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论文_王祥

云南省宣威市第一人民医院内一科 云南宣威 655400

【摘 要】目的 探讨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本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80例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其中观察组患者使用胺碘酮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使用利多卡因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治疗总有效率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胺碘酮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安全有效,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胺碘酮;利多卡因;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临床疗效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而引发的心肌坏死[1]。发生急性心肌梗死之后,患者还常会并发心律失常、休克、心力衰竭等情况,从而使患者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2]。室性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最常见的并发症,临床上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药物主要有利多卡因和胺碘酮。为了探讨两种药物的临床应用效果以及用药安全性,本研究分别用两种药物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疗中,结果表明胺碘酮的使用效果更加理想。现将两种药物使用方法以及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6年1月至2017年8月本院收治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其中男性患者43例,女性患者37例,年龄49-75岁,平均(63.7±2.6)岁;其中室性心动过速患者49例(61.25%),室性期前收缩31例(38.75%)。按照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包含40例患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以进行对比。两组患者或家属对治疗方法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在入院之后,两组患者均接受溶栓、抗凝、心肌再灌注等常规性治疗,在以上治疗基础上,两组患者分别应用胺碘酮和利多卡因进行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具体方法如下:

1.2.1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治疗用药为胺碘酮,用法为:将150mg胺碘酮加入20ml 的25%葡萄糖溶液中进行静脉推注,需要在10min内将药物注射完,之后将900mg胺碘酮加入到500ml葡萄糖溶液中静滴,滴速设定为1mg/min,共滴注6h,之后再将滴速调整为0.5mg/min,共持续滴注18h。用药期间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患者病情发生好转之后逐渐停止静脉给药。

1.2.2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使用利多卡因进行治疗,方法为:为患者静脉注射50mg利多卡因,每隔5-10min重复给药1次,同时严密监测患者的心率以及心电图变化情况,直至患者早搏消失或是利多卡因总用量达到300mg,之后改用利多卡因进行静脉滴注,滴速设定为1-3mg/min,维持静滴24h。待病情出现好转之后停止静脉给药。

1.3观察指标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疗效评定标准:显效:室性心律失常减少幅度>90%或完全消失;有效:室性心律失常减少幅度在50-90%之间;无效:室性心律失常减少幅度未达到50%。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为总有效率。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7.0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行χ2检验,以(%)的形式表示,P<0.05代表组间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有37例患者的临床疗效达到有效以上,占比为92.5%,对照组中有29例患者的临床疗效达到有效以上,占总人数的72.5%,观察组患者在显效率以及总有效率方面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情况比较[n(%)]

2.2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在用药之后,观察组患者共有2例发生不良反应,其中1例患者表现为低血压,1例患者表现为胃肠道不适症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对照组发生不良反应的人数为8例,其中3例患者出现低血压症状,2例患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2例患者心律失常,1例患者发生药物过敏,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两组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室性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发生心律失常之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率会大大增加,因此,为了最大限度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降低死亡率,必须及时对患者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救治。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临床上最常用的治疗药物为利多卡因,但是临床研究表明,利多卡因的副作用较多,且疗效并不理想。近年来,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增多,研究发现,胺碘酮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时具有比利多卡因更多的优越性,同时也具有更高的药物应用效果[3]。为了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据,本研究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分别使用利多卡因和胺碘酮进行治疗。结果表明,胺碘酮的临床疗效更高,且不良反应更少,其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方面更加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进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香玲.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9(09):79-80.

[2]叶祥旺.盐酸胺碘酮注射液与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对比[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8(36):58-59.

[3]余祖善,缪荣华.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上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观察[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14,23(04):4-6.

论文作者:王祥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7年8月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2/28

标签:;  ;  ;  ;  ;  ;  ;  ;  

探讨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论文_王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