体的优化途径如下:1对体育教学软件环境各要素进行优化的途径(1)从个体的层面优化体育教学软件环境——体育教师、学生的优化体育教师的优化——体育教师赋权,即外部力量(国家、学校)推动以及内部力量(体育教师自身)的努力,实现体育教师的优化。学生的优化——主要是通过体育教师的带动、学生自身的努力实现(2)从群体层面优化体育教学软件环境——体育教学软件环境中关系要素的优化根据群体动力学理论、共同体理论以及领导力等相关理论,逐步在各个学校内部、学校间,建立优化体育教学环境的共同体。建立优化体育教学环境共同体的步骤具体如下:A、确定参与人员——体育教师、学生、体育教学管理者等B、确定共同体的目标——优化体育教学环境C、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2对体育教学软件环境进行整体优化的途径(1)通过体育教学设计,优化体育教学软件环境(2)根据SWOT环境分析法,找出某高校体育教学软件环境中的弱势因素,在根据其实现的难易程度等,优化弱势指标。(3)先优化体育教学环境中的主体——体育教师和学生,在此基础上,体育教学软件环境中的关系要素也逐步得到了优化。综上,本文在一定的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确立了体育教学环境的评价标准,为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衡量,提供了可操作的评价指标。并将体育教学环境评价标准转化成问答式的调查问卷(体育教师、学生),通过调查,能了解和判别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依据一定理论提出优化体育教学环境的途径。该研究成果能为优化学校的体育教学环境提供一定理论参考。但本文缺乏优化体育教学环境的实践研究,而这也是本文下一步要继续研究的方向。
刘艳玉[9]2014年在《乌鲁木齐高职高专院校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发展研究》文中提出近些年,诸多专家学者对体育文化素养的研究越来越多,通过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得到,他们体育文化素养的基本理论、构成要素、评价标准及培养方式等方面众说纷纭,各有各的理解和界定,但缺乏整体和规范性,我们都知道每个成熟的理论都需要不断完善,不断改进,不断发展的过程。由此可见,加强对体育文化素养的理论、构成要素、评价等方面进行规范和系统化对发展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以新疆乌鲁木齐市所在的8所高职高专院校学生为研究对象,借鉴诸多学者专家在体育文化素养方面的研究成果,通过运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体育文化素养的理论、构成要素、评价方法等进行进一步的归纳和整合,并通过对乌鲁木齐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所具备的体育文化素养的现状进行分析,灵活运用新疆多元文化的特点,提出合理并带有地域特色的发展对策,来进一步提高乌鲁木齐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水平,不断满足社会对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需要,研究结果如下:一:结论1.乌鲁木齐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现阶段的体育文化素养综合水平还有待提高。2.民族学生要比汉族族学生在锻炼时间和态度上更为积极,这与民族文化的差异有关。3.学生对现阶段的体育课程的安排上比较满意,但对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学校场地设施等存在一定的不满。4.学生对体育课程的评价标准基本满意。5.大部分学生赞成体育课程的内容上增加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二:建议1.科学合理的安排体育理论课程,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2.加大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积极的鼓励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和锻炼中,有助于高职高专院校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培养。3.提高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加大体育场地设施的投入,加强校园体育文化的开展,为发展学生体育文化素样奠定良好的基础。4.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的体育成绩进行合理的评价,有利于激发学生体育运动兴趣、增强学生体育意识的形成,从而带动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发展。5.优化体育教学内容,增加体育课的多样性和创新性,创造高职高专院校学生体育文化的发展多方面。
参考文献:
[1]. 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理论研究[J]. 罗少功. 体育文化导刊. 2006
[2]. 我国普通高校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理论研究[D]. 罗少功. 河南大学. 2001
[3]. 体育电影对高校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影响[D]. 狄元东. 苏州大学. 2014
[4]. 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高中体育课运动参与目标达成的实验研究[D]. 张淇. 华东师范大学. 2016
[5]. 上海市初中生体育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万宇. 上海师范大学. 2015
[6]. 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研究[D]. 王淑英. 河北师范大学. 2012
[7]. 西安市普通高校学生体育素养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 华卉. 陕西师范大学. 2016
[8].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研究[D]. 崔艳艳. 河北师范大学. 2012
[9]. 乌鲁木齐高职高专院校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发展研究[D]. 刘艳玉. 新疆师范大学. 2014
标签:体育论文; 体育文化论文;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论文; 课程评价论文; 教学技能论文; 教学理论论文; 教学评价论文; 体育功能论文; 大学论文; 教师评价论文; 教师技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