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旅游资源竞争力综合评价及其开发类型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旅游资源论文,综合评价论文,竞争力论文,类型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是区域旅游产业吸引力的构成要素。旅游资源竞争力是指一定时期内区域旅游资源在旅游资源数量、质量和利用效益等方面优于其他地区的程度,关系到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大小,是旅游竞争力研究的重要课题。为实现我国旅游业发展方式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目标,提高旅游资源的质量和效益成为我国“十二五”时期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因而,分析区域旅游资源比较优势,评价区域旅游资源竞争力大小及其发挥程度,研究我国旅游资源开发类型,对于发挥区域旅游资源优势、制定区域旅游资源开发战略,提高区域旅游资源质量和经济效益、推动区域旅游产业协调发展和提高我国旅游产业整体竞争力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旅游资源的相关研究,研究内容包括旅游资源的概念体系、类型划分、特征分析、评价研究、开发保护和价值评估等,[1-6]涉及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县级区市等多个层面,初步形成了旅游资源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体系。[7]其中旅游资源评价研究是旅游资源研究的主体部分,主要是关于旅游资源质量评价、旅游资源环境影响评价、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和发展潜力评价等,[8]运用了经验评价法、美感质量评价法、资源及环境综合评价法和三三六评价法等定性评价方法,以及技术性的单因子法、问卷调查法、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分析法等定量评价法。[9-10]旅游资源评价相关研究重视定量研究,但是以单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等单体的旅游资源为评价研究对象,缺乏区域旅游资源的综合研究,更缺乏旅游资源竞争力评价及其效度分析,难以全面分析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资源的丰富程度、质量高低,以及资源利用程度。
因此,本文以我国31个地区为研究对象,运用位序得分法与加权合成指数法,[11]构建旅游资源竞争力综合评价模型和竞争力效度模型,定量测度区域旅游资源竞争力及其竞争力效度,并建立旅游资源竞争力和竞争力效度双维矩阵以测定我国各地区旅游资源发展态,从而客观评价我国31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态势,为区域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提供战略指导。
二、我国旅游资源现状分析
我国是旅游资源大国,旅游资源特色鲜明,类型多样。截至2012年12月,全国拥有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4处,世界文化遗产30处(其中文化景观遗产3处),世界自然遗产9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25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339处,5A级旅游景区153处,国家水利风景区519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63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18个,国家森林公园761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354处等众多主要旅游资源。
我国旅游资源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东部地区经济发达,资源丰富,开放程度高,旅游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旅游资源品牌知名度较高,旅游资源规模最大,占全国总量的36.6%,拥有优秀旅游城市、5A、4A、3A级旅游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和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的数量在全国的比重最高。西部地区地域广阔,拥有广阔的森林、草原、山川、河流等自然景观,以及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节庆活动等地域人文景观,旅游资源总量排名第二,占全国比重为30.2%,拥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的数量在全国的比重最高。中部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程度不够,旅游资源数量有限,占全国总量的23.7%。东北部地区纬度较高,地理区位和气象气候条件处于弱势地位,可达性较差,季节性明显,旅游资源数量最少,仅占全国总量的9.5%。
综上所述,我国区域旅游资源空间分布不均,旅游资源规模区域差异较大,旅游资源开发程度和开发力度不一致。但旅游资源总量并不能完全代表区域旅游资源竞争力的大小,因此,需要对各地区旅游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分析评价,探讨区域旅游资源竞争力大小以及其竞争力效度,以指导区域旅游资源的规划与开发。
三、评价方法与模型
(一)旅游资源竞争力评价模型
旅游资源竞争力评价就是运用一定的方法综合考虑旅游资源丰度、组合状况和整体优势度等评价因子对旅游资源的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估和测算。旅游资源的丰富程度不仅取决于旅游资源的绝对数量多少和等级高低,而且还取决于旅游资源的密度。资源总量指标反映了区域旅游资源的整体实力,而相对量指标则反映了区域旅游资源的密度水平,两者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必须消除人口、面积因素对旅游资源评价结果的影响,在采用绝对数量量化指标的同时,还应该采用人均旅游资源密度和地均旅游资源密度两项量化指标。
1、指标选择及数据来源
依据已有旅游资源分类标准和原则,这里将旅游资源按照属性分为综合、人文、自然三大旅游资源类型。其中综合旅游资源包括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5A级景区、4A级景区、3A级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人文类旅游资源包括世界文化遗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历史文化名镇(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自然类旅游资源包括世界自然遗产、国家地质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
2、评价步骤及方法
第一,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3类16种旅游资源绝对数量、人口和面积,分别计算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每种旅游资源的人均密度和地均密度。
(1)人均密度公式为:
第二,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每种旅游资源的绝对数量、综合密度数值从大到小,排列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每种旅游资源的绝对数量位序和综合密度位序。
第三,根据旅游资源位序得分计算公式,计算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每种旅游旅游资源的位序得分。旅游资源位序得分计算公式如下:
(二)旅游资源竞争力效度模型
旅游资源竞争力效度是用来表示旅游资源竞争力与区域旅游收入的差距,反映旅游资源竞争力有效发挥的程度,是一定时间内区域旅游收入对各区域旅游总收入的贡献率,与区域旅游资源竞争力对各区域旅游资源竞争力总值的贡献率的比值。计算公式如下:
四、旅游资源竞争力及其竞争力效度分析
(一)各地区旅游资源竞争力综合评价
根据旅游资源竞争力评价分析结果,从区域角度分析可知,西部旅游资源竞争力最强,东部其次,中部排名第三,而东北部旅游资源竞争力最弱。各类旅游资源竞争力存在区域差异,综合型旅游资源位序得分值从大到小排序依次为西部、东部、中部和东北部,西部东部差距最小,综合旅游资源位序得分值仅相差1分,而中部与东西部之间、东北部与中部之间都存在较大的差距;人文型旅游资源位序得分属东部最高,主要集中在人类开发历史悠久的东部沿海地区,西部地区仅次于东部位于第二,然后是中部和东北部;自然型旅游资源集中分布在资源禀赋高、生态环境好的西部地区,其位序得分值最高,其次为东部、中部和东北部。
我国区域旅游资源竞争力大小不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资源竞争力优势各异。东部地区人文型旅游资源竞争力较其他地区具有竞争优势,综合型旅游资源竞争力及自然型旅游资源较强,仅次于西部地区,而区域内综合型旅游资源竞争力优势最为明显,是三类资源竞争力最强的资源类型。这主要得益于东部地区富有魅力的海域风光、发达的旅游开发基础、开放的旅游市场、便捷的旅游交通以及庞大的旅游供给能力等环境优势。
从区域内部各地区旅游资源竞争力评价结果分析,东部地区旅游资源竞争力包括三个层次,浙江省、北京旅游竞争力总分在[24,25],处于第一层次,旅游资源竞争力较强。特别地,浙江省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条件优良、经济开发程度较高,杭州、嘉兴、温州、宁波、舟山和绍兴等旅游城市因其丰富的旅游资源而享誉国内外,吸引着众多的旅游者。其综合型旅游资源竞争力和总体旅游资源竞争力优势最为明显,均在全国排名第一。北京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建筑文化、历史遗迹文化、胡同文化、名人故居文化、宗教文化、休闲购物文化及校园文化等人文型旅游资源丰富,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在全国最具竞争优势。
第二层次包括江苏、福建和山东,旅游资源竞争力总分位于[23,24],其中,江苏省具有综合型旅游资源优势和自然旅游资源优势,其旅游资源竞争力在东部地区排名第三。苏州的古镇园林、扬州的汉唐文化、南京的六朝胜迹、无锡的太湖风光、常州的主题公园、徐州的两汉遗韵、镇江的寺院山林、连云港的海域仙境、宿迁的世外桃源等城市旅游资源极具特色,自然和人文景观魅力无穷,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前来旅游。福建位于我国东南沿海,与台湾隔海相望,自然旅游资源竞争力在全国排名第一,具有“迷人的武夷仙境、浪漫的鼓浪琴岛、神圣的妈祖朝觐、奇特的水上丹霞、动人的惠女风采、神奇的客家土楼、光辉的古田会址、悠久的昙石山文化、神秘的白水洋奇观、壮美的滨海火山”十大旅游品牌,具有竞争优势。山东省旅游资源丰富,泰山和曲阜“三孔”分别被列为“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世界文化遗产”,泉城济南名扬天下,海滨城市青岛、烟台、威海、日照、东营、滨州风光各异,另有齐国故都、蒲松龄故居、齐长城、水泊梁山、景阳冈、青岛崂山、蓬莱阁、成山头、蒙山、黄河口、微山湖等众多著名的人文和自然景观。
第三层次旅游资源竞争力总分值在[20,21],包括海南、上海、河北、天津、广东。海南省因其海岸带景观、山岳热带原始森林景观、水域景观、火山溶洞和温泉景观等自然景观,独特的民族民风、节庆活动等人文景观,以及良好的区位优势,成为我国旅游业改革创新的试验基地,在旅游开发、旅游交通、旅游投资和旅游政策支持等各方面得到较大的提升,力争打造成为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素有“东方巴黎”的上海经济发达、交通便利,众多的历史建筑和人文古迹以及深厚的中西城市建筑景观,造就了沪上八景(外滩晨钟、豫园雅韵、摩天览胜、旧里霓虹、佘山拾翠、枫泾寻画、淀湖环秀),是我国旅游国际化竞争力较强的城市。河北省是旅游资源大省.兼具高原、山地、丘陵、平原、湖泊和海滨等自然景观,同时拥有众多历史古迹,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天津拥有丰富的历史建筑、主题乐园和古海岸与湿地景观,并以打造“近代中国看天津”城市旅游品牌为目标进行旅游资源开发。广东地理位置优越,拥有肇庆七星岩、粤北丹霞山、南海西樵山、博罗罗浮山等秀丽的山水风光,以及民俗文化村、欢乐谷和世界之窗等主题文化旅游资源。
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民族风情浓郁,综合型旅游资源、自然型旅游资源优势显著,都优于其他区域,人文型旅游资源竞争力仅次于东部地区,但旅游资源开发易受交通、经济、环境、地形、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开发程度有限。其中,“天府之国”的四川、历史悠久的重庆、“天然公园”的贵州、陕西和甘肃旅游资源竞争力在西部区域占有优势。
中部地区旅游资源有限,各类旅游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旅游资源竞争力有限,与东西部地区存在加大差距。根据区域内部各省评价结果,河南旅游资源竞争力优势明显,在全国排名第三,山西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其竞争力在全国排名第二。
东北地区旅游业发展环境有限,季节差异较大,旅游资源开发程度较低,旅游资源竞争力最弱,其中辽宁省旅游资源竞争力优于吉林和黑龙江。
(二)各地区旅游资源竞争力效度分析
由表2可知,区域间旅游资源竞争力大小与旅游收入水平并不完全一致,旅游资源竞争力强的区域,旅游收入并不一定处于优势地位,反之依然。这表明旅游收入与旅游资源竞争力之间存在差距,即旅游资源竞争力效度,直接反映了区域旅游资源竞争力的发挥程度。从旅游资源竞争力效度数值来看,我国31个地区中有25个地区的旅游资源竞争力效度大于1,仅西部地区5个地区以及海南省的旅游资源竞争力效度低于1,说明我国绝大多数旅游资源竞争力得到较好发挥,但是各地区间旅游资源竞争力效度存在较大差异。江苏、广东、上海、山东、浙江的旅游资源竞争力效度值均属于[5,9]范围内,依次在全国前五名,位于我国东部沿海旅游发达地区,旅游资源竞争力得到极大发挥;辽宁、北京、河南、四川、湖北和湖南的旅游资源竞争力效度值属于[2.82,5]范围内,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位于我国中部地区;天津、福建、贵州、广西、安徽、云南、山西等14个地区的旅游资源竞争力效度处于[1,2.82]区间内,大部分位于中西部地区;海南、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以及西藏的旅游资源竞争力效度较低,均小于1,表明区域旅游资源竞争力未能得到有效发挥,主要是由于区域旅游开发程度较低,旅游经济贡献率较小。总之,我国旅游资源竞争力效度整体较高,并呈现从东部向中部、东北部、西部地区逐层递减的空间格局。
五、我国区域旅游资源开发类型分析
各地区旅游资源竞争力大小与旅游资源竞争力效度都存在区域差异,两者分别从规模和效益角度反映旅游资源的开发程度。为进一步分析区域旅游资源的发展现状和潜力,需要将两者进行组合,研究旅游资源开发类型,不仅考察区域旅游资源竞争力的大小,同时反映旅游资源竞争力发挥的程度,从而反映区域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优劣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根据我国旅游资源竞争力及其效度,可划分为4个开发类型:成熟型旅游资源开发区、成长型旅游资源开发区、发展型旅游资源开发区、限制型旅游资源开发区。
(一)旅游资源开发类型及其分布
根据表2旅游资源竞争力得分,可计算出其均值为a=20.964,根据表2竞争力效度值,可计算出其均值分别为b=2.824,以此为临界值,可将我国31个地区划分如下(见图1)。
1、成熟型旅游资源开发区
其特点是竞争力高,并且竞争力效度也高,包括江苏、北京、辽宁、浙江、山东和河南,旅游资源竞争力Y和竞争力效度C值较高,分别属于[a,+∞]、[b,+∞]区间范围内,旅游资源经济效益显著,旅游业发展态势较好。该区域将保持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领先地位,继续加大旅游投入和支持力度,不断增强旅游资源竞争力优势和竞争力效度。
2、成长型旅游资源开发区
其特点是竞争力低,但竞争力效度较高,旅游资源竞争力Y和竞争力效度C值分别在[0,a]、[b,+∞]范围内,包括上海、湖北、湖南、广东和四川。该区域旅游资源竞争力效度较高,均高于国家平均水平,但旅游资源竞争力略低,发展潜力有限。该区域要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力度,提高旅游资源竞争力,争取发展成为资源竞争力强、资源效度高的重要资源开发区。
3、发展型旅游资源开发区
其特点竞争力高但竞争力效度较低,旅游资源竞争力Y和竞争力效度C值位于[a,+∞]、[0,b]范围内,包括山西、安徽、福建和江西,旅游资源竞争力较强,高于全国旅游资源竞争力平均水平,具备一定的发展潜力,但竞争力效度低,旅游资源竞争力未能得到有效发挥,旅游资源在开发利用过程中遇到难题。因而,该区域需要客观面对目前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努力加以解决,以充分发挥资源竞争力的优势条件,提高旅游资源竞争力效度,力争将区域打造成为成熟型旅游资源开发区。
4、限制型旅游资源开发区
其特点是竞争力低且竞争力效度较低,包括天津、河北、内蒙古、吉林、黑龙江等16个地区,区域旅游资源竞争力Y和竞争力效度C值均在[0,a]、[0,b]区间范围内,旅游资源竞争力和竞争力效度较低,受到诸多限制性因素的制约,旅游资源开发程度不高,竞争力低,造成旅游业发展缓慢,发展态势较差。该区域应采取合理法律和行政手段,发挥区域优势资源条件,更加重视旅游资源开发质量和效益,提高旅游资源竞争力和竞争力效度,促进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图1 我国旅游资源开发类型及其分布
(二)我国旅游资源开发地域差异分析
从区域角度分析,我国各地区旅游资源发展态具有显著的非均衡性。(1)六大成熟型旅游资源开发区中除河南地处中部地区外,其余五个地区均属于东部沿海地区,具备发达的经济基础、完善的基础设施、优越的旅游资源基础和开发条件等优势条件,极大地促进了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和旅游资源效度的增强。(2)成长型旅游资源开发区则主要包括部分经济发达、旅游开发程度较高、旅游基础设施条件较好,但旅游资源相对缺乏的东部沿海地区如上海、广东,以及旅游资源丰富、开发历史较早、资源利用效益较高的中部地区如湖北、湖南以及四川。(3)发展型旅游资源开发区主要位于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具备资源丰富、特色鲜明、旅游资源竞争力较强,但是同时受到旅游基础设施、旅游市场规模、旅游资源开发深度、旅游经济基础等因素的影响,阻碍了区域旅游资源价值的有效发挥;福建省地处东部沿海,旅游资源丰富,尤其是自然旅游资源竞争力在全国排名第一,但是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开发程度、旅游市场效益、旅游发展环境等方面的竞争力在东部沿海地区处于弱势地位,因而旅游资源效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限制型旅游资源开发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和东北部地区,如位于西部的广西、贵州、云南、西藏、新疆、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和内蒙古,东北地区的吉林和黑龙江,还包括东部地区的海南、天津、河北以及中部的重庆,这些地区自然地理条件、经济条件、基础设施条件和旅游资源基础条件有限,区域旅游资源竞争力及其效度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区域旅游资源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具备一定发展潜力,将在我国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六、结语
随着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旅游资源竞争力不断增强,并在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但旅游资源竞争力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区域旅游资源竞争力不同未来发展的方向和战略就有所差异。
(1)东部地区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开发程度较高、旅游人才资源丰富,区域内大部分地区属于成熟型旅游资源发展区,是我国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区域。该区域应加强国际性旅游人才的培养,借鉴国际旅游资源开发经验,加大区域尤其是东南部省份的旅游资源开发保护力度,发挥滨海旅游资源优势,加强各大旅游区的品牌联合开发,打造我国国际化滨海旅游品牌。同时,应加强政府监督管理工作,强化各政府部门、旅游企业、旅游开发商,以及旅游者的生态意识,深化旅游资源可持续性开发与规划,规范旅游资源开发市场,营造公平、合理、有序的开发环境,从而提升区域旅游资源竞争力和竞争力效度。
(2)中部地区经济欠发达、旅游资源有限、旅游产品雷同,区域内大部分地区属于成长型与发展型旅游资源开发区,区域政府部门、旅游企业,以及旅游相关组织应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健全良好的市场竞争机制,完善旅游市场体系,加强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的法规建设和政策支持力度,制定灵活的旅游发展政策和合理的旅游投资优惠政策,加大旅游资源开发的财政支出,加强旅游区社会环境条件建设,鼓励和带动社会参与旅游资源开发,实现共赢;加强旅游人力资源的培养力度,积极开展与各大高校、研究机构的合作,建立区域旅游人才网库;加强旅游资源创新开发,围绕区域资源特色,打造我国中部红色文化旅游品牌,充分利用优势条件,增强旅游资源竞争力或竞争力效度,促进区域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3)东北部和西部地区大部分地区属于限制型旅游资源开发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受到地理区位、经济水平、基础设施、管理理念,以及交通条件等诸多条件的限制,旅游资源竞争力和竞争力效度都较低。应加大政府、企业和民间组织的扶持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旅游通道的质量,建立立体便捷的交通网络,提高旅游区(景点)的容纳和通达能力,为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快旅游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增加旅游人才投资,增强与各大旅游院校的合作,积极引进不同层次的旅游人才,为旅游产业的发展积蓄后备力量和智力支持,从而提高区域的旅游资源开发质量和效益;加强冰雪旅游资源以及工业旅游资源等非季节性旅游资源的开发,打造我国乃至世界的冰雪旅游品牌和工业旅游品牌,整合西部自然旅游资源,发挥人文景观优势,打造我国自然生态、文化深厚的生态旅游品牌;另外,创新旅游产品设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有效引导区域走成熟型旅游资源开发模式,从而增强区域旅游资源的竞争力和竞争力效度,提升我国旅游产业整体竞争力,推动旅游产业协调发展,建立规范有序、质量效益型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体系。
标签:旅游开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