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国高速发展、日新月异的经济产业中,农业生产作为传统的经济产业,却始终在社会生产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农业生产的发展直接影响着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是提高公共生活质量的基础产业。因此,有效的农业生产对促进农业发展、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方面都有着巨大的积极作用。然而,以节约水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为首要目标的高效节水灌溉工程,作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实际的农田灌溉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农业生产中高效节水灌溉的发展。因此,为了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提高我国农业生产水平,有必要对高效节水灌溉的发展进行不断的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发展思路
一、现代化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1、滴灌
目前,很多地区资源型、工程型缺水情况严重,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为了有效促进农业发展,可以选择滴灌节水灌溉技术,主要是进行局部位置的灌溉,可广泛应用于大面积的果园、蔬菜园以及温室大棚等。使用这种方法主要是在利用管道上直径微小的毛管孔口进行灌溉,从而达到节水的目的。灌溉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移动式、固定式以及半固定式,滴灌技术操作简单,技术含量低,同时具有很好的节水效果,这种模式主要是采取自动化形式,因此省时省力省水。但是毛孔通水时会出现堵塞的现象,从而影响到水质。实际操作时,需要做好用水杂质的过滤,防止出现堵塞现象,确保整体的灌溉效果。
2、微喷
微喷是一种微型喷灌技术,和滴灌的管道是一样的,滴灌和微喷都是采用可塑性非常好的管道进行水资源运输,然后开始局部区域灌溉。这种方法有很多优势,最主要的是节水效果非常好,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主要是用于花卉、温室大棚以及果园等。另外,微喷灌溉技术投资成本低,能够满足发展实际需求。
3、喷灌
喷灌是通过管道均匀地进行农田灌溉。目前喷灌形式主要有2种,即固定管道式均匀喷灌和移动式均匀喷灌。固定管道式均匀喷灌主要是固定好喷头,目前被广泛应用于果园以及蔬菜园的灌溉。但是,固定管道式均匀喷灌机械程度低。移动管道式最大的特点是能够进行移动安装,并且操作方便,机械化程度高,能够更好地控制人力。另外,移动管道式均匀喷灌技术成本低,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适用于大面积的农田灌溉。
4、智能化渠灌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灌溉形式。例如,全渠道控制系统主要是通过感知系统和控制系统,实现灌溉系统的自动化操作,达到高效节水的目的。全渠道控制系统能够进一步提高利用系数,通过全渠道控制系统能够更好地确保整体的工作效率,减少配水过程中的弃水损失,越来越受到重视。
二、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节水规划
在农田水利发展过程中,应该重视农业灌溉,而且还需要加强节水管理工作。但是在目前我国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中,对水资源的管理不足,而且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对周围环境和本身条件的考虑不足,盲目追求高技术,造成投入多而产出少;在农田水利建设中,对灌溉的规模、类型和标准等考虑不足。目前,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之前对农田的地质和区域水资源没有做好考察工作,在节水灌溉工程的建设中也没有全面的考察农作物的类型,工程没有联系实际农田情况,仅仅根据自身建设的经验来进行,导致其并不符合当地的农田水利建设需要。
2、缺少统一的农业节水标准
我国缺少高效节水灌溉的标准,现在农田水利建设都是采用喷洒、微灌、渠道灌溉等方式进行,对水资源的输出并没有明确的计算,这就导致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无法计算,并不能确定水资源是否被高效利用。
3、对综合技术的整体效益重视不够
在目前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往往是单项的工程建设,这就导致工程建设的综合效果无法发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项目投入的资金虽多,但是功能比较单一,如渠道防渗、低压管道输水、喷灌等,这些都没有很好地与农业增产措施配套,没有形成综合技术。
4、灌溉水资源开发力度小,对高效节能灌溉利用不足
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灌溉水资源的发展力度并不大,目前农田灌溉需要的水资源量较大,虽然我国每年新增的农田灌溉水资源也比较多,但是仍无法满足各个地区的农业用水需求,我国的高效节水灌溉还需要进一步发展。
三、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发展思路
1、实施水资源配置的优化
高效的灌溉技术要得以实施,水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是最基础的保证。因此,在实施高效灌溉技术之前,需要项目区域的水资源具体情况进行实地考察,为了保资源考察的科学性,需聘请专业的现场勘察人员进行考察,并本着“优化利用方式、控制水资源利用总量”的原则对水资源的配置情况急性分析,提出合理的水资源利用优化方案,尽量避免水资源产生浪费。
2、进一步做好高校节水灌溉试点工程的建设
为了实现扩大水资源节约利用范围的目标,应当进一步加大高效节水的灌溉工程项目的试点区域范围,增加其工程建设数量。并且特别注意此类项目建设的工程规格和质量,以充分发挥试点项目的示范作用,引起相关水利工程部门对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重视,为这类工程的建设吸引到更多的资金和可利用资源。
3、灌溉技术的优化
3.1生物技术调控灌溉
这方面技术的优化主要是指,通过对具体的农作物生长机理以及水资源需求特点进行分析和研究,在不同的农作物生长时期相应的进行减少水资源灌溉量的处理,一方面可以节约一部分水资源。另一方面,对于农作物来讲,一定程度的亏水锻炼,对提高农作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提升农作物的自身品质,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种调控技术主要的优点在于,可实现水资源节约与经济效益创造两方面的共同发展。
3.2智能化技术调控灌溉
所谓的智能化,主要是指灌溉的整个流程中,智能化和自动化的实现,在农田灌溉工程中,对这方面技术的引入,可实现生物学与智能化自动化技术的结合。提高人们对农作物种植或者农业生产的整个过程的全面控制。在智能化的背景下,农作物灌溉中的水量控制可以细化到农作物本身以及其所生长的土壤。灌溉中的水量指标通过智能化技术的实施和计算机平台的转化,转变成一系列的数据信息传送至统一的信息管理和数据分析平台,随后,计算机再依照具体的数据对农田灌溉的水资源供给量进行科学的调节,最终实现高效节水灌溉的目的。
4、注重示范作用,加强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工程建设
第一,在选址时应该尽量选取水资源严重匮乏地区,或者是由于地势等原因导致农田灌溉方面存在极大困难的地区;第二,示范性工程的建设应该选取经济发展较为良好,且主要以农作物种植作为经济来源的地区;第三,在选址时,尽量选择领导者积极配合建设高效节水灌溉示范项目的区域;第四,选择社会治安较为良好的区域,避免建设过程中受到外界不稳定因素的影响。通过以上考虑,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证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工程的顺利建设。此外,它具有很高的示范作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周边地区的节水灌溉工程建设。
结束语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级政府部门越来越重视农田节水,不断加强农田水利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能够更好地确保农业生产。高效节水灌溉也是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主要发展趋势,因此需要重点加强研究。本文分析了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发展思路,以期为农业高效生产提供一些借鉴。
参考文献
[1]王盼,杭天飞.节水灌溉技术在农田水利工程中的应用[J].吉林水利,2017(12):52-53,59.
[2]杜宏连.农田水利工程节水灌溉技术研究[J].黑龙江科学,2017(20):110-111.
[3]牟国生.浅析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问题[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7(9):114.
论文作者:李潇琼1,祝荣丽2,于桐浩3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8
标签:高效论文; 水资源论文; 节水灌溉论文; 农田论文; 农田灌溉论文; 技术论文; 水利工程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