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档案事业的宏观管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宏观管理论文,事业论文,档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档案事业的宏观管理,这是个似乎应成为热点而又未真正热起来的问题。目前档案事业宏观管理既没有进行理论上的深入研究,工作上又有不少问题尚未解决。档案事业的宏观管理,是指那些关系到档案事业建设全局和发展方向的管理活动。这些活动与对档案馆、档案室的具体业务指导、监督和检查比起来,无疑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和长远的影响。它对于发挥档案事业系统的整体功能,推动档案工作的整体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档案事业的宏观管理问题是不能不研究和解决的。
一、档案事业管理中的宏观现实问题。
宏观现实问题是随着时代的推移而不断地更新其内涵的。目前我国档案事业发展的现状看,应集中力量加强研究和解决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档案事业发的战略问题。档案事业发展战略对制定档案事业建设的规划和计划具有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作用和指导意义,同时对档案事业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阶段都会产生全局性和决定性的影响。目前,我们还只在“发展”、“战略”这些概念上做文章,既谈不上深入研究,更谈不上有所突破。因此,当务之急是实实在在地研究全国范围或某一区域内档案事业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在进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出切合实际的发展战略,做好组织实施工作,推动档案事业的发展。
2.我国档案馆网络及其建设的问题。档案馆的设置和布局,涉及到档案资源的合理配置,优化馆藏结构,加强馆际协作,建立档案保障体系和有效地开发利用。处理得不好,就会影响档案馆事业的健康发展及其服务功能的发挥。同时,世界档案事业正在朝着以计算机科学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为基础的网络化发展,如何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档案馆网络,使档案馆事业“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已成为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这就要求首先从理论上论证网络理论及如何建立统一的档案信息检索体系问题。
3.档案事业的系统发展问题。档案事业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它的发展,不仅仅是现有档案馆、档案室的不断改进与完善,以获得内涵的拓广,还有外延的扩大及各方面工作的协调发展。外延的扩大,在很大程度上是指面向基层,把档案工作延伸到广大农村和各个新的领域。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既要防止顾此失彼倾向的发生,又要处理好“主体”与“基础”的关系,使档案馆工作与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档案工作彼此协调,共同发展。这就要求在组织上要统一领导,全面规划,分工合作,紧密联系,充分发挥全系统的整体功能与整体优势,更有效地为经济建设和各项工作服务。
4.档案事业与其他事业的关系问题。档案工作是社会各项事业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既要为各项事业提供良好的服务,又要受到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制约,要想使档案工作与其他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必须解决把它的建设和发展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问题。真正列入就不是在计划中写进“档案”、“档案事业”几个字了事,而是要在计划中提出档案事业的发展目标和可操作的具体目标,便于对计划的执行进行监督,确保档案事业与其他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
5.档案专业人才培养问题。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人才培养必须与档案事业的发展相适应,从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建立健全“多元化、多模式、多层次”的正规教育与继续教育并举的档案学教育体系,努力提高档案人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以便有效地为档案事业培养不同层次的专业人才,造就一批高级的档案专家。
6.档案信息检索和报道体系。实现档案信息检索和传输的标准化、自动化,建立档案信息检索目录体系,数据库和目录中心,编制出版档案联合目录等,都需要在认真研究论证的基础上组织实施,提高档案信息检索效能和社会化服务功能。
宏观现实问题,除了上述六个方面外,还有诸如档案工作组织管理体系,大力加强档案学研究等许多方面。要加强对档案事业的宏观管理,必须树立宏观的、整体的档案事业管理思想,必须充分认识宏观管理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必须对所有的宏观问题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然后才有可能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分别进行有效的管理。
二、宏观管理的方法和手段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的政治报告中指出:“政府的职能,主要是统筹规划,掌握政策,信息引导,组织协调,提供服务和检查监督。”《档案法》对档案机构的职责也明确规定:“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全国的档案事业实行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统一制度,监督和指导。”“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档案工作实行监督和指导。”根据江泽民同志的指示和《档案法》的上述规定,档案行政管理机关宏观管理的主要方法和手段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制定档案事业发展计划并监督实施。要在调查研究了解档案事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根据国家建设和社会的需要,提出档案事业发展计划和任务,规定档案事业发展的总目标和具体目标,提出实现目标的措施。各层次的档案事业发展计划应当列入国家、地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之中。除了制定档案事业发展的长期计划外,还要制定年度计划,分阶段地逐步落实长期计划确定的目标。有了档案事业发展计划、并在强有力的监督下实施,各级各类档案机构就会形成一盘棋,使档案事业保持整体推进的态势。
2.建立健全档案法规体系,实行依法治档。建立健全档案法规体系,执行和贯彻档案法规,是管理档案事务的基本手段。现在的问题是,一方面档案执法力度不够,已有的档案法规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有法不依的问题还比较严重;另一方面,档案法规体系尚不健全,特别是地方档案立法在多数地区都抓得不紧,有些方面的档案事务还没有纳入法制轨道。因此建立健全档案法规体系,加强档案法制宣传,增强社会档案意识和档案法制观念,提高执行档案法规的自觉性和力度,是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档案事业进行宏观管理的重要手段。
3.制定和执行政策。从实际出发制定和执行政策,特别是制定和实施地方性档案工作的方针、政策,及时解决档案工作中的各种现实矛盾,预测未来,明确方向,提出奋斗目标,实行目标管理,也是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档案事业进行宏观控制的重要手段。
4.加强宏观管理,必须把规范化和标准化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对档案部门各个岗位的工作,对各项管理活动,对档案整理、保管和开发利用的技术和方法,都应规定并推行统一的标准。这是增强全局意识,为档案工作现代化打下良好的基础,是建立档案信息数据库,发挥档案信息系统整体优势,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重要举措。
5.理顺档案事业管理体制。档案事业管理体制,是指档案事业管理机构的设置、隶属关系和职权范围等组织制度,在县以上人民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统筹规划和宏观调控下,真正实施分级,分系统(行业)对全国、本地区、本系统(行业)档案事务的管理。这是档案事业实行宏观管理的组织保证。
6.抓典型引路。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要经常深入各个基层档案部门,但不是代替那里的档案人员整理档案,搞定级升级,而是要善于发现典型,培养典型,帮助典型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总结推广它们的经验,发挥典型引路作用,带动事业全面发展。但是,多年来,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都是在几年中才召开一次的表彰先进会议上,才总结和宣传一阵子先进典型的事迹和经验,说明这种宏观管理手段还运用得很不好,还需要加以改进和提高。
总之,加强宏观管理,要在对宏观现实问题有明确认识的基础上,既要采用计划、决策、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多种手段,又要把信息论、控制论、系统工程学等现代科学理论运用到档案事业管理上来。真正做到这些,档案事业的发展前景就一定更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