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开发现状研究论文

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开发现状研究论文

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开发现状研究

郭伟

(内蒙古博物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摘 要: 内蒙古自治区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北方游牧民族活动的大舞台和多元文化交融之地,拥有着非常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将内蒙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合理对接,既可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社会效益,也可以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但目前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文创产品还相对较少,创新力不够,同质化现象较重。如何将内蒙古文化创意产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接是我们现阶段文创时代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创意

1 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

内蒙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特色鲜明、底蕴深厚的草原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活态流传的文化形式,不仅能传承和发扬内蒙古各民族的独特特征与文化内涵,更是内蒙古各民族历史发展变化的文化根基。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步入正轨,内蒙古自治区也将这一项关乎“民族魂”的工作列为保护与传承的重点。

如上图模型,将直角都用圆角替代,经实际调试,确实能够优化滤波器的指标,改善驻波。该滤波器采用的材料介电常数为8.2,HFSS中S参数仿真结果如图6所示。可以看出滤波器在截止频率1.2GHz处的插入损耗为-2.22dB,在阻带900MHz处的插入损耗为-20dB,通带内反射损耗低于-18dB,指标优异。与ADS仿真结果相比,在阻带处多了一个传输零点,且驻波存在恶化。主要是由于在ADS中未考虑三维空间中的单元器件间电磁影响。

依据使用目的,因子分析分为探索性因子分析(EFA)和验证性因子分析(CFA)。探索性因子分析偏重理论产出,目的在于确认量表的因子结构,决定因子数以及因子负荷;验证性因子分析则是偏重理论检验,在经分析后因子数目已固定的基础上分析因子是否相关。研究进一步考察了混杂原因、混杂偏好和混杂态度三部分的验证性因子分析模型适配度,以检验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出的8项观测变量维度是否合理,采集Amos Output中的Model Fit栏目指标,结果如下:

1.1 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

2004年以来,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全区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个(蒙古族长调民歌、中国蒙古族呼麦)、国家级代表性项目81项、自治区级代表性项目399项(扩展项目71项)、盟市级代表性项目1038项、旗县级代表性项目1995项。近几十年来,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已逐渐步入正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市场经济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冲击。

1.2 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

内蒙古作为少数民族聚集地,其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别于全国其他各个地区,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一块一模一样的丝帕,在杭州叫‘杭绣’,去了苏州叫‘苏绣’,到了四川又成了‘蜀绣’,在江西还叫‘赣绣’……真不真丝不知道,但一看就是电脑绣的。”这一段对于刺绣这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描述,虽然只是网上广泛转载的一句调侃,但是它却在一定程度上说出了当前国内的许多不同级别批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够“特色”的尴尬现象。与之相比,内蒙古境内以蒙古族为首的游牧民族的草原文化遗产,显著区别于国内典型的汉民族中原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内蒙古自治区经纬度东起东经126°04′,西至东经97°12′,东西直线距离超过2400千米,南北跨度足有1700千米,全区总面积118.3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2.3%。作为中国的第三大省区,内蒙古的地理形态变化多样,内部差异明显,山地、平原、滩川共存,地域广袤,气候差异明显。如此不同的地理环境、气候,造就内蒙古各民族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并传承下来具有不同内容和特色各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呼伦贝尔高平原、锡林郭勒高平原、巴彦淖尔—阿拉善及鄂尔多斯等高平原的游牧文化,以及大兴安岭的东麓、阴山脚下和黄河岸边的渔猎和农耕文化,都具有十足的地域与民族特色。

内蒙古境内有49个民族,其中人口较多又相对聚居的民族有蒙古、汉、满、回、达斡尔、朝鲜、鄂温克、鄂伦春8个民族。内蒙古作为少数民族自治区,在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尤为突出。如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城区申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八角鼓戏”,即是满族原有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后随满清八旗兵驻屯边塞而流传到呼和浩特,盛行于清朝中期。至民国年间,原绥远城(现内蒙古境内)满族后裔编词演唱,最终形成如今内蒙古人民喜闻乐见、自歌自娱的传统曲艺文化。

1.2.1 具有鲜明的地域与民族特色

1.2.2 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特点

1) 应该首要地注入“保障遇险人员人身安全,及时救助海上遇险人员”这一理念,同时要以此为轴心采取救助行动,在程序上应尽可能地便利对遇险人员的尽速救助。

2 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创产业的现状

2.1 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创产业的现状

从理念上来看内蒙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创产业有着一定的契合性,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既可以为文创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又可以依托文创,借助现代科技和市场,实现其保护与传承。文创产业因此成为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重新融入社会的新载体。

内蒙古文创产业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与价值,已开发出众多款式优秀且具口碑的文创产品。如以元青花纹饰为载体,结合蒙古族传统乐器、花纹等元素设计而成的青花瓷钥匙扣,曾荣获“第五届海峡两岸(厦门)文博会”最佳创意产品奖;以蒙古族传统服饰为灵感设计的“蒙古族公仔娃娃系列”,在2016年度“让文物活起来——全国文博单位文化创意产品联展”中荣获“最受欢迎文创产品奖”。在文创产业兴盛的今天,内蒙古地区丰富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为本地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

2.2 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创产业的困境

从目前的文创产品来看,基于物质文化的文创产品较多,非物质文化文创产品相对较少,创新力不够,同质化现象较重。而出色的文创产品有时却因“酒香就怕巷子深”或价位偏高等种种原因而“叫好不叫座”。归根结底,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对接困难是其主要原因。

2.3 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创产业的发展方向

内蒙古文化创意产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接是我们现阶段文创时代的重要课题。内蒙古自治区的文化创意产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接发展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克服困难,潜心研究,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为前提,以创意为核心,寻找切实可行且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创意产业之路。

【作者简介】 郭伟(1983—),男,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人,本科,中级馆员,主要研究方向:博物馆文化产业。

标签:;  ;  ;  ;  

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开发现状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