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结构升级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构建论文_田新

基于产业结构升级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构建论文_田新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科技局 山东 济宁 273200

【摘要】从我国经济的近期发展水平来看,农业发展问题已成为限制我国经济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并对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一些影响。世界农业发展历史表明,科学和技术进步是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经济和技术的迅速发展有力地支持了农产品的数量满足,因为绝大多数产品的供求平衡或供求过剩。然而建立在过度依赖农用化学品投入来促进农业增长的传统农业已严重阻碍着农业及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依靠科技创新已成为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

【关键词】产业结构;升级;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构建

引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进入到城市打工,农村中越来越多的荒地出现,同时,对很多农民来说,对农业的付出和获得的收入严重不成正比。我国的农业主要是以家庭式生产为主,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效率和生产的机械化程度都比较低,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已经严重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劳动人民的需求。本文将从产业结构升级的角度,对我国现代农业的科技创新体系进行研究,以期能够促进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加快社会经济发展。

一、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显著特征

公共性与社会性公共性区别于公益性,长期以来,对农业科技的公益性定位忽视了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发展,陷入外生服务的误区,而农业现代化要求农业科技真正进入内生增长,从而实现创新驱动。农业科技创新的公共性主要体现在科技成果的公共品属性和科技创新及运用的政府主导性两个层面:其一,农业科技本身具有使用的非竞争性与收益的非排他性,即农业科技成果一定程度上具有公共物品特性;其二,农业科技创新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是一项具有高风险性、效益外溢性和成本收益不对称性的系统工程,由此决定了农业科技创新应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此外,农业科技创新具有社会服务功能,是一种“社会模式”,即农业科技创新是一个集合了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农业合作组织、农民和国外机构等多方社会力量参与,以实现持续的社会、经济利益为根本目标的社会系统。农业科技创新的社会性还体现在其显著的正外部性,现代农业以实现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而农业科技创新可实现现代农业发展的诉求,其社会效益远远大于经济效益。

多元性与协同性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多元化包涵了科技创新主体多元化、科技投入主体多元化和农技推广参与主体多元化三重特征。纵观发达国家的农业现代化历程不难发现,创新主体多元化是各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共特征。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以政府、科研机构和高校为主导,而鼓励企业成为科技创新主体将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农业科技投入主体的多元化体现在科技投入方面,应是多方进行科技投入,以形成政府财政性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金融机构投入、社会组织投入为骨干的多种社会资金共同投入农业科技创新的新机制。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具有专业性、公益性、市场化和社会化性质,决定了农技推广应凸显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主体作用,同时鼓励涉农企业、科研单位和农业合作组织等社会力量的参与。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各主体间分工明确,但并非孤立存在,传统的农业科技创新以生产要素投入为核心,忽略了各主体间的协同合作关系,而现代农业发展更加重视主体间的协同耦合效应,以提高创新系统效率。

开放性科技创新一般包括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在集成创新中,开放包容是获得创新性成果的前提和条件。在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应避免闭门造车、画地为牢的封闭式创造,强调优势互补和互利共赢,强化科技资源的流动。具体到国内区域间的科技交流与合作方面,国内各区域政府机构、科研机构之间应建立科技合作网络,促成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以及推广服务等领域的深度交流,实现对国内科技资源的集成整合;在国际间的科技交流与合作方面,要深化农业科技资源的国际流动与消化吸收,以激发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后发优势,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系统性与多层次性农业科技创新涉及农业生产产前、产中和产后三个阶段,密切结合第一、二、三产业,牵涉到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并融合生物学、化学、信息科学及经济管理学等多门学科知识,集聚政府、企业与科研院所等多元主体参与,涵盖农业科技研发、转化、推广与应用等环节,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系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同时,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系统具有明显的层次结构特征,建立了结构优化、层次分明的科技创新系统,即建成了国家级农业科技创新系统和地方层次的农业科技创新系统,并根据区域优势和地方特色设置了农业科研机构和农技推广机构,明确了不同层次机构的特定职能。

二、现代农业的科技创新体系及其构建途径

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作为一种有别于传统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生产过程中环境、社会以及农产品本身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互动性不仅决定了农产品生产受生态环境系统包括自然资源禀赋、生态环境质量等的影响,而且不可避免的要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技术水平、信息等条件的制约。

1.生态环境支持系统科技创新

农业生态环境是进行农产品生产的根本载体,但同时又是污染物的载体。良好的环境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农业生产必须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传统农业长期对农药、化肥和塑料薄膜等农用化学品的过度依赖和农业本身废弃物对农业及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威胁。农业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已经成为支持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可靠保证。解决农业生态环境问题,一要靠政策,二要靠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必须采用国际上最先进的环保理念、思维和方法,如循环经济发展理念等。

2.生产技术支持系统科技创新

当前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为代表的现代农业科技在农业中的应用日趋广泛,农业科技创新已成为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农业科技创新必须根据现代农业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特点要求进行战略性选择。农业主管部门及其技术推广机构应利用自身的优势,从办农产品安全生产示范样板入手,进一步推进无公害蔬菜示范园区建设,实行市、县结合与点面结合的方式,一级带一级,由点到片,引导农户科学种植,逐步突破无标生产的盲点、分散管理的难点和重治轻防的弱点,促进农产品质量不断上新台阶。

3.会监控支持系统科技创新

农户作为农产品生产的市场主体,其分散性的小农生产方式决定了我国农产品安全保障必须依靠政府的行政强制干预来促进农户进行农产品安全生产。也就是把农户微观经营行为与政府的宏观组织管理职能结合在一起。政府的职能主要表现在制定农产品生产规程、确定适当的农产品安全标准和严厉法律责任等。与政府和消费者相比,农户对农产品的质量信息掌握得充分而完备,并直接决定和控制农产品质量的好坏和标准的执行。

4.信息支持系统科技创新

农业生产信息流不但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和手段,政府宏观调控和消费者对农产品选择的重要依据,更重要的是在生产力要素流动和重组过程中沟通农产品安全分散经营与统一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方面具有直接的导向作用。农产品安全信息服务系统科技创新就是要把信息从产生、收集到发布等关联农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紧密地衔接起来,把产供销各个部分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并有序地组织协调起来。

三、总结语

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对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同时促进农业的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对促进社会的经济建设和农业产业区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陈俊江.基于产业结构升级视角的成都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创新研究[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15,(06):216-216.

[2]李晓航,魏芳.现代农业科技在耕地资源和设施园艺方面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J].现代农业科技,2015,(06):309-309.

[3]黄钢,李颖,王玲,等.科技价值链创新是提升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力的关键路径[J].农业科技管理,2007(12):1-4,26.

[4]宋磊,王青,薛继亮.农民收入和农业现代化的动态均衡分析[J].商业时代,2009(10):12,19.

论文作者:田新

论文发表刊物:《科学与技术》2019年第0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9

标签:;  ;  ;  ;  ;  ;  ;  ;  

基于产业结构升级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构建论文_田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