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大学建设试点:问题与对策_大学论文

开放大学建设试点:问题与对策_大学论文

开放大学建设试点:问题与政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点论文,政策论文,大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700(2015)05-0003-09

      自2010年以来,开放大学按照国务院有关要求不断推进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取得了阶段成果和关键突破,但也面临许多新的问题,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早在2013年初,教育部在《教育部关于2013年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教改[2013]1号)文件中就明确提出了“要制订加强开放大学建设的指导意见”。鲁昕也在2014年撰文指出“教育部将加强开放大学制度建设”[1]。然而,到目前为止,教育部关于开放大学的相关政策文件尚未出台。从这几年的开放大学试点来看,社会各界对开放大学关注有加,但对如何建设开放大学又共识不足。实际上,深入推进开放大学建设试点工作,有待于科学制定新的试点政策,这同时也是学校和专家最关心的焦点所在。制定政策应以问题为导向,深化综合改革,尤其是就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和试点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新举措,并及时将试点过程中取得的成功经验上升为制度安排。为此,本文重点关注并研究了以下四个问题,分别是:我国开放大学的探索与进展问题,深化开放大学作为新型高校内涵的认识问题,我国开放大学声誉的建立与维护问题,完善政府对开放大学的支持与管理问题。

      一、我国开放大学的探索与进展问题

      (一)关于“两个阶段”的判断

      站在历史的维度,中国特色的开放大学探索之路可追溯到30多年前,主要是两个阶段:一个是广播电视大学的成立与发展阶段,另一个是开放大学试点成立与建设阶段。第一个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是1979年国务院正式印发文件,直接推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和28所省级广播电视大学同时成立,其主要动因是国际经验、国家意志、伟人倡导、历史期盼;第二个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是2010年7月,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办好开放大学”。2010年10月,国务院印发文件(国办发[2010]48号)确定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和北京、上海、江苏、广东和云南5省市承担(实际由5省市的省级广播电视大学承担)“探索开放大学建设模式”改革试点任务。2012年,教育部先后批复成立6所开放大学。这个阶段的主要动因是国家需要,百姓需求,政府主导,专家推动。

      目前,正好处在广播电视大学和开放大学交叉并存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主要特征是新旧交错、系统转型、试点先行、结构优化。从历史和现实来看,广播电视大学系统终将转型升级为新的开放大学系统(或称体系)。6所开放大学试点的直接目的之一也是为电大系统的整体转型升级探索积累经验,这是政府、学校和专家共同的判断。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开放大学试点建设与广播电视大学转型升级正是时代赋予的任务。但是,最终的中国特色开放大学体系是怎样的结构、关系、形态还尚未清晰。这依旧取决于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政策选择、各个开放大学的实力对比、地方电大转型的自身努力等诸多因素。

      (二)关于成立开放大学原因的认识

      这个问题的实质是为什么要成立开放大学的问题。在我国,成立开放大学是国家意志、政府行为、学校任务,也是中国顺应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战略举措。随着时代发展和经济社会转型,广播电视大学的内外部环境已经发生深刻变化,实至名归的开放大学在中国应运而生。郝克明曾撰文指出,开放大学的成立是加快构建国家终身学习体系的重大战略举措,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2]。笔者对于国家成立开放大学初衷的认识:第一,不是新建一所或一批学校,多招几个学生的问题,而是要解决国家层面重大教育体制机制问题,尤其是中国的成人教育、继续教育体制机制问题;第二,不是为了给电大寻求出路,解决电大办学困难的问题;第三,是要回答在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背景下,如何给老百姓提供更加灵活方便的学习方式、学习资源、学习机会和服务的问题;第四,是在更加广阔的时代背景和经济社会环境下,积极满足国家、社会发展需要的重要举措。

      (三)关于成立开放大学意义的理解

      概括来说,成立开放大学有四方面意义:一是适应我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等系列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满足数以亿计的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要;二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重要举措;三是推进教育公平,努力为老区群众、基层学生、在职员工、解放军等各类人群,农村、边远、贫困、民族等各类地区,提供优质资源和服务、扩大接受教育机会的重要途径;四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职业院校学生提供学历学位提升通道,促进开放大学与中高职院校沟通衔接,推动中国教育结构的战略调整与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深化开放大学作为新型高校内涵的认识问题

      开放大学,顾名思义,最直接的解释就是开放的大学。“开放的”的潜台词是“入学无门槛”,政策点是“宽进严出”的学习制度。在国际上,“开放大学”一般与“远程开放教育”是同义词。开放大学所举办的教育,最基本、最鲜明、最有别于传统高校的特征就是远程开放教育。然而,对于中国特色开放大学,如果仅仅停留在以开放的大学或者远程开放教育来解读其内涵,以中国当前的社会背景、政策话语和学校诉求而言,似乎不能够令人满意,也不够清晰。现实中,我国开放大学的政策指向是将开放大学置于建设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推动继续教育改革发展、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推进教育信息化、引领电大系统转型升级等系列教育改革背景下。在国家教育规划纲要中,开放大学的问题,也是明确归到继续教育板块。因此,中国特色开放大学被赋予了更多的终身教育内涵。

      教育部批复文件对开放大学的定位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面向成人开展远程开放教育的新型高等学校。总的来说,我国开放大学是新型高校这一点已经是政府、学校、专家的共识。因此,只要能够进一步清晰地指出开放大学作为新型高校,到底新在哪里,也就回答了深化开放大学作为新型高校内涵的认识问题。杨志坚曾撰文指出:世界开放大学值得研究、比较和借鉴,但不能照搬照抄、简单移植[3]。就此,就中国特色开放大学的新型高校内涵与定位,笔者提出五点新认识:开放大学是新型教育集团、新型平民大学、新型在线大学、新型职场大学和新型巨型大学。

      (一)开放大学是新型教育集团

      提出这个认识,主要是回应当前市场化、集约化的要求。所谓教育集团,是指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资源共建共享、引入市场机制提升大学竞争力为行动目标,以远程教育教学业务为主要联结纽带,以总部分部(或总校分校)为主体,以开放大学章程为共同行为规范,利用信息化手段实行统一垂直管理,提供全方位教育和服务的开放教育联合体。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办好开放大学也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促进开放大学与社会需求紧密衔接。从市场的角度来看,学习者是开放大学最核心的服务对象,只有创造出更加优质的产品、资源、服务和模式,才能不断满足学习者的多样化、个性化学习需求。因此,提出将开放大学建设成为新型教育集团,就是旨在回应市场化的体制机制创新。传统电大系统办学尽管积累了不少经验,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行政化、分级化的管理运作模式已经不能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和互联网时代相适应。新形势下,需要在电大系统办学经验基础上,积极探索政府、企业、社会等多元投资机制、共建机制,鼓励多元主体共同推进新型教育集团建设。这方面,上海远程教育集团已经早在10多年前开始探索,可以为开放大学集团化办学提供借鉴。

      (二)开放大学是新型平民大学

      提出这个认识,主要是体现以人为本、教育公平。所谓平民大学,即开放大学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面向大众的平民教育。以前电大被称为“平民进步的阶梯”。今天的开放大学更要向平民开放,成就平民梦想。平民大学应成为开放大学的发展使命之一,让那些因各种原因丧失了求学机会的人都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新机会,特别是那些弱势群体、农民群体和困难人群等。中国需要北大、清华这样的精英教育,但更加需要普及化、大众化、“物美价廉”的平民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考虑到平民的承受力,政策层面应支持开放大学实行低学费制度,同时,国家给予适当补贴,从而保证那些低收入人群获得同等的机会和服务。开放大学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覆盖全国城乡的办学网络,为平民百姓提供各种满足社会和个人需要的教育服务和课程资源。开放大学的各种服务和资源也要呼应老百姓的生活,落在普通平民的身边,开放大学要能够使学习者的求学过程变成一种幸福、一种快乐,使学习者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更有情趣。

      (三)开放大学是新型在线大学

      提出这个认识,主要是着眼于信息化、网络化、国际化、便捷化的大趋势。所谓在线大学,就是说开放大学作为开展远程开放教育为主的大学,在教育信息化方面应该起引领作用,处于先进水平。理论上,可基于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探索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的在线教育。将开放大学建设成为在线大学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必然要求。电大开放教育已经办了10多年了,网络教育水平、信息化程度有了很大发展,但是与当前全面信息化的要求还有比较大的距离。2012年以来,“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慕课,MOOC)在美国出现,并迅速在全球兴起,已使全球共享资源成为现实,有可能引起全球教育格局的颠覆性调整。国内众多普通高校也纷纷将优质课程上网开放,教育部也已经发文推进我国“慕课”的建设与应用。面对这样的竞争,开放大学更应发挥自身优势,建设成为一流的在线大学,使得教学、科研、管理、评价和服务的全过程都能够在网上实施,并通过互联网,汇集国内外优质课程资源,推进跨国教育交流与合作。美国凤凰城大学10多年以前就能够为学生提供24小时在线服务,教育教学全过程所有环节都能在网上实现。总之,面对国际同行竞争,开放大学的教育信息化需要超前部署。

      (四)开放大学是新型职场大学

      提出这个认识,主要是基于职业教育、终身学习、新型城镇化、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考虑。所谓职场大学,即开放大学主要定位为职业人教育,主要面向身处职场的在职在岗人群,开展终身职业教育,促进终身职业学习,提升职业人的能力素质。新生劳动力的教育,普通高校、职业院校是主流,而在职人员、职业人的教育,开放大学应当是主流。作为一所职场大学,开放大学应该建设成职业人职业生涯、事业发展的第一品牌。开放大学是推进终身学习的,自然要面向那些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在职人员,为他们提供学历与能力提升的机会和服务:一是从学习方式来看,开放大学灵活的学习方式和学分制度,更加适合在职人员自主学习;二是从培养对象来看,开放大学应该以在职人员为主要服务对象,重点培养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所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的职业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是从学习内容来看,开放大学要以职业能力为导向,设置职业型学院,例如,律师学院、教师发展学院、经理人学院等,开设职业导向的专业、课程或培训项目,颁发职业型的学位、证书和文凭。由于开放大学的学习者基本都是业余学习、工学矛盾十分突出,这种情况下,开放大学的课程要力争“数量少、内容精、时间短”,侧重强化核心理论,突出实用内容,将最有价值的知识、最具实用的技术教给学生。

      (五)开放大学是新型巨型大学

      提出这个认识,主要是为了回应规模、质量、效益问题。所谓巨型大学,是指课程注册学生数量极大,以十万、百万计的大学。这原本是英国开放大学前校长约翰·丹尼尔提出的概念,他说学位课程注册超过10万学生的远程大学就可以称为巨型大学[4]。巨型大学是各国开放大学发展的总趋势。单从数量来,原电大以其300多万学生的规模,早已经是巨型大学了。笔者在此之所以提出“新型”巨型大学的提法,主要强调巨型大学的评估指标,不但要看学生数量,还要看教育质量,真正称得上“巨型”的,要有世界级的质量品牌。从全球来看,英国开放大学可以称得上新型巨型大学。我国开放大学应客观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在不断提高质量的基础上稳步扩大规模。新型巨型大学建设的核心是质量建设,与新型教育集团建设相辅相成。积极推进新型教育集团的建设,通过引入市场机制,不断激发办学活力,创新组织结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提升教育质量,进而将开放大学建设成为高质量的新型巨型大学。

      三、我国开放大学声誉的建立与维护问题

      开放大学是“宽进严出”的大学,是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大学。因此,声誉问题一开始就备受政府、社会和学习者关注。声誉是开放大学的立校之本,是开放大学“综合校力”的集中体现。学校能否建立并保持良好的社会声誉,是开放大学试点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建设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开放大学,必须高度重视建立并维护开放大学良好的社会声誉。在此,笔者提出影响开放大学声誉的几个关键因素以及存在的问题:一是“模式”因素。目前,开放大学的办学模式及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亟待改革,实质性产教融合推进不够,应用型专业课程与教学体系的针对性、实用性不强,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不够完善;二是“质量”因素。目前,开放大学学历教育的质量品牌尚未建立,质量评价标准、质量保证机制和监控体系亟待完善;三是“机制”因素。目前,开放大学的优质教育资源还不够丰富,更大范围的开放共享机制尚未形成;四是“内涵”因素。开放大学的内涵建设有待提高,表现在师资队伍不强,信息化程度不高,科研力量不足,国际化水平较低等方面。

      开放大学的声誉既涉及学校自身发展的问题,也涉及政府办学投入与评估的政策问题。关于这个问题,许多专家学者都强调创新思路的重要性,例如,谈松华强调要按照创新的思路,探索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远程开放教育的发展模式[5]。建立和维护开放大学的声誉,笔者认为主要应围绕上述关键因素,从创新合作办学模式及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宽进严出”的质量保证体系,创新教学资源建设机制,切实推进大学内涵建设(师资队伍、信息化、科学研究、国际化)等四个方面进行。

      (一)创新合作办学模式及人才培养模式

      开放大学是主要面向职业人开展教育的大学。这就要求开放大学应主动融入行业企业,建立社会广泛参与、产业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开放式的合作办学模式和与之相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开放大学建设试点要改变传统电大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路径相矛盾的状况,即:在培养目标方面,电大强调与普通高校定位不同、目标不同。但是在培养路径方面,电大却主要依靠与普通高校合作办学,致使电大的学科、专业、课程、师资、培养方案等又与普通高校没有根本性的区别,只是在教育方式、教育水准上与普通高校有所不同。改革办学模式及与之相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开放大学“开放”二字的要义,主要涉及四个方面:

      一是创新合作办学模式的实质内容。开放大学的办学及培养模式创新,核心是要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办学,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资源共享”。首先,需要树立以行业企业为师的理念;其次,邀请行业企业的专家实质参与开放大学的专业、项目、课程设置、决策、监控与评价;再次,以项目为切入点,重视研究具体可行的合作办学机制和措施。最后,出台推进实质性融合的相关保障制度,避免搭架子、搞形式、走过场。

      二是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办学的现实基础。从实际情况看,目前,开放大学的生源大部分来自行业企业的一线职工,学生毕业后也要回到行业企业就业;开放大学开设的专业课程也以服务行业企业需求作为主要目标;开放大学的实践教学基地大部分是与行业企业合作建立或者直接依托行业企业设立;开放大学的“双师型”教师也大都从行业企业聘请。可见,开放大学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已经具备相当的现实基础。离开了行业企业,开放大学的办学目标难以真正实现。

      三是与行业企业深层次合作办学的推进策略。建设一流的开放大学,需要在已有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与行业企业的全方位、深层次合作。关键的一点是要让行业企业当主角。开放大学做好平台服务、课程认证和证书发放等,只有这样才能调动起行业企业的积极性。支持行业企业依托开放大学平台,独自建立或者联合建立行业企业学院以及产学教研合作平台。开放大学与行业企业合作建立行业企业学院,可以研究借鉴普通高校合作办学的有益经验,例如,清华大学与中国人民银行合作共建的清华五道口金融学院模式。同时,国家层面也可以探索出台行业企业独立举办远程开放教育学院的新政策。

      四是建立与办学模式相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有什么样的合作办学模式,就需要有与之相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方向与办学模式改革的理念应该是一致的,其关键是以行业企业为主导,体现产教融合,主要聚焦职业人才培养。首先,以提升职业能力为目标,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优化课程体系建设,将理论、技能和知识融为一体。对此,季明明曾撰文指出,开放大学应避免开设学术型专业,注重培养大批应用型人才[8]。其次,开放大学要以学习者为中心,建立随时注册、随时学习、随时考试、随时毕业的灵活开放的学习制度,充分体现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为学习者自主选择专业、课程,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学习方式等创造条件、提供保障。再次,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探索各种基于数字化教学资源和数字化学习环境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建立全过程、全方位的学习支持服务模式和服务团队,充分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益。最后,建立灵活贯通的证书体系,完善课程证书、学分证书、项目证书、培训证书、资格证书、毕业证书、学位证书等制度。按照能力标准设计课程,完善课程学分制度,实现学分积累与转换,为学习者成长成才奠定基础。

      (二)完善“宽进严出”的质量保证体系

      开放大学建设试点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只有提高质量,才能体现开放大学的社会价值,质量是开放大学享有良好社会声誉的关键条件。笔者理解宽进严出,“宽进”就是指注册入学,“严”就是说过程要严格,“出”就是要把好出口关。质量问题涉及三个方面:

      一是树立新型质量观。开放大学实行“宽进”的制度,因此,学生规模一般都很大,追求规模效益。但是,在规模、质量、效益这三个维度之中,质量是第一位的,应始终坚持“质量第一”。王一兵认为质量取决于设定的目标和目的,主张建立多样化的质量观[6]。开放大学的质量涉及许多方面,其中,核心是人才培养的质量。但是,要想真正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也需要科研、管理、服务等综合质量的同步提高。科研方面,可以立足远程教育、继续教育的实践,开展理论与应用研究,规范科研管理,壮大科研队伍,提高科研水平;管理方面,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实现管理的信息化、流程化、智能化;服务方面,需要以学生利益为中心,以学生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学校工作质量的核心。

      二是建立人才出口的质量评价标准。首先,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建立人才出口的质量评价标准。严格把好人才毕业的出口关,是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要求。以学生能力(包括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创业能力等)是否达到了规定要求作为学生能否毕业的唯一标准。其次,应认识到开放大学与普通高校在培养目标、生源结构、教育方式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因此,在制订质量评价标准方面,要立足自身目标定位与特色,围绕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多样化学习需求进行指标设计,实现与普通高校错位发展。再次,能力导向的测评形式必然不同于传统方式,应变“考试”为“测评”。尽量减少纸面考试,减少死记硬背的考试内容。采取绩效评估、目标评估、能力评估、论文或作品答辩、用人单位评价等能力导向的测评方式。

      三是建立教学全过程的质量监控体系。社会各界都十分关心开放大学能否真正做到“宽进严出”。熊丙奇就曾强调开放大学必须提高办学质量,严格实行“宽进严出”[7]。笔者认为,宽进严出,关键是在“严”上,核心是加强教与学的全过程、各环节的质量监控。过程监控做好了,“严出”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过程监控涉及专业课程的质量、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学校的管理服务等每个环节的监控。因此,加强开放大学的过程质量监控:一方面是加强对师生员工的教育教学行为的监控;另一方面,是要引进用人单位、第三方监控机构等深度参与,建立立体化的内部、外部相结合的监控体系和整改机制。

      (三)创新教学资源建设机制

      开放大学强调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开展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资源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条件。从建立并保持开放大学的良好声誉出发,创新教学资源建设机制涉及以下问题:

      一是强化最优质资源的概念。推进最优质教育资源建设是开放大学特色发展和提高竞争力的重要要求。这里谈的“最优质”一词的具体内涵是指那些最具特色、最有水平、最富创新、最符合学习者和社会需要的、最适合于学习者远程学习、自主学习的教学资源。教学资源不仅是指一般的静态教学材料,还包括各种动态的教学方法、师生互动过程和学习支持服务。

      二是强化教学资源建设的专业化水平。教学资源在开放大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因此,有必要设立专门的资源研发机构,从而保证资源建设与应用的专业性。一方面,可以成立专门的课程与资源建设公司或者研发中心,将资源建设与运营的任务专业化、科技化。另一方面,可以实行市场化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包括招标机制、融资机制等,从而保证资源建设的最优化,尽量避免资源的低水平重复建设。

      三是以需求导向研发教学资源。重视调查学习者的不同学习需求,按照不同需求做好资源分类。根据不同学习者的个性化需要,研发不同的教学资源,甚至能实现为学习者量身定制教学资源。重视借鉴国际上最新的资源建设理念和实践经验,制定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开放大学资源建设规划。

      四是推进机构间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开放大学应建设成为一个资源聚合的平台,探索不同形式的市场化资源共享机制和模式,重视探索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和资源使用付费机制。同时,发挥开放大学枢纽作用,建立开放教育资源中心和资源联盟,为国内外各类教育资源提供展示空间和使用平台,把最优质的资源共享给全社会。

      (四)切实推进大学内涵建设

      建立并保持开放大学的良好声誉,也与自身内涵建设息息相关,主要是师资队伍建设、信息化建设、科学研究、国际化发展等方面。高书国曾在其《中国开放大学战略研究》一文中强调21世纪的开放大学呈现国际化趋势,要重视科研的作用等[9]。目前,这四个方面还是开放大学的薄弱环节,要想实现开放大学可持续健康发展,提升学校竞争力,进而增强社会声誉,就必须加强这些方面的内涵建设。

      一是重视加强自身教师队伍建设。首先,开放大学应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的结构与职责。教师队伍包括课程主讲教师、课程辅导教师和学习支持服务人员等。其中,课程主讲教师主要负责研发、开设、主讲课程。课程辅导教师,主要负责学生的辅导答疑,批改作业,组织日常活动和考试等工作。学习支持服务人员负责学生的各种学术、非学术的学习支持服务、技术支撑等相关工作。

      其次,实行专兼结合的教师聘任制度。课程主讲教师,着重自我培养、专兼结合,任职资格可要求具有博士学位或者副教授、教授技术职称。课程辅导教师,以兼职为主,可以聘请院校专业教师或行业企业专业人员,也可以聘请在校博士生、硕士生等。学习支持服务人员,主要是以专职为主,可以按照服务内容分为不同类别。

      再次,开放大学应更新观念,着重建设一支专职的、专业的主讲教师队伍和支持服务队伍,集中加大投入,加强培训,提高专职教师的竞争力。尤其是重视提高主讲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教学组织能力和团队管理能力,提高学习支持服务人员的专业化服务水平。最后,经验表明,一流的专业、课程、教师,加上良好的远程学习支持服务是保证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条件。因此,开放大学应根据远程在线教育规律和成人学习者的特点制订教师队伍人员的从业能力标准。依据标准,开展教师队伍的招聘、配备、建设、培训等工作。

      二是强化信息化建设。创新体制机制是当前开放大学试点的现实需要。但是,这种体制机制创新除了思想解放,制度保障,还需要物质基础。这个物质基础就是信息化基础设施和软件系统。如果没有信息化的支撑,这种由分散在不同地区的机构组成的开放大学办学体系是难以高效运转和保证质量的。开放大学应树立互联网思维,借助互联网打通体系中的各个支点,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扁平化管理和一站式服务。为此,开放大学可以探索成立专门的信息技术研发机构,建设功能强大的信息化平台,实现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的全面信息化,构建数字化智慧校园。通过信息化促进教育教学业务变革和学校组织管理模式变革。

      三是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开放大学作为新的本科层次的高校,加强科学研究是推进学校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的基础条件,是实现战略转型的基本要求。应紧紧围绕开放大学试点建设、远程教育、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等领域的重大改革发展问题,开展理论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同时,也要认识到加强教师学科研究、不断提高学术含量,是加强学科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条件。英国开放大学建校之初就将科学研究视为生命线。我国开放大学也应借鉴国外经验,健全科研机构,加大对专职教师和专职研究人员的科研经费投入,完善科研政策和激励机制,建立科研成果转化机制。

      四是重视并实施国际化战略。开放大学的“开放”不仅面向国内,更要面向世界。一方面,国际化是开放大学自身发展的重大机遇,也符合整个国家发展战略的要求。应从国情出发,深入了解国外真实情况,学习借鉴一切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将国际化理念贯穿开放大学试点建设的各个环节和整个过程。另一方面,开放大学本身就发源于国外,我国开放大学更应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在参与国际标准制订、引进国外优质资源、扩展海外办学市场、开展对外汉语教学、参与国际科研项目、借鉴国外优秀管理模式等方面开展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四、完善政府对开放大学的支持与管理问题

      开放大学是一个新事物。新常态背景下,政府如何支持与管理开放大学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新问题。笔者认为核心是要深化改革,加强顶层设计,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简政放权,在支持政策和管理服务机制方面有所完善。

      (一)继续完善政府对开放大学的支持政策

      一是积极启动远程教育、终身教育或者开放大学立法。国外一般都有专门的远程教育法或者开放大学条例。近年来,远程教育、开放大学的立法问题一直为政协委员、专家学者所关注。当前情况下,我国对远程教育单独立法恐怕还有相当难度,但仍要坚持呼吁。教育部已经启动了终身学习立法的前期研究和调研工作,其中,对远程教育、开放大学也有相关内容建议。这将对开放大学试点建设提供有力推动。策略上,可以鼓励地方先行出台有关文件,推动相关立法,为国家立法积累经验。也可以积极借鉴国外开放大学、远程教育立法的有益经验和案例,为我国立法提供参考。还可以在现有法律法规修订时,增加远程教育、开放大学的相关内容。

      二是出台支持开放大学探索建设“学分银行”、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的政策。关于这项任务,虽然教育部在对6所开放大学的批复文件中已经明确,但是相关推进政策仍未出台。当前,政府应进一步为开放大学先行探索“学分银行”建设提供强力支持,发挥开放大学办学体系优势,形成全国布局,为国家层面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积累实践经验。一方面,政府可以委托开放大学开展相关研究与实践,探索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认证、积累与转换制度,推动各级各类教育的横向沟通、纵向衔接。另一方面,政府应充分发挥开放大学的体系优势、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建设社区教育网络,大力发展文化休闲教育、老年教育、职业培训等非学历教育,推动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发展。

      三是制定加强开放大学与普通高校、职业院校之间沟通协作的政策。政策上,通过制度创新,推动开放大学、普通高校、职业院校之间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资源共享、师资互聘,实现学生在不同类型学校之间有序流动,促进不同类型教育的沟通衔接。职业院校的专科毕业生,可直接以注册入学方式进入开放大学接受本科层次教育。开放大学的本专科毕业生,可根据相关要求进入普通高校接受深层次教育。袁贵仁也曾提到要探索推进普通高校、职业院校、开放大学等之间的协调合作[10]。通过打通开放大学、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之间的教育壁垒,拓宽人才的终身学习通道。

      (二)进一步健全对开放大学的管理服务机制

      一是深入推进政府与开放大学之间“管办评分离”。“管办评分离”作为一个政策选择,一直是明确的,但在具体实践中,政府管理教育有时还存在越位、缺位、错位的现象。尤其,开放大学作为新生事物,其自主发展、自我约束机制尚不健全,社会参与学校治理和评价还不充分。一方面,开放大学是独立的法人事业单位,依法享有办学自主权。政府应支持开放大学依据学校章程自主办学、自主管理。同时,开放大学又是政府举办的公办学校,需要接受政府的管理和监督。笔者认为,教育部的职责主要是负责全国开放大学的政策制定、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宏观管理与质量监管,指导开放大学建设试点和综合改革,推动广播电视大学系统战略转型。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责主要是在省级人民政府领导下,负责本区域开放大学试点建设和综合改革,推动本区域广播电视大学的转型升级,并提供相应的保障条件,按照教育部要求做好本区域开放大学的办学与质量监管工作。

      二是创造开放大学的合作共赢环境。开放大学从来都不是自己一家做事情,单打独斗难以提升竞争力。这就需要政府积极出台相关政策,创造开放有序、合作共赢的发展环境。鼓励各个开放大学在学科专业建设、协同科研、网络平台共用、优质资源共享、统一质量标准、学分互认互换、学习中心共享等方面加强合作,探索形成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利益互惠的新型关系。推动不同开放大学自主自愿探索组建“联盟”等多种合作形式。当前,有关组建开放大学联盟的问题,已经逐渐成为共识。2011年,盛连喜撰文指出,组建开放大学联盟是一项战略选择[11]。2014年,杨志坚在《转型升级与体系建设——中国广播电视大学系统调研报告》一书中也提出培育、建设中国开放大学联盟的建议[12]。政府通过出台政策,积极支持开放大学建立市场导向的共赢机制,创新资源的合作共建、管理使用和利益分配机制,不断为开放大学创造出更多的利益契合点和合作增长点。

      三是设定开放大学的良性竞争规则。由于我国开放大学是由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分别举办的,并且各个开放大学都有办出特色,办出水平的内在要求。因此,客观上,各个开放大学之间也存在竞争。尤其在办学模式探索、师资队伍建设、信息化应用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科研实力等方面,可以看做是不同办学主体间的竞争。学习者是各个开放大学面对的共同“客户”。一个良好的竞争机制,应该保证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喜好,在开放大学体系范围内,随时自由选择注册或终止某所学校的专业和课程学习,并可互认互换已有学分。只要一所开放大学能够提供更好的专业、更好的课程、更好的师资和更好的服务,就能够吸引到更多的学生注册学习。政府可以通过为开放大学设定良性竞争的游戏规则,建立统一的质量标准和第三方认证机构,健全“准入退出”机制,使得各个开放大学在教育产品和服务方面互相竞争,取长补短;同时,通过各种政策导向,引导开放大学错位发展、特色发展,避免“遍地开花”、重复建设,恶性竞争。如此,一定会通过开放大学的良性竞争机制,实现特色发展,为不断满足学习者的多样化、个性化学习需求改进教育服务,从而最终为学习者带来实惠。

      开放大学作为新生事物,在试点建设过程中,面临许多新的困难和挑战,也有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充分认识并解决事关开放大学建设试点全局的关键问题和新问题,研究提出针对性的政策举措,是推动开放大学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内在要求。笔者在综合分析已有理论与实践工作成果的基础上,集中研究分析了开放大学的探索与进展、开放大学的内涵认识、开放大学的声誉建立、开放大学的支持与管理等四个方面的重点问题,力争提出有针对性的新论断、新观点,促成有价值的新思考、新共识,从而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借鉴。

标签:;  ;  ;  ;  ;  ;  ;  ;  ;  ;  

开放大学建设试点:问题与对策_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