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技能鉴定必须社会化_社会管理论文

职业技能鉴定必须社会化_社会管理论文

职业技能鉴定必须社会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业技能鉴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借鉴国际经验,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劳动力管理实际出发,在劳动制度改革中,必须实行职业技能鉴定社会化。

职业技能鉴定,是对劳动者从事某种职业的技术等级和资格的考核及认证。所谓社会化,是指职业技能鉴定应在政府指导下,由各级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组织、协调,社会各职业技能鉴定站(所)面向社会具体进行鉴定,实现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统一、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这是完善劳动力市场,加强职业技能开发的一项重要措施。

一、实现职业技能鉴定社会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改革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开放使我国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新兴产业、行业、职业门类日趋扩大,社会分工越来越专业化。这就对劳动者提出了更高的职业技能要求,劳动者只有经过鉴定,取得某种新的产业、行业和职业所需要的技能资格,才能参与择业竞争。它客观上要求对劳动者的职业技能鉴定必须实行社会化管理,使鉴定具有科学性、规范性、公正性和权威性。同时,由于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社会需要的职业技能呈现多样性、多层次、多方位、专业化的趋势,其鉴定已不能靠少数组织承担,必须依靠社会力量,建立多层次的社会鉴定机构,以健全和完善职业技能鉴定体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

二、实现职业技能鉴定社会化,是完善劳动力市场的重要条件

职业技能鉴定实行社会化管理,不仅为政府宏观调控职业结构,引导就业方向,监督劳动力市场提供了有效手段,而且能够维护劳动者和企业在双向选择中的正当权益。劳动制度改革,劳动者成为劳动力所有者的主体,企业成为劳动用工的主体。劳动者可以凭借自身的职业技能选择企业和职业;企业可以面向市场,公开招聘具有一定职业技能的劳动者。实现双向公开、平等、自愿、等价的选择,其重要前提是实行职业技能鉴定社会化管理,按照统一标准,由社会职业技能鉴定中介机构对劳动力的质量和产权作出权威、公正的鉴定。社会化鉴定不但比劳动力供求双方自行考核的费用低,为劳动力市场低耗、高效运转提供了良好的动力,而且客观、权威的鉴定,消除了劳动力供求双方选择的障碍,避免了劳动者就业、重新选择企业时的重复培训和考核。因此,实行职业技能鉴定社会化管理,对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将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实现职业技能鉴定社会化,是提高职业培训质量的有效措施

长期以来,职业培训总体上处于一种封闭的状态。尤其是职前教育,包括职业高中、技校、中等专业技术教育,不仅没有摆脱普教模式,重知识教育、轻技能培训,而且办学部门自行确定培训目标,自我评价、鉴定培训质量。不受社会约束和监督的传统运行模式,造成培训部门没有压力,在“自我感觉良好”中,无需考虑社会对培训的劳动者的职业技能的需求和认证,影响了职业培训的质量。实行职业技能鉴定社会化管理,劳动者根据市场职业信息,自愿参加培训,培训部门自主办学,社会确认职业技能等级和资格,企业决定劳动力的使用和待遇,使培训、鉴定、使用分离。科学规范、客观公正的社会化鉴定,可以强化劳动者接受技能培训的自觉性,促进培训部门面向社会、面向市场,注重质量,克服培训中“高分低能”的现象。

四、实行职业技能鉴定社会化管理,是促进国际技术交流的必然趋势

改革开放不仅促进了我国引进技术、设备和人才,而且使我国对外劳务输出发展较快,劳务输出与境外就业人员数量日益增多。从这几年发展情况看,对外劳务交流的素质呈提高趋势,依靠技能开展的技术合作不断扩大,客观上对我国劳务输出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保障国际间劳务合作项目的质量和我国传统职业技能在国际上享有良好的声誉,必须对劳动者的职业技能等级作出鉴定,颁发资格证书。从国际惯例看,国外雇主也希望我国劳务人员的职业技术水平能由国家社会鉴定机构作出鉴定。这就要求我国的职业技能鉴定管理必须向国际化靠拢,实行由政府认可的社会鉴定机构进行鉴定,发给相应的资格证书。

从某种意义上讲,尽快建立和完善职业技能鉴定制度,已经成为发展职业技术培训的关键,对加强职业技能开发和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要把实行职业技能鉴定社会化管理真正提到日程上,在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

一、形成共识,增强实行职业技能鉴定社会化管理的自觉性

实行职业技能鉴定社会化管理,标志着职业技术培训、鉴定由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转变。这一转变首先遇到的是思想障碍,如传统的培训、鉴定模式、利益关系形成的思想束缚和习惯的影响,以及对社会化鉴定管理的不适应而产生的种种畏难情绪。完善职业技能鉴定制度,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劳动力市场的要求出发,形成对社会化鉴定的共识。应当说,实行职业技能鉴定社会化管理,会直接冲击培训部门的局部利益和地位,尤其是对长期习惯于自行培训、自我鉴定的办学部门冲击更大。培训部门应当把社会化鉴定的压力作为注重培训质量的动力,不能从自身、局部的得失出发,消极对待。

二、理顺体系,强化对职业技能鉴定的社会化管理

实行职业技能鉴定的社会化,必须加强管理,按照“国家制定法规,政府监督指导,多方自主办学,社会鉴定技能,企业量才用人”的思路,力争尽快建立和健全职业技能鉴定的管理体系。建议各级政府建立国家、省、地(市)三级职业技能资格鉴定指导委员会,负责制定国家及本地区职业技能培训、鉴定的方针、政策和法规;确定实施职业技能资格培训、鉴定、发证的通用职业;研究职业技能鉴定的总体规划、步骤和内容、方法、管理制度;审批建立各级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和鉴定站(所);检查评估职业技能鉴定社会化管理质量,推广经验,协调关系。实行职业技能鉴定社会化管理,要运用法律、经济信息、督导、评估等方法,与必要的行政手段相结合。在建立和完善过程中,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培训实体、鉴定机构和企业要积极配合。

三、坚持条件,建立和健全职业技能社会化鉴定机构

要根据各地实际,逐步建立和扩大社会鉴定机构,转变长期存在的“谁培训、谁考核、谁发证”的封闭方式,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抓紧组建职业技能的社会鉴定机构。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是政府指导下负责组织和协调的中介组织;各职业技能鉴定站(所)是具体承担社会各类人员职业技能鉴定、发证工作的机构。既要按条件组建鉴定机构,又必须坚持鉴定机构的社会化,防止独家垄断。劳动行政部门要对现有工人技术考核机构进行审核,有的可以面向社会,承担职业技能考核鉴定工作,并积极创造条件,使之逐步成为某些职业技能鉴定的专门事业性机构;对符合条件的区域、行业、企业的有关院校、培训中心、科研机构,经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审批,可建立职业技能鉴定站(所)。在健全职业技能鉴定机构中,还必须重视鉴定管理队伍和专兼职考评员队伍建设,加强对考评员的资格审查和培训,严格把好考评员素质关。建议在全国实行考评员资格认定制度,确保职业技能社会化鉴定的科学规范、公正权威。

四、狠抓培训,切实提高职业技能鉴定质量

实行职业技能鉴定社会化管理,可以提高职业技术培训的质量;而提高培训素质,加强职业技能开发,又是促进职业技能鉴定社会化管理的基础。要重视完善职业技术培训网络,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职业技术培训,从根本上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术素质。要摆脱“普教”模式,转变“重知识、轻技能”的培训状态,把重点转到提高劳动者履行岗位职责和从业技能上来,以职业分类和标准为依据,以技能培训为核心,注重师徒模仿式与现代教学式的有机结合,实行职业技术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培养与训练相结合,真正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素质。要积极试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重视依靠社会力量办学,鼓励与国外、境外联合举办职业技术培训,完善职业技能培训网络,使在职劳动者和新增劳动力都能根据择业、从业、转业需求接受技术培训,取得相应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

五、加快法制建设,促进职业技能鉴定社会化管理的规范化

依法对职业技能鉴定进行监督和管理,是政府的职责之一。为确保职业技能鉴定的权威性、公正性,必须十分重视相应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和管理制度的制定和贯彻。各地要重视贯彻《工人技术考核条例》和《职业技能鉴定规定》等,并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有关具体操作的实施细则和办法,健全职业技能考核及鉴定机构、规程和考评员资格、证书颁发等制度的基础管理工作。对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要实行许可证制度,规定承担的鉴定职业(工种)、等级、范围、类别和鉴定的责任等。要加快《职业技能开发基本法》的制定,尽早使这一重要法规颁布实施,以立法形式规范职业资格、分类、标准及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和发证等,并通过立法,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两种证书制度。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在进一步规范我国职业分类、标准和职业技能鉴定、证书的基础上,逐步使我国职业技能鉴定社会化管理制度与国际惯例接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国际交流与竞争的需要。

标签:;  

职业技能鉴定必须社会化_社会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