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方言笔记中的“声音转向”和“语言转向”_湖北方言论文

略论《方言笺疏》中的“声转”和“语转”,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方言论文,声转论文,语转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方言笺疏》[①],清·钱绎撰。

钱绎,江苏嘉定人。著有《十三经断句考》一卷,《说文解字读若考》三卷,《阙疑考》一卷,《释大》、《释小》各一卷,《释曲》一卷,《训诂类聚》一百零六卷。《方言笺疏》十三卷,共二十余万言,是钱绎在其弟钱侗笺疏的基础上完成的[②]。这些著作的最大特点是广搜博采,以声释义,其中《方言笺疏》价值最大。

《方言笺疏》问世之前,戴震的《方言疏证》、卢文弨的《重校方言》、刘台拱的《方言补校》以及高邮王氏父子、金坛段玉裁等大师的著作已相继面世,钱氏充分吸收了他们的研究成果,特别是继承了乾嘉学派“以声音通训诂”的优良传统,对扬雄《方言》及郭璞的注释,多有阐发,是疏通《方言》的集大成著作,成为我们研究《方言》的必读之书。

《方言笺疏》在辨析词语之间的意义时,善于抓住声音上的联系,使用了“声转”、“语转”、“语声之转”、“一声之转”、“古同声”、“古同韵”、“声义并同”、“声义并相近”等术语,本文对其中的“声转”和“语转”作了较为详尽的搜集,并对两个术语进行对比分析,目的在于揭示该书中“声转”和“语转”的训诂作用。

一 关于“声转”

钱氏在《方言笺疏》中多用“声转”训释字音、字义,另外他还使用了“声之转”、“一声之转”、“声之微转”等术语,皆“声转”之意。该书中,“声转”的用例较多,现将这些用例分为四类,分析如下。

(一)“声转”指双声而转,与韵部无涉

1.《方言·卷一》笺疏:“、怜,声之转”。案:,《广韵》“力膺切”,上古属来母蒸韵;怜,《广韵》“落贤切”,上古属来母真韵[③]。

2.《方言·卷一》笺疏:“‘戎菽’声转而为‘荏菽’”。案:戎,《广韵》“如融切”,上古属日母冬韵;荏,《广韵》“如甚切”,上古属日母侵韵;菽,《广韵》“式竹切”,上古属书母觉韵。

3.《方言·卷一》笺疏:“来与戾,声转义同”。案:来,《广韵》“落哀切”,上古属来母之韵;戾,《广韵》“郎计切”,上古属来母质韵。

4.《方言·卷一》笺疏:“归、嫁,一声之转”。案:归,《广韵》“举韦切”,上古属见母微韵;嫁,《广韵》“古讶切”,上古属见母鱼韵。

5.《方言·卷一》笺疏:“梨、老,一声之转”。案:梨,《广韵》“力脂切”,上古属来母脂韵;老,《广韵》“卢棃切”,上古属来母幽韵。

6.《方言·卷一》笺疏:“融,绎,一声之转”。案:融,《广韵》“以戎切”,上古属余母冬韵;绎,《广韵》“羊益切”,上古属余母铎韵。

7.《方言·卷一》笺疏:“引、延,一声之转”。案:引,《广韵》“余忍切”,上古属余母真韵;延,《广韵》“以然切”,上古属余母元韵。

8.《方言·卷一》笺疏:“迎、逆,声转通用”。案:迎,《广韵》“语京切”,上古属疑母阳韵;逆,《广韵》“值戟切”,上古属疑母铎韵。

9.《方言·卷二》笺疏:“劳、略,一声之转”。案:劳,《广韵》“曾刀切”,上古属来母宵韵;略,《广韵》“离灼切”,上古属来母铎韵。

10.《方言·卷三》笺疏:“厘、釐、孪,并声之转也。”案:厘,《广韵》“里之切”,上古属来母元韵;釐,《广韵》“郎甸切”,中古属来母霰韵;孪,《广韵》“吕患切”,上古属来母元韵。

11.《方言·卷三》笺疏:‘莽’之声转为‘毛’。”案:莽,《广韵》“模朗切”,上古属明母阳韵;毛,《广韵》“莫袍切”,上古属明母宵韵。

12.《方言·卷三》笺疏:“‘莽’之声转为‘戎’。”案:莽,《广韵》“耳由切”,中古属日母尤韵:戎,《广韵》“如融切”,上古属日母冬韵。

13.《方言·卷三》笺疏:“‘廛’与‘宅’,声之转耳”。案:廛,《广韵》“直连切”,上古属定母无韵;宅,《广韵》伯切”,上古属定母铎韵。

14.《方言·卷三》笺疏:“萃、杂、集,聚也,皆一声之转也。”案:萃,《广韵》“秦醉切”,上古属从母物韵;杂,《广韵》“徂合切”,上古属从母缉韵;集,《广韵》“秦入切”,上古属从母缉韵;聚,《广韵》“慈庚切”,上古属从母侯韵。

15.《方言·卷三》笺疏:“裕、猷,一声之转”。案:裕,《广韵》“羊戍切”,上古属余母屋韵;猷,《广韵》“以周切”,上古属余母幽韵。

16.《方言·卷三》笺疏:“庸、易,声之转”。案:庸,《广韵》“馀封切”,上古属余母东韵;易,《广韵》“以豉切”,上古属余母锡韵。

17.《方言·卷三》笺疏:“递、代,一声之转”。案:递,《广韵》“特计切”,上古属定母支韵;代,《广韵》“徒耐切”,上古属定母职韵。

18.《方言·卷三》笺疏:“俚、赖、聊,皆一声之转耳”。案:俚,《广韵》“良士切”,上古属来母之韵;赖,《广韵》“落盖切”,上古属来母月韵;聊,《广韵》“落萧切”,上古属属来母幽韵。

19.《方言·卷三》笺疏:“‘兰’与‘苙’,一声之转”。案:兰,《广韵》“落干切”,上古属来母元韵;苙,《广韵》“力入切”,上古属来母缉韵。

20.《方言·卷三》笺疏:“裾、袿,声之转耳”。案:裾,《广韵》“九鱼切”,上古属见母鱼韵;袿,《广韵》“古携切”,上古属见母支韵。……(限于篇幅,以下删去42例。)

(二)“声转”指旁纽双声而转,与韵部无涉

1.《方言·卷一》笺疏:“喑、意、噫、哑、嗄、喝、,声转字异,义并同也”。案:喑,《广韵》“於金切”,上古属影母侵韵;意,《广韵》“於记切”,上古属影母职韵;噫,《广韵》“於其切”,上古属影母职韵;哑,《广韵》‘乌下切”,上古属影母铎韵;嘎,《广韵》“所嫁切”,上古属匣母鱼韵;喝,《广韵》“呼合切”,上古属晓母缉韵;,《广韵》“於求切”,上古属影母幽韵(影晓匣同属喉音)。

2.《方言·卷一》笺疏:“永、延、亦一声之转耳”。案:永,《广韵》“于憬切”,上古属匣母阳韵;延,《广韵》“以然切”,上古属余母元韵(匣余同属全浊音)。

3.《方言·卷二》笺疏:“奕、偞、容,声之转也”。案:奕,《广韵》“羊益切”,上古属余母铎韵;偞,《集韵》“弋涉切”,中古属以母叶韵;容《广韵》“馀封切”,上古属余母东韵(余以同属舌头音)。

4.《方言·卷二》笺疏:“铄、双,一声之转”。案:铄,《广韵》“书乐切”,上古属书母药韵;双,《广韵》“所江切”,上古属山母乐韵(书山同属浊音)。

8.《方言·卷三》笺疏:“壻、倩,声之转耳”。案:壻,《广韵》“苏计切”,上古属心母鱼韵;倩,《广韵》“仓甸切”,上古属清母耕韵(心清同属齿头音)。

9.《方言·卷三》笺疏:“本、茇,一声之转”。案:本,《广韵》“布忖切”,上古属帮母文韵;茇,《广韵》“蒲拔切”,上古属并母月韵(帮并同属唇音)。

14.《方言·卷五》笺疏:“翣、扇,一声之转”。案:翣,《广韵》“所甲切”,上古属山母叶韵;扇,《广韵》“式战切”,上古属书母元韵。

15.《方言·卷五》笺疏:“度、打,一声之转。”案:度,《广韵》“徒故切”,上古属定母铎韵;打,《广韵》“德冷切”,上古属端母青韵。

16.《方言·卷七》笺疏:“哨,嗾、、属,声转字异,义并同也”。案:哨,《广韵》“七肖切”,上古属清母宵韵;嗾,《广韵》“苏后切”,上古属心母屋韵;,《广韵》“子于切”,上古属精母鱼韵;属,《广韵》“市玉切”,上古属禅母屋韵。

17.《方言·卷七》笺疏:“‘巩’即‘烘’,声之转也”。案:巩,《广韵》“居悚切”,上古属见母东韵;烘,《广韵》“呼东切”,上古属晓母东韵。

18.《方言·卷八》笺疏:“鹪,祝,一声之转”。案:鹪,《广韵》“即消切”,上古属精母宵韵;祝,《广韵》“之六切”,上古属章母觉韵。

19.《方言·卷九》笺疏:“、錔,一声之转”。案:鹪,《广韵》“特计切”,上古属定母月韵;錔,《广韵》“他合切”,上古属透母缉韵。

20.《方言·卷九》笺疏:“造、次,一声之转。”案:造,《广韵》“昨旱切”,上古属从母幽韵;次,《广韵》“七四切”,上古属清母脂韵。

21.《方言·卷十》笺疏:“撅、敲,一声之转。”案:撅,《广韵》“其月切”,上古属群母月韵;敲,《广韵》“口交切”,上古属溪母宵韵。

22.《方言·卷十》笺疏:“屑屑、塞塞、省省,并一声之转。”案:屑,《广韵》“先结切”,上古属心母质韵;塞,《广韵》“苏则切”,上古属心母职韵;省,《广韵》“所景切”,上古属山母耕韵。

23.《方言·卷十一》笺疏:“蜻蛚、蟋蟀,一声之转也。”案:蜻,《广韵》“仓经切”,上古属清母耕韵:蛚,《广韵》“良薛切”,上古属来母月韵;蟋,《广韵》“息七切”,上古属心母质韵;蟀,《广韵》“所律切”,上古属山母物韵。

24.《方言·卷十一》笺疏:“、强,一声之转。”案:,《广韵》“古牙切”,上古属见母歌韵;强,《广韵》“巨良切”,上古属群母阳韵。

25.《方言·卷十一》笺疏:“簸蝩,即‘阜蝩’之转声也”。案:簸,《广韵》“补过切”,上古属帮母歌韵;阜,《广韵》“房九切”,上古属并母幽韵;蝩,《广韵》“之陇切”,上古属章母东韵。

26.《方言·卷十一》笺疏:“虴蛨、蟅蟒,一声之转。”案:虴,《广韵》“陟格切”,上古属知母铎韵;蛨,《广韵》“莫白切”,上古属明母铎韵;蟅,《广韵》“之夜切”,上古属章母铎韵;蟒,《广韵》“模朗切”,上古属明母阳韵。

27.《方言·卷十一》笺疏:“蠀者,趑趄之转声”。案:蠀、趑,《广韵》“取私切”,上古属清母脂韵;,《广韵》“子六切”,上古属精母屋韵;趄《广韵》“七余切”,上古属清母鱼韵。

28.《方言·卷十一》笺疏:“蟞、蚍,一声之转”。案:蟞,《集韵》“必列切”,上古属帮母月韵;蚍,《广韵》“房脂切”,上古属并母脂韵。

29.《方言·卷十一》笺疏:“蚰蜒、螾,声之转”。案:蚰,《广韵》“以周切”,中古属以母尤韵;蜒,《广韵》“以然切”,上古属余母元韵;螾,《广韵》“翼真切”,上古属余母真韵;,《集韵》“夷然切”,上古属余母元韵。

30.《方言·卷十二》笺疏:“蕜、怫,声之转耳。”

31.《方言·卷十二》笺疏:“铺、脾,一声之转。”案:铺,《广韵》“普故切”,上古属滂母鱼韵;脾,《广韵》“符支切”,上古属并母支韵。

32.《方言·卷十二》笺疏:“,一声之转”。案:,《广韵》“七田切”,上古属清母幽韵,,《广韵》“即略切”,上古属精母药韵。

33.《方言·卷十二》笺疏:“、敕,一声之转。”案:,《广韵》“丑善切”,上古属彻母元韵;敕,《广韵》“耻力切”,上古属透母职韵。

34.《方言·卷十三》笺疏:“孑孓、蛣蟩,声之转也”。案:孑,《广韵》“居列切”,上古属见母月韵;孓,《广韵》“居月切”,上古属见母月韵;蛣,《广韵》“去吉切”,上古属溪母质韵;蟩,《广韵》“居月切”,上古属见母月韵。

(三)“声转”指双声而转,韵部相同

1.《方言·卷一》笺疏:“惏……即‘沈’声之转也。”案:惏,《广韵》“卢含切”,上古属来母侵韵;沈,《广韵》“直深切”,上古属定母侵韵(定来均舌头音)。

2.《方言·卷二》笺疏:“遵、俊,一声之转。”案:遵,《广韵》“将伦切”,上古属精母文韵;俊,《广韵》“子峻切”,上古属精母文韵。

3.《方言·卷二》笺疏:“蹶、狯,声之转也”。案:蹶,《广韵》“居月切”,上古属见母月韵;狯,《广韵》“古外切”,上古属见母月韵。

4.《方言·卷六》笺疏:“‘隁……即‘沈’声之转也。”案:惏’与‘’,声同微转耳”。案:隁,《玉篇》“乌切”,中古属影母谏韵;,《广韵》“乌涧切”,中古属影母谏韵。

5.《方言·卷八》笺疏:“桴、孵,并与‘孚’同,亦‘抱’声之转也”。案:桴、《广韵》“缚谋切”,上古属并母幽韵;孵、孚,《广韵》“芳无切”,上古属滂母幽韵;抱,《广韵》“薄浩切”,上古属并母幽韵。

6.《方言·卷九》笺疏:“舻、卢,即‘闾’一声之转也”。案:舻、卢,《广韵》“落胡切”,上古属来母鱼韵;闾,《广韵》“力居切”,上古属来母鱼韵。

7.《方言·卷十》笺疏:“浓、,一声之转”。案:浓,《广韵》“女容切”,上古属泥母冬韵;,《广韵》“奴动切”,上古属泥母冬韵。

8.《方言·卷十一》笺疏:“螣,蚮,亦一声之转”。案:螣,《广韵》“徒得切”,上古属定母职韵;蚮,《广韵》“徒耐切”,上古属定母职韵。

9.《方言·卷十三》笺疏:“裔、艾,声之转也。”案:裔,《广韵》“余制切”,上古属余母月韵;艾,《广韵》“五盖切”,上古属疑母月韵(余属舌头音,疑属喉者,发音部位相近)。

10.《方言·卷十三》笺疏:“缚、薄,声之转”。案:缚,《广韵》“符钁切”,上古属并母铎韵;薄,《广韵》“傍各切”,上古属并母铎韵。

11.《方言·卷十三》笺疏:“妪煦、呕喻、姁偷,声转字异耳”。案:妪,《广韵》“衣遇切”,上古属影母侯韵;煦,《广韵》“香句切”,上古属晓母侯韵;呕,《广韵》“乌后切”,上古属影母侯影;喻,《广韵》“羊戍切”,上古属余母侯韵,姁,《广韵》“其俱切”,上古属群母侯韵;偷,《广韵》“诧侯切”,上古属透母侯韵(影群同属喉音,透余同属舌头音)。

(四)“声转”指双声而转,与韵部有关

1.《方言·卷二》笺疏:“苛、妎,一声之转”。案:苛,《广韵》“胡歌切”,上古属匣母歌韵;妎,《广韵》“古拜切”,上古属见母月韵(歌月阴入对转)。

2.《方言·卷六》笺疏:“‘阿’与‘’,一声之转”。案:阿,《广韵》“乌何切”,上古属影母歌韵;,《广韵》“於鼹切”,上古属影母元韵(歌元阴阳对转)。

3.《方言·卷六》笺疏:“‘偃’与‘鼹’通,皆‘隐’声之转也”。案:偃,《广韵》“於宪切”,上古属影母元韵;鼹,《广韵》“乌涧切”,上古属影母元韵;隐,《广韵》“於谨切”,上古属影母文韵(文元旁转)。

4.《方言·卷十》笺疏:“‘沰’与‘都’,一声之转”。案:沰,《广韵》“他各切”,中古属透母铎韵;都,《广韵》“当孤切”,上古属端母鱼韵(鱼铎阴入对转,湍透同属舌头音)。

5.《方言·卷十一》笺疏:“‘螓’与‘蜻’,一声之转”。案:螓,《广韵》“巨邻切”,上古属从母真韵;蜻,《广韵》“仓经切”,上古属清母耕韵(真耕旁转,清从同属齿头音)。

6.《方言·卷十一》笺疏:“蟒、螟,一声之转”。案:蟒,《广韵》“模朗切”,上古属明母阳韵;螟,《广韵》“莫经切”,上古属明母耕韵(阳耕旁转)。

7.《方言·卷十二》笺疏:“漏、漉,一声之转”。案:漏,《广韵》“卢侯切”,上古属来母侯韵;漉,《广韵》“卢谷切”,上古属来母屋韵(侯屋阴入对转)。

8.《方言·卷十二》笺疏:“关、括,声之转矣”。案:括,《广韵》“古活切”,上古属见母月韵;关,《广韵》“古还切”,上古属见母元韵(元月阳入对转)。

9.《方言·卷十三》笺疏:“冒、每,亦声之转。”案:冒,《广韵》“莫报切”,上古属明母幽韵;每,《广韵》“武罪切”,上古属明母之韵(之幽旁转)。

10.《方言·卷十三》笺疏:“漺、错、一声之转”。案:漺,《广韵》“疏两切”,上古属山母阳韵;错,《广韵》“仓各切”,上古属清母铎韵(阳铎阳入对转,山清同属齿音)。

在以上所举的117例中,第一种情况最多,共62例,约占总数的53%;第二种情况次之,共34例,约占总数的28%;第三种情况共11例,约占总数的10%;第四种情况共10例,约占总数的9%。通过这些“声训”条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钱氏“声转”的训诂作用:“声转”是一个用来兼释音义的训诂条例。从语音上讲,凡有“声转”关系的字,都是双声字,即声纽相同或相近,而犹以声纽相同者居多。钱氏“声转”条例中,虽有声韵俱同而通转的例子,但是钱氏用“声转”训释字音的强调点,在于声纽的通转,而不在于韵部的相同或相近。从意义上看,凡是有“声转”关系的字,或是等义词,或是近义词。我们可以引用钱氏《方言笺疏》中的几段文字,来进一步证明以上结论。《方言·卷一》笺疏:“、幕、覆,一声之转”。《方言·卷二》笺疏:“箑、疾、扇,皆声之转耳”。《方言·卷十一》笺疏:“羊、阳、扬、绳、蝇,古声并同。‘扬’之转为‘绳’,犹‘蝇’之转为‘羊’矣”。

二 关于“语转”

钱氏书中凡言“语之转”、“语之变转”、“语之递转”者,皆“语转”之意。根据声韵关系,可以将《方言笺疏》中的“语转”条例,分为三类。

(一)“语转”指旁纽双声、叠韵通转

1.《方言·卷一》笺疏:“妦容、妦娧、丰茸,皆语之转耳”。案:妦、丰,《广韵》“敷容切”,上古属滂母东韵;容,《广韵》“馀封切”,上古属余母东韵;娧,《广韵》“他外切”,上古属透母月韵;茸,《广韵》“而容切”,上古属日母东韵(余透同属舌头音,日母上古归泥母)。

2.《方言·卷八》笺疏:“与貍,语之转耳”。案:狸,《广韵》“里之切”,上古属来母之韵;,《广韵》“落哀切”,上古属来母之韵。

3.《方言·卷十》笺疏:“竦踊、鸿溶,又语之转也。”案:竦,《广韵》“息拱切”,上古属心母东韵;踊,《广韵》“余陇切”,上古属余母东韵;鸿,《广韵》“户公切”,上古属匣母东韵;溶,《广韵》“馀封切”,上古属余母东韵。

4.《方言·卷十三》笺疏:“埌、垅,语之转耳。”案:埌,《广韵》“吕张切”,上古属来母阳韵;垅,《广韵》“力踵切”,上古属来母鱼韵。

(二)“语转”指旁纽双声通转,与韵部无涉

1.《方言·卷一》笺疏:“蝉、出,语之转”。案:蝉,《广韵》“市连切”,上古属禅母元韵;出,《广韵》“赤律切”,上古属昌母物韵(神昌同属舌上音)。

2.《方言·卷一》笺疏:“鐫、,方俗语转耳。”案:镌,《广韵》“子泉切”,上古属精母元韵;,《广韵》“竹角切”,上古属端母屋韵(端精发音方法相同)。

3.《方言·卷二》笺疏:“速、戚、疾,语之递转耳”。案:速,《广韵》“桑谷切”,上古属心母屋韵;戚,《广韵》“仓历切”,上古属清母觉韵;疾,《广韵》“秦悉切”,上古属从母质韵(心清从同属齿头音)。

4.《方言·卷五》笺疏:“铧、,语之转耳。”案:铧,《广韵》“户花切”,上古属匣母鱼韵;,《广韵》“于伪切”,中古属云母置韵。

5.《方言·卷九》笺疏:“‘笼’犹‘拘篓’,语之转耳”。案:,《广韵》“张六切”,上古属端母觉韵;笼,《广韵》“卢红切”,上古属来母东韵;枸,《广韵》“右侯切”,上古属见母侯韵;篓,《广韵》“郎斗切”,上古属来母侯韵。

6.《方言·卷十二》笺疏:“媭、娋,语之转。”案:媭,《广韵》“相俞切”,上古属心母侯韵;蹷,《广韵》“所交切”,上古属山母宵韵。

7.《方言·卷十三》笺疏:“跌、蹷、跢,并语之转耳”。案:跌,《广韵》“徒结切”,上古属定母质韵;蹶,《广韵》“纪劣切”,上古属见母月韵;跢,《广韵》“当盖切”,中古属端母泰韵。

8.《方言·卷十三》笺疏:“枝、适,语之转。”案:枝,《广韵》“章移切”,上古属章母支韵;适,《广韵》“施只切”,上古属书母锡韵。

9.《方言·卷十三》笺疏:“盈、亿,亦语之转也”。案:盈《广韵》“以成切”,上古属余母耕韵;亿,《广韵》“於力切”,上古属影母职韵。

(三)“语转”指同纽双声而转,与韵部无涉

1.《方言·卷一》笺疏:“肄、馀,语之转也”。案:肄,《广韵》“羊至切”,上古属余母质韵;馀,《广韵》“以诸切”,上古属余母鱼韵。

2.《方言·卷一》笺疏:“俺、爱,语声之转耳。”案:俺,《集韵》“衣廉切”,上古属影母元韵;爱,《广韵》“乌代切”,上古属影母物韵。

3.《方言·卷三》笺疏:“抱、伏、湼,皆语之转也。”案:抱,《广韵》“薄浩切”,上古属并母幽韵;伏,《广韵》“房六切”,上古属并母职韵;湼,《广韵》“奴结切”,上古属泥母质韵。

4.《方言·卷三》笺疏:“迨、,语之转耳。”案:迨,《广韵》“徒亥切”,上古属定母之韵;,《广韵》“徒合切”,上古属定母缉韵。

5.《方言·卷五》笺疏:“干,亦杠也,语之转耳”。案:干,《广韵》“古寒切”,上古属见母元韵;杠,《广韵》“古双切”,上古属见母东韵。

6.《方言·卷八》笺疏:“抱与伏语之转”。案:抱,《广韵》“薄浩切”,上古属并母幽韵;伏,《广韵》“房六切”,上古属并母职韵。

7.《方言·卷九》笺疏:“、鋾,亦语之转耳”。案:蕴,《广韵》“徒河切”,上古属定母歌韵;绹,《广韵》“徒刀切”,上古属定母幽韵。

8.《方言·卷十三》笺疏:“掩、翳,语之转”。案:掩,《广韵》“衣俭切”,上古影母谈韵;翳,《广韵》“於计切”,上古属影母脂韵。

9.《方言·卷十三》笺疏:“蕴、郁、宛,并语之转”。案:蕴,《广韵》“於问切”,上古属影母文韵;郁,《广韵》“於六切”,上古属影母之韵;宛,《广韵》“於阮切”,上古属影母元韵。

10.《方言·卷十三》笺疏:“晞、暵,语之转耳。”案:晞,《广韵》“香衣切”,上古属晓母微韵;暵,《广韵》“呼旰切”,上古属晓母元韵。

11.《方言·卷十三》笺疏:“梗、觉、梏,并语之转耳。”案:梗,《广韵》“古杏切”,上古属见母阳韵;觉,《广韵》“古岳切”,上古属见母觉韵;梏,《广韵》“古沃切”,上古属见母觉韵。

在以上所举的24个用例中,第一种情况共4例,占总数的16%;第二种情况共9例,占总数的40%;第三种情况共11例,占总数的44%。可见,具有“语转”关系的词,也主要是强调声纽的相同或相近,至于韵部则没有要求,可以相同、相近,也可以相异。

“语转”一词,在扬雄《方言》中已出现。如:

《方言·卷三》:“庸谓之倯,转语也。”

《方言·卷三》:“铤,空也,语之转也。”

《方言·卷五》:“杷,宋魏之间谓之渠拿,或谓之渠疏,转语也”。…………

扬雄所言“转语”、“语之转”,均与“语转”同义。晋代郭璞给扬雄《方言》作注时,也用了“语转”一词对原著加以阐发,请代戴震《方言疏证》、卢文璞《重校方言》也沿用“语转”一词,训释音义[④],钱氏《方言笺疏》中“语转”的作用与从扬雄到卢文弨等人的用法是一脉相承的。我们可以这样说:“语转”也是一个用来兼释音义的训诂条例。凡用“语转”训释的字,它们之间在音和义上都有联系。同一事物,由于时地不同、方音影响、民俗各异、文白有别等原因,反映在语音上,就产生了声纽、韵部上的差异。这些词在意义上有的没有不同,有的稍有差异,它们都是近义词。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钱绎《方言笺疏》中的“声转”和“语转”在训释字义上是相同的,即凡用“声转”和“语转”训释的词,都是近义词。但是,在训释字音上,它们是有区别的:“声转”强调的是在字音声纽上的变转,即声纽必须相同或相近,韵部可以相同、相近或相异;“语转”则是统指整个字音的转变,它包括了某个字在声、韵等方面的变化。

应当指出的是,钱氏在谈说“声转”、“语转”时,也有少数例外情况。如《方言·卷五》笺疏:“‘瓢’即‘瓠’之转声耳”。案:瓢,《广韵》“符霄切”,上古属并母宵韵;瓠,《广韵》“户吴切”,上古属匣母鱼韵。既言“转声”,但声、韵均无联系。又如《方言·卷十二》笺疏:“泄,又‘裔’声之转矣”。案:泄,《广韵》“私列切”,上古属心母月韵;裔,《广韵》“余制切”,上古属余母月韵。既云“声转”,声纽却相距甚远。这或许正如周祖谟先生所云:“讲解训诂,声转无方,凡言‘语转’、‘一声之转’之类未必合于先秦古音”。[⑤]

(本文经导师祝鸿熹先生仔细修改,学生谨致谢忱)。

注释:

①本文采用的《方言笺疏》本子有二:一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5月据上海图书馆藏清光绪十六年红幅山房影印本;二是中华书局1991年11月出版的李发舜、黄建中点校本。

②见《方言笺疏》(上)页1“出版说明”,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5月。

③有关上古音和中古音见《汉语大字典》(四川、湖北辞书出版社)、《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汉语大词典出版社)、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北大出版社,1986年11月)。

④王平:《戴震〈方言疏证〉中的“声转”和“语转”》,《山东师大学报》(哲社版)1988年第1期页78—81;董志翘:《郭璞训释中的“轻唇”、“声转”、“语转”》,《中国语文》1980年第6期页456—457。

⑤《周祖谟学术论著自选集》页456,北京师院出版社,1993年7月。

标签:;  ;  

论方言笔记中的“声音转向”和“语言转向”_湖北方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