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中间阶级理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阶级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阶级斗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解社会形态变迁的钥匙。阶级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制定革命战略的主要依据。阶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马克思的时代,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分析主要立足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根本对立上。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把资本主义社会看作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极化对立的社会。他说,在资产阶级时代,“阶级对立简单化了。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1 〕《资本论》中的大多数分析就是对这种两极化的阶级的分析。此外,马克思虽然在一些著作中描绘了政治舞台上由多种阶级行为者参与斗争的复杂画面,但尚未能从社会结构上对多种阶级的地位进行详细的分析。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当代科学技术上的革新,带来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出现了新动向。
由于当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首先引起了社会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急剧下降,第二产业也缓慢下降,第三产业却急剧上升,从而在工业化的同时实现了都市化。其次,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带来就业结构的实质性变化——一方面,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下降,而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迅速上升。另一方面,在生产性劳动部门中,传统工种逐渐消失,内容改变,取而代之的是新设备、新工艺的操作人员、自动线管理人员和熟练工人的迅速增加,脑力劳动在整个生产性劳动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工程技术人员的比重不断增长〔2〕。这样, 经济和就业结构的变化使阶级结构呈现出新的特征。因此,马克思主义的古典阶级观念在解释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状况时就碰到种种新问题。例如:
——生产性工人锐减,非生产性工人激增,工人内部结构出现多层次倾向,各阶层之间在社会地位和收入方面都出现较大差异。这样,无产阶级的外延应该怎样确定?怎样认识工人阶级的革命性?
——随着管理科学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使资本主义所有制形式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公司企业中的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造成一种新现象,即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出现了一个由专业管理人员组成的新的社会群体。这种群体属于什么阶级?
这样,在西方60、70年代社会主义运动空前高涨的时期,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的分析就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热门话题。这批研究者既有左翼政党的理论家,也有占据学院教职的无党派学者。研究主要围绕两个方面:一是在抽象的层次上反思阶级的定义,重新解释经典阶级定义中的构成要素;二是具体探讨新出现的“中间阶层”的阶级性质并加以概念化。本文试图就此进行综合述评,以揭示“西方马克思主义”在这块园地上沉淀的理论成果,想必对进一步深入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不无参考价值。
一、阶级构成要素的新论争
研究阶级构成或阶级形态首先要确定阶级的构成要素,也即划分阶级的依据。70年代以后对此有过一场热烈的讨论。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也就是如何理解马克思所说的“生产的社会关系”概念的问题——这个概念主要是指法律上的财产关系吗?它包括市场关系或权力关系吗?它是否还包括政治与意识形态的方面,抑或,它实质上是一个经济范畴?
概括起来,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形成了阶级构成要素的四种观点:多元决定论,政治实践决定论,经济—社会文化决定论,财富—剥削决定论。
(一)、多元决定论
在众多关于阶级构成要素的理论中,普兰查斯(N.Poulantzas)提出的以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多元决定”来划分阶级的方法有一定的影响。普兰查斯在谈到阶级划分的标准时写道:“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社会阶级呢?它们是由社会成员所组成的群体,这些人的地位主要(但并非绝对)由他们在生产过程也即经济领域中的地位所决定。……但是政治和意识形态(上层建筑)也有同样重要的作用。因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无论什么时候在分析社会阶级时都远非把自己仅仅局限于经济标准,他们都明确谈到政治标准和意识形态标准”。〔3〕
权力和意识形态之所以成为阶级构成的因素,是因为国家权力和意识形态机构在再生产阶级关系中起了作用。普兰查斯把国家看作一种关系,一种具体化和集体化了的阶级关系。它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过程中,决定着阶级地位的政治关系和意识形态关系的再生产。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谈论法国小农时的一段论述,〔4〕也可以看出政治对于阶级的形成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当然,普兰查斯并没有把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三个要素等量齐观。他说:“确定社会阶级时,起主要作用的是经济关系中的地位”。在经济领域中,它又以生产过程作为最终决定。这样,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工人阶级就只意指“在那种生产方式中从事生产劳动的阶级”,〔 5〕而把一切非生产性的薪金劳动者都划为“新小资产阶级”。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这样界定工人阶级的范围显然过于狭窄。
(二)、政治实践决定论
英国学者韩特(Alan Hunt )认为普兰查斯对社会阶级的鉴别“从本质上说仍然是经济主义的”,它只能产生“经济主义或技术主义的”阶级定义。韩特坚持认为,不能把划分工人阶级看作是单纯的理论性活动,而是“一个同制定革命战略息息相关的具有深远政治意义的问题”。〔6 〕如果按照普兰查斯的方法把工人阶级局限在生产劳动者这一部分人中,就不利于发动社会上占压倒多数的力量实行非暴力的社会主义的革命战略。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指出,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历史发展,“产品从个体生产者的直接产品转化为社会产品”,成为“总体工人结合劳动人员的共同产品”,即总体工人“较直接地或间接地作用”的结果。因此,“生产劳动和它的承担者即生产工人的概念也就必然扩大。为了从事生产劳动,现在不一定要亲自动手;只要成为总体工人的一个器官,完成他所属的某一种职能就够了”。〔7 〕韩特根据马克思的这一思想认为机械化、自动化和计算机在技术上取得的每一项进步都标志着总体劳动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应该把受雇用的技术员、工程师和科学家看作是总体工人的一部分。
在方法上,韩特主张应该从“生产的社会关系”中区分出三个不同的方面,即:生产的技术关系、生产的阶级关系和生产的一般关系或历史关系。在这几个方面中,阶级关系是起决定性作用的。这就是说,只有劳资之间的关系,资本家和工人阶级之间的阶级关系,才是“资本主义的根本性的社会关系”。因此,个人的阶级成份或阶级地位就不仅仅是从个人的职业中派生出来,它还应该从构成阶级实践的种种活动去认识。
这样,韩特按照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的论述,认定阶级不是经济关系,认为经济内容只是规定了阶级结构的“参数和外部界限”,“具有决定意义的是政治实践和思想实践”,而经理和技术员就是通过这些实践表现为“总体工人”这种作用的。〔8〕
(三)、经济—社会文化决定论
这是美国巴巴拉·艾伦莱克(Barbara Ehrenreich)和约翰·艾伦莱克(John Ehrenreich) 的观点。他们认为阶级的确定不仅有经济的成份,而且有文化的成份,是经济与文化的结合。〔9〕
艾伦莱克认为,在阶级的历史发展的任何时刻,阶级都是以它与社会经济基础(生产资料和分配与消费的社会组织形式)的共同关系为特点的。阶级的经济成份,是阶级产生的基本因素。但是,它与社会经济基础的关系还不足以说明作为一个实践社会实体的阶级的情况。确定阶级还有第二个因素:阶级在它最初形成以后的历史发展的任何时刻,都是以首尾一致的社会和文化存在为其特点的:一个阶级的成员具有共同的生产方式、受教育的背景、亲属关系、消费形式、劳动习惯以及信仰。这些文化和社会形式不可能以任何一种简单的方式从同时存在的该阶级的成员与其生产资料的关系中产生出来。理由之一是,文化具有一种记忆力,当某种与生产资料的不同关系(或者甚至是另外一种生产方式)流行时,在最初时期形成的社会形式可能比脱离了早期那些关系的它的“所有者”更长时间地存在下去。例如,刚从半封建农民阶级那里吸收来的产业工人阶级的文化和习惯于城市生活的工人的文化非常不同。
艾伦莱克的这种阶级鉴别要素是为论证他的“专业—管理阶级”而阐述的。他把“专业—管理阶级”(见下节)看作是“生产过程的改组、进行社会管理的群众机构的出现、商品渗入工人阶级的生活”这三个方面的发展的产物,而这个阶级的存在“不过是为了剥夺管理属于工人阶级所固有的技术和文化”,即是说,由于社会文化的区别,从工人阶级中分化出与工人相依赖又相对抗的新阶级。
(四)、财富—剥削决定论及其它
80年代初期,美国经济学家罗默(E·Roemer )是从比较纯粹的经济活动来划分阶级的。他把阶级的分化看作是社会经营者依据自己的财富从事最优化活动的自然结果。据此,他确立了“阶级—财富对应原理”和“阶级—剥削对应原理”,认定财富与剥削决定了不同的社会阶级〔10〕。在他那里,工人阶级就是那些不占有生产资料,纯粹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无产者阶级。资本家则是拥有生产资料,甚至自己不参加经营活动,而只雇用他人劳动就能获得高收入的剥削者。中间阶层处于两者之间,他们大都亲自参加经营活动。
社会学家赖特(E·O·Wright)在1983年底以前论述中间阶级的矛盾地位时,是以统治(domination)为中心去进行分析的。〔11〕以经理为例,赖特说,就经理统治和控制工人,制定运用生产资料的决策,甚至参与剩余价值分配投资的重要决策而言,他们处于资产阶级地位。而就其为资本家所控制,一般没有生产资料所有权而言,他们又处于无产阶级地位。但是1983年以后,赖特也赞同罗默的观点,转到以财富—剥削为依据的阶级划分法。
政治学家埃尔斯特(J·Elster) 在概述阶级的四种定义依据时,认为按照权力来划分阶级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适用于马克思曾经提出过的前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分析,也适用于资本主义企业中的管理行为。在某些企业内,购买与出卖劳动力的业务以及命令和从命,一起产生了四个不同的阶级:资本家、高级经理、低级经理和工人。〔12〕
阶级构成要素的讨论一般都是围绕新出现的“中间阶级”而展开的。因此,了解各种概念化的新阶级形态理论将有助于理解对阶级构成要素的争论。
二、新中间阶级论种种
确定阶级的构成要素是划分阶级的基础。关于阶级构成要素的讨论主要是为确定新出现的专业管理、科技工程与技术等人员(“中间阶级”)的阶级性质并加以概念化,由此形成了各种新中间阶级形态理论,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阶级结构的图象不变,把新生的中间阶级看作某种其他阶级的一部分,如:“新工人阶级论”和“新小资产阶级论”。第二,把中间阶级就其自身的性质看作是一个完全区别于其它阶级的新阶级形态,或称为“专业—管理阶级”,或称“新阶级”、〔13〕“新中间阶级”。由此使原先的资本主义阶级图象产生重大的变动。第三,不把“中间阶级”看作一种实在的阶级,而是看作“阶级关系中的矛盾地位”的诸群体。
(一)、“新工人阶级”论
早在60年代,法国的一批左翼作家如马勒和高兹等人,就根据“科学知识是现代社会具有决定性的生产力”的这种认识,把接受高等训练的工人和“生产生产条件”的科学家、工程师、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称为“新工人阶级”〔14〕。这种理论突出了“新工人阶级”在现代化生产中的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在新的劳资斗争战略(不是全面的罢工,而是在高度同步化生产的某个环节进行使资本家大为破费的“罢工的精彩演奏”)中的潜在领导地位。“新工人阶级”被视为“革命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卓越的先锋队”。
(二)、“新小资产阶级”论
普兰查斯坚持两极化的阶级理论,把大量受过教育的工人和所有其他非生产性工人(银行、商业、劳务行业、政府机构等部门的雇员)统称为“新小资产阶级”。他们不是生产剩余价值的群体,具有独特的意识形态和个人主义,权力崇拜,对工人阶级“都行使具体的权力和统治”,虽然日益客观地向工人阶级这一极分化,但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并不影响它作为阶级的整体存在。〔15〕
普兰查斯认为,工人阶级的定义涉及到向社会主义过渡和领导权问题,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数量多少的问题,只有直接生产剩余价值的生产性工人才是工人阶级。
(三)、“专业—管理阶级”论
艾伦莱克既不同意新工人阶级论,也不同意新小资产阶级论,而是根据其社会职能,把文化工作者、(中下级)管理人员、工程师和科学家等职业集团称为“专业—管理阶级”。这个阶级不占有生产资料,在社会劳动分工中的地位“可以广义地说成是再生产资本主义的文化和资本主义的阶级关系”。他们虽然被迫向资本家阶级出卖劳动力,但其职能和利益与工人阶级不同,有对抗的矛盾。他们与传统小资产阶级也不相同,后者不为资本家所雇用,与资本积累的过程无关。〔16〕由于这个阶级包括了多种社会地位的人员,其成员之间很难谈到共同的阶级利益,因而作为一个阶级的区分界限比较模糊。
(四)、“新中间阶级”论
意大利学者卡切迪从职能方面考察处于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矛盾的阶级地位”上的群体,把包括从管理人员到工头的一个阶层称为“新中间阶级”。他们不占有生产资料,既完成总体资本的职能,又完成总体工人的职能,既是剥削者或压迫者,又是被剥削者或被压迫者,这种特点使他们既区别于工人阶级和资本家阶级,也区别于“老中间阶级”。〔17〕
(五)、“矛盾的阶级地位”论
E·赖特不主张把“中间阶层”称为一个实在的阶级。 他认为根据人们占有生产资料的不同,资本主义社会存在三个传统的阶级:资本家、工人和小资产阶级。除此以外,还存在一些意义不明确的地位集团,他们不完全属于一个或另一个阶级,而是处于“阶级关系中的矛盾地位”,例如经理在工人和资本家之间,小业主在资本家与小资产阶级之间,半独立的雇员在小资产阶级和工人之间。赖特认为,没有充分理由能说明为什么在一种阶级结构内所有的社会地位集团都要有一个独特的阶级定义,某些地位集团没有任何相联系的阶级利益。它意味着,这样的地位集团在阶级斗争中可能会在两个阶级之间发生“突然转向”,或至少处于矛盾的状态中。〔18〕
三、新中间阶层的性质
无论是阶级构成要素的讨论还是新阶级形态的讨论,都是为了解决新出现的“中间阶层”的阶级性质问题。虽然论者的观点各有不同,但新中间阶层的大体轮廓和阶级性质还是可以描述的。
首先,根据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阶级划分的主要依据是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从这个方面看,新中间阶层不占有生产资料,他们以不同的方式靠受雇佣领取薪金为生。
其次,阶级分析是系统地确定资本主义社会中各群体的社会地位。这样,社会关系中的“统治”虽然不能作为确定剥削的基本因素,却是考虑阶级划分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个因素在现时代与马克思的时代相比有明显的不同。在马克思甚至在列宁的时代,没有生产资料就意味着出卖劳动力并且受统治。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许多企业的所有权与管理权已经分离,从而产生一大批没有可转让财产却拥有不可转让的“财产”,即科学技术和管理才能的人员。这些人一方面受资本家的统治和剥削,另一方面却又执行“总体资本”的职能,在生产过程中有控制权,对劳动有支配权,其社会地位具有特殊性。
最后,从资本主义积累过程看,新中间阶层在执行“总体工人”的职能方面,与传统工人阶级一样,是剩余价值的创造者。没有生产资料,受资本家雇佣和统治,创造剩余价值,是新中间阶层的工人阶级特征。尤其是生产线上掌握高度科学技术的工人,是代表最先进生产力的工人阶级,是当代意义上的工人阶级。这些社会群体的革命意识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他们以自身的才能为资本家雇主创造了比其工资收入多得多的价值,却受到资本家的统治(控制)与剥削,因而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压抑与不公抱有不满和反抗的情绪。另一方面,由于他们的社会地位和收入比非技术工人高,与不发达国家人民生活水平相比更具有优越感,加上权力崇拜和对资本的依附,因而革命意识也有些“冷漠”的心理倾向。
研究新出现的这些中间阶层的阶级性质必然要牵动整个社会的阶级结构。新阶级的出现意味着原有阶级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职能的变动。例如,经理执行“总体资本”职能后意味着资本家不再是原来的资本家。因此,问题不仅仅是新增加了一个“经理阶级”,而且必须重新考虑“新资本家阶级”的社会性质。因此,必须对整个社会的阶级结构重新进行全面的分析,勾划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的图象。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对此也已做出努力。
注释: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51、693页。
〔2〕参见蔡声宇、王枚编:《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阶级问题》,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页。
〔3〕〔5〕普兰查斯:“论社会阶级”,载《新左派评论》1973年第78期,第27页,第20页。
〔6〕〔8〕韩特:“鉴别工人阶级的理论与实践”,载韩特编:《阶级与阶级结构》,伦敦,1977年版,第84—86、49—105页。
〔7〕《资本论》第1卷,第556页。
〔9〕〔16〕以下见艾伦莱克:“专业—管理阶级”,载沃克(P ·Walker)编:《劳动与资本之间》,波士顿,1979年版,第10—11、16—17、17—18页。
〔10〕罗默:《剥削与阶级的一般理论》,哈佛大学,1982年版。
〔11〕E· 赖特:“在新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中,何谓马克思主义,何谓新?”,载《从未来看马克思》,巴黎,1985年版,第249页。
〔12〕埃尔斯特:“阶级理论的三大挑战”,载《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剑桥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154页。
〔13〕关于“新阶级”论,参见古尔德纳:《知识分子的未来和新阶级的兴起》,伦敦,1979年版。
〔14〕马勒:《新工人阶级》,巴黎,1963年版;高兹:《劳工战略》,波士顿,1967年版。
〔15〕普兰查斯:《当代资本主义的阶级》,伦敦,1975年版;“新小资产阶级”,载韩特编:《阶级与阶级结构》,第117—120、123 页。
〔17〕卡切迪:《论社会阶级的经济鉴别》,伦敦,1977年版,第1章。
〔18〕赖特:“发达资本主义的阶级界限”,载《新左派评论》,1976年第98期。
标签:小资产阶级论文; 工人阶级论文; 西方马克思主义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结构论文; 政治文化论文; 社会管理论文; 社会阶级论文; 生产资料所有制论文; 社会关系论文; 经济论文; 资本论论文; 经济学论文; 政治社会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