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建构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和改革开放实践的全面深入,对传统经济理论体系和内容形成了巨大冲击。理论界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的建构作出了巨大努力,提出了许多创新性思路,但仍存不足。在本世纪末,实现经济体制转轨,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目标,再一次对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提出迫切要求。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的任务
为了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理论界对市场经济的深层次理论问题进行了系统探讨,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是要解决四个相互联系、相互衔接的问题,即社会主义要不要发展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发展什么样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怎样发展市场经济;如何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化”。
第一,要解决社会主义要不要发展市场经济问题。对于这一命题,邓小平同志经过长期的探索已经作出了明确结论,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还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这是我党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发展的崭新成就。但是,不能就此认为社会主义要不要发展市场经济问题就解决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其制度基础、运行规则、组织机构、思想观念、利益格局,形成一个互相支撑、有机联系的整体,尽管国家对此已明确了改革的目标,但绝不能迅速改变旧经济体制的运行轨迹和惯性。不少人关于姓“资”姓“社”的思想束缚并未完全解除,许多问题常被一些人以各种形式反复提出来,并从政治的高度加以渲染。改革攻坚阶段的阻梗更向人们昭示,在思想领域里,一个启蒙、教育任务仍然摆在理论工作者面前。当前,解决社会主义要不要发展市场经济问题,着力点是要在理论上深刻论证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相容性,比如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的相容性,与按劳分配的相容性,与共同富裕的相容性,在搞清楚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内在结合的基础上,证明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说明社会主义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发展市场经济的重要意义。通过这些理论探讨和思想教育,使人们在观念上接受市场经济,在实践上愿意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二,要解决社会主义发展什么样的市场经济问题。这是解决社会主义所发展的市场经济的性质和程度问题。市场经济是一种以市场为基础配置资源的经济运行方式。由资源稀缺所引起的资源分配和使用构成现代经济学研究对象,从而也构成市场经济学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从根本上说,就是研究资源稀缺状况下带来的困难,并解决这些困难,使资源得到有效利用的科学。构建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以使市场机制充分有效配置资源,成为市场经济学的核心命题,问题是社会主义需要什么样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无论从生产关系还是从生产力角度看,都可分为不同类型。根据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我们可以把市场经济分为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市场经济(这些社会存在低级原始市场经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不同性质的市场经济。根据生产力水平的不同,我们可以把市场经济分为建立在古代生产力水平上的原始市场经济,建立在近代生产力水平上的古典市场经济和建立在高度自动化生产力水平上的现代市场经济这样三种不同发展程度、不同类型的市场经济。既然发展市场经济,就要探讨我们究竟发展哪种性质、哪种类型的市场经济。在性质方面,我国要从社会主义公有制主体地位出发,论证需要发展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市场经济;在程度上,从现代科技和生产力发展趋势出发,论证我们需要发展现代市场经济,从而确定我国所要发展的是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现代市场经济的观念。
第三,要确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的命题,树立把改革旧体制与发展新体制结合起来的观念。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了与此相适应的微观和宏观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的具体体制,形成了计划经济性质的运行系统。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建立了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体制。因此,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不是一个简单“发展”问题,而是涉及到改革已有旧体制问题,它是在改革旧体制中来发展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要发展市场经济,就必须从改革与发展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从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领域着手改革旧体制;另一方面从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侧面、各个层次着手全面发展市场经济。所以,社会主义发展市场经济,实质上是在从事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为此,经济理论工作者在解决了社会主义要不要发展市场经济和怎样发展市场经济以后,还必须论证社会主义为什么把发展市场经济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看待。这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就必须回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微观基础以及怎样建立这一微观基础;回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宏观调控体系以及怎样完善这一宏观体系;要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要求的观念,以及如何转变观念等问题。
第四,要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特色”问题,确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命题。这是要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般性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化”的问题。由于各国的历史与现实、经济与文化、习惯与位置、政治体制与生产力水平等条件的不同,即使发展现代市场经济,各国在发展的方法上也不尽相同,甚至同样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现代市场经济的某些方面也是不同的。因此,研究了前三个问题以后,我国理论界还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探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经济理论工作者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观点,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既要从现代市场经济的一般原理出发,又必须立足于中国的经济实践,探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通过理论探讨,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般性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使市场经济“中国化”,正确确立中国发展市场经济的原则、方法,设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模式,提出具体对策及其相应的措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方法在中国新时期的新发展。但它又是一门区别于传统政治经济学的新兴学科。在内容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是研究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学科;在范围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是研究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的市场经济;在对象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的根本任务是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资源有效配置提供理论指导,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体——社会生产方式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的体系结构
近些年来,理论界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编写了几十本较有份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教程,显现学科建设的空前繁荣。这些教材的体系结构大致分为两大类型:一是在传统的政治经济学框架内揉进有关市场经济理论,以求建构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系。此种类型又包含着两种情形:一种是先确定全书的始点范畴、主线和基本范畴,然后由抽象到具体,按《资本论》的“三过程”或“四环节”的顺序构筑体系。另一种是突出联系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实际,不照搬《资本论》的逻辑体系,而是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和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问题,按大致能顺理成章的次序排列阐述。二是以现行的西方经济学为底本,抛弃“三过程”、“四环节”的思维定势,引入西方经济学的体系特点,按照微观经济运行、宏观经济运行、经济发展三大块结构,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的体系结构。严格说来,这些类型的体系结构都有不足。
在传统的政治经济学框架内揉进有关市场经济理论,所取得的成果比原有的政治经济学教程有很大发展,但从基础理论本身的建构来看,则很可能事倍功半,难以取得理论上的突破和预期效果。现实表明,不断深化的经济改革与传统理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曾经一度占据基础位置的政治经济学与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应用经济学在理论上的内在联系正在不断弱化。市场经济本身有其特定的基本规则和运行规律,这不会因国别、社会制度的不同而有根本区别。社会制度的差异可以导致市场经济的特点和表现形式发生某种程度的变异,然而市场经济运行本身的基础规则则不会发生变异,否则便无市场经济可言。传统的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框架是以计划经济思想为支点的,故在大思路上与市场经济理论体系和原则是相冲突的,这如同“双重体制”的矛盾与冲突一样。牵强附会地撮合显然难以实现理论的突破和架构全新的理论体系,相反倒有可能阻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取得实质性的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系必须有全新的变革。
以现代西方经济学取代我国基础经济理论的地位,同样存在问题。现代西方经济学是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几百年经验总结和理论探索的结果。发达的市场经济和长期的理论争鸣,使其包含着市场经济运行普遍适用的一般原理和方法,以及成为研究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但是,无可否认的是,西方经济学本身是构筑在现存资本主义制度的既定前提下的,现存制度或明或暗地作为前提被肯定下来。选择现代西方经济学作为我国基础经济理论的首要难点,是在制度的前提方面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障碍;同时,中国的国情使西方经济学尚难以完全与中国经济运行的现实直接沟通,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不断深化的现实已经给现代西方经济理论提出了一系列难以回答的问题,因而企图简单地直接利用西方经济学代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来推导出政策性结论,恐怕也难免在现实中处处碰壁,故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大厦的根基难以自立于此。
中国的理论经济学要尽快走出困境,建构适应实践发展和学科建设需要的理论体系,任务仍然十分繁重。经济学就其本身的发展逻辑来看,社会实践的需要、经济运行与发展过程的内在矛盾暴露程度和理论积累的程度,是经济学实现大变革的三个基本前提。中国经济理论落后于改革发展实践的现实,意味着经济学在中国终将要实现理论体系和内容的大变革,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实践在中国毕竟还未充分展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和发展过程中的许多矛盾尚未完全暴露,转轨过渡时期经济运行中新旧体制之间的矛盾交织在一起,使我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的矛盾、规律和机制很难在短期内有一个十分清晰的认识,适应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和发展需要的逻辑一贯的理论经济学体系也就难以在短期内形成。这就要求经济理论工作者应将注意力集中于对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若干重大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和培植新的理论生长点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提出新观点,形成新的理论思路。在理论上经过相当的积累后再来审视我们已有的市场经济学的内容和体系,建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大厦,可能是一条容易获得突破性进展的最现实有效的途径。这也是中国经济学能否为现代经济学发展作出贡献的关键所在。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的方法
经济学理论的突破和发展,首先是经济方法论的突破和进步。回应于中国经济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也将步入现代化的轨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要接轨现代化,需要方法论的创新。目前,方法论创新要正确处理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关系。中国经济学的现代化是从引进、介绍和研究现代西方经济学开始的。最先引进的是古典经济学理论,接着是非主流学派的学说。作为西方经济学的正统理论,新古典经济学以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为既定前提,以稀缺资源有效配置为主题,运用最大化、均衡分析、边际和替代分析等方法,着重考察了人们的物质偏好、生产函数的技术特征、要素边际生产力等在决定经济变量中的作用,揭示了人与物关系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但是,由于发达国家的基本制度相对稳定,已有的变革只是发生在边际上的微小改进,缺乏进一步从事理论概括的实践基础。特别是由于问题的复杂性,很多问题未曾涉及,已有的分析尚待进一步完善,其形式化和可操作性的问题也有待解决。虽然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各个派别有其不足和缺陷,但都有独特的分析方法和新发展。在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的过程中,有可能跳出他们之间的门户之见,博采各家之长,作出进一步的借鉴、分析和新的综合。在引进和吸收过程中虽然会发生本末倒置、生搬硬套的偏差,但现代西方经济学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新毕竟能提供某些有益的思想营养,使得中国的理论经济学的发展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第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关系。任何经济关系都是质和量两种规定性的有机统一。因此,为了正确地、精确地把握经济关系,必须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经济理论工作者在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注重定量分析、忽视定性分析这一错误的同时,跳到了相反的另一极端,即片面强调定性分析,忽视定量分析,甚至干脆抛弃了定量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学家在经济学定量分析方面做了许多尝试,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应当看到,我们不少同志囿于知识结构的限制,尚不习惯经济问题的数量分析,甚至存在定性分析的偏好。实际上,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如三次产业的结构比例、积累和消费、速度和效益、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等,不仅需要定性研究,而且还要定量分析,这样才能使经济学不断精确化、实用化和完善化。定量分析可以深入揭示仅靠定性分析难以表达的错综复杂关系及其趋势,不仅可以提出经济政策的性质和方向,而且可以确定经济政策的力度和边界,预测经济政策的直接和间接的效果。数量化是经济学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当然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走向现代化的重要工具。
不过,将数学用于经济学,决不是用数学代替经济学,或用数学的语言翻译经济学。数量分析必须服从于经济分析,而不能倒置本末。最近几年,经济研究中出现了另一种极端,用数量代替知识,以计算代替理解,把研究的范围局限于数学上能够解决的问题,甚至为了数学上的方便,常常采用不适当的假设,以致追求数学的技巧,而抛弃了经济的原则。如果说没有计量的理论是不成熟的理论,那么,没有理论的计量也只能流于数学游戏。这一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研究中是要注意的。
第三,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的关系。实证方法指解决“实际是什么就是什么”的问题,不掺入研究者的主观评价;规范方法是要解决“究竟应该是什么”的问题,掺入社会评价以及个人价值判断于研究之中。经济学作为分析社会经济运行过程内在本质联系的科学,从其揭示社会经济运行规律的目的角度看,应尽可能采取实证分析,尽可能地排除先入为主的主观的成见。这是保障经济学研究客观性、科学性的必要前提。不过,经济学研究完全摆脱价值观念的影响,做到真正“价值中立”或“价值自由”也是不切合实际的。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不是一个无价值判断、无价值取向的过程。总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不是单一的,只有在方法上从实际出发,坚持以实证分析、规范分析以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力求在比较研究中鉴别各种理论的有效性,才能形成崭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思路。
标签:市场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理论经济学论文;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文; 市场经济地位论文; 经济论文; 西方经济学论文; 政治经济学论文; 微观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