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现代化”的思考_现代性论文

阅读教学中“现代化”的思考_现代性论文

关于阅读教学“现代性”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代性论文,阅读教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阅读教学中体现和落实“现代性”是一个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对此,我结合学习新课程标准和阅读教学实践的体会,说说自己的一孔之见。

2001年秋,我和全国语文界的几位朋友应邀赴香港参与指导中学语文单元教材的编写工作。期间,听课数十节;与中学近30位教师,大学多位讲师、教授交流10余次;上过一次示范课。对港岛的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记得听过一节文言文的阅读课,教学内容是《大铁椎传》。这大约是中二(相当于我们内地的8年级)的一篇课文,难度只能算是一般。我去听课时,据学生讲,已是第8课时。这令我大吃一惊。这样的课文,在内地,无论按教材的设计意图,还是一般教师的自行处理,两到三课时还不绰绰有余?而香港是世界开放发展层次极高的地区,强调速度,讲求效益,这语文教学、阅读课堂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本课时教学的内容是该传中“魏禧论曰”以下几句。老师先概括地陈述了文章前面部分的内容,陈述了前面课时所讲述的内容,接着范读了本课时所要讲述的这一部分文字。以下便全是“一言堂”了。他主讲的内容仅为“子房得力士,椎秦皇帝博浪沙中”一句。就这一典故,老师几乎讲了整整一节课。其间,没有老师任何期待性的提问和思考性要求,没有学生的任何发言和活动。不板书,不作业,不交流,不讨论,老师对课堂几乎没有什么“管理”可言。专心致志听课者极少;不少同学无所用心,也无所事事;个别同学则交头接耳,甚至还偶尔转过头来,跟坐在后面听课的我做一两个“鬼脸”。

香港的中学教师课时足,工作量大,可谓辛苦异常。像这样整课时的宣讲到底,其咽喉就是难以承受的。所以在香港几乎绝大部分课堂里,尽管面对30多个同学,老师也都是要拿着话筒上课的。

正因为是这样一种语文阅读教学基本模式的长期影响,当在港岛活动结束前夕,主办方要我对港岛中学语文教师代表开一节示范课,便使我很是为难。那一节课我力图用阅读教学的现代理念让学生动起来,自己阅读;力求让学生活起来,读有创新。尽管我的“临时学生”是挑选自“景岭书院”中二到中四的学生代表,尽管其中的部分同学已经学过我选教的那篇课文《花潮》,尽管我个人也煞费了苦心,但学生的“活动”依然还是不尽如人意。

原因何在?一句话,现代化的都市,并不意味着一定会滋养出现代化的教育,现代化的课堂,现代化的学生。

再说一个经历。2002年冬,我在苏北某地参加一个省级评课活动。观摩一节《论语六则》的课。整个课堂几乎全部采用了多媒体,课件制作精良,教学环节紧凑,学生活动热烈,整体是一节好课。但静心回味,总觉得有些不足。比如课件中的主体内容被用作了纯知识性选择题解答的工具。课堂中所列举、幻灯片所出示的实例,均是古人古事,全带有验证性,整个课堂给人一种灰色感,甚至略透有一些陈腐气,与七年级学生的天真活泼、青春光明很不和谐。

现代教育技术是不是一定能催生现代教育呢?这一案例很值得我们反思。

简单地解读过这些案例之后,我们再来讨论阅读教学的“现代性”问题,是不是更有思路、更有头绪一些呢?

首先,阅读教学的“现代性”应表现为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现代性。

在诸多的课程理念中,我们阅读教学中迫切需要落实的,仍然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思考、自主探究,应该是阅读课的主体内容。在这一问题上,目前要澄清一个误区:给学生自主,可学生不会自主,不肯自主,也不要自主。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也确实会遇到这种情况:有些学生对老师过于依赖,对自己缺乏自信,对阅读规律特别是阅读能力培养的规律缺少了解,也有的是由于懒惰,希望老师多讲一点。

我们绝不能以此作为“喧宾夺主”的托辞。关键的问题是,老师自己愿不愿意“退出”这一片“历史舞台”。可以说,老师的退出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前提。因为,只有让出时空,学生“自主”才有可能,至于“不会”“不肯”乃至“不要”,这正是教师作用发挥之所在——“引领”“示范”功能的体现。否则,老师在课堂上还有什么“作为”呢?前面所言香港的阅读课现状,其症状便在于此。而一旦成为痼疾,要想矫正、根治,就不是一日之功了。纵观我国的阅读课堂,包括各种大型活动中一些所谓“一等奖”的比赛课、示范课,真正体现学生主体,教学过程中呈现纯正“动态”特点,尽量淡化教师“预设”“演练”内容的,还是少之又少。这一问题从钱梦龙先生论起,一论就是20余年,却仍然未曾有明显的改观,不禁多少有些令人失望、伤心。

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自主了,那“自主”以后干些什么呢?当然是按照阅读的要求、规律去解读文本。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去品味、思考,去分析、领会,去归纳、概括。而当问题、困惑出现的时候,就得用“合作”了。合作学习是近几年来比较热门的话题。从课堂看,合作的形式多样,合作学习的效益明显,一个最直观的现象便是:合作的讨论打破了课堂“万马齐喑”的僵局,使课堂充满了生气和活力。我们在几乎所有的公开教学中都可以看到学生两人或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的镜头,我们也常常将此作为评价课堂成败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准。但我们往往忽略了这种“合作”中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甚至是弊端:一是合作学习的目标不统一、不明确。试想,对着某一文章,哪怕是一个文段,四人一组在进行没有什么具体规定性的“合作”讨论,会是怎样一种情形?可能A同学为某一个字的读音不准会引发一场争论,也可能D同学的一个简单句不理解就得占去B同学不少时间,这样的合作学习效率之低和意义之小是可以想像的。如果有了明确统一的学习目标,那面貌就有可能改观。二是“合作”学习常被处理为“合在一堆学习”。不错,合作学习是必须要有两人以上的小组合作的,但如果以为合在一处就是“合作”,那是幼稚可笑的。关键在我们参与合作的每一方在合到一处来之前,在同一个问题下,做了些什么准备。可以这么讲,准备,也就是每一个体围绕问题的独立学习、思考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案设计和由此问题而发现新的问题等,是真正的合作学习的基本前提。因为只有这样的合作,每一个体围绕同一个问题,发表各自意见,比较异同,争论其分歧点,最后在存小异中求大同,获得问题的解决,当然也可能引发更多的相关问题。在这种合作学习中,所有合作个体的兴奋点、注意力是高度集中的,各自收益、效率是均衡的,体现了共同参与、“共同致富”的原则,因而这种合作才是有价值的。

其次,阅读教学的“现代性”更表现在阅读思想、观念的现代性。

这里要说的内容很多,现择其要者谈两个方面。

一是多元解读在课堂中的落实。像《大铁椎传》的主人公及其文本主旨是否只有一种理解?尤其应该怎样去解读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这些都是我们要认真研究并在课堂中予以切实体现的。前几天听一节《我的叔叔于勒》的课,老师的课堂设计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但其对小说主人公和主旨的分析,从过程到结论都完全沿袭了传统。教者的板书就明晰地昭示了以下内容:菲利普夫妇就是彻头彻尾的惟利是图,六亲不认,几乎是十恶不赦的坏人;而小说的主旨则是批判拜金主义,否定金钱关系,揭露资本主义本质。当然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这样理解未尝没有道理,但若结合小说的时代、作家的经历,比照今天市场经济社会的背景,如果放任学生自己去阅读、品味、交流、研讨,无论是对作品的人物还是主旨,都必然会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理解。实际上,在很多的阅读课堂,在不少的教师那儿,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类似的问题。这里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低档次的教参分析、教辅材料还袭故蹈常,旧的方法、旧的结论尚未得到很好的清理,继续贻害无穷;一是老师的阅读理念尚未很好地更新,自身阅读水平也有待提高。教师的与时俱进,教师的多元解读的实践,理应走在学生前面。

二是教材、读本及各种教辅的编写必须遵循阅读规律。市面通行的语文教材,包括课改中的实验教材,有些从体例到内容,从选文到练习设计都是不很符合阅读规律的。某些教材课文前的“导语”“阅读提示”已然规定了文章的主旨、特点等内容,这叫学生怎样去自主阅读品味?文后的习题从确定的几点定下路径,叫学生如何根据自己的阅读个性去做独立探究并获得独到的见解?许多“读本”就更加粗疏:规模庞大,内容随便,难易无度,而且不厌其烦地设计了许多问题,而问题又大多带有倾向性,成为阻碍学生阅读的干扰因素,严重忽视了阅读者的主体地位。各种阅读教辅资料就更不必说了:选择性习题与解读的“多元”天然相反对,而教师一己阅读的心得、个性化色彩很浓的东西,被编成问题和标准答案进入书本,堂而皇之成为千百万学生共同遵守的信条。这是多么令人恐怖的事。

我认为,当前我们能做到的也是切实可行的便是,慧目识真,旗帜鲜明,与学生一起,返璞归真,认真切实地面对未被“穿靴戴帽”的文本。阅读课堂上,就是陈列精选的经典,遵循阅读规律,尊重学生主体,排除诸如赘余的提示、误导的习题、不痛不痒的点评等严重影响阅读的干扰信息,让学生在教师的恰如其分的引领下,始终处于阅读活动的主体控制状态,从而真的有读,真的有思,真的有悟。这就是我所欣赏的“绿色阅读”,这样的阅读课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绿色课堂”。

标签:;  ;  ;  

阅读教学中“现代化”的思考_现代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