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新闻评论的新闻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与政治性论文不同,作为新闻评论,它不仅应具有明显的政治性,还得具有一个突出的特性,即新闻性。实际情况表明,大凡不具有或缺乏新闻性的论说文,可以是一篇具有学术价值的政治论文,但决不是一篇令人称道的新闻评论作品。
目下,新闻评论的新闻性这一特性比之以往虽已逐渐被各新闻媒体所重视。但确实也有为数不少的新闻评论缺乏新闻性,缺乏信息量,或者新闻性不鲜明、不突出,只是一味干巴巴地讲些空话套话,引不起受众的广泛兴趣。新闻评论行家范敬宜同志主张新闻评论应多让读者品尝鲜货,像顶花带露的新鲜黄瓜那样,招人喜欢;而不宜老用咸菜、干菜或隔夜饭菜来凑合过日子,以致把读者的胃口都吃倒了。此话颇有道理,它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增强新闻评论新闻性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那么,究竟新闻性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又怎样增强新闻评论的新闻性呢?我以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并可以从这些方面进行具体操作。
一、重视选题的迫切性和时效性
新闻评论的新闻性首先表现在选题的迫切性和时效性,及其两者的统一。只要做到了这一点,它的新闻性就强,它的舆论引导功能就突出。
所谓迫切性,即指当前党和人民群众所关注的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矛盾。论题触及了迫切的矛盾,不仅评论价值显明了,而且其新闻性也自然凸现出来了。例如,为了迎接新中国成立50年大庆,不少地方推出了一批献礼工程。由于“一窝蜂”上马,资金没有到位又竞相攀比,抢工期,工程质量实在难以保证。对此,《人民日报》的“人民论坛”专栏于1998年12月11日发表署名评论《关于献礼工程》(作者孟凡茂)。文章指出:“向五十周年国庆献礼是各行各业对祖国表达深切热爱之情的一种方式。但是,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有如此多的工作在同一时刻竣工,能保证有全优的质量吗?”“为了献礼而抢工期,造成工程质量出现严重问题也是屡见不鲜的。有些工程在献礼之后就进行全面翻修,不仅劳民伤财,还败坏了献礼工程的形象。”为此,评论提出切实的建议:“既然要搞献礼工程,一要尽早计划,二要少而精,而且没有必要必须赶在节日之前完工。”文章的适时发表,使各地的“献礼工程”热及时降了温,不少匆匆准备上马的“献礼工程”纷纷下马或停止缩短工期,减轻了社会财富的无端损失。
所谓时效性,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动作要快,以最快的速度反映并评述客观实际的发展变化;二是时机火候要恰当,切合时宜,言当其时,而不单纯争一时之快慢。在实际操作时要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试举一成功之例。1993年9月24日凌晨2时27分40秒,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于摩洛哥的蒙特卡洛宣布悉尼申办2000年奥运会成功。北京仅以两票之差失去了机会。当时,中央电视台直播这一会议现场的消息之后,没过几分钟播音员就播发了《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坚定不移地走向世界》。这篇重要评论不仅发得快,而且言当其时,言之有理,把握住了引导舆论的“火候”,在国内和海外引起了广泛的反响。评论依据人们的心态和认识规律,立足于消除人们可能会产生的泄气情绪,以三个层次依次铺展论述。先说申办受挫是不足为怪的;继而阐发了奥运重在参与的宗旨,申办就是参与,因此无论申办成功与否,都具有重要意义;最后则侧重鼓励、勉励和呼告,以振奋民族精神:“‘风物长宜放眼量’,来日方长,后会有期。我们相信,在这个占有世界1/5人口,有960万平方公里国土和5000多年文明史的东方国家, 奥运会五环旗高高飘起的日子,不会是很遥远的。同胞们,让我们为迎接这一天的到来继续努力!”娓娓道来,甚为中肯亲切。显然,这是一篇新闻性很强的新闻评论,不仅所评论的新闻事件具有很强的新闻价值,而且还突出了惊人的时效性。在新闻事件发生仅仅数分钟之内,而且还在深更半夜之时,评论就播出了。这在传播史上可说是个奇迹。之所以做到了这一点,原因不外乎两条,一是评论员同志事先作了两手准备,拟就了两稿:一旦申办成功就发社论庆贺,如未能如愿,就发上述评论员文章以引导舆论;二是新闻媒介之间发挥了合力效应,直接借助电视媒介迅速传播到国内外和海内外。显然比报纸刊出提前了五六个小时。
自然,每当新闻评论的选题体现了迫切性和时效性的有机统一,它的新闻性及其舆论引导功能也就会更加突出了。例如,今年3月24 日夜,当地时间20点,猛烈的轰炸声惊醒了科索沃宁静的天空。这表明,北约已悍然对南联盟发动了野蛮的武力干涉。《人民日报》国际部当夜得悉这一消息后立即动手连夜撰写了评论员文章《武力干涉法理不容》,并于次日(即25日)的报纸头版发表。对待如此严重迫切的国际事件,及时代表中国政府和人民表态,坚持正义,谴责邪恶,由此在国内外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这种重视言论新闻性本身就是一种质量,就是政治责任心的集中体现。文章首先指出北约所采取的行径的实质及其危险性:“北约借口在科索沃出现所谓‘民族灾难’、南联盟拒绝北约向科索沃派兵维和,公然冒天下之大不韪,对南联盟发动大规模的军事打击。北约不经联合国安理会授权,就对一个主权国家进行军事干预,这是赤裸裸的侵略,开创了北约历史上危险的先例。”接着,又深层次地揭示了这种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的侵略行径的真实企图及其险恶用心:“北约利用科索沃问题对南联盟动武,就是企图控制巴尔干这块战略要地,为它进一步东扩扫除障碍,并为其战略防御转向全球干预的新战略构想提供例证。”在揭露北约不良企图的基础上,评论严正地指明了解决科索沃问题的原则立场和唯一出路:“科索沃问题靠军事手段是不能解决的,只有在尊重南联盟主权和领土完整、保障该地区各民族合法权益的基础上,通过对话解决。”
评论的快速反映,及其鲜明的表态和中肯的分析,及时起到了正确引导国际舆论的重要功能。
二、立论具有现实的针对性
一篇新闻评论的立论具有现实的针对性,能切中时弊、正视实际矛盾、触及思想实际,就会有助于解决问题或对某一问题的解决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由此而增强评论的新闻性。
现实的针对性首先表现在善于针砭时弊、对症下药。例如:今年植树节前后,各地掀起植树高潮,令人振奋。不过确有不少地方仍然“年年栽树年年荒,年年栽在老地方”。针对这一植树活动中的形式主义不求实效的弊端,《人民日报》的“今日谈”专栏于3月20 日发表了小言论《切莫“植”之不理》(作者鲁力)。文中指出:“每年这个时候,有的地方就开大会,贴标语,发文件、下任务,可谓声势浩大,植树数量也确实不少,却又往往忽视养树护树,一‘植’了之。结果是费力不小,花钱不少,收效甚微,只是‘植’了一堆数字。”为此,文章开出了治理的药方:“植树造林不仅要重视数量,更要重视养树护树,切莫‘植’之不理。”
其次,现实的针对性更表现在善于针对实际矛盾和思想实际进行立论,以引导当前的现实,推动实际工作的切实开展。例如,当前在领导干部中正在开展着“三讲”教育,有些干部表现出思想浮躁,有意无意地回避问题,空对空地泛泛讨论,对问题躲躲闪闪,就事论事,不触及思想,不作自我剖析,不解决实际问题,以致出现了走过场的情况。对此,《人民日报》发表了系列评论员文章:《从一开始就要严防走过场》(3月31日)、《着眼于解决问题》(4月27日)、《严于自我剖析》(5月5日)等,针对上述思想矛盾,“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地进行耐心具体的思想工作和舆论引导,推动了“三讲”活动逐步而又深入的开展。
现实的针对性还表现在针对实际工作中出现的倾向性矛盾或片面性情况,善于运用对立统一的规律予以分析和启迪,以及时发挥舆论导向作用。例如,去年初,山西文水、朔州出了个假酒案,数百人因饮用含有过量甲醇的散装白酒而中毒,致使几十人死亡。这起严重案件后来已经妥为解决。可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以汾酒为代表的一批山西名酒也受到牵累,销售收入比前年同期下降近一半。某些地区甚至借追查假酒,掀起一场把山西酒挤出当地市场的围剿战。针对这一严峻现实,《人民日报》的“人民论坛”专栏于1998年11月25日发表了论坛评论《假酒要打,名牌要保》(作者李德民),阐述了在打击假酒的同时也要保护名酒的辩证思想。文中指出:“名牌是经济效益,也是精神财富,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骄傲,需要国人倍加珍惜。”文章的发表,有助于克服了实际工作中出现的偏差,及时拨正了舆论导向。
三、配合新闻事件积极发言
新闻评论与一般政治论文不同,它常常配合新闻事件或依托新闻报道发言,以新闻事实作为立论的由头和说理的论据,并在事理的结合上体现了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深化功能,由此而显示并强化了它的新闻性。
举例说吧。去年8、9月间,长江流域和松花江、嫩江流域相继发生了空前的抗洪抢险斗争的重大事件,《人民日报》自8月9日起至9月8日的31天内,连续发表了《当前头等大事》《军民挽臂筑长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辩证看灾害》《艰苦奋斗重建家园》等31篇关于引导抗洪斗争的系列式评论员文章。结合当时抗洪抢险斗争情势的发展态势,每日发表一篇,篇篇写得旗帜鲜明、立足鼓劲、情理交融、简短有力(平均每篇600字左右), 直接而又持续地传递中央声音,起到了组织、鼓舞、激励、推动的巨大作用,在国内外和境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尤其是采用节奏明快的系列评论的方式,化大为小,一文一个角度,一天一个中心,细水长流,循循善诱,与事物发展的动态相合拍,与群众思想的脉搏共跳动,显示了舆论引导的切实效应,大大增强了评论员文章的新闻性和深刻性。
再如,日本石原慎太郎于今年4月23日正式就任日本东京都知事。 在就任记者招待会上,继续重弹反华老调,无端干涉中国内政。特别是就西藏和台湾问题大放厥词。《人民日报》得悉后当即就这一反华事件的报道撰写署名评论《睁着眼睛说瞎话》(作者古平),予以批驳,于次日即见报。文中就石原所说的中国“公开表示不放弃用武力解放台湾,这对于日本和亚洲都是麻烦,是可怕的姿态”这一谬论,进行了批驳:“台湾问题以及用何种方式实现中国统一的问题完全是中国的内政,无需外国人说三道四。中国不放弃使用武力解放台湾的立场也是无可指责的。中国领导人再三说明‘中国人不打中国人’,中国的导弹‘决不是瞄准台湾的兄弟姐妹的’。我们希望和平统一中国,但决不能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因为如果不这样的话,台湾可能永远从中国分离出去。这种合情合理的立场怎么能说是‘可怕的姿态’?又怎么能说是‘日本和亚洲的麻烦’?石原的话与日本‘周边地区’包括台湾的鼓吹相呼应,表明在日本确实有一些人意欲染指台湾问题。这种意图对于日本来说才是真正的‘麻烦’和‘可怕的姿态’。”通过论辩说理,及时澄清了事实,明辨了是非,弥补了报道可能会引起的副作用,拨正了舆论导向,也由此而强化了言论宣传的新闻性。
由上可知,配合新闻事件积极发言的优势在于,便于加强新闻宣传的深刻性,使之提神增色;便于引发受众的思考和共鸣,提高认识水平;便于强化言论和导向功能,有助于增强言论的新闻性。当然,也不是所有新闻报道都需配合发言。这里,重要的是需要挑选和依傍那些有社会意义的“活”事件来发言,来揭示它的本质涵义或发展趋势。所谓活事件,有它自身特点:一是具有现实性,二是具有典型性,三是具有时效性,即刚刚发生或正在变动的事,需要尽快配合发言以取得最佳宣传效果。
四、输入新鲜事实或信息,据此引发或印证独到之见
在评论中直接输入若干有新闻价值的新鲜事实或信息,以此作为立论的由头和依据,或作为印证论点的论据,据此引发议论,生发并印证独到之见,形成事理融合,熔新闻与评论于一炉。这种融合式说理艺术,有助于满足受众获取更多信息的需求,突出并增强了新闻评论的新闻性,强化言论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这种方式方法在专栏小言论的写作中运用为多。例如,去年8 月22日,正值抗洪抢险的激烈斗争之时,《文汇报》的“虚实谈”发表了题为《救人也救猪》(作者诸晓)的小言论。现不妨摘要如下:
一位老农的房屋被洪水冲垮了,解放军救起他后,他却一直惦记着自己那头猪。
战士们说:“大爷,现在救人要紧,猪就算了。”
老农说:“我孙女就要上学了,读书的学费全靠那头猪卖钱。”
战士们听了心里非常难过,立即扑进滔滔洪流去救猪,一下子救起了十几头猪。老农认领了自家那头肥猪,高兴地笑了。战士们又把余下的猪统统圈养起来,还在猪脖子上挂上牌子,写明是哪村的猪,再寻主人来认领。
牲畜的价值当然不能与人的生命相提并论。然而,猪对农民来说不仅是一般的副食品,还是重要的经济来源,于农家实在关系重大。大水袭来,自然救命第一,若能人畜同安,则岂但损失减少,更是对广大农民心理上的莫大宽慰,大有利于灾区稳定人心、生产自救。解放军指战员正是如此深明大义,才能在危急关头,哪怕为了一头猪也全然不顾自身安危。如此仁爱之师,自古至今,何曾见过?
救人同时也救猪,事情虽小,从中我们却真切地看到了人民军队爱护老百姓一草一木的光荣传统,看到了最可爱的人一颗颗金子般的心。
短文的中心思想是赞誉抗洪抢险人民子弟兵的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金子般的心”。在写法上先输入一则“救人也救猪”的新闻小故事作为立论由头,叙事生动形象,有对话,有情节,富有现场感。看似小事一桩,却十分感人,且能以小见大,发人深思。缘此由头,引发了议论,旨在揭示解放军指战员拼死抢救,努力实现人畜同安的政治与经济的意义及其价值。进而在事理融合上,生动而又深刻地体现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并使新闻性和深刻性统一起来,读来娓娓动听。
这种方式方法在论坛文章中也逐渐被一些作者所重视,由此而大大增强了论坛式专栏评论的新闻性和可读性。这是值得人们欢迎的。鉴于论坛式专栏文章篇幅比之小言论要大,论述和说理的比重也自然随之增大,可输入的事实、信息的容量也自然可以而且需要多一些。因此,它的事理融合乃至糅合的优势也就明显得多。就以《经济日报》“每周经济观察”专栏而言,它之所以日益受到读者的青睐,我以为一个重要原因正是作者阎卡林十分重视并努力增强言论的新闻性。其手法正是大量输入宏观和微观的新闻性事实、信息、资料,以及正反面的见解性信息等等,以此作为由头、铺垫、论据、背景,而贯串于全文之中。因此,他的专栏式经济述评显得内容扎实、有理、可读、可信。现以《花钱买得了健康吗?》(发表于1995.12.13)一文为例。
文章共分三部分:其一,正面讲保健品产业近几年来的快速发展的现况;其二,从四个方面即伪劣品泛滥成灾,广告宣传吹上天,行业管理非常混乱,盲目消费十分严重等,具体揭示目前保健品市场之混乱、消费之盲目的情况;其三,强调当前迫切需要加强保健消费的指导和引导,并要对保健品市场进行“保健”。为了说明问题和印证论点,全文共输入新闻性事实、信息、资料、统计数据、见解性信息约23则之多。这就大大增强了言论的新闻性和说服力。为了增强新闻性,阎卡林主张“言论一开头能单拉出来发消息”。他还认为“所评的事本身就是新闻,就能吸引人,这样,就更加能引人往下看了。”可贵的是他不仅这样说,而且在实践上也正这样做了,并取得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