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区要超前改革用好“特殊试验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超前论文,用好论文,特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全国对外开放日趋扩大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中央反复强调特区的历史使命没有完结,它的“排头兵”作用还必须进一步发挥。作为全国改革的试验区,特区在改革中先行一步,超前试验,是中央的一项重大决策,也是一项最重要的决策。特区要继续“特”,要“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超前改革,用好中央给予的“特殊试验权”。
一、超前改革的客观要求
(一)超前改革是特区进一步发展的动力。经济特区16年来凭借着先走一步,超前改革的优势,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共和国许多第一次与第一家都是在经济特区这块面积仅为全国总面积的0.35%的土地上诞生的,如第一次公开拍卖土地,第一个股份制企业,第一个外汇调剂中心,第一个产权交易所等均出自经济特区。先行一步的改革使特区获得了生产力的大解放和大发展,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经济存量、基础设施和城市功能,初步形成了自我发展的能力。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全国全方位开放的新形势下,特区是继续“特”下去,进一步向前推进改革,促进生产力的更大发展,还是揠旗息鼓,拉平竞争?事实告诉我们,“不进则退,退是没有出路的。”因为这不仅涉及到特区的自身发展,而且涉及到整个改革开放的大局。因此,中央强调,“经济特区作为改革试验区的任务,远没有完成。”要“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好”,“‘九五’时期,特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质量和水平要再上一个新的台阶。”(李鹏总理1996年4月3日在特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特区要进一步发展,靠的是什么?靠的仍是超前改革,大胆试验,从主要依靠优惠政策转向依靠体制创新的优势。如果放弃超前改革,就等于放弃办特区的根本目的,也丧失了特区进一步发展的动力。继续通过超前改革推进特区的进一步发展,尽快使特区综合实力上一个新台阶,这是“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25页)的需要,也是现阶段特区最大的政治、最重要的政治。
(二)超前改革是特区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由于80年代开始先行一步,特区市场机制的建立和市场的发育比较国内其他地方早。据有关资料显示,在1994年1月1日全国若干重大改革措施出台之前,特区市场经济体制比全国平均水平超前5 至10 年。 但从1994年以后,这种差距明显缩小了。而且,虽然十多年来特区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突破了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框框,说明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是可以结合的,但经济运行体制和机制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一些深层次的矛盾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离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因此,特区改革的任务还很重,更迫切需要在建立和健全新体制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尤其是在政策优势已经淡化的今天,新体制的优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在体制上真正“特”起来,特区的整体优势才能真正发挥出来。
(三)超前改革是特区加快与世界经济对接的需要。对外开放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方针,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在过去十多年里,经济特区是举世公认的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窗口和晴雨表。在我国经济开放日趋扩大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我国对外开放的目标逐步向参与国际分工转化,要求经济特区更好地发挥其特有的区位优势和人缘优势,不但要成为连接内地与世界经济的桥梁,而且要成为我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和竞争的“排头兵”。为此,特区必须加快对外经济体制的改革,率先按照国际通行的规则办事,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进一步发展开放型经济,更好地与国际经济加强合作,在参与国际经济循环中为全国提供经验。
(四)超前改革才能真正发挥特区试验、示范和带动的作用。我国要在本世纪末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10年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任重而道远。而且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深层次的经济利益关系和权利分配矛盾将更加突出和复杂。由于“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58页)如果“没有一些试验、一些尝试,包括受一些挫折、有一些失败的尝试,肯定达不到我们的战略目标。”(《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18页)因此,需要特区继续发挥试验区的作用,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这个最大的试验中继续先走一步,为全国探路和提供经验。
二、超前改革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超前改革是非得失的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实践,勇于探索,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小平同志指出:“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邓小平文选》第3 卷第372页),以下只注页数)“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 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第382页)经济特区要搞好超前改革, 必须以“三个有利于”作为决定改革取舍和检验其得失的根本标准,凡符合“三个有利于”的,就要努力去做,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有些看起来是“三个不利于”的,就要敢于破,敢于改。只有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特区超前改革才有正确的方向,才能闯出新路子,干出新事业,创造新经验。
(二)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小平同志指出:“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第318 页)我们要实现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我们实行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有两个根本原则,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我们的改革是要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各种旧体制,而不是要改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性质,特区也是如此。目前,特区公有经济在整个经济的比例上占绝对优势,国有企业在特区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特区在超前改革中既要符合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又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要积极寻找两者的结合形式;既要采取各种形式把国有企业搞活,又要保证国有资产不流失,不搞私有化;既要创造一个市场主体平等竞争的环境,积极鼓励各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又要有利于不断发展和壮大公有制经济,防止两极分化,促进共同富裕。这样,才会真正做到像小平同志所说的那样,特区姓“社”不姓“资”。
(三)要体现一个“先”字。超前改革,首先是特区自己要敢于率先进行试验,同时上级和有关部门也要支持特区率先试验。比如象深圳特区提出的,中国将要实行的符合国情的国际惯例,在特区先试验;中国复关要调整的政策,在特区先试用;中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需要改革的措施,在特区先试行;中国推行市场经济需要改革的难点问题,在特区先突破。同时,要处理好先行与总结的关系,既要敢为人先,大胆试验,又要善于总结,不断提高。
(四)允许犯错误。特区进行超前改革,必须有敢第一个吃螃蟹的勇气,有风险意识和不怕失败的精神。小平同志指出,“搞改革完全是一件新的事情,难免会犯错误,但我们不能怕,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停步不前。”(第229页)“要克服一个怕字,要有勇气, 什么事情总要有人试第一个,才能开拓新路。试第一个就要准备失败,失败也不要紧。”(第367页)“不冒点风险,办什么事情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 万无一失,谁敢说这样的话?”(第372页)希望改革方案十全十美, 一点风险也没有,实质上就等于取消改革。如果前怕狼后怕虎就什么路也走不了。改革不可能没有风险,工作也不可能没有失误,关键在于如何正确对待。“我们的办法就是不断总结经验,有错误就赶快改,小错误不要变成大错误。”(第174页)
三、超前改革的突破口
总的来说,特区在二次创业中,超前改革的着眼点应紧紧抓住率先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其运行机制这个关键环节和根本问题,力争取得新的突破。现代市场经济的主要要素有三:一个是企业,一个是市场,一个是宏观调控。特区必须在塑造产权明晰的微观基础——企业,建立有多种要素组成的完善的市场体系和建立科学有效的间接宏观调控体系上率先走出一条新路,走出一条好路,才能赢得主动,才能获得优势。
(一)突破传统观念,加大企业改革力度。
当前,企业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国有企业的改革能否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和焦点。特区要推进企业改革,首先必须在思想观念上有突破。(1)要真正按市场经济要求办事, 不在所有制问题上有所突破不行,或者说,必须在所有制问题上取得重点突破。讲所有制问题不是要否定公有制为主体,而是要解决好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即要选择能够符合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更好地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塑造独立、自立、具有平等权利的经济实体和市场主体。(2 )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我们不可能只是搞单一的公有制,公有经济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去覆盖各行各业,必须调整和优化公有资产的配置,做到抓住一批、转制一批、放开一批,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存的混合型经济格局。(3 )在公有制实现形式上必须突破“一大二公”思想的禁锢,思维定式不能只停留在要么是全民所有制,要么是集体所有制这两种选择,甚至认为只有全民所有制才是“纯之又纯”,才符合马克思的设想。公有制不等于国有制,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多元化。
其次,要解决当前国有企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创造生机勃勃的市场主体,必须在深化改革上找出路。在认真界定国有企业投资者的所有权和经营者的法人财产权的基础上,重点完善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制度和监督约束机制,建立健全企业法人财产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集中有限财力把该办能办的国有企业办好办精。除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关系国计民生的企业,垄断性、基础性行业和大型骨干企业,应尽可能采取国家独资、国家控股方式,掌握在国有经济手里外,对非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产业和竞争性领域,要鼓励多种经济成份参与经营。小型国有企业转制、转让、联合、兼并、股份制、租赁制、拍卖、破产等。
(二)突破旧的框框,加快政府管理机制改革的步伐。
政府机构精简与职能转换,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解决而又一直解决不好的难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政企不分、政资不分的问题就很难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不可能真正建立起来。特区要着重在以下几方面率先解决好:
1.转变职能。要从习惯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度集中、以行政管理和直接控制为主的经济管理方式,转变为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要求,实行间接的宏观调控,搞好制订规划、政策指导、加强监督、组织协调、提供服务,率先实行和不断完善新的宏观管理机制。
2.精简机构。政府机构设置要按照政企分开,精简高效,小政府,大社会的原则,突破上下对口的框框,下决心减少机构、压缩人员,以利于实行间接宏观调控和大行业综合管理。(1 )综合经济部门职能相近的尽可能进行合并;(2)撤销专业经济管理部门,成立自律性、 民间性、中介性的行业组织;(3 )把一些总公司所负担的行政职能分离出来,使其成为真正的经济实体;(4 )社会行政管理部门也要做必要的调整。
3.提高效率。政府行政机构要讲服务,有活力,不僵化,高效率,真正体现“特事特办,新事新办。”要尽快消除偏好用政府红头文件、内部规定管理经济的旧习,主要依靠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管理经济。要认真借鉴国际惯例,明确责职,照章办事,减少环节,简化手续,提高办事效率,创造良好的投资软环境。如深圳正在进行的口岸管理体制改革的试点,应尽快在其他特区推广,努力形成依法管理,简化手续,进出方便,高质高效运行的口岸管理体系。
(三)突破固定模式,加快市场体系建设。
市场的发育和完善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不可少的条件。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如何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既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也是一个很大的难题,没有现成的经验和固定的模式,特区要利用在培育和发展市场方面比其他地方先走一步的优势,继续大胆探索。
1.在市场建设上要努力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如在抓好建设各类消费品批发市场的同时,要大胆改进一些大宗农副产品的交易方式,实行委托代理和拍卖成交制。要注意发展为供需双方提供直接交易服务的生产资料现货市场,并积极培育和发展期货交易及信用交易方式。要加快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市场和信息市场等要素市场的发展。同时,大力发展市场的各种中介组织。
2.加强法制建设和市场管理要走在前面。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也是法制经济、秩序经济和信誉经济。特区要充分利用立法权,强化市场经济立法,尽快建立健全规范市场运行和活动的各种规则,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上抓早抓紧抓好,率先在全社会建立起普遍的信誉和公正。特区人要提高依法办事的自觉性,提倡职业道德,诚信守约,童叟无欺,服务优良,讲求信誉。对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如欺诈、违约、偷税漏税、走私贩私、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等都要得到及时准确的处理,为当事人提供行政的或司法的公正。
3.加快国内国际市场对接。面对世界贸易自由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日益明显的趋势,特区要充分利用自己得天独厚的条件,更加大胆地打出去,引进来,抓住机遇,加强国内国际市场的对接,扩大对外经贸比重,提高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程度。一是要加速实现外贸体制和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和实现外贸出口多元化。二是搞好外商投资导向,制订市场准入原则,建立招商引资新机制。三是按国际惯例对外商投资企业实行国民待遇。四是充分利用特区的自身优势,搞好与国际市场的对接。深圳、珠海毗邻港澳,是珠江三角洲及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联接点,要抓住九七香港回归、九九澳门回归的机遇,按照“一国两制”的原则,在运行机制、城市功能、基础设施、口岸管理、产业发展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加强深港、珠澳相互之间的衔接与合作。汕头是我国著名的侨乡,要千方百计打好“侨”牌,不失时机地利用侨资侨力,通过华侨华人引进更多的海外资金和高新技术,同时充分利用华侨在国外的信息网、关系网,把汕头的产品和企业推出去。厦门、海南特区也有自身的独特优势,在跻身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方面是大有可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