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程:内容的权重与难度--基于2012年教育部高中新课程实施情况调查的语文学科成果分析_高中语文论文

高中语文课程:内容的分量与难度——基于2012年教育部高中新课程实施状况调研之语文学科结果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中论文,教育部论文,新课程论文,分量论文,难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从2003年4月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为《课标》),2004年秋季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在山东、广东、海南、宁夏四省区开始实验以来,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已历经近十年,并在全国全面实施。高中语文课程实施状况怎样,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课程的设计者、研究者和实践者(特别是一线教师和教研员)怎样评价高中语文课程十年来的成败得失,怎样评价课标和教材等问题很有必要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进行回顾、梳理与总结。总结经验,坚定信心,也能使我们发现不足,是其是而非其非,明确今后课程改革的方向。

为此,教育部于2012年组织力量,对高中新课程实施状况开展集中调研,抽样调查了8个省(市)、24个地市、84所学校。调研形式有访谈、召开座谈会和问卷调查,共访谈了7位课标研制专家、12位教材编写专家、32位学科专家、55位教研员、211位教师,与134位校长(教导主任)进行座谈。对语文专家、抽样学校在职高中语文教师、在校高中学生以及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高校2012级大学新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调查问卷7019份。这里结合笔者参加的高中语文学科调研,对课程内容的分量与难度情况加以分析。

一、调研数据分析

(一)《课标》内容的广度与深度

由于《课标》并未列出具体“课程内容”,所以多数受访者都将“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深度”,理解为教材内容的广度和深度,甚至理解成《考试大纲》规定的考查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教师、教研员普遍反映,《课标》的要求过高,只适合城市重点中学的教学实际,广大基础薄弱高中尤其是农村高中,远远达不到《课标》的要求。周正逵认为,《课标》对语文课程内容的定位,违反了高中教育基础性的特点。高中阶段仍是打基础的阶段,不是专业化的阶段。现在以必修为辅,以选修为主,这个比例就是错误的。《课标》规定的课程内容的广度与深度是不符合甚至是很不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顾振彪认为,《课标》只要设定一个最基本的要求,然后上不封顶就可以了。水平高的学生、好的学校尽可以提高。《课标》只要提出高中语文学习应该达到什么程度这样一个最低要求就可以了。可见,《课标》在对应学生的认知水平方面,并不是基于最低标准。这就造成了很多欠发达地区或部分学校学生很难完成《课标》规定的内容,自然也就难以达到《课标》的要求。

(二)教材在知识和技能上能否反映《课标》的要求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经教育部审查通过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共有6个版本,分别是:人教版(人民教育出版社,主编袁行霈,执行主编顾之川、温儒敏)、苏教版(江苏教育出版社,主编丁帆、杨九俊)、语文版(语文出版社,主编史习江、张万彬)、粤教版(广东教育出版社,主编陈佳民、柯汉琳)、北师大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主编童庆炳)和鲁人版(山东人民出版社,主编谢冕、王景华),另有北京版(北京教育出版社,主编顾德希)只在当地实验。此次调研共涉及北京、广东、江苏、河南、安徽、黑龙江、宁夏、云南8个省市,而每个省市又按发达地区、一般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各选3个地市开展调研。调研地区所选用的教材版本,如下表所示。

为了更清楚地呈现受访教师的意见,这里按不同教材版本(以A、B、C、D、E、F作为不同版本的标识)对主要观点进行归纳。

★A版

不少教师认为,A版教材在文本的选择上有值得商榷之处。如《包身工》显得陈旧,《宇宙的未来》和《作为生物的世界》内容偏难,《边城》的节选不如老版本选的部分更适合。还有像《离骚》对于高一学生在理解上也有难度,《动物游戏之谜》浅了一些;教材内容要循序渐进,各模块间要有梯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A版教材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新颖度不足,时代气息不够,不能与时俱进。至少应该是学生比较关注的话题,还有繁难偏旧的现象,跟随时代的节拍不够。比如《包身工》,虽然教材编者有自己的想法,但学生就是不爱学。选修里的先秦诸子散文,教师教得相当吃力,学生学得也很吃力。

★B版

部分教师认为,B版教材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1.教材离课标的要求有很大差距。教材编写没有考虑到“语言”的工具性属性,也没有各种文体核心概念的知识性内容。人文性虽然有了,但还不够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中华文化的核心文化价值没有得到充分体现,选文的面比较窄;二是文学的核心审美价值没有得到突出。教材不能完全反映课标的要求,内容多而杂,有很多不成熟不严谨的地方。教材里经典文本很少。2.有“偏”的现象,教材为了追求新奇,而偏离了轨道,未能突出典范性。比如,鲁迅小说《铸剑》中一些场景的描写,对青少年心理的刺激太大,不适合选作课文,就不如选《阿Q正传》里的章节。再如小说选的是荒诞主义作品。3.文言文编选的梯度不合理,高一的选文太难,比如,必修2《淝水之战》、《段太尉逸事状》、《崔杼弑其君》等,使学生失去了对文言文仅有的一点兴趣。一些文章连老师都不知所云,像《〈鲁滨逊漂流记〉有感》,特别晦涩难懂。

★C版

教师们认为,C版教材基本能反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都比较模糊。缺乏可操作的方式。教材内容总的来说不难,只有少数的课文如《逍遥游》,散文《门》、《窗》等较难。再有就是必修2的现代诗歌选得较多,可以再精简些。教材内容总的来说也比较多,如高一要学四本书,教师们在教学中自然会删去很多篇目。选修课本设计得也太多了,没必要,完全可以精简。

★D版

教师们反映,D版教材基本上能反映《课标》的要求,但如果结合文本特点和体裁类型作适当调整,效果可能更好。目前的教材在写作教学上不成体系,需要教师在课外做大量的补充调整工作。D版最大的特点是人文性,但是语文知识体系没有建立起来。学生基本能力的训练也缺乏应有的层次和梯度,甚至在文体上的区别也没有。写作专题间缺乏联系,没有形成序列,给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

★E版

诸多教师反映,E版散文编排问题多,如必修5散文单元,《想北平》和《归去来兮辞》本身都是很好的散文,但两者之间的衔接有问题。外国诗歌都集中在一个模块里,学完这个模块,高中三年就没有诗歌了。有些现代主义作品,比如《墙上的斑点》,教师都很难懂。高一第一篇就是《勾践灭吴》,难度大,课堂气氛很沉闷,学生普遍很难理解。

(三)《课标》规定的课时量是否适当

从问卷调查的数据来看,教师和教研员,给出了80%左右的“同意”率。但是,在实际访谈中,几乎所有的受访教师在回答这一问题时,都认为“课时量不足,不能在规定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究其原因,可能有三点:一是被调查者在填写问卷时并没有完全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意愿,而在面对面的访谈中更能充分表达个人的真实想法。二是受访者在认定“基本同意”的选项时,实际上已包含了相当成分的“不同意”的观点。三是一线教师及教研员所谓的“可以完成”,是基于当地“增加课时”和“删减教材”等实际情况而言的。访谈中我们特别强调了“在《课标》规定的课时内”,而调查表中却没有明确这个概念。因此,我们认为,访谈的结论应该更接近于实际。

尽管如此,《课标》作为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在各地各校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们都在努力创造条件,完成《课标》所规定的教学任务。但是,正如南京建邺中学校长所说:“从我们内心来讲,希望严格按照《课标》规定的课时量,但从实际操作来讲这是做不到的。”广州培正中学校长认为,造成这一现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课程门类太多。二是课程内容太多太难。也有教研员反映,教师们都说课时不够,课程紧张。老是感觉教材深不可测,要讲的内容特别多。很多问题不具有可操作性,包括课后有些练习的编排指向性也不是很明确。教师们感觉上课很累,备课也很困难。三是高考的要求与《课标》和教材的内容不一致,导致教师不仅要完成课程及教材所规定的教学内容,还要依据高考的要求,增加教学内容。这些增加的内容,往往超出了《课标》和教材的范畴。这就使原本就很有限的课时,变得更加捉襟见肘。

(四)《课标》内容的难易度

多数受访者认为,《课标》的难易度不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比如,倪文锦认为,没有搞清楚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是怎么回事,讲起来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实质上根本谈不上。张彬福认为,不均衡的教育现状,全国用一个标准,统一要求,无论如何都难以适应全体的需要。课标内容的难度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去甚远。连教师也都是一头雾水。广东韶关乳源中学郑老师认为,《课标》过于抽象的表述,又没有相应地在具体教材中系统排列,教学中很难说能够很好地得到落实。安徽芜湖田家炳中学唐老师认为,《课标》要求有些高,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去甚远。

课标有些内容确实有“拔高”之嫌,比如,对选修课程“文化论著研读”系列,教师们普遍反映要求过高,难以操作。如选修课设计中所建议的中外文艺论著选读,课程举例九《人间词话》选读、课程举例十《歌德谈话录》选读,以及推荐课外阅读书目中的朱光潜《谈美书简》等,这类内容的理解须建立在大量作品阅读和积累之上,而对一般高中生来说,其阅读积累不足以支撑这类选读。所以比较难懂,学生阅读兴趣不大,显然脱离高中语文教学实际。

当然,所谓“内容的难度”也是相对的。由于我国在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均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各地在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等方面也存在着明显差异,所以对课程教材内容难度的认识和反映不一,有时甚至存在着巨大的反差。正如巢宗祺所说:“难易度你要拿教材来说,教材有的可能会有难度,这个问题我说关键还看你怎么操作。我举个例子,上海的程红兵就曾经跟我说过,他的成长就得益于有一套语文教材,那就是人教社周正逵编的实验教材,难度很大,他们学校就选了这套教材。这套教材对学生来说难度很大,对教师也是,但是他们接受了这个挑战。我们有些教师说,太难了,可是你就爬不上去。中国这些年来跨不过这个坎,就是自己把自己难住了,可是有些时候并不是这么回事。”北京海淀黄玉慧老师认为,“课标没有具体的难易之分。好的学校完全可以达到,弱一点的学校就很难说了”。

值得关注的是课标专家的意见。巢宗祺认为,如教材内容的深度,比《课标》组原先设想的有所超越。从两个方面来看,可能对有些学生来说难度大,但是中等以上的学生,看到这么多教材可能也会高兴得不得了,因为要他们自己去找很不容易。当然,每个人思考问题的角度不一样。如有的教材是《红楼梦》,其实这是很好的一件事,如果一个高中学生,他能够把《红楼梦》读上三遍,他的语文水平,你看着他往上涨。还有钱理群的《鲁迅作品选读》,很有深度,只是不少教师驾驭不了。但如果真正学好了,学生将会受益无穷。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不一样,它的弹性很大,关键看你怎么操作。

方智范认为,总体上说,现在教材比过去是要难一点,有些教材难度很大,很难推广,如童庆炳主编的那套教材难度就很大,用的人很少。A版教材与原来那套教材的衔接比较好,基本上体现了《课标》的意图。B版比较浅显,农村地区、师资水平不高,可以选择使用。D版创新更明显,但难度大点。F版以活动式来组织,比较有创意,可是不太成熟,一些阅读专题也要搞活动,这就显得有点空了。C版自我满足,实际上比F版教材又退了一步,比如,有一个单元是语文实践活动。总体来说,D版教材相对要难一点。

倪文锦认为,教材改进的空间很大,至少要符合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这才是符合科学的。这是课改的一个弱点,不是亮点。讲起来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实际上根本谈不上。讲得尖锐点儿,从《课标》的编制来说,有点像搞修辞游戏,要刻意颠覆,与以前不一样。当时听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要有冲击力”,原来的一套要打破。其实我也不主张完全用原来的,原来那一套确实有问题,要改,不改不行。但如果抱着要刻意颠覆,不管对不对,我觉得就没有意思了。对过去价值观要尊重,好的东西我们为什么要刻意颠覆它呢?我反对假大空,包括高中写作目标要求,包括吸收古今中外文化都是大话、空话,这个导向是很不好的,我不太认可这个。

(五)教材内容是否存在难、繁、偏、旧的现象

选文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一套语文教材编写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选文的质量。所以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材选文“决不是我们所言‘捡到篮里就是菜’”。尽管现行的七套高中语文教材都通过了教育部的审查,但由于种种原因,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对教材选文意见比较集中,主要有:

1.选文的“难”

在这个问题上,受访者的反响是非常强烈的。有教师相当激烈地批评现行教材,“工具性严重缺失,人文性也不系统不经典”。B版教材选文偏繁、偏旧,教材内容偏难、旧。语文教师普遍感觉教材的难度比较大,有些篇目超出了学生的理解水平,比如,《铸剑》、《西西弗的神话》、《墙上的斑点》、《游侠列传》、《离骚》等课文,从思想理解来说都远远超出了一个中学生的接受能力;《五蠹》、《滕王阁序》……从字句阅读而言,也都不能算作中学生可以读懂的浅易文言文了;一些外来的翻译作品,比如,《作为生物的社会》、《宇宙的未来》等由于翻译的原因以及科学深度的问题,也显得晦涩难懂。有的课文太深奥,比如《窗》。

2.选文的“偏”

教师们认为,一些选文一味求新,显得很偏、很怪。比如,鲁迅的文章,语文版教材有意回避《药》、《祝福》等传统经典篇目,而选择《铸剑》、《范爱农》等较生疏的作品;沈从文的选文,也从《边城》变成《箱子岩》;《史记》选文,也从传统的《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变成《游侠列传》、《冯谖客孟尝君》;柳宗元的《段太尉逸事状》、欧阳修的《与高司谏书》也不是最著名的代表作品。此类现象在诗词作品的选编中也有体现。有的选文显得“怪”,选的现代主义的作品,教师都很难懂,比如,《墙上的斑点》。

3.选文经典性不足

河南周口有教师认为,这次课改强调教材的多样化,各出版社在教材编写过程中,为了刻意创新,有意回避人教版教材原来的篇目,造成了部分经典作品的流失,导致有些选文并未达到“文质兼美”的标准。选文偏繁和旧,经典度严重不足,教师还得给学生补充,浪费不少时间,比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这样的经典竟然没有。北京顺义区教研员刘德水认为,现行的教材有些偏新,很多经典的文章被新的文章取代了,其实经典课文还是应该保留的。许多受访教师认为,语文教材的选文,应该更多地承载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传统精神,要增加经典的含量。个别选文过浅,如A版教材中的《飞向太空的航程》等,不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但是,通过对高中生和大一新生的调查,学生对语文课程内容的难度还是比较认可的。如图7所示:

综合一线教师、教研员和专家的意见,现行高中语文教材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课标》与《考试大纲》脱节

黑龙江有教师认为,教材编写得不够科学,重点不突出,习题设置和考试关联不大,教师不知道该教什么。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考试大纲》和《课标》不一致。因为《课标》里列出的只是能力目标,很少涉及具体内容。《课标》应该明确语文学科的核心知识、经典篇目和能力训练点,最好能分阶段列出,哪个年级应达到何种程度,让教师教学中有所依据。

2.教材内容太多

宁夏吴忠教研员认为,课程内容太多,容量太大,教师们普遍感觉时间不够用,所以教学中进度很快,学生根本消化不了。河南朱建军老师认为,教材内容太多,教师根本完成不了教学任务;《课标》对于能力的要求过于繁多,时间少而对学生的能力要求高,使得课程目标很难达到。教材内容偏多。江苏宿迁沈新亮老师认为,必修加上选修,课本加上读本,总计有41本书,教与学都有很大的难度。很多内容只能是选择一部分,教学中匆匆结束。

3.教材编写机制存在问题

顾振彪认为,现在的教材大同小异,因为审查时要求紧扣《课标》,广度和深度的“度”还没有把握好。深度有点深,因为主编都是大学教师,比如,A版有一本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完全是创作论,这样的内容对于高中生来说太深了,必修把三年的内容压缩到一年多一点,教师们都感觉时间太紧。教材的编写需要一个过程,现在编写太匆忙。教育部应该允许条件好的学校教材可以深一些,像宁夏这些西北地区的教材可以浅一些。有些学生有某些特长、兴趣,教材内容可以搞的广一点,不要搞“一刀切”。

二、调研的结论

根据上述分析,得出以下四点结论。

其一,《课标》规定的课程内容的广度与深度要求过高,不符合多数学生的认知特点。现行《课标》在对应学生的认知水平方面,并不是基于最低标准,而是基于教育水平比较高的标准。这就造成了很多欠发达地区或是有些学生很难完成《课标》规定的内容,自然难以达到《课标》的要求。

其二,教材在知识和技能上基本上能够反映《课标》的要求,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一是教材的趋同化严重,各套教材的个性特色不足;二是教材编写缺乏深入研究,导致教材内容与《课标》的要求有一定距离。

其三,《课标》规定的课时量严重不足,是教师们反映最大的问题。课时量的不足,也与母语教育在整个基础教育中应有的突出地位不相匹配,是造成我国母语教育严重持续滑坡的原因之一。

其四,教材存在繁、难、偏、旧现象,个别选文经典性不够,影响语文教育工具性和人文性目标的落实。

三、调研的建议

(一)增加《课标》内容的弹性

我国从政治经济到文化教育,地区与地区、东部与西部、城市与农村、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之间,发展很不平衡,甚至差异非常大,建议适当增加课标的弹性。比如,教学目标(含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诵读篇目、课外阅读书目等,可以规定一个“最低限度的标准”,就像1923年胡适起草《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高级中学公共必修的国语课程纲要》中设定“毕业最低限度的标准”那样,但要允许“上不封顶”,即允许有条件的学校或学生自主增加选择,提高要求。条件好的学校、水平高的学生,尽可以提高。

(二)增加语文学科的课时

语文作为母语教育,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学生精神成长的综合性课程,事关广大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调研中教师们普遍反映高中语文教学课时紧、内容多,根本完成不了教学任务。事实上,很多学校都在排课时自动增加语文的课时量。建议修订时适当增加语文学科的课时,如以学分计,必修课学分可增加至16学分,以突出母语教育在整个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和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三)修改“教科书编写建议”

为了使《课标》在课程内容上兼顾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避免教材的繁、难、偏、旧现象,建议在“教材编写建议”中明确以下要求:

(1)教科书选文应以经典性为主,兼顾时代性;在课外读本的编写中,可以时代性为主,兼顾实用性。

(2)古代诗文作品较为固定,又是《考试大纲》必考的内容,应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订统一的“诵读篇目”。

(3)过去的语文教学大纲曾有“教材基本篇目”或“基本课文篇目”,如果担心《课标》规定了“基本篇目”会束缚教材编者的手脚,可以在教材审查前,安排教材拟选用“基本篇目”的审查,由教育部组织相关专家对各套教材拟选用篇目进行审查,以确保教材的选文质量,从而避免教材选文的难、繁、偏、旧问题。

(四)调整必修与选修的比例与内容

“内容的分量和难度”既涉及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比例问题,又与选修课设置过多有关,建议修订时加以调整。

(1)适当调整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现行《课标》中,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含综合实践活动)的比例为1.25∶1.75,即必修课占1.25学年,选修课占1.75学年。建议调整为2∶1,即必修课程占2学年,选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占1学年。

(2)适当压缩选修课的内容。建议将现行《课标》的五个系列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推荐选修,包含论述类阅读、文学类阅读和语言文字运用。其中,“语言文字运用”包括写作、口语交际和语言基础知识及运用,重点是写作。第二个层次为任意选修,包括实用类阅读(适合预备就业的学生)、文化论著研读(适合程度较高的学生)。

标签:;  ;  

高中语文课程:内容的权重与难度--基于2012年教育部高中新课程实施情况调查的语文学科成果分析_高中语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