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创新和社会进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进步论文,知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5815(2000)03-0078-06
知识创新是人运用自己的本质力量,创造知识、改变世界的活动,是推动生产力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知识创新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社会进步与知识创新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这就要求把对知识创新的考察纳入历史观的领域,揭示知识创新与社会进步互动关系的历史规律,这体现了认识论、价值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一
知识创新是标志人的积极存在的活动。依靠知识创新,人类创造了一个不同于自然状态的人工世界以及人类社会,人所生存的世界在外部形态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更重要、更深刻的变化是社会与人本身的进步。人类社会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原始到现代的进化历程,就是依靠不断的生产创新与社会创新,从微观变革到宏观扩散,从日积月累到时代变迁的过程。人类文明可以划分为若干个大的社会经济形态,每一形态都有自己的知识进步与创新成就,都有自己的创新发生机制与方式。不同的历史条件下,知识创新的表现形式、重点内容不同,所起的历史作用不同,由此表现出社会进步的性质、速度与范围也不同。
生产实践是人类的基本实践,生产要素是生产得以进行的基本条件,也是为提高生产率而创新的主要对象。农业经济时代,土地是基本的生产要素,创新对象是土地与劳动的技术结合、社会结合的方式。生产者发明新的耕作工具,采用新的耕种方法,逐步积累影响农业生产各种因素的知识;土地产权收益的分配形式逐步调整,向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生产效率的方向发展。工业经济时代,资本与劳动是基本的生产要素,创新对象是资本与劳动的技术、社会结合公式。资本充分利用了科学技术的新成就,将其对象化为机器和各种技术手段,通过雇佣劳动创造剩余价值,建立了一种新的生产方式。资本不断把自己投向有利可图的新的生产领域,开发新的产品,扩大新的市场,进行新的冒险。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核心的生产要素,是运用其他生产要素的支配因素,创新对象是知识本身的创造及其创造性应用。知识作为核心生产要素并不排斥其他生产要素的作用,而是使其他生产要素的价值与功能得到更充分、更有效的发挥。知识生产要素与其他生产要素相比,无论是它在生产实践中的地位与作用,还是它自身的价值,都更为重要。知识的存量,特别是创新知识、高科技知识的存量,已经成为财富的主要源泉与标志。创新从以手工工具和机器生产的产品为主,发展为以知识密集的高科技产品为主,从以经验摸索知识为基础到以制度化的研究与开发(R&D)知识为基础。
德鲁克(Peter F.Drucker)认为:“创新是赋予资源以创造财富的新能力的行为,创新确实创造出资源,人们在自然界发现某种有用物并使其产生经济价值之前,并没有‘资源’这样一种东西。”[1](P30)创新是资源的转换器,创新把潜在资源转化为现实资源,把资源转化为财富。农业经济时代,生产创新主要是开发地表资源,栽培植物、驯养动物,利用地表面较易获取的水流、植物、石料等资源。这一时期的地表资源相对于人口数量及其需求量,还是丰富的,缺乏的是大规模开采利用的技术能力。工业经济时代,生产创新主要是开发地下资源即矿物资源。随着对地表资源的开发利用成本日益上升,人们把生产的对象深入到地下,开发新的能源,提炼新的有用物,使用新的原材料。机器所能触及的地层在沉睡了亿万年之后变成了新的生产资料,矿物能源成为驱动工业文明的新动力。地表资源与地下资源都属于自然资源,是经过漫长演化的自然界无偿赠与人类的财富,人获取和利用它只需要“劳动价值”。但自然资源终究是有限的,许多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当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经济增长过度时,就会遇到“增长的极限”,即进步的外部限制。知识经济时代,生产创新主要是开发以知识与信息为代表的人工资源。知识不是自然生成的,而是人的创造与专属物,信息很大部分也不是自然状态的,而是符号化即人工处理过的。在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生产时期,知识与信展就已经发挥着无形资源的作用,渗入在生产活动之中。只不过知识与信息资源的作用还不显著,开发这种人工资源还没有成为历史自觉,经济活动还主要是围绕着有形资源,包括货币的生产与占有展开的。当代经济面对自然资源的日益稀缺,开始重视利用人工资源与自然资源的某种可转换性、可替代性,转入了自觉开发人工资源的创新类型。通过加大人工资源的生产规模,提高知识与信息的利用效率,就可以弥补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
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人工资源,都是通过人及其活动生产与占有的,人是创造资源的资源,最根本的资源是人本身。创新不仅包括对自然资源与人工资源的开发利用,而且包括对人这种生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不断塑造人的新的素质,不断激励人的各种潜能,使人的效率最大化。农业经济时代,劳动者的主体是运用手工工具的体力劳动者,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主要依靠农业人口的增加,农业劳动技能的熟练,劳动时间的延长和劳动强度的增加。劳动的节奏是根据农作物生长的不同阶段而调节的。对劳动的监督与农业生产的改进,是提高劳动力产出、有效利用劳动力资源的主要途径。工业革命造成了机器对人的控制,人成为附属于机器的器官,劳动的节奏必须与机器运转的节奏合拍。技术创新的成果——机器把人的体能与技能开发至极限,劳动力的支出只受到生理界限与道德界限的约束。劳动者的体力与技能是他所有的唯一资源,他只有和固定资本结合并服从于后者的法则才能生存。劳动者努力使自己人力资源的交换价值得以实现,劳动力得到充分使用,人力资本能够增值。后工业社会中知识工作者(The knowledge worker)成为劳动者的主体,体能对于劳动力的重要性已经让位于智能,更加需要开发的是创造性的技能而不是机械式的技能,知识成为劳动力资源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大量的劳动是处理信息,知识创造的劳动不受特定时间空间的限制。社会及其市场对知识特别是创新知识的需求,吸引了人力、智力资源用于知识生产活动中,科技创新的高回报率使优秀的人力资源集中于高科技领域。知识的迅速更新,技术的频繁换代,驱使着劳动者终身学习与教育,体力的衰弱并不与脑能的退化完全同步。开发智力资源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新的阶段,这在知识经济时代成为普遍现象与主导趋势。
知识创新不仅依赖于知识的生产,而且依赖于知识的传播,知识传播的方式制约着知识利用与转化的效率,知识传播手段本身成为创新的对象。从语言到文字,使知识获得了脑外的载体,也就同时获得了固定的、客观化的、独立的存在方式。知识可以与物质产品一样直接遗传给后人,也可以通过间接的方式传播。印刷术的发明,使文字知识可以迅速大量地复制,是知识传播的有效手段。如同马克思所说:“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2](P427)作为工业化时代传播信息的技术,电话、电报应后于远距离通讯,其实质就是用缩短时间来缩短空间,使信息传播具有同时性。计算机网络是知识传播方式的最新革命,也是最重要的创新。数字技本使知识与信息可以高速度、高密度、高精度地广泛传播,网络空间是新型的知识储存与传播空间,网络化从技术上支撑着信息社会。通过网络传播知识与信息,大大提高了知识与信息的共享性、利用率;通过网络获取知识与信息,也大大提高了知识创新的速度与效率。当代知识创新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动着社会发展,是与信息技术的率先进展分不开的。
二
江泽民在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21世纪科技创新将进一步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科技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结合将更加紧密。新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特别是高科技的不断创新及其产业化,将对全球化的竞争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对世界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产生更加巨大而深刻的影响。社会产业结构、生产工具、劳动者素质等生产力要素和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想观念,都将发生新的革命性变化。对此,我们应有充分的估计和认识。[3](P1)知识创新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已经被历史的发展所证明,这种作用表现在社会历史的各个方面,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考察。
随着生产力内部结构的变化,知识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与财富源泉,经济与社会日益知识化。知识创新作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促进着经济与社会的知识化,推动着知识经济、知识社会的到来。国外有的学者认为,当代社会可以看作知识社会,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被科学知识所渗透。科学进步深入生活世界表现在:科学知识渗透于社会行为的大多数领域,即“科学化”(scientization);科学知识取代了知识的多种形式,如专业化(professionalization);科学作为直接生产力出现;知识生产作为生产新领域的发展;权力结构的改变(技术治国);知识分子作为新的社会阶级出现。[4](P8)知识的社会化意味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与社会的文明程度进入了新的阶段,也意味着社会对知识的需求在不断增加。知识创新是社会知识生产的主要来源,知识创新活动不断地创造着社会所需要的创新知识,并且把新知识实际地融入社会生产与社会改造的活动中。正是在无数的、无穷的知识创新活动中,知识逐步渗透于社会有机体的各个部分之中,塑造着新的社会结构与素质。知识创新与知识社会相辅相成,知识创新不是仅仅为知识社会提供新的知识,它本身就是实现知识社会化与社会知识化。社会生产体系中的知识生产再生产的比重超过了物质生产再生产,表明了社会已摆脱了物质生活贫困,人的生活需求进入的新的层次;说明了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正在从完全依赖于自然资源转变为更加依赖于人工资源,社会进步的支撑体系更为广阔与牢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泽民)创新推动社会进步,社会进步依靠创新。自然经济社会是建立在传统基础上的,即使也发生着创新,但那是微小的、艰难的、缓慢的。人的生产与生活在狭小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思想与行为的依据更多地是传统、惯例与经验,历史像是简单的循环。现代社会是建立在创新基础上的,“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5](P275)创新成为一种生存要求和制度产出,只有创新才能生存与发展。知识创新成长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表明了社会已经实现从传统社会到创新社会的转型。创新社会表现为创新的普遍性,创新并不局限于某领域或某类产品,而是生产方式与交往方式、经济领域与社会领域的全面创新,社会的系统性使得系统创新才能协调发展。全面创新产生了创新的连锁反应与快速反馈,创新也成为一种竞争,这就使社会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社会变革的时间尺度缩短,发展的节奏加快。在相同时间间隔内,创新社会包容了比传统社会更多、更大的进步值。传统社会中创新更多地是一种自发的行为,而在当代社会创新已成为一种社会自觉。创新理论逐步系统与深入,创新的重要作用成为产业界、知识界与政府的共识,创新指导从理论层进入决策层。理性创新将有利于社会创新持续稳步地发展,满足创新多维度的价值准则。
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经济基础,知识创新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有效途径。改进生产工具,发明新的生产技术,发现新的劳动对象,制造新的产品,建立新的生产组织与交换形式,都是生产力方面的创新。通过知识创新,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得到不断提高,人们增加着的物质和文化需求逐步得到满足,迅速增长的财富资源使社会从贫困走向富裕。马克思认为,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是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化,建立人们的普遍交往,“消灭地域性的共产主义”的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5](P86)知识创新所促进的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也为人的解放与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马克思在谈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过渡,开始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展时提出,“工作日的缩短是根本条件”。[6](P927)工作日的缩短就是自由时间的增加,时间是人的精神发展所必需的空间。而“财富是自由时间”,财富可也增加、延伸所有者的自由时间,即增加使个人得到充分发展的时间,扩展人的发展空间。人的自由时间越多,从事科学、艺术等精神活动,发展人的能力的时间就越多。知识创新不仅仅是创造出更加丰富多样的物质消费品,而且创造出更加丰富多样的精神消费品。知识、文化、信息成为产业,知识等精神消费的比重越来越高,社会的文明程度逐步提高。新的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经过知识产业的加工运作,作为精神产品供人们消费与欣赏,这就相应地减少了物质消费的需求,提高了人的消费层次。知识消费的上升,不仅具有抑制物质生活过渡消费的经济功能,还有从整体上培养与知识社会相适应的有知识的人的社会功能。知识消费的扩大,同时也刺激了知识创造的数量增加与质量改善。
社会进步并不仅仅限于经济领域,而是一个综合性、整体性的范畴,社会进步体现在社会各个领域与层次的共同进步之中。只有社会的全面进步,才有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进步。创新发生在生产领域,也发生在社会领域,社会创新更为广泛也更为重要。德鲁克认为,社会创新比起蒸汽机车或者电报更加至关重要。社会创新,例如学校和大学、市政服务、银行、工会等机构的建立,这些成就的取得比制造机车和使用电报更为困难。[1](P32-33)社会创新包括改变原有的不合理的经济关系与政治关系,建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建立更有效率的社会中介组织与社会运行机制,塑造社会新的行为规范等。封闭、僵化的社会是压抑创新的,与社会创新相适应的是开放的、富有活力的社会。开放是外向型的,即接受外部输入的创新;开放也是内向型的,即容纳内部涌现的创新。鼓励创新是富有生机的社会,创新频率是社会活力的一个标志。倡导创新就是要让各行各业的人都成为创新的生体,都在参与着创新,也就是人们共同创造着自己的历史;就是要让社会各个领域都在变革中求得生存与发展,改革就是社会领域的创新。社会创新使人们对社会进步及其途径有了更加全面的理解,生产力创新是社会进步的基础,社会进步依靠社会的全面创新才能实现。只有当社会创新成为一种社会文化,创新制度化于社会机体中,社会进步才能走上有序、持续发展的道路。从古至今,思想家们对未来社会作出了种种美好的设想与周密的设计,有的只能是无法实现的空想,有的是因为缺乏现实的条件而未能实现。社会创新则使历史上的理想部分地变为现实。由于受到前人思想的启发,根据新的理念与实际,并运用现实的实践力量与创新资源,创新成为理想的现实存在。理想是社会创新的知识来源,也是社会进步的思想导引,社会创新就是实践理想的试验。正是在成功的社会创新中,社会在超越现实,趋近理想,不断进步。
三
知识创新是人创造历史的一种活动方式,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参数。知识创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都起着促进社会生产与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作用。只是到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创新的历史作用才充分显示出来,知识创新才获得了普遍的意义与全面的性质。应该说,知识创新在不同的社会领域中,都在改变着壮会内部的要素与结构,创造着新的价值。然而,只是到了当代社会,知识创新才获得了历史理性与社会自觉,从企业层面上升到国家层面,从生产创新扩展为社会创新。知识创新促进社会进步这一历史现象表现得越来越突出与重要,从中可以发现知识创新与社会进步的内在联系。
知识创新是由知识资源、创新主体及其能力、创新机制与环境等要素构成的系统活动,知识创新在历史发展中起的作用大小,与知识创新自身要素的发育程度密切相关。知识是需要主体的长期积累、经常激活才能创造出来并显示其生命力,创新能力并不仅仅是一种愿望或意志,知识创新能力是进化而成的系统能力。从近代到现代,科学技术的地位、作用不断增强,其原因除了知识的生产应用机制日益完善外,科学技术本身也发生了革命性的进展。现代科学技术使人与世界的关系进入了新的层次,使人可以在更为广泛与深入的程度上认识与把提世界,这就赋予了人进行实践创新的新的力量。比较不同民族的发展,“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江泽民)凡是在历史上能够进入世界先进民族之列的,都是在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生产能力等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愚昧落后与创新能力是不能兼容的。社会要获得足够的知识创新能力支持,以加快发展进步,就要下大功夫、扎扎实实地进行知识创新的基础建设,我国开始实施《知识创新工程》就是明证。
知识创新并不是社会之外的一种动力或能量,它本身就嵌入在社会系统之中,知识创新的要素也就是社会系统的要素。因此,知识创新的水平高低与社会发展的程度密切相关。知识创新促进着社会进步,社会进步也制约着知识创新。社会进步创造出知识创新的需求。进步着的社会是生长着的社会,也是变化着的社会。社会需要新的动力,也要求开创新的事业,解决新的问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构新的经济体制,变革社会发展的阻碍因素,都需要创新的知识,需要改革与创新的推进。如恩格斯所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7](P732)社会进步开拓出知识创新的活动空间。社会进步往往是在转折、选择、更替中进行的,原有的知识积累、活动方式、制度体系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只能在创造性的活动中求得新的平衡。知识创新在社会活动中的各个领域,都有自己的任务与目标,都有可开拓的世界。社会发展支持着知识创新的资源条件。知识创新需要资源投入,随着知识创造的边际成本越来越高,这种投入也越来越高。没有生产力的发展与足够的物质基础,知识创新就难以启动。知识创新是以社会的科技发展水平、教育普及程度为基础的,这都需要依靠社会长期、稳定的发展与大量的投入,建设出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基础。社会进步提供了知识创新的环境保障。社会进步是社会文明、民主、开放的程度提高,可以为创新提供更为宽松、有利的环境。社会进步包含着法制的完善,这就使知识创新的权利关系得以明确,鼓励着知识创新活动的展开。社会进步包含着观念的变革,勇于创新、敢冒风险成为时尚,这就造成了激励创新的精神氛围。
知识创新是主体的活动,但它有自发创新与自觉创新之分,在自觉创新中有微观自觉与宏观自觉之分。当社会进步达到对知识创新形成一种社会自觉的高度时,就同时造成了最有利于知识创新的社会条件。知识创新的发展状况与社会自觉的程度密切相关。知识创新的社会自觉,是知识创新的自身力量与历史作用成长、发挥到相当程度时才产生的,这种社会自觉的形成又有助于更好地发挥知识创新的社会作用。社会自觉是一种理论自觉,知识与创新在经济以至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虽然在历史中就存在着,但一直缺乏理论上的认识,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19世纪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创新的历史作用,本世纪初熊彼特提出了“创新理论”,90年代艾米顿(Debra M.Amidon)提出了“知识创新”范畴,这些都是理论自觉的标志性进展。知识创新是依靠知识进步取得的变革世界的成果,知识创新的进步又需要关于知识创新的理论知识作为一种规范与指导。社会自觉是一种国家层面的主体自觉,不仅个人、企业、科研机构意识到了知识创新的重大价值与速增效益,自觉地加大知识创新投入的力度,而且知识创新已成为国家的行为。为了弥补因创新主体、创新要素之间的不匹配而带来的创新系统失效,必须通过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增强国家创新体系内主体间的相互配合与协作,提高国家创新资源的使用效率,增强国家范围的创新系统绩效。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标志着知识创新的社会自觉已经从理论自觉进入到实践自觉,从微观自觉进入到宏观自觉,这必将使知识创新的历史演化进入新的阶段。
知识创新是依存于它所活动的社会的,是与历史一道生长的。知识创新是系统内的动力,它的作用发挥要受到自身以及外部种种条件的限制。不能脱离历史,孤立地考察知识创新及其历史作用。任何知识创新的功能与效用都是有条件的,社会进步不可能依靠一条途径、一种措施就能取得预期的圆满效果。知识创新的诸要素本身就是不完善的,知识在反映世界的客观规律方面还存在着未知的因素,主体在运用创新资源进行创造性活动中还存在着难以控制的因素,知识创新的过程与结果是不确定的,有时是与主体的目的、愿望相反的。知识创新所处的环境不可能是理想条件、完美系统,社会的非效率因素自然就减弱了知识创新的应有能量,系统缺陷是不能仅仅依靠某种知识、某项创新能够完全弥补的。具体的创新活动总是服从于主体的有限价值目标的,而社会进步需要多维度的价值目标,有些价值目标之间存在着难以兼容的性质,这就在历史上出现了创新与代价同时产生的现象。因此,社会进步不会终结,历史向未来开放,每一时代都有创造自己的历史,更新自己的世界的任务,也都有留给后人的课题。知识创新不可能先于历史,超出历史,它只能随着人的本质力量增强与完善而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而获得更大的力量与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历史的创造中创造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