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庄子《齐物论》“寓诸庸”思想论文

浅析庄子《齐物论》“寓诸庸”思想论文

浅析庄子《齐物论》“寓诸庸”思想

杨福秀 (贵州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550000)

摘要: 庄子认为物我、道言之间的差别对待,会把真理引向片面化,将统一之道分裂。只有忘掉是非之辩,忘掉物我之别,才能达到无差别的精神自由之境。因此,庄子提出“为是不用而寓诸庸”,目的在于超越“分”的形态,达到“通”的视域,并“以道观物,以心观道”,由此把握世界的真实形态。所以,“寓诸庸”是以“道”为内容的实践智慧,是道的“自用”、“不用之用”,即道的存在形态。由此,通过对“寓诸庸”的解读,以期寻找到关于《齐物论》一些新的有意义的启发。

关键词: 庄子;寓诸庸;莫若以明;道

一、庸之释义

“寓诸庸”在《齐物论》中出现两次:

黍子对土壤和茬口要求不严,除严重盐碱地及低洼易涝地以外均可种植。在粘性土壤种黍子,由于土壤结构紧密,扎根困难,加之黍粒小,内含营养物质少,造成缺苗或死苗现象,但这种土壤保水保肥力强,对黍子后期生长有利。沙性土壤结构疏松,土温上升快,利于黍苗顶土,较适宜黍子生长,但后期易脱肥旱哀,要加强肥料供应。

(一)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1(二)为是不用而寓诸庸,此之谓“以明”。2

审计人员具有独立于被审计单位的地位、身份和利益,能够从客观实际出发,秉持公正态度执行审计程序,发表审计意见。

郭象可谓较早对“寓诸庸”作出解释之人。对于(一)其解为“夫达者,无滞于一方,故忽然自忘而寄当于自用。自用者,莫不条畅而自得也。”对于(二)其解为“夫圣人,无我者也。故滑疑之耀,则图而域之,恢诡谲怪,则通为一之。使群异各安其所安,众人不失其所是,则己不用于物,而万物自用用矣……寄之自用,则用虽万殊,历然自明。”3

成玄英对此进一步解释为“唯当达道之夫,凝神玄鉴,故能去彼二偏,通而为一。为是义故,成功不处,用而忘用,寄用群才也。”又“忘怀大顺于万物,为是寄(于)﹝用﹞于群才。而此运心,可谓圣明真知也。”4由此看来,二人都将“寓诸庸”解释为“自用”、“用而忘用”。结合道家的思想,这个解释比较贴近庄子原意。

至清代,郭庆藩沿袭郭象和成玄英二人之见解,认为“寓诸庸”即“自用”。清末学者王先谦对于(一)处的解释为:“唯达道者能一视之,为是不用己见而寓诸寻常之理。”5所谓“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适得而几矣。”他解释为:“无用而有用者,以能观其通。观其通则自得,适然自得,则几于道矣,任天之谓也。”6对于(二)的解释为“圣人必谋去之,为其有害大道也。为是不用己智,而寓诸寻常之理,此之谓以本然之明照之。”7在这儿,他把“寓诸庸”解释为“无用之用”。

然而,“寓诸庸”除了作“无用之用”诠释外,一些学者也做“功用”而言。徐复观先生说:“庄子不从物的分、成、毁的分别变化中来看物,而只从物之‘用’这一方面来看物,则物各有其用,亦即各得其性,而各物一律归于平等,这便谓之‘寓诸庸’。”8《庄子·秋水篇》有言:“以功观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则万物莫不有。因其所无而无之,则万物莫不无。知东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无,则功分定矣。”9从事物的功用来看,顺着万物有用的一面来体现其有用,反之亦然。事物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其功用以此而确定。可见,《秋水篇》之所谓“功”,乃《齐物论》之所谓“庸”,则“以功用观之”,即“寓诸庸”。“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就是在不用中寄寓了用。那么,怎样在不用中寄寓了用呢?“自用”、“无用而用”的结果及境界又是什么?

二、因是:“庸”之用

“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关键要理解“是”和“庸”。从本体论角度来看,“是”乃万事万物一致性的根源,是抽象的存在,即老子所说的“道”。而“庸”是千变万化的具体事物、具体观点和具体立场。没有了“是”就不存在形形色色千变万化的“庸”,没有了“庸”,“是”也就是被架空了的空壳。如何于形形色色的具体事物体现“是”,就要“知通为一”。

达者知通为一

(五)自我测评。每位组员根据自己对学习任务的所承担的内容、完成情况进行自评,然后写上书面总结上传到网络平台中。

“此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何谓‘朝三’?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10

可以看出,“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在总和上并无差别,但众狙却因迷惑于颠倒的现象而妄用喜怒。狙公的高明就在于顺应了猴子的心思,这便是“已而不知其然”,即“因是”。“圣人”以“道”观之,“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皆“通为一”,二者本质无差别,只是在用法上不一样。但对“众狙”而言,把原来的“朝三暮四”改为“朝四暮三”,其结果截然相反。众狙虽执意加以区分,但实际结果却并无差别;而圣人不执著于名实,在不用中自用。可见,“道”体现在各种行为过程中,即是“寓诸庸”之用。

从形而上的“道”的层面来看,“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道通为一”,故而“为是不用”,因为一旦“用”,即是“有为”,这样就产生了分别心和偏执,达不到“劳神明为一”的态度。诚然,“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凡事顺其自然,是非对错不再重要,找到身在事中却置身事外的感觉,就不会容易受喜怒哀乐的困扰了。而庄子不从物的分、成、毁的分别变化中来看物,而是从物之“庸”来看物,则物各有其用,亦即各得其性,而各物一律归于平等,这便谓之“寓诸庸”。从存在形态看,“道行之而成”,即是“道”是通过实践活动而逐渐显现。就此而言,“唯达者”,只有真正得了道,通道的人,才“知通为一”。所以得了道的人,“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在不用中寄寓了用,无用之用是为大用。

盛者知成与亏

在追求道体最初来源时,各家思想的偏见越来越多。庄子于此而言:“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道为什么会亏?庄子认为诸子百家的争鸣都是有成有亏的。各家把大道割裂,抓住一小部份,认为自己才是真理,却使得“道术有裂”。道本身原是全面的、整体的,但个人的一偏之见会使道被片面化,这样就会离形上之道越来越远。庄子以鼓琴为例,对以上观点作了进一步的说明:

(2)分析近几年来选煤厂介耗高的主要原因是,介质易打团,回收系统设备老化严重,脱介弧形筛入料不均匀,物料在脱介筛上停留时间短,脱介效果差。主要采取如下措施:① 将磁铁矿粉预搅拌润湿后再添加,以避免介质成团;② 在重介质旋流器分选后各产品溜槽上增加固定脱介筛,提高预脱介能力,减轻固定弧形筛负荷;③ 更新四台老化磁选机,同时增设喷水装置,保证介质有效回收;④ 改进固定弧形筛入料方式,保证脱介弧形筛入料均匀;⑤ 对脱介筛分段增设挡水台,延缓物料在筛面的停留时间,强化脱介;⑥ 加强各介质回收设备的巡查管理。

“有成与亏,故昭氏之鼓琴也; 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昭文之鼓琴也,师旷之枝策也,惠子之据梧也,三子之知几乎,皆其盛者也……是故滑疑之耀,圣人之所图也。为是不用而寓诸庸,此之谓以明。”11

庄子用“狙公赋芧”的故事来阐述朝三暮四与朝四暮三之区别,旨在消除这种各执一端的执着态度,而达于神明为一。引文曰:

诚然,琴之音调错落有致,鼓琴就是有所为,有所为就有成亏。只有“无为”,才能把握成与亏的关系,让其彼此相通。庄子再次提到“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其目的就是要超越是非彼此,以致达于齐物。而“以明”既是达于“齐物”的方法,也是“寓诸庸”的结果。庄子认为,“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12,这是达不到逍遥的境界的。只有“莫若以明”,呈现本然天理,万物才能齐一。从本体论角度来看,“以明”就是要求人们做到“以道观物”,看到事物本源。从认识论而言,不执着对错,无所谓是非,达到逍遥无为的境界。那么何为“以明”?庄子曰“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13又曰:“为是不用而寓诸庸, 此之谓以明。”14对“以明”之解释,陈鼓应综合前人观点, 认为“莫若以明”就是用清静之心去观照。总括而言就是从心里下工夫,以达到去障去蔽的作用。

总括而言, 庄子主张消除万物之差别,进而达到对事物全面的把握。但成见往往来自于以自我为中心的主观感觉,对众狙而言,执着于三与四之外在区别;而对于人类而言,会迷失在彼此争斗,是非成见的矛盾之中。人之真正解放乃在于以开放的胸怀包容万物,消除一切成见;以明净之心看待成亏,达到“以明”之境地;以形上之道观形下之器,与物并生,与道同存。而“为是不用而寓诸庸”正是要超越物我是非之分,打破人们沉重的心理枷锁,进而逍遥自游。

三、 齐物:“庸”之道

面对是非争辩,庄子提出了“以明”的认识方法,即用清静之心去面对是非,从而达到道之境地。万物的根本在哪里,庄子认为“以道观物”就是其根本所在。庄子云:“道无所不在。在蝼蚁、在稊稗、在瓦甓、在屎溺。”15王弼曰:“行道于江海者,不令而自均,不求而自得,故曰‘犹川谷之于江海也。’”16道本来就存在于万物之中,是万物之根本,比天地的生成更久远。道虽是玄妙的,但妙而能通;是虚寂的,但寂而能化,在这种意义上,“道”是具有本体性质的,是“寓诸庸”显现的境地。

庄子认为一切事物,如生死、是非、物我等等,没有什么本质的差别。具体展开为四个次第:(一)齐彼是。“彼出于是,是亦因彼。”17庄子认为,以我观物,则万物都是“彼”;以物自观,则万物皆为“此”。彼、此二者都因对方而产生。(二)齐是非。“因是因非,因非因是。”18与“彼是”一样,“是非”也是各以对方的存在而存在,当出现“是”的时候,“非”也就开始了。二者互相依存,对立而统一。(三)齐物我。“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19在庄子看来,道是一切关系的主宰,从道的高度来看,天地万物都是一样的。(四)齐生死。“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从道的角度观之,死就是生,生就是死,生与死在本质上没有实质区别。

庄子提出齐物之说,就是要打破“道术为天下裂”的人间世,而回到统一的世界。从形而上道体上讲,没有成败是非善恶。就人的存在而言,“我”如果转换视域去观“物”,与“物”泯然一体,才能走向“道”。可见,面对是非彼此的区分,需消解其界限,就要以心体道。事实上,从形而下的视域来看,世界是分化和有差异的,但如果从形而上“道”的角度考察,“道通为一”,看到的是统一的世界形态。庄子并非否定差异,而是不能只看到经验界的差异,而应从“道”的视域来看,“以道观物”,消除和解构事物之间的差异性。显然,在庄子看来,存在的真实形态需要通过“以道观之”加以把握。 这也正是“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的结果及境界。达到智慧之境的人,将“以物观之”“以人观之”提升到“以道观之”的层面。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达到“道通为一”的境界。

综上,“达者知通为一”、“盛者知成与亏”,可见“达者”和“盛者”是真正自在而智慧之人,正所谓“大道无言,圣人无功”。见解也好,高明也罢,要以“不用为用”,即无为。所以“寓诸庸”就是我们就该以平常心、平常事做平常人。

2.方勇译注.《庄子·齐物论》.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29页.

1.方勇译注.《庄子·齐物论》.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26页.

⑯㊱OECD,Competitive Neutrality:A Compendium of OECD Recommendations,Guidelines and Best Practices,OECD Publishing,2012,pp.5 ~9,pp.15 ~69.

注释:

3.[晋]郭象注,[唐]成玄英疏,曹础基等点校:《庄子注疏》,中华书局, 2011年版,第39~42 页.

4.[晋]郭象注,[唐]成玄英疏,曹础基等点校:《庄子注疏》,中华书局, 2011 年第1版,第39~43页.

5.[清]王先谦,刘武撰等点校:《<庄子集解><庄子集解内篇补正>》,中华书局,2012年第2版,第27页.

在技术更新的新形势下,数字地形测图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地形测图,在城市测量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数字地形测图的分析,明确其是在传统的地形测图的基础上,利用先进的全球定位系统等技术,实现对地形测图技术的更新。从某种角度而言,将数字地形测图应用到城市测量中,能够使城市各区域的地形地貌有效地展现出来,为日后城市的科学规划,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此,本文在研究中通过对数字地形测图的综合分析,重点阐述了其在城市测量中的应用。

6.[清]王先谦,刘武撰等点校:《<庄子集解><庄子集解内篇补正>》,中华书局,2012年第2版,第27页.

仪器使用调谐液调整仪器各项指针,使仪器灵敏度(cps)、相对标准偏差(RSD,%)、氧化物产率(%)、双电荷产率(%)、峰形以及分辨率等各项指针达到更高精确值,选出最佳仪器工作条件,见表1。

7.[清]王先谦,刘武撰等点校:《<庄子集解><庄子集解内篇补正>》,中华书局,2012年第2版,第 30页.

8.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商务印书馆,1985年.

11.方勇译注,《庄子·齐物论》.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29页.

(2)由题意可知当x∈[0,+∞),f(x)≤ax+b,即x∈[0,+∞),f(x)-ax≤b成立,所以当0≤x<1时,可得(1-a)x+2<b恒成立,即当0<a<1时,(1-a)x+2无最大值,所以a≥1,此时(1-a)x+2的最大值为2,所以b≥2,当x≥1时,可得(3-a)x+2<b,所以当a≥3时,(3-a)x+2的最大值为2,所以b≥2。

10.方勇译注,《庄子·齐物论》.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26-27页.

9.方勇译注,《庄子·秋水》.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261页.

1.4.1 输精用具预温。在输精前把采精用的集精杯、输精用胶头滴管或微量移液器吸头放到干燥箱中,38℃预热20分钟。

12.方勇译注,《庄子·齐物论》.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21页.

13.方勇译注,《庄子·齐物论》.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24页.

14.方勇译注,《庄子·齐物论》.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29页.

地下水水量修复可以通过人工回灌补给地下水方式得以部分解决。受水区地下水补给水源有雨洪资源、再生水和南水北调来水。受水区沿太行山前平原洪积扇区,是地下水人工补给和调蓄十分有利的空间条件。受水区内由于地下水超采,许多含水层疏干,形成了无数大大小小的地下水降落漏斗,这也为地下水储存和调蓄提供了空间(地下水库)。建设地下水库,不但可增辟可利用的水资源,调控地下水水位,而且可以腾出地下库容,增大降雨入渗,减少降雨径流流失,减少潜水蒸发,调节地表水、引黄引江水、土壤水和地下水,控制土壤返盐,防止渍涝灾害,改良盐碱地等。

15.方勇译注,《庄子·齐物论》.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369页.

16.高明撰,《帛书老子校注》,中华书局,1996年第1版,第401~402页.

17.方勇译注.《庄子·齐物论》.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24页.

18.方勇译注,《庄子·齐物论》.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24页.

19.方勇译注,《庄子·齐物论》.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23页.

参考文献:

[1]方勇译注.庄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5.

[2][晋]郭象注,[唐]成玄英疏.曹础基等点校.庄子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2011.

[3][宋]林希逸著,周啓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

[4][清]王先谦,刘武撰,沈啸寰点校.《<庄子集解><庄子集解内篇补正>》[M].北京:中华书局,2012.

[5]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

[6]傅佩荣.解读庄子 [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作者简介:

杨福秀(1994- ),女,贵州省黔东南州人,贵州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2018级哲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逻辑学,作者单位:贵州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根据《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相关规定,题词和招牌的手书字可以使用繁体字和异体字,经国务院广播电视部门或省级广播电视部门批准的播音用语可以使用方言[12]。可见,国家推行规范汉字和普通话,不是要废除繁体字和异体字,也不是要消灭方言,而是要把它们的使用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有的省市在制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具体实施办法时,提出了这样的实施细则:在公共场所使用繁体字、异体字的手书招牌,应当在明显的位置配放使用规范汉字的招牌[13];用名人名家的题字做招牌必须有落款和印章[14]。这一要求既方便人们辨认招牌的内容,符合汉字规范的需要,又不损害招牌、广告设计的多样性,可谓一举多得。

标签:;  ;  ;  ;  ;  

浅析庄子《齐物论》“寓诸庸”思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