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的国家安全战略及中蒙安全战略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战略论文,蒙古论文,国家安全论文,关系论文,中蒙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蒙古的国家安全战略
冷战结束以后,苏军从蒙古全部撤出,蒙古的安全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虽然可以依据自己的意志确定国家安全战略,但也不得不依靠自己的力量维护国家安全。
(一)经济安全是蒙古国家安全战略的首要问题
蒙古目前正面临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安全局面,周边大国不再对立,冷战已经结束,世界与东北亚安全形势总体上趋于和平、稳定,所以蒙古的安全问题首先不是政治、军事的,而是经济的。然而,自转轨以来,蒙古以政治变革领先、经济变革居次的改革模式并未显现经济效益,使蒙古经济长期低迷,民众怨声载道,社会治安状况恶化。因此发展国内经济、开展对外经济合作、扩大出口、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直接关系到蒙古的国家稳定与安全。蒙古政府在《蒙古国对外政策的基本构想》中提出:“在同外国发展经济关系、开展经济合作时,必须防止对经济安全可能带来的影响以及陷入过分依赖某一国家的境地……创造不至于使本国处于政治和其他形式压力下的条件。”为此,蒙古在调整和发展与两大邻国之间经贸合作关系的同时,还积极发展与美、日、德等西方国家以及亚太各国的经贸关系,以便借助“对保障本国国家安全具有影响的第三支力量”来平衡单纯依赖两大邻国所带来的经济安全方面的风险(注:〔蒙古〕《人民权力报》1994年第146(总845)期。)。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蒙古将继续执行以经济为中心的安全战略,并随时根据国内外情况变化进行调整,但总体框架及战略重点不会有根本性改变。
(二)地缘安全是蒙古安全战略的基础
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安全战略,除受其政府的主观态度影响外,根本上取决于其国家力量、地缘政治态势等国情条件,其中国家的地缘政治位置是一个基础因素。现实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认为,地理位置制约着国家的政治行为。要制定国家安全政策,就必须考虑到本国领土的位置、大小和资源情况,以及其他国家的领土和实力分布等(注:〔美国〕斯皮克曼:《和平地理学》,商务出版社1965年版,第14~15页。)。蒙古是一个典型的内陆国家,完全被中俄两国封闭,而且这两个邻国不仅是地理大国,还是在国际战略格局中举足轻重的军事大国和政治大国,地缘因素决定了蒙古的国家安全战略和对外政策选择都会受到较大限制。作为地处中俄两个大国之间的一个小国,蒙古极力强调在中俄之间奉行等距离的睦邻友好政策,即蒙古既不同两大邻国中任何一国结盟,也不与任何一国为敌,严格奉行中立不结盟政策。“等距离”已成为冷战后蒙古地缘安全政策的核心。
(三)军事安全谋求建立非同盟关系的正常军事联系
1994年的《蒙古国家安全战略构想》确定了“依靠本国力量,开展自主防卫”的军事战略指导思想,提出“要有一支能够保卫国家的独立自主、领土完整、边疆安宁的国家武装力量和其他军队”,并确定“与其他国家、地区以及国际组织在军事领域进行合作。在防备受到难以预料的侵略时,坚持呈请邻国、第三国和联合国以及国际其他联合武装力量的方针,利用共同力量进行自卫的策略”。根据与中俄两大邻国“对等交往,发展广泛的睦邻合作”这一对外基本政策,蒙古在国防领域首先重视与本地区国家,尤其是与俄、中两大邻国发展平等、均衡的友好合作关系,建立非同盟关系的正常军事联系。就蒙俄军事关系而言,尽管蒙古面临着苏军撤出后留下的防务空缺以及对俄制武器装备的依赖,但是蒙古“坚决贯彻执行不让别国利用我国威胁他国的政策”,结束了两国之间的军事同盟关系,使两国军事关系在“不结盟”政策基础上实现正常化。就蒙中军事关系而言,这意味着尽快恢复两军在中苏关系紧张时期一度中断的正常军事交往,在两国政治关系正常化的基础上扩大发展两国国防领域的军事合作。
分析蒙古的国家安全战略,无论是其经济安全、地缘安全、还是军事安全都体现出以下三个特点:
地缘上突出东北亚。蒙古在地缘上本属于东北亚区域,但由于历史上长期依附于苏联,因此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曾被称为“欧洲式”的国家。冷战结束后,蒙古立足于东北亚,重新审视自己的地缘战略。《蒙古国对外政策的基本构想》将巩固在亚洲的地位,参加地区政治、经济一体化作为“对外政策的第三个方向”,并强调以东北亚为重心。蒙古希望将本国的安全同地区的安全合作紧密地结合起来,对周边大国的政策行为形成一定制约,为保证本国的生存安全再加一道保险。因此其国家安全战略首先是以东北亚地区为依托,中国、俄罗斯、日本及韩国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是其最密切的合作伙伴。
等距离又有所侧重。在蒙古自主的安全战略中,强调以积极外交保持对周边大国、地区大国的等距离,不倒向任何大国,力求在大国利益交织、冲突中谋求国家安全。但也应看到蒙古在地缘安全政策上的灵活性与主动性。蒙古一方面看重在中、俄间的平衡,一方面又积极地将本地区外的大国力量引入本地区,希望借重其力量来制约中俄,进一步增加平衡力度,最大限度地提高本国的权力地位,以保证本国的独立与安全。但绝对的均衡是不存在的,在具体实践中,蒙古根据利益的不同需要会有所倾斜,如:经贸关系侧重于中国,资金、技术转让侧重于日本,战略影响侧重于美国,消除潜在武力威胁侧重于俄罗斯(注:参见晓林:《蒙古经济复苏与安全战略》,载《东北亚论坛》1999年第1期。)。
多支点上体现了层次性。蒙古议会1994年通过的《蒙古国对外政策的基本构想》规定,奉行开放的、不结盟的、多支点的和平外交政策。蒙古议会2000年通过的政府“施政纲领”规定,积极推行与民族根本利益和稳定发展目标相一致的独立、开放、多支点的外交政策。保持外交政策的连续性和一致性,继续坚定不移地巩固蒙古的独立和在国际组织中的地位。截至2003年10月,蒙古已同143个国家建交。其对外政策按主次轻重分出多个层次,即以俄罗斯和中国为最主要的外交对象;以美欧为重要平衡力量;以东北亚国家为重要外交区域;同时注重与亚太其他国家、发展中国家以及国际组织的友好关系。
对中国的战略影响
(一)蒙古地缘特性对中国的影响
蒙古是一个大型的内陆国家,东西南三面与中国接壤,边境线长4676公里,横跨在中国北方的中央。中蒙边境中国一侧700公里的弓形范围内,有中国的东北、华北、西北“三北”战略区,距离从东北到西北的一系列战略要地、交通要道都很近,其中有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兰新铁路。中蒙边界城市扎门乌德距离北京直线距离只有600多公里,并且其间几乎无关可守,坦克、机械化部队能够朝发夕至,前苏联一直把这里作为遏制中国的前哨站。在中苏关系紧张时,苏联协同蒙古在中蒙边境陈兵百万,对中国北方边陲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如今,随着蒙古对华政策倾向的不同,既可能成为中国北方安全的屏障,也可能形成外来威胁的基地。如果蒙古实行对华友好政策,那将构成中俄之间的缓冲地,使中国北部要害区域免受俄罗斯力量的直接辐射。反之,俄罗斯力量将有可能直接推进到中蒙边界,使中国北方战略核心地区完全暴露。如果蒙古有朝一日加入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中国的北疆安全也将会面临巨大的挑战和威胁(注:参见陆俊元:《蒙古国地缘特性及其国际关系》,载《人文地理》2000年第4期。)。因此说,蒙古是构成中国北方安全环境的重要外部区域,对于中国战略地理位置尤为重要。
(二)蒙俄关系对中国的影响
随着苏联解体,蒙俄两国间延续70年的紧密关系逐渐冷淡。90年代中期,双方认识到在步入了政治民主化、经济市场化轨道的条件下,以新的方式发展两国关系至关重要。但由于当时俄罗斯处于内忧外患中,无暇顾及蒙古,双方关系处于停滞状态。直到普京上台,调整俄罗斯的外交政策,才重新认识到蒙古在俄罗斯整体对外战略中的特殊价值。为扩大俄罗斯的战略空间,保持国家的稳定和领土完整,应对美国在蒙古的渗透,恢复在蒙古的政治、经济影响力,俄罗斯开始加强与蒙古的传统睦邻伙伴关系。2000年11月普京总统亲自访问蒙古,开创了蒙俄关系的新时代。随后,两国高层互访频繁,将两国关系提升为睦邻传统伙伴关系。进入21世纪以来,蒙古政府面对百废待兴的困难局面一筹莫展,而此时蒙古国民也已从对民主的过高期望和幻想中清醒过来,转而怀念过去在苏联扶持下工作、生活有保障的安定年代。对苏联时期援助的“住房、厂房、机器和设备”等,还有许多美好的回忆,蒙俄传统关系的烙印仍发挥作用。蒙古从过去70多年对苏关系的反思中也认识到,无论从本国历史、地缘特点或是本国国情角度看,苏联在帮助蒙古独立及促进蒙古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的作用都是不可否定的(注:娜琳:《蒙俄积极修复双边关系的背景剖析》,载《当代亚太》2002年第12期。)。对蒙古来说,俄罗斯的地位是任何其他国家都无法取代的。不论是前苏联时期,还是今天,蒙古的政治社会制度和经济体制始终与北邻相近,是俄罗斯重要的邻居和伙伴。
近年来,蒙俄双边关系、经贸关系与军事合作发展均呈积极趋势。作为中国北方近邻的蒙古,如今与俄罗斯关系再度密切,给中国周边安全无疑带来影响。因为历史原因,蒙古国对其南邻的戒备心理远远超出对北邻的疑虑。蒙古发展与俄罗斯的传统关系,可以借助俄的力量减轻对中国的忧虑。蒙古认为,今后在捍卫国家独立和经济建设方面仍有必要积极寻求俄罗斯的支持和帮助。
(三)蒙美关系对中国的影响
近年来,蒙美关系特别是双方的政治合作、军事合作呈现出新的态势。美国试图利用蒙古地处中俄两个大国之间的有利地缘战略位置,控制东北亚战略要地,将蒙古纳入其军事同盟,需要时从背后对付中国。日益加强的蒙美军事合作就是美国对中国实行的遏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布什政府上台后,蒙美关系继续升温。美国以前所未有的积极主动的新姿态面对蒙古,不但在资金上给予慷慨援助,在军事培训、军事演习方面更是不遗余力。值得一提的是,2003年美国海军陆战队与蒙古人民军举行了代号为“可汗探索03”的联合军事演习。对于蒙古与美国进行的“边界安全演习”,蒙古总统巴嗄班迪一再强调,这种演习“不针对第三国”,但是,在中蒙边界进行这种演习,其意图仍然相当明显。很显然,美国将蒙古看作其亚太战略中的重要筹码,而蒙古积极发展与美国的关系及军事合作,也有意借助美国的力量防范中国。因此,美国在蒙古的军事影响无疑会对中国安全产生挑战和压力。
中国对蒙安全战略选择
(一)中蒙关系存在的问题
蒙古是最早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之一,两国于1949年10月16日即建立了外交关系。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前期双方关系密切,1960年双方签订《中蒙友好互助条约》,1962年签订《边界条约》。60年代中后期,由于受中苏关系的影响,中蒙关系经历了一些曲折。1989年两国关系和两国执政党——蒙古人民革命党与中国共产党——关系实现正常化。1994年,中蒙两国修订了友好合作关系条约。条约修订十几年来,两国关系发展良好,经贸关系已经成为两国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国政治互信逐年加深。总的来看,目前中蒙关系发展顺利,两国友好合作正在成为舆论的主流,特别是在双方领导层及战略层面上。但在两国关系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1.蒙古对中国存有戒心。虽然中蒙两国关系正在加强,但蒙古很多官员和民众依然对中国不够友善,如今的蒙古,仍有仇视、排斥中国和中国热的历史观。许多学者和官员对“蒙古曾经是中国的一部分”的史实非常忌讳,认为这有伤蒙古的尊严。在香港顺利回归祖国之后,一些人担心中国将来也会“收回”蒙古,其内心深处极其排斥与中国拉近距离,甚至对中国统一台湾持消极态度,并希望台湾保持现状或使统一进程无限期推迟。另外由于受俄化影响至深,蒙古一些民众也对中国人充满偏见。正因为心中这个疙瘩,蒙古在迈向21世纪时,却力图避开最可能帮助它的近邻——中国,转而积极推行“第三邻国”的外交战略,其目的在于争取美国、日本的支援。这种舍近求远的外交政策,充分说明蒙古对现状和未来发展的彷徨,对曾是近亲的邻国——中国存在着某种防范和戒备的心态。
2.“泛蒙古主义”的威胁依然存在。蒙古一向强调自己民族的独立性,随着蒙古回归亚洲,提倡恢复民族传统和弘扬民族文化,恢复使用传统蒙文文字,重新评价成吉思汗,蒙古民族主义思潮开始复兴。1993年9月,蒙古前总统宾苏巴伦召集了首届蒙古人世界大会。蒙古领导人奥尔其巴特总统在大会上呼吁蒙古族人以民族感情为纽带加强民族团结,扩大各方面的相互交流。宾苏巴伦在其《当代世界与蒙古民族的共同命运》的报告中,强调全世界蒙古人要同心协力,发展蒙古的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拓宽相互间进行经济合作的渠道等等。这次大会还决定在蒙古人居住的国家和地区设立世界蒙古协会支部。当前,在蒙古,“泛蒙主义”者要求建立大蒙古国的言论并未销声匿迹,尤其是一些政治家为了竞选的需要煽动民族主义,扬言联合所有的蒙古人,叫嚣建立统一的大蒙古国。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也出现了泛蒙古主义的萌芽。
3.在民族、宗教问题上仍有不和谐之处。中蒙之间由于割不断的民族和宗教关系,作为以喇嘛教为国教的蒙古,其与达赖的联系呈增强之势。蒙古曾不顾中国政府多次严正交涉,邀请达赖在中国召开十六大期间访问蒙古。对中国政府的交涉,恩赫巴雅尔不满地说,“别国决定蒙古国邀请的客人能否访蒙是不尊重他国独立主权的事件”。在中方压力下蒙古虽然改变了达赖访问蒙古的日程安排,但仍允许达赖发表“藏独”言论,在国际上造成恶劣影响。我们对此动向不能不密切地关注,以防止美国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制造祸端,干涉中国内政。
4.蒙古与台湾关系提升给中蒙关系蒙上阴影。近十多年来,随着形势的变化,蒙台关系已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显著变化和发展,并且有逐步升温的趋势。蒙古在台湾“金钱外交”的攻势下,违背“不与台湾建立官方关系”的承诺,不仅双方高层互访频繁,而且还合作成立了官方、半官方性质的交往机构。2002年6月,台湾在蒙古首都乌兰巴托设立了“台湾经贸中心”和“台湾经济文化中心”;7月,蒙古与台湾签署互设代表处的正式文件;9月,台湾在乌兰巴托设立的代表处正式挂牌;11月,蒙台签署《劳务合作协议》;12月,蒙古“驻台北贸易经济代表处”开张。蒙方重视发展对台关系既有经济利益的考虑,亦有在政治上利用台湾对中国进行牵制的一面。台湾重视发展对蒙关系,目的是想在蒙古建立一个“基地”,利用蒙古实现其长远的政治目的。对蒙台双方的意图,我们应密切关注和提高警惕。
(二)中国对蒙安全战略选择
1.高度重视中蒙关系。从蒙古目前的综合国力和兵力及其未来政策看,短、中期内都不足以或不会对中国构成大的威胁。但是蒙古的地缘特性对中国安全毕竟有较大的影响,我们必须警惕美日两大国对蒙古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渗透,防止蒙古成为美日两大国监视中国、制衡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向纵深发展的“桥头堡”。近年来,美日在军事、政治和经济等方面加紧拉拢蒙古,双边关系日益紧密。因此,从安全环境需要和保障安全利益出发,中国在发展与蒙古的关系时,应有正确的对策。在坚持业已存在的良好的中蒙关系的同时,进一步扩大合作领域,不仅在经济上成为蒙古的最大合作伙伴,还要在政治上、军事上成为伙伴。
2.进一步加强中蒙合作。近10年来,中蒙关系发展迅速,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各个领域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中国在政治领域通过高层人士的不断访蒙,强化了同蒙古的关系。今后中国在这方面仍要加强交流,努力使中蒙高层互访定期化和多样化,保证蒙古不倒向任何一个大国。蒙古今后无论推行什么样的外交战略,都将不会对中国造成任何伤害,这是中国所追求的战略目标。近年来中蒙两国经贸合作不断扩大,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蒙古第一大贸易伙伴和最大投资国。现在,蒙古在经济上正逐渐依赖中国。中蒙贸易额占蒙古外贸总额的比例已达到35.5%,蒙古有近60%的商品出口中国,18%的进口商品来自中国,30%的外资来自中国,中国政府每年还向蒙古提供经济援助。但同时也应看到,在蒙古对外经贸合作关系中,俄罗斯、美国、日本和韩国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其贸易额占蒙古外贸总额的比例分别为19.0%、10.7%、5.8%和3.8%。所以,为长期保持和发展中蒙经贸合作的优势地位,我们要发挥两国经济互补的特点,进一步调整中蒙贸易结构、提升中国在蒙投资档次、加深中蒙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今后,中国企业可在蒙古政府重点扶持的农牧业、矿业开发、旅游业和基础设施等方面加大投资,利用技术优势,发展农、畜产品深加工、公共事业,勘探开发蒙古矿业资源和旅游合作等项目。中蒙两国有着共同利益并对多边经济合作抱有极大的热情,这奠定了双方进一步合作的雄厚基础,从而也决定了中蒙关系将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3.扩大中蒙文化交流。中国与蒙古不但存在近邻关系,广大的内蒙古地区和蒙古国也有同文、同种的渊源,开展文化交流会有很多优势。第一,建立对蒙人才培训机制。在蒙古,许多中高层的人士曾去俄罗斯学习过,自然会带回俄罗斯的影响力。1998年,中蒙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蒙古国政府相互承认学位学历的协定》。2000年,双方签署《利用中国无偿援助款项培养蒙古留学生项目执行计划》。2002~2003年度,蒙古公派在华进修、留学人员只有180人,显然不足以发挥作用。中方还应加大这方面的投入,为其提供接触中华文化的机会,让蒙古青年了解一千多年来中原与大漠交往的历史。除了政府,中资公司也应该发挥独特的作用。第二,在蒙古成立新闻传媒机构。现在俄罗斯、美国在蒙古都有与蒙古的合资电视台,中国也应建立这方面的合作关系。第三,加大与蒙古文化交流的力度。如定期在蒙古举办“中国节”,开展多种多样的文艺、体育交流活动等,积极扩大影响。
4.保持健康的民族关系。历史事实表明,在蒙古分裂过程中,除了中国自身国力衰退、沙俄势力渗透等因素外,民族分裂主义势力是重要因素之一。而现在仍然存在这种分裂主义势力,尤其是美日两大国对蒙大举渗透的情况下,会对“泛蒙古主义”思潮的越境泛滥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这可能成为破坏中国民族团结的隐患。因此,中国有必要采取措施,遏制这种思潮通过各种途径对居住在中国境内的蒙古族人施加影响、煽动民族分裂情绪,以防止对中国安全造成严重的不利影响。从保持中国民族团结出发,维护北方政治安全环境,应该同蒙古保持一种友好、健康的民族关系,共同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和极端宗教主义势力的分裂活动。
标签:军事论文; 蒙古回归中国论文; 蒙古文化论文; 蒙古军队论文; 美国军事论文; 时政外交论文; 俄罗斯民族论文; 美国政治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