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辉的特殊教育6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60岁生日的礼物_随班就读论文

辉煌特教六十年——为新中国六十华诞献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特教论文,华诞论文,新中国论文,六十年论文,辉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特殊教育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国家教育水平和社会公平的天然指标,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同呼吸。新中国6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特殊教育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高度概括起来,可以描述为“两个基本”和“一个迈进”。

1 基本实现“有教无类”的千年梦想

早在2500多年前,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即“教不分类,教不择人”,不管对哪一类人都应给以教育,开创了世界特殊教育思想的先河。但这个千年梦想的真正实现,则归功于新中国特殊教育的辉煌发展。

1.1 特殊学校数量是建国前的39倍,为残疾儿童少年提供了专门的学习场所

1948年全国盲聋学校只有42所。1953年,全国共有盲聋哑学校64所,到1978年,盲聋哑学校发展为292所,当时没有培智学校,也未开展专门的特教班和随班就读。改革开放后,国家在发展盲教和聋教的同时,大力发展培智教育。1984年全国共有培智学校4所,到2007年全国共有380所培智学校。截至2008年,包括培智学校在内,全国共有特殊教育学校1640所,是建国前的39倍,是1953年的25.6倍(参见图1)。

图1 新中国历年特殊教育学校数量情况

注:1968年数据缺失,上图用1965年的数据代替。

数据来源:1953-2003年间的数据来源于《中国教育年鉴》(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年。);2008年的数据来自《200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www.edu.cn/jiao_yu_fa_zhan_498/20090720/t…37K 2009-7-20。

1.2 在校残疾儿童少年数量是建国前的175倍,为教育公平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残疾人受教育状况是衡量教育公平实现程度的重要指标。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国实现教育公平迈出了重要步伐。这里面有特殊教育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1948年,全国特殊学校学生2380人。1953年,特殊教育盲聋哑学校在校学生数约为0.53万人(5260人),1978年达到了3万多人。截至2008年,在校残疾儿童41.74万人,分别是1953年和1978年在校残疾儿童数的78.8倍和13.5倍(见图2),是建国前的175倍。更多的残疾学生和其他学生一样能够同在蓝天下,共享教育发展的成果,这是特殊教育体现出的最大社会公平。

图2 新中国历年残疾儿童在校生人数基本情况

数据来源:1953-2003年数据来源于《中国教育年鉴》(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年。);2008年的数据来源于《200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出处同图1。

1.3 教职工数量是建国前的110多倍,有力地保障了残疾儿童少年“学有所教”

1948年,全国特殊学校教职工合计才360人。建国后,建立专门培养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机构逐渐引起社会的关注,尤其是改革开放后,随着各地特殊教育的迅速发展,特殊教育师资的需求也迅速增加。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在高校开始建立特殊教育专业。截至目前,全国已有近20所高校开设特殊教育专业,特殊教育教职工数量已经达到4万多名,是建国前的111倍,八成教师具有专、本科学历,为残疾儿童“学有所教”提供了师资保障。

1.4 全国三类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已超过80%,基本实现义务教育

以1991-2005年期间为例,中国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不断提高(见表1)。

“十五”期间,三类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已达到80%。截至目前,在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比如甘肃,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已达到80%;在占全国人口35%左右的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三类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则基本达到95%以上,北京和上海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已达到99%。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目标将由普及向普及加质量转变。

2 基本形成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特殊教育发展道路

2.1 中国特色特殊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目前,我国基本建立了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到成人教育,从普通教育到职业教育的特殊教育体系,特殊教育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和残疾人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情况见表2)。

2.2 中国特色特殊教育格局初步形成

6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特殊教育已经基本形成了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随班就读和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为主体,以送教上门等其他形式为补充的特教格局。

——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约占35%,特殊教育学校发挥着骨干和中心作用。目前,特殊教育学校总数1618所,其中,视力残疾学校33所,听力残疾学校579所,智力残疾学校380所,其他残疾学校626所。特殊教育学校学生147266人,占在校生总数419316人的35%,他们大多不适合随班就读。

——随班就读学生约占64%,随班就读成为特殊教育的主体。目前,全国随班就读学生267024人,占在校生总数419316的64%。随班就读有效地保证了大多数残疾儿童,特别是相对集中于农村、贫困地区残疾儿童少年的上学权利和机会,加速了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的普及。

特殊教育学校、特殊教育班和随班就读是我国安置残疾儿童教育的三种主要形式,有效地促进了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相互渗透和资源整合,促进了残疾儿童与正常儿童的和谐发展,从而逐步形成了一条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大、适合中国国情的特殊教育发展道路。

3 开始从残疾人口大国向特殊教育大国迈进

全国各类残疾人口总数为8千多万,居世界第一。中国肩负着世界最大规模的特殊教育使命。在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继而向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大背景下,我国也正在从残疾人口大国向特殊教育大国迈进。

3.1 从义务教育向学前和义务后教育迈进

——学前教育发展迅速。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就提出和努力实行了对残疾幼儿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矫治、早期训练教育的“三早”工作。目前,各级残联举办了1300所聋儿学前康复教育机构,2000多所省、市、县三级学前康复教育机构。

——职业/高中和高等教育初具规模。2006年到2008年期间,三级残疾人职业教育培训机构数量激增为10246个;接收残疾人的普通职业培训机构数量为6132个;接受过职业教育培训的残疾人人数达到215.1万。截止到2008年底,共有28000名左右的聋、盲生接受了特殊学校普通高中阶段的教育。普通高校培养出的残疾人大学生累计数万人,其中包括硕士生和博士生。

3.2 从隔离式教育向全纳教育迈进

——随班就读成为中国版的全纳教育实践。传统教育体制中,残疾儿童只能上特殊教育学校,不利于他们的自主性和社会性的发展。为弥补特殊教育学校隔离式教育的不足,全纳教育日益受到重视。全纳教育主张:接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排斥,促进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求最终形成全纳社会。在我国,随班就读作为特殊教育的主体,成为中国版全纳教育的成功实践。

——“人本特教”创新了全纳教育理念。“人本特教”提出“人人都有特殊需要,人人都需要特殊教育;人人都关心特殊教育,人人都享有特殊教育”。主张:盲、聋、弱智、肢体障碍、多重残疾等严重缺陷儿童,是人本特教的重中之重;自闭症、身体病弱、严重情绪障碍、阅读障碍、书写障碍、写作障碍、计算障碍等在内的学习障碍、言语障碍、行为困扰、品行问题、交往障碍、心理健康问题、发展迟缓等方面的弱势儿童,是人本特教关注的基本层面;孤儿、流动/留守儿童、单亲/祖亲家庭儿童、问题家庭儿童、艾滋病患儿、受虐儿童、女童、受灾儿童等处境不利儿童是人本特教关注的延伸层面;智能优异、学术性向优异、艺术才能优异、创造能力优异、领导才能优异、演讲与口才优异、运动技能优异以及其它特殊才能优异等超常儿童,是人本特教值得重视的高端;不同时期、不同年龄、不同特殊需要的普通儿童是人本特教纵深发展的潜在空间。事实上,上述各项已经不同程度地贯穿于我们的各级各类教育之中了,“人本特教”不仅实现了理念的发展与超越,而且扎实地步人了实践。

3.3 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迈进

——投入增加显著。建国以来,尤其是近十年来,我国在特殊教育方面的投入显著增加。比如特殊教育学校教育经费总数由1998年的8.52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30.14亿元,净增近24亿元;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由1998年的5.96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25.3亿元,净增多于19亿元(见图3)。为特殊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基础。

图3 1998-2007年中国特殊教育学校教育经费及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2008)

——特殊学校建设规模化。《“十一五”期间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规划2008-2010年》制定的总体目标是: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投入,在中西部地区建设1150所左右特殊教育学校,基本实现在中西部地区的地(市、州、盟)级和30万人口以上或残疾儿童少年较多的县(市、旗)有1所独立设置的综合性(盲、聋哑、弱智三类校中两类及以上组合建制学校)或单一性特殊教育学校;现有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所有项目学校达到或基本达到国家颁布的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和设施配备要求,这样可基本满足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需求。

——质量成为新的追求。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特殊教育进入相对快速发展期后,提高残疾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特殊教育的质量引起了广泛关注。留得住、学得好、就业用得上成为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的新追求。由于我国特殊教育还处于低水平阶段,残疾儿童义务教育辍学率高出普通儿童15%还多,随班就读存在着“随班就坐”、“随班混读”的现象,随班就读和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残疾儿童在校生数量有逐年下降的趋势。这些都从一定程度上说明特殊教育质量亟待提高。200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提出发展残疾人教育,提高特殊教育质量,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并就促进残疾人教育发展提出十项具体措施,为加快残疾人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3.4 绘制出迈向特殊教育大国的宏伟蓝图

2009年5月11日在京召开的第四次全国特殊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即以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和残疾人职业为重点,不断完善残疾人教育体系。要全面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加快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加快推进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大力开展面向成年残疾人的职业教育培训,采取各种措施,扫除残疾青壮年文盲。展示出了从残疾人口大国迈向特殊教育大国的宏伟蓝图。

总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特殊教育从小到大,体系逐步完善,质量不断提高,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由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起点低、底子薄,与我国其他各级各类教育事业相比,特殊教育的发展还明显滞后;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们还面临着一些困难和艰巨的任务,比如:加强对特殊需求群体儿童总数和实际入学率、辍学率、学习和生活的跟踪统计和动态监控,建立国家数据库,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尽快制定特殊教育法,为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提供法律制度上的保障;完善义务教育体系,分片进行入学、普及初中和提高质量的攻坚,义务教育向两端延伸,大力发展学前和职业教育,建立特殊教育新的增长点;建立健全中央和地方经费投入和监管的科学体系,从总量增长向人头经费增长转变,提高经费效益,为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经费保障;建立健全各级各类特殊教育质量督导和保障体系,确保特殊教育又好又快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的特殊教育事业在不远的将来一定会取得新的成就,为教育大国的崛起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再添新彩,为人类文明进步再立新功。

标签:;  ;  ;  ;  ;  

光辉的特殊教育6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60岁生日的礼物_随班就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