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学视角下的中国传统武术发展观_武术论文

解释学视角下的中国传统武术发展观_武术论文

诠释学视野下的中国传统武术发展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观论文,中国论文,视野论文,传统武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9)10-0008-04

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中国传统武术现代化转型是历史的必然走向。这是摆在传统武术面前根本无需讨论的问题。但是,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现代化绝不等于西方体育化,更不是一元化。可以说,当今以奥林匹克为主导的西方体育文化虽然在世界体育文化中处于强势地位,随着奥林匹克精神在世界各地“游荡”,其精神也得到世人认可,但是,我们绝不能照搬西方体育模式发展传统武术。因为竞技武术发展经验已经在警示,此路不通。因此,本研究以视域融合为立论基点,提出“视域融合的传统武术文化发展观”。

1 视域融合的传统武术文化发展观哲学指导思想

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作为精神现象的文化决定于物质现象的实践。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人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人的特有的存在方式,是其把人从动物中分化出来。人的实践活动不仅改造了外部世界,也在改造人自身,在这种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就形成了人的特定生活方式,即文化。文化是人本质的对象化,是人在社会实践中历史地凝结成的生存方式。文化与实践之间是一种相互渗透和相互规定的关系,一方面是实践的结果表征着文化内涵,另一方面是文化约束着实践方式;一方面是文化的产生、存在和变迁以实践活动为基础,另一方面是实践规定着文化的本质和结构。

传统武术是在中国武人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民族文化。但是,在当下传统武术生存境遇中,传统武术文化保守主义、传统武术文化激进主义和传统武术文化折中调和主义的“争议”与“呐喊”都在传统武术文化能否变迁的立场上,走上了形而上学的道路,要么认为传统武术文化应该全盘皆变,要么认为传统武术不能变,要么认为传统武术可以局部变,但是具体怎么变却没有认识或者认识不具有实践可行性。

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为我们理解传统武术文化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合理的立足点,我们只有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才能从人的自身活动中去理解传统武术文化的本质、变迁等问题,才能既避免把传统武术文化引向神秘主义的“超越的观念论”错误,又避免重复把传统武术文化引向自然主义的“经验的实在论”存在的问题。

2 视域融合的传统武术文化发展观文化哲学立场与机制

2.1 视域融合的传统武术发展观文化哲学立场 从文化的普遍性来看,人类不同文化具有通约性,具有文化公分母、文化常数。正是有了不同文化之间的文化公分母,才使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交流和借鉴成为可能。“伟大的文化总是从其他文化中学习思想观念,并接受这些思想观念的激励。同时,他们也惊奇地注视着他们的思想观念被其他的文化所借鉴,并在其他文化中开始产生出新的生命”。[1]一种不改变文化生命主体基因的“新生命”。就文化的特殊性而言,一种文化之所以成为一种文化,就是因为其特殊性。尤其在文化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如果民族文化失去个性,那么就会导致民族文化的消亡。因此,从文化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而言,笔者认为,在文化发展中,既要重视文化的通约性,又要坚持文化的继承—发展规律。这是我们提出视域融合的传统武术发展观的文化哲学立场之一。

文化能否变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质量互变规律来看,文化变迁应是量变,而不是质变。文化是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的人本质的对象化。一种文化之所以为一种文化,就是因为它具有区别于其他文化的内在的质的规定性。从质而言,文化是不可变迁,否则就是失去身份的文化,变为他文化,从而使其沦为灭亡。这方面的例子,在文化学历史上不胜枚举。既然质不行,那么量上如何呢?在量方面,文化是否具备转型的可能呢?答案是肯定的。法国艺术哲学家丹纳认为,文化的深层结构好比地质层中的最深一层——原始的花岗岩,这层结构是岿然不动、坚不可摧的,而上面的不同层次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可变性。“外界的事故影响到人,使他一层一层的思想感情发生各种程度的变化。时间在我们身上刮、刨、挖掘,像铁锹刨地似的,暴露出我们精神上的地质形态。在时间侵蚀下,我们重重叠叠的地层一层一层剥落,有的快一些,有的慢一些。容易开垦的土质好比松软的冲积层,完全堆在湾面,只消铲几下就去掉了,接着是黏合比较牢固的石灰和更厚的沙石,需要多费点劲才能铲除。往下去是青石、云石,一层一层的片形石,非常结实,抵抗力很强,需要连续几代的工作,挖着极深的坑道,三番四复的爆炸,才能掘掉。再往下去是太古时代的花岗石,埋在地下不知有多深,那是全部结构的支柱,千百年攻击的力量如何猛烈,也不能把那个岩石层完全去掉。”[2]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来看,实践是人的本质存在,文化是实践的产物,是人的本质对象化。因此,从实践本体而言,实践是不可变的,自然文化是不可变的,否则人就不是人了。文化既然不可变,那么文化变迁自然也就不成立了。既然从实践本体论而言,文化是不可变迁的,那么,从实践要素而言,实践包括目的、手段和结果三个环节。实践目的是人从事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实践结果是在外部世界以客观形式实现了的主观目的。而从实践目的到实践结果的实现需要一个中介,因为实践目的是一种应然性的主观东西,它要在外界对象中实现自身,才能得到所谓的“实践结果”。这个“实践结果”就是一种主观性的客观结果。这个“主观”到“客观”过程,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必须通过一定中介才能达到。这个中介就是实践手段。因此,实践目的到实践结果是通过实践中介(实践手段)来完成的。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改造自己的实践活动是通过中介来完成的。在这三大改造实践中,实质上内含两种关系,一种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另一种是人与人的关系。前者关系的解决是以工具为中介,后者关系的解决是以交往为中介。可以说,实践的本质特征在于它的中介性。那么,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人类社会实践中介是多样化的,从而导致实践基础上的文化是多元的;对同一地域,不同时期而言,实践的中介也不可能相同的,譬如中华民族的农耕文明时期和工业文明时期,前者是以手工操作为主要实践中介,后者主要以自动化或半自动化机器为主要实践中介,由此就会产生不同的文化。同时也有可能同一时期、不同地域的人类社会实践是相同的,从而实践基础上的文化也就具有了可通约性。因此,以实践中介而言,人类实践中介是不断更新的,实践基础上产生的文化也应是不断更新的,从而说明文化具有变迁性。结合上述来看,笔者认为,文化既具有不变的、历史性一面,又具有可变的、更新性的一面。这是我们提出视域融合的传统武术文化发展观的文化哲学立场之二。

2.2 视域融合的传统武术发展观机制 形而上学否定观认为,肯定就是肯定,否定就是否定;肯定不包含否定,否定也不包含肯定;要么是绝对的肯定一切,要么是绝对的否定一切。这其实就是他们的信条“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的生动镜像。形而上学否定观在中西体育文化的历次论争中都有所出场和表演,站在文化激进主义立场的人把民族体育文化(传统武术)说的一无是处,否定民族体育文化(传统武术)能够对现实提供任何有益的东西,表现出一种文化虚无主义,实践中主张全盘西化,认为西方体育文化是科学的合理的现代体育文化,中国应该全盘移植西方体育文化;而站在文化保守主义立场的人则片面抬高民族传统体育,认为民族传统体育是一种国术,和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客观上造成了以一种旧的价值观念尺度来要求和衡量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局面。他们的表现实质上是一种文化复古主义、国粹主义。实践中,他们主张闭关自守,拒斥西方体育文化,认为民族传统体育,特别是传统武术是国宝,中国体育发展应该把精力放在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上。其实,无论文化激进主义者还是文化保守主义者,他们在现实中对西方体育和民族传统体育持的都是一种简单的肯定或否定,他们的做法都是一种极端的做法,要么全盘西化,要么闭关自守。他们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走上了形而上学主义道路。他们无视了社会发展进步的现实,无视了社会存在现实对民族传统体育(传统武术)发展的影响,违背了文化发展规律,这就注定了他们不可能把民族传统体育(传统武术)引向正确地发展道路。因此,在当下文化全球化发展中,我们应当予以应有的警惕。

一种文化发展的前提就是文化自身存在深刻的危机。“就迄今为止不同民族所经历过的和真正经历的文化危机而言,最主要的文化危机的表现形态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内源性文化危机和外源性文化危机。其中,内源性文化危机是指在没有或基本没有外来的异类文化模式或文化精神介入和影响的情况下,由于文化模式内在的超越性与自在性矛盾的冲突和文化内在的自我完善的合理性要求而导致的文化失范。这种意义上的文化危机往往表现为生活在这一主导型文化模式之下的特定民族或特定社会从自己内部产生出质疑、怀疑、批判原有文化模式的新文化要素,表现为新的自觉或自为的文化层面与原有的自在的和自发的文化模式的冲突。外源性文化危机从深层原因来看也是基于文化内在的超越和自在性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文化失范。同内源性文化危机不同的是,在外源性文化危机发生的民族和社会那里,原有的主导性文化模式往往具有一种超稳定性结构,它即使失去了合理性,也还是成功地抑制内在的批判性和怀疑性的新文化因素产生或生长,它最终是靠一种外来的新文化模式或文化精神的冲击才能进入文化的怀疑和批判时期,进入非常规期和裂变期。相对而言,内源性文化危机包含的主动地自我完善和合理化的要求比较明显,而外源性文化危机往往带有更多的被迫性及外在的更新和合理化要求。[3]因此,从内源性与外源性文化危机来看,当下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生存语境显示:传统武术面临内源性和外源性文化危机并存的局面。农耕文明基础的日渐消失和老一辈武术家的相继离世以及竞技武术尴尬的生存境域,给传统武术文化带来了内源性文化危机;奥林匹克体育的全球化发展和竞技武术对其生存空间的压缩则给传统武术带来了外源性文化危机。可以说,当下的传统武术在内外源性文化危机的生存境域里,面临着“何去何从”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否定之否定规律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有自己的完整过程,这个过程就是肯定——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任何事物在肯定自身存在同时都包含着否定,由于这一否定的存在,使事物转化向自己的对立面,由肯定达到自身的否定,然后,由否定进展到新的肯定,即否定之否定,从而使事物运动变化发展呈现出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它要求我们对待事物的发展,要“扬弃”。因此,在传统武术文化发展上,我们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否定观,对传统武术要去其糟粕,吸取精华,批判其错误的东西,继承其积极地东西同时,有选择地学习、借鉴西方体育文化先进的东西,把对传统武术的内在扬弃和外在否定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是我们提出地视域融合的传统武术发展观机制。

3 视域融合的传统武术文化发展观及其特征

在文化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本研究提出的“视域融合的传统武术文化发展观”是:

1)树立健康的传统武术文化心态,以一种理智的、客观的眼光,在全球视野中审视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及西方体育的关系。在现实实践中,既要避免走历史上文化激进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的“老路”,又要避免陷入“文化中心主义”、“文化孤立主义”或“文化部落主义”的“泥潭”。这种健康的传统武术文化心态应是开放、包容、客观和平等的。当下,西方体育以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科学力量为依托,把持着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主动权,控制着中西文化交流中的流量、流速、流向乃至所传递的西方文化价值观,从而处于中西体育文化交流中主导和强势地位。同时竞技武术也由于体制的优势,虽然和西方体育相比处于弱势地位,但是和传统武术相比却位于强势地位。因此,健康的传统武术文化心态既应客观地看待当下西方体育文化和竞技武术文化的“强势”地位和传统武术的“弱势”地位,不妄自菲薄,又要敢于面对现实,找出传统武术发展症结,把有选择地“拿来主义”和“送去主义”有机地结合,实现传统武术和西方体育的双向有效互动,同时又客观、平等地看待竞技武术,从而推动传统武术发展。

2)坚持“文化自觉”理念,凸显传统武术的“民族性”和“时代性”。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先生晚年提出地一个文化发展观,“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4]文化自觉对于文化全球化时代的传统武术发展至关重要。只有坚持传统武术“文化自觉”理念,才能避免传统武术现代化发展在与西方体育“强势”文化的不平等交流态势下,以文化激进主义为准则,被西方体育“同化”,乃至“迷失自我”,才能避免传统武术以文化相对主义为标杆,过分强调保存传统武术的“原汁原味”,从而把传统武术带向危险的“文化孤立主义”或“文化部落主义”,使其发展走向狭窄的死胡同。

在“文化自觉”理念指导下,传统武术现代化发展应凸显传统武术的民族性和时代性。以文化的共性和个性而言,差异性和多元性是文化存在的现实显性形态,不同的文化总是作为特殊的个体而存在。传统武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奇葩,民族性是其立足于现代体育之林的根基。据此,在视域融合的传统武术现代化发展中,首先应坚持凸显传统武术的民族性。在传统武术现代化实践中,凸显传统武术的民族性就体现为维系传统武术文化的“传统”,维系传统武术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同时由于传统武术现代化发展离不开时代这一现实境域。当下,传统武术文化中确实存在着一些不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文化传统因子。因此,在传统武术发展实践中,还应结合当下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传统武术进行一种在保留传统武术文化合理内核基础上,增添其时代性的创新。总之,传统武术现代化发展中,凸显传统武术的民族性和时代性就是要在不改变传统武术文化生命主体基因的基础上使传统武术产生出一种内蕴民族性和时代性的新生命。

3)既注重传统武术自身的保护、传承和超越,又注重传统武术与西方体育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传统武术是一种活体传承的文化。传统武术现代化发展的活水源头便是传统武术技艺,没有传统武术技艺作为后盾支撑的传统武术现代化发展,便如奠基于沙堆上的大厦,轰然倒塌是其有朝一日必然地结局。近些年,随着老一辈武术家的相继离世,有些传统武术技艺也就被相继地带走或流失,这必将给传统武术现代化发展带来障碍。幸运的是,我国近年来已经站在维护中华民族文化的高度对传统武术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如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可以说,注重传统武术的保护是维系传统武术现代化发展地必备物质条件之一。

传统武术一直是沿着过去、现在和未来这条路径不断的出场与退场,是一种延续的、不曾中断过的生存,是一种活的流传,具有一种强大的包容性。它在历史的路径中不断地吸取了不同时代的精华,同时抛弃自身的糟粕。因此,要实现传统武术现代化发展就应该高度重视传统武术的传承和超越。今天,传统武术生存境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文明的发展使传统武术传承的空间和途径都较以往农业文明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具有双重关联性。一方面使传统武术传承空间不再拘泥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区域,传承方式也不再拘泥于师徒传承,传承手段也不再仅仅是言传身教;另一方面传统武术不再是“原汁原味”的传统武术,而是渗入了工业文明时代的文化因素,赋予了新的内涵。传统武术现代化发展既要维系传统,又要突破传统。因此,在视域融合的传统武术发展观中,对传统武术的传承一方面要结合当代社会实践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要以全球的视野推进传统武术的传承。“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确有道理,但是,反过来看,传统武术只有走向世界,为世人所接收,才能长盛不衰。传统武术之所以历经千载而没有衰亡,就在于传统武术不断地超越,为其发展奠定基础。传统武术超越的途径是通过传统武术的“生产”和“消费”实现的。一方面传统武术是前代人创造的产物,凝聚着先辈们的智慧,对后人来说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形式,是其传统武术超越的前提和起点;另一方面传统武术通过被后人“消费”,在“消费”中转换成为后人的本质力量,进而在后人的主体创造性活动中获得新的内涵。也就是说,传统武术的生命力之所以千载就在于它在历史的“旅途”中不断地吸取了不同时代的精华,超越自身的积累所致。因此,在视域融合的传统武术发展观中,传统武术的保护、传承只是手段,超越才是其真正目的。

传统武术和以奥林匹克运动为首的西方体育文化都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既具有差异性,又具有相通性。相通性是指传统武术和西方体育文化之间所具有的“历史交汇点”。这个“历史交汇点”是传统武术和西方体育文化交流的重要条件之一。差异性是指传统武术和西方体育文化之间的文化基本特性的不同。两者的差异性和相通性是辩证地统一。差异性是传统武术与西方体育文化交流的必要条件,相通性是传统武术与外来体育文化交流的充分条件。没有差异就没有必要交流,没有相通性也就没有可能交流。

文化发展规律启迪我们,传统武术与西方体育文化交流对推进传统武术文化发展具有积极地意义。中国传统武术在古代唐朝和明朝就与异质体育文化有所交流,但是由于地理环境等条件的限制,那时候的交流也只能算是一种“点”或“线”的交流。当今全球化时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世界上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交往更便捷,从而使各民族文化的交流日趋频繁。现在,任何一种现存的各民族文化除非自然条件的限制,否则很难局限在一个区域孤立地或封闭地发展。随着民族文化交流的频繁,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也在所难免,但正是这种文化冲突才能使不同文化实现自身的扬弃和对外来文化精华的汲取。当下,尽管差异性会为传统武术和西方体育文化的交流带来冲突,但是全球化时代的传统武术要发展,就必须适应这种大趋势,与奥林匹克运动为首的西方体育文化进行交流对话,不断地从它们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养料”,融合为传统武术的有机构成部分,充实传统武术新的内涵,实现传统武术文化超越与积累。传统武术只有既注重自身的保护、传承和超越,又注重中外体育的交流与融合,才能实现传统武术现代化发展的光明前景。

视域融合的传统武术文化发展观主要特征是:1)它具有一种新的视域。这种视域是一种传统武术文本的“初始视域”和当今时代的“现在视域”互动中融合起来的视域,是一种既超越“初始视域”又不同于“现在视域”的新的“融合视域”。传统武术的技击主体价值是传统武术的一种“初始视域”。当今时代,传统武术生存的根基已经正在发生裂变,如何审视传统武术,必须具有一种“现在视域”。但是,传统武术是农耕文明社会的产物,我们不可能绝然地以一种“现在视域”解读它,因为这样解读出来的结果必然是对传统武术的异化,不能称之为“传统武术”。同理,当今时代也绝然不允许以传统武术赋予的“初始视域”诠释传统武术。时代在呼唤着一种新的视域,一种既超越“初始视域”又不同于“现在视域”的新的“融合视域”来阐释传统武术文化,实现传统武术文化的现代化发展。因此,视域融合的传统武术文化发展观中的“视域融合”就是这样一种新的视域,一种融合传统武术本文的“初始视域”和当今时代的“现在视域”的融合视域,一种融合传统与现代、中与外的体育文化视域。2)它是立足在“文化具有通约性和文化的继承—发展规律与文化既具有不变的、历史性一面,又具有可变的、更新性一面”的文化哲学立场。这一文化哲学立场在李小龙的截拳道中可以得到很好的诠释。截拳道是李小龙在传统武术——咏春拳基础上,吸收世界不同武技精华升华后的中国武术。据李小龙的妻子琳达回忆,1964年12月底或1965年1月初,当美籍华人传统武术家不允许李小龙将传统武术教给西方人时,他们采取下战书,以比武结果来决定李小龙能否在继续教授西方人传统武术。整场比赛持续大概三分钟,李小龙赢了比赛,但是,他却非常沮丧,为自己未能以直接有效的技术击打对手[5]。于是,李小龙在咏春拳基础上,大胆而睿智地借鉴了跆拳道、空手道、泰拳等搏击项目的优点,整合、创新出了“截拳道”。截拳道就是李小龙在传统武术基础上吸收其他格斗项目优点,探索搏击自身规律和本质的结晶。李小龙截拳道的成功给传统武术现代化发展最大的启迪就是:传统武术发展要在继承基础上,大胆吸收各种外域文化的精华,为我所用。同时告诉我们:传统武术文化不仅具有变迁性,而且与不同武技文化之间具有通约性,视域融合的传统武术文化发展观所站的文化哲学立场是正确的。3)视域融合的传统武术文化发展观坚持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否定观发展机制,在文化自觉地核心理念下,对传统武术是既继承又超越,对西方体育文化既借鉴又吸收。4)明确地提出了视域融合的传统武术发展观路径是保护、传承和创新。“传统,不是已逝的梦影,不是风干的遗产。传统是一种有能力向前流淌,而且正在流淌、将要继续流淌的跨时间的文化流程。对于任何一部具体的作品来说,它只会体现传统,而不会凝结传统。凝结了的‘传统’,不能传之后世,不能统贯历史,因此也就不是真正意义严格意义上的传统。……正如著名的解释学家加达默尔指出:‘传统并不只是我们继承得来的一宗现成之物,而是我们自己把它生产出来的,因为我们理解着传统的进展并且参与传统的进展之中,从而也就靠我们自己进一步地规定了传统。’”[6]因此,传统武术现代化发展既不能沿袭过去那种“固生自封、唯我独尊”的做法,也不能重蹈中国竞技武术“过度浮躁”的道路。创新发展才是其根本的出路。传统武术文化的创新,意味着要打破过去已有的平衡,以一种不平衡为动力不断地推动传统武术发展,使其呈现出适应到不适应再到不适应这样不断前进的态势。迷恋传统武术文化过去,把传统武术文化作为一种僵化的形态,势必会导致传统武术文化发展的停滞。同理,传统武术发展以一种浮躁心态模仿西方体育文化也是不可取的。传统武术文化发展应以一种不同于西方或其他东方文化的形态出现,而不应该左顾右盼,不自信地寻求典范和规程。同时应避免重蹈竞技武术“创新的老路”——一味的亲和西方体育文化尤其奥林匹克文化,结果失去自我,失去自身存在的个性,遭到国人强烈的非议与谴责。

4 小结

视域融合的传统武术文化发展观是站在文化变迁性和通约性的文化哲学立场上为中国传统武术走出目前的困境而开出的一剂“良方”。传统武术发展必须以一种全球化视野,处理好西方体育和传统武术以及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的关系,同时,还要处理好传统武术的“民族性”和“时代性”的关系,使传统武术在维护传统和超越上保持必要的张力,从而推动传统武术现代化发展。

投稿日期:2009-04-07

标签:;  ;  ;  

解释学视角下的中国传统武术发展观_武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