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实践与经验—— 以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馆际互借论文,中国人民大学论文,为例论文,文献论文,图书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是弥补图书馆文献资源不足、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有效途径,是为了满足特定范围读者的科研或教学需要而开发的一种服务方式。为进一步推动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工作,更好地为读者提供文献传递服务,2004年我馆参加了“CALIS馆际互借/文献传递服务网”子项目。“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网”是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 (CALIS) “十五”建设子项目的其中之一,该文献传递网由众多成员馆组成,包括利用CALIS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应用软件提供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的图书馆(简称服务馆)和从服务馆获取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的图书馆(简称用户馆)。
做为服务馆,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发展,文献传递服务成效显著,已成为弥补馆藏资源不足、提高信息服务质量不可或缺的服务手段。
1 我馆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工作的现状
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展了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业务,随着用户的增加以及用户对文献需求的不断扩大,2002年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开始规范了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
服务工作,业务统一由咨询部承担,并设有专人负责。
1.1申请文献传递服务的读者情况
2006年3月和5月份CASHL优惠月期间我馆申请文献传递服务的读者身份统计情况如下:博士研究生24人,占51%;硕士研究生10人,占21%;本科生9人,占20%;教师4人,仅占8%。可以看出学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使用文献传递服务的比例最大,加在一起达到92%,而教师的比例偏低,仅占8%,这就说明学生是文献传递服务的需求主体。
1.2 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业务量,以及各年度业务量增长和满足率的统计分析
为便于分析,选用表1《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2003年-2006年5月15日馆际互借/文献传递业务量统计表》。
根据数据统计可以看出:2003年文献传递申请量为262篇,2004年的申请量为362篇,比2003年增长38%,2005年的申请量一下升到788篇,比2004年增长了118%,2006年截止到5月15日申请量也已达到507篇;文献传递申请量呈现较大幅度的增长,申请满足率也很高,2003年、2004年和2005年的满足率均达到86% 、90%和87%。显示了近几年我馆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业务正在迅速发展,文献传递申请量正在逐年递增,文献传递的需求呈上升趋势,说明文献传递服务以其方便、快捷的优势逐渐被广大读者认可、熟悉和利用。
1.3用户满意度的统计分析
为配合CALIS“十五”子项目“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网”的验收评估工作,工作人员在2006年5月通过E-mail和直接发放的方式,向100位读者发放CALIS管理中心提供的《用户调查表》【1】,调查表包括12项多项选择内容,共收到有效回复45份,占45%。
从读者需要的文献类型分析,期刊或会议论文占大部分,比例为51%,由于期刊或会议论文出版周期短,文献数量大,信息内容新颖而丰富,能够满足学生获取最新信息内容的需求,所以需求比例大;图书的需求量也比较高,比例达到31%,是读者需求的主要文献类型;学位论文理论性和系统性较强,内容专一,阐述详细,具有一定的独创性,因此也有一定的需求,比例为12%;专利文献所占比例最少,只有6%。
从读者索取文献的目的来看,其中有55%的读者是为了撰写论文,主要是学生在写论文开题报告和完成毕业论文时常常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文献需求量大;而只12%的读者是为了教学,反映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的比例偏低,说明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的普及面还不够广泛,还不能被绝大多数的读者尤其是教师使用。
从调查表统计数字看出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在我校读者的学习和教学科研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满足了大部分读者的需求,而且还降低了
读者个人购买书刊的费用,说明这项服务今后应该成为我馆为读者服务的主要手段之一。
2 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近几年我馆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工作的实践,发现我馆在此项业务中还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2.1 宣传力度不够
从表2可以看出,在“不使用服务的原因”这项调查中,“不知道这项服务”的比例为22%,“不明确服务的具体内容”的比例为36%,这两项合起来为58%,由此可以看出我校还有大部分读者不知道或不了解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这项工作,反映出我们对这项工作的宣传力度不够,在平时工作中还有待提高。
2.2 收费限制了部分读者使用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
目前的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是一种有偿服务,文献提供者对文献需求者要收取一定的费用,例如,通过北京大学图书馆申请一篇10页的期刊论文全文,通过国内获取的文献收费为12元,国外获取的收费为100元左右,经CALIS补贴50%后国内获取的费用还需6元,国外获取的还需50元左右。获取学位论文费用则会更高,如订购一篇国外学位论文需580元左右,经CALIS补贴后,还需290元,这些费用对没有经济来源的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高的。即便是有科研经费的读者仍然觉得难以承受,一部分读者便会考虑放弃申请。
2.3 对本馆已有馆藏文献的申请
读者在提交申请前没有对本馆资源进行检索,一是部分读者的检索能力有限;二是我馆目前还没有一个方便、快捷、统一的资源检索平台,给读者查询馆藏时带来不便;三是有些读者过分依赖图书馆工作人员,这样不仅加重了图书馆员的工作量,而且也造成了时间上的浪费。如在2006年3月CASHL服务优惠月期间,读者提交的申请共466篇,其中有264篇文献我馆已有收藏,实际向外馆申请的文献只有202篇。
2.4读者提交信息不准确
由于大部分读者不了解详细的和准确的文献信息对查找文献全文会起到重要的作用,所以他们在提交申请时文献信息会出现各式各样的错误,如只填写文献的期刊缩略名及其卷、期、页码范围,却不填写题名、作者等项,给查找文献全文造成困难。对于此类申请,图书馆员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来验证,以便查准文献信息,这样就延长了处理文献申请的时间,降低了文献传递服务的效率【3】。
2.5文献收藏信息不准确
目前,进行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所使用的机读联合目录主要是《CALIS联合目录数据库》、中科院的《中西日俄文期刊联合目录》、CASHL的《高校人文社科外文期刊目次数据库》、国家图书馆的馆藏目录等,这些目录包含了大多数高校图书馆及公共图书馆等馆的馆藏资源,内容比较全面,但这些目次数据库中有些文献馆藏信息不准确,比如在CASHL的《高校人文社科外文期刊目次数据库》中检索“Adva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er Services in Slovenia with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这篇文章时,检索结果是有收藏的,而且在文章名的右边还显示“文献传递”字样,可是当点击“文献传递”链接时,又显示“对不起,由于没有馆藏,所以不能提交馆际互借申请!”,而且这些目次数据库更新不及时,给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工作带来不便。
2.6版权和知识产权限制
由于受到出版物版权的限制,大部分文献收藏馆不能提供同一期期刊中的多篇文献,图书也只能传递1/3,读者在申请同一期期刊中的多篇文献或整本书时,就无法得到满足【2】;另外受知识产权保护的影响,每个图书馆都制订了自己的馆际互借政策,目前许多图书馆还没有把学位论文加入到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业务中,如我馆收藏的学位论文,只对本校读者开放,校外读者不能通过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获取,从而阻碍资源的合理利用,资源共享也会受到限制,所有这些都会限制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的快速发展。
3 对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工作的建议
3.1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工作人员业务能力
虽然上述的用户调查不能说明中国人民大学的读者使用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的全面情况,但也从侧面反映出我校还有一大部分读者对此项服务不了解。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多途径、多渠道进行宣传,如发放宣传单,利用图书馆主页公告栏和我馆咨询部主办的“信息服务快讯”进行经常性的宣传与介绍,定期举办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的专题讲座,在新生培训和文献检索课中进行专门介绍,通过学科联系人深入院系进行宣传等。
图书馆还要加强对负责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工作人员的培训,使工作人员能熟悉本馆及国内外资源的收藏情况,并能熟练运用各种系统以及软硬件设备。同时,工作人员还必须具有强烈的敬业精神,在工作中想读者所想,急读者所急,要经常与读者进行交流和沟通,在读者查找文献遇到困难时,主动介绍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的功能以及补贴政策,了解读者对图书馆资源乃至对专类文献的需求,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
3.2 增加文献传递补贴与合理分配补贴
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作为图书馆的一项主要服务内容,应该给予必要的经费补贴。目前我校图书馆的补贴政策是根据教师、研究生、本科生的不同身份给予不同的补贴额度,如2006年我馆在实行CALIS补贴的基础上,对本校教师申请期刊论文全部免费,并可免费获得会议、学位论文等原文文献3篇/学期;对本校博、硕士研究生可免费获得期刊论文10篇/学期,从补贴对象和补贴范围看受益面有些狭窄,这样虽然可以鼓励部分教师加大使用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但也限制了大多数学生使用的积极性。为改变这种局面,图书馆应该向学校争取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专项补贴经费,或者从图书馆经费中合理地划出一部分专门用于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补贴,增加补贴额度,并放宽补贴对象和补贴范围,特别是加大从国外获取外文原文文献的补贴力度。
3.3 建立快捷的统一的数据检索平台
图书馆必须重视馆藏资源尤其是数字资源的揭示与整合工作。对馆藏数字资源包括订购数据库、光盘数据库、自建数据库、试用数据库等进行揭示、整合,建立统一异构检索平台,并提供方便、快捷的检索方法,为读者提供一个高效率的检索系统。
目前国内有影响的机读联合目录主要有CALIS、CASHL、NSTL、上海文献情报中心等文献保障体系,还有国家图书馆和中科院系统的联合目录,但这些系统只是各自发挥着作用,并没有联网形成体系,读者需要文献时必须分别进入到各自的系统主页上查找,需要在各个图书馆不同的OPAC界面之间来回切换,给使用带来极大的不便,这对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申请的时效性和满足率都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必须建立一个科学、系统、层次分明、覆盖面广的全国的联合目录体系,为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提供必要的保障。
3.4 协调馆际利益,形成合理的收费机制【6】
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的宗旨是使各图书馆的馆藏资源互通有无,提高各馆文献资源的利用率。CALIS中心应站在“大图书馆”和资源共享的高度,本着互惠互利、平等合作的原则,规定各成员馆的权利和责任,制定统一的、各馆都比较满意的、而读者又易于接受的收费标准,建立符合国情的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的价格体系,避免不合理的收费现象,以促进资源共享和文献传递服务工作的健康发展【4】。
通过对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目前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现状的分析,虽然目前我馆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文献传递申请量增幅较大,满足率也很高,但是我们今后的工作还很艰巨,还需要加大力度,采取更为有效的方法对此项服务进行宣传;进一步加强与CALIS管理中心、其它全国中心、地区中心及各成员馆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扩大文献来源和范围;提高工作质量,缩短获取文献时间;加大经费投入等,使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能够真正的深入人心,能够行之有效地推广,以求最大限度地满足我校师生在教学科研中对原文文献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