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动摇了商学院形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摇了论文,商学院论文,形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选择商学院,还是咨询公司;选
择某家商学院,还是某位教师?这是
低水平的非学历教育
中国商学院的非学位教育也包括两个基本内容,一个是公开课程,另一个是公司内训。公开课程是面向个体学员的非学位项目;而公司内训则是针对一个公司的特定需要而开设的培训。如果说公开课程体现了商学院的研究能力,那么公司内训课程则是商学院将学术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体现。从某种程度上讲,这种根据客户需求而开设的课程也体现了商学院本身的价值。
虽然公司内部培训项目能够为商学院带来收益,但目前中国的商学院在公司内部培训方面却存在相当严重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课程内容理论性过强,不能结合受训公司的具体情况。这是商学院在为公司提供培训时得到最多的反馈。虽然公司在选择商学院作为培训提供者时,会预期到与咨询公司不同,商学院的培训会偏重理论,但如果商学院教师在授课前没有仔细调研公司,对公司情况不了解,课程内容与公司完全没有关联,公司就会认为培训没有价值。
授课教师缺乏足够的商业培训经验。授课教师大多是学院背景,没有具体的工作经验或是对实际的公司管理不了解,他们就无法在课堂上将理论联系实际,也无法帮助学生触类旁通。另外,有些教员不能调整好心态,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不当的态度,或是没有足够的积极性,造成公司的抱怨。
课程设计缺乏针对性。说是为公司特设的课程,但商学院仍然沿用通用的、适用于学位项目的课程材料。这些课程材料具有普适性,缺乏针对性,更谈不上适合于有经验的、成人教育的趣味性。
以上三方面的问题严重影响着商学院在为公司提供的教育培训项目的效果。但目前采取的主要控制方法是依靠教师。也就是说,如果这个老师有一些公司授课经验或是善于人际沟通,他的课程就好一些;当然还有相反的情形。这种由商学院教师来唯一决定教育质量的思想和做法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如果教育的风险只是由教师个体来掌握,那么教育的质量必然存在极大的波动。进一步地,在这种思想作用下,商学院只能和产业组织之间建立非常肤浅的联系。因为这种联系是教师个体层面的,而非组织层面的。
所以,这个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认识和解决,它将极大地影响商学院与公司的关系,甚至会动摇商学院的形象。
谋求建立新型知识关系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商学院与产业组织间可以谋求建立新型知识关系:战略知识联盟(见图)。战略知识联盟就是从战略角度,建设商学院与产业组织之间基于知识交流的长期的互动关系。在这样一个关系下,商学院将承担更加复杂的任务和更加全面的角色,它们是:咨询者、设计者、评估者和实施者。
咨询者 商学院会得到大量的、形形色色的有关公司内训的申请,尤其是对声誉较好的商学院。一个最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中国的商学院从数目上说还很少。也就是说,商学院的供给是有限的。另一方面,中国企业,尤其是飞速成长中的民营企业有着十分强烈的成长愿望,对管理知识的需求非常旺盛。供给和需求存在着巨大差别,而且从近期看,这种差别还有不断扩大的趋势。这造成大多数商学院处在较为被动的状态,没有时间和耐心去分析组织的特定知识需要。
作为咨询者的商学院需要承担知识诊断的工作。从知识角度看,一个组织就是一组特定知识的载体。而组织存在的问题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因为知识没有适当安排而造成的组织问题;另一类是因为组织知识不充分而造成的组织问题。对于第一类问题,培训是没有办法来改变的,因为组织不是因为缺乏知识而产生问题,只是这些知识没有被梳理好,所以,此时的组织需要的是管理咨询。对于第二类问题,组织是因为缺乏必要的知识,这就需要商学院的培训。
因此,知识诊断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是组织是否欠缺某些知识?如果组织的确是因为知识不足无法继续发展,组织就需要培训,而这时培训的价值也就最大。很多情况下,商学院没有认真分析组织的实际需要而安排了那些他们根本不需要的培训,培训就没有太多意义。
设计者 如果组织需要培训,接下来的问题是组织需要什么样的课程?在具体的课程安排方面,以目前的做法,商学院只是在做一些组合工作,把口碑较好的老师以及这些老师为MBA 开设的课程进行组合。这样脱离组织实际知识状态,商学院关起门来自己设计课程的做法,直接决定了传递的知识与公司实际的知识需求之间的差距,结果是公司感觉培训不能解决其所面临的问题。比照10年前,中国的许多公司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管理知识,它们需要的是更加针对性的知识。所以,在对组织知识状态判断的基础上,商学院需要进一步明确组织的知识缺陷,并确定组织所需的知识,从而能够设计涵盖这些知识的课程。
为了保障未来的培训效果,这种设计一定要根据组织的具体需要和未来学习者的需要。
实施者 知识传递过程极大地影响着受训单位对于教育质量的感知。因为知识诊断和需求分析并没有大范围地涉及到学员,而知识传递过程是教育服务的体现过程。为了保证实施的效果,商学院需要根据前期调研的分析结果,安排适当的师资组合。商学院需要将相关资料提供给老师,供其编写有针对性的、更新的课程材料,并做好培训前的准备。
培训的方式也会极大地影响培训的效果。是采取课堂教学还是远程电化教育,是以案例讨论为主还是以课堂讲授为主,是参观学习还是课堂游戏等,这些教学方式在前期调研时也已经有了答案,在课程实施时,要特别注意运用。
评估者 大多数的公司内训课程都会有培训评估一项。但培训评估往往停留在反应层面。课程结束后的问卷调查,可以告诉商学院什么地方做得好,什么地方应该改进,老师什么地方讲得好,什么地方还应该解释得更详细一些。这些反馈信息对提升商学院未来的工作会很有效。但对客户公司呢?他们已经结束了培训项目,他们不会再参加同样的项目了,对他们的帮助会体现在哪里呢?
所以,为了更好地推进知识转化,商学院需要进行跟踪的知识转化反馈调查。也就是说,学员离开商学院后,商学院还将保持与学员本人和学员组织的联系,了解他们运用知识的情况。如果知识没有良好的转化,商学院将协助分析知识转化障碍,并与组织一起设计转化对策。
总之,如果这些角色能够切实地履行,那么商学院与产业组织都有明显的收益。从产业组织的角度看,培训系统能够得到系统地设计和支持;整体战略会得到切合实际的知识支持;组织成员的终身学习可以实现。而从商学院角度看,商学院有了进行科学研究的强大基础;知识的创造有了丰富的来源。事实上,这样一个双赢的格局也是战略知识联盟的根本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