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理念下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分析论文_姜子帆

海绵城市理念下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分析论文_姜子帆

浙江润浩城市建设设计有限公司 浙江省杭州市 310000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先进科技也随之不断发展,国内的城市环境也得到了有效的改善。而这也要求在市政道路建设当中对海绵城市给排水的应用力度不断加大。使得居民城市的居住环境能够得到不断的提高,最终对供水短缺等问题进行解决,因此,本文从实际出发,就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当中海绵城市的应用展开了详细的探讨以及分析,从车行道、人行道、附属设施等不同的几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念;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城市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市政道路给排水系统承担着人们生活日常用水供应和城市雨水污水排放的任务,对城市环境有着直接的影响。但由于我国一部分城市的给排水系统设计不合理,质量不过关,导致城市的日常供水和排水带来不利影响,情况严重时还会对交通道路造成阻碍,对城市面貌和城市建设极为不利。近年来,海绵城市理念得到相关部门高度重视,通过结合海绵城市理念优化市政道路给排水系统设计已经迫在眉睫。本文将针对在海绵城市理念下,如何设计出更好的市政道路给排水系统进行分析。

1海绵城市理念对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的重要作用

1.1改善城市环境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城市污染问题越发严重,如何提高生态质量已经成为城市建设的核心问题,海绵城市理念应用能够有效的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对生态保护有重要的作用。海绵城市理念一经推出,就得到了我国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可想而知,这一理念将会为今后的城市建设指明方向,将城市发展和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

1.2收集利用水资源,有效防洪防涝

海绵城市理念从字面意义上就能明显看到,城市将具备更为优秀的排水能力,道路交通在受到强降雨冲击的情况下,如果排水能力不强,将会造成路面积水,不但会给交通运输带来影响,还可能威胁道路质量,造成路面塌陷,引发更大的事故。所以,在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中,能够优化城市排水系统,并起到防洪防涝的效果。另外,海绵城市理念下的排水系统可以将雨水进行有效收集,在可以利用的区域发挥作用,为城市提供更加丰富的水资源供应。

2海绵城市给排水系统设计原则

2.1尊重自然

海绵城市极为注重自然环境,强调要顺应自然,要对生态资源进行合理运用与保护。在开展给排水系统设计时,人们也要遵循这一原则,改变传统粗放式和高强度式的设计方式,按照相关原则做好系统设计,为资源环境与城市协调发展提供保证。

2.2防涝原则

为防止城市内出现积水、洪涝问题,设计人员要按照“排、用、渗”等原则,做好工程防涝工作。城市不仅要能够有效排放积水,还要对雨水资源展开回收利用,以避免资源浪费。

2.3不浪费原则

各城市都建设有给排水系统。出于节约考虑,人们要避免大规模调整线路,要对原有给排水系统和现有资源展开合理运用。例如,可以利用小区绿地、城市道路来收集自然降水。

2.4个性化原则

由于各个城市实际情况并不相同,所以设计也会存在一定差异。在设计时,人们要避免对其他城市设计进行套用,要按照城市绿化条件、水文条件以及基础设施条件等,做好系统设计与环境优化工作,以有效解决水资源紧张和内涝问题。

3海绵城市理念下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的应用

3.1人行道和车行道设计分析

目前,我国大部分的市政道路中,人行道和车行道的路面均属于非透水性质,很容易发生路面积水现象,导致路面湿滑,影响正常出行,无法有效保证人们的安全,也不利于地下水的补给,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产生热岛效应。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通过结合海绵城市理念,采用特殊材料,将人行道与车行道设计成透水性路面,可以有效降低径流总量,及时地下水发生回流现象,也能有效的减少路面积水情况发生。结合海绵城市理念进行人行道和车行道设计及施工的过程中,路面的上层通过使用透水沥青混凝土材质进行铺设,下层和基础则使用非透水材料铺设,通过使用这种施工方式,不但路面可以快速吸收积水,还能有效的保护地基不受雨水侵入。

3.2附属设施设计分析

市政道路附属设施主要包括路缘石和路肩边沟两个方面。路缘石也属于市政道路排水系统中的设施之一,主要有平缘石和立缘石两种形式。使用平缘石的优势在于,可以与地面保持形同的高度,防止路面发生积水现象,从而提高雨水流入绿化带或者雨水口的能力。立缘石和平缘石不同,要比路面略高一些,可以对雨水产生一定的控制作用,帮助雨水流入雨水口。如果路缘石无法保证雨水的汇集,可以通过使用在路缘石上进行打孔、制作豁口,或者在铺设的过程中留有固定间隔的方式,改善其对雨水的控制能力,让雨水能够更加快速的流向绿化带。路肩边沟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需要对混凝土质量进行重点审查,从而提高混凝土施工后的美观性,避免堵塞问题,让雨水得到更加充分的净化。可以通过种植草沟的方式,提高雨水的回收率和净化率,并且更好的保证雨水的输送及排放效率。

3.3绿化带

3.3.1雨水收集

受到透水地面的影响,通过地面径流能够使得水体逐渐汇集到雨水口,通常来讲,绿化带应该设置在路面下方的15-20CM;应均匀的分布雨水沟,其高度应在绿化带种植土与道路高度之间。

3.3.2水体过滤

对于降在地面的雨水来讲,只有有效的过滤这些水体才能够使得清洁度得到保障。从具体的设计上来看,应该首先对一层种植土进行铺设,此后对砾石层进行设置,最后对渗透管进行安装。通过这种方法,一方面能够有效的过滤雨水,另一方面还能够保证雨水更好的渗透到地面之下,使得自然水体的补给得到保障。

3.3.3缓排滞蓄

应在对绿化带地形、结构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导流系统进行合理的设计,从而保障雨水能够深入地下。应在雨水口位置对明沟进行设置,其主要作用是对雨水进行沉淀;明沟两端则应该对出水沟渠进行设置,而出水沟渠的主要作用则是配水,方便雨水直接流向明沟当中。如果处于雨水较为充沛的季节当中,通过雨水口的作用,水体能够在绿化带当中滞留。

3.3.4排放

应对溢流系统进行设置,该系统能够直接连通排水管道以及雨水。如果有着比较丰富的降水,雨水口无法对大量的雨水问题进行解决,在这样的情况下地势较低的绿地就能够储存雨水,并通过溢流系统使得雨水进入到市政管网当中,最终实现对多余降水的排出。

3.4衔接城市绿地

如果道路周边存在城市绿地,那么将道路与城市绿地进行衔接,则能够对分流的作用进行充分的发挥,在LID源头渗透技术当中主要包含有下沉式绿地、植被缓冲带等;除了要对草沟进行种植之外,还有调节塘等技术。在不同的地域当中也有着不同的特点,因此也有着不同的绿地与道路的衔接方式,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如果有着比较丰富的水资源,则可以通过雨水截污净化技术,将水资源向绿地当中进行排放,从而使得径流洪峰得到降低;通过雨水花园、植被缓冲带则能够净化道路径流。第二,如果地区比较缺乏水资源,则可以考虑储存、利用雨水,在排水管的作用下,路面雨水能够进入湿地,此后通过净化处理的方式就能够储存雨水。

结语

海绵城市理念是一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新型的理念,将这种理念用于城市的给排水工程之中,能够有助于给排水工程发挥其效果,与此同时,设计人员要不断的深入理解这一理念,并结合市政工程的实际情况,活用这一理念,为城市的建设如虎添翼。

参考文献:

[1]张钦鑫.基于海绵城市理念下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分析[J].中国标准化,2018(18):119-120.

[2]李春涛.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市政工程给排水规划设计研究[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8(36):13.

[3]宋旭升,王辉霞.“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8,36(07):128-130.

论文作者:姜子帆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17

标签:;  ;  ;  ;  ;  ;  ;  ;  

海绵城市理念下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分析论文_姜子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