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WTO对我国粮食外贸影响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粮食论文,外贸论文,我国论文,WTO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自1986年申请重返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以来,为复关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进行了长达10余年的努力。显然,中国加入WTO只是个时间问题。因此,深入研究加入WTO后我国粮食对外贸易,明确机遇和挑战的双重影响,对促进我国粮食生产的发展,正确引导国内粮食消费,建立合理的粮食储备,提高农民收入,保障粮食安全,平衡外汇收支将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加入WTO与我国粮食对外贸易
1993年12月15日,历时7年多的“乌拉圭回合”谈判的成功为中国在国际范围内发挥比较优势,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利用国内外两个资源、两种资金、两个市场提供了有利条件。“乌拉圭回合”谈判的成功同样对我国的粮食生产及其对外贸易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消极影响
加入WTO以后,我国必须承担减让关税、开放国内市场等义务。开放国内市场虽然带来了资源重新配置的比较效益,但同时,也对我国粮食贸易带来不利影响。
1.加剧我国国内粮食市场波动,对粮食管理体制和流通体制产生巨大冲击。加入WTO后国内粮食市场必然要和国际市场对接,这样国际粮食市场价格波动就要传递到国内,使国内粮食市场波动频率和波动幅度加大,增加了国家宏观调控的难度,给粮食的管理体制和流通体制带来冲击;另一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综合生产能力不高,这样,缔约国一些成本低、质量高的农产品大量涌入,挤占国内部分农产品市场,使我们对国际市场依赖性进一步增强,加速了国际市场波动对国内市场的影响,使国内的供求平衡遭到破坏。
2.出口减少。加入WTO后,由于关税减让及削减非关税贸易壁垒,这将对我国粮食出口产生影响。由于我国劳动生产率低于发达国家,使我国粮食在国际市场上不具备与发达国家粮食的竞争能力。同时,实行汇率并轨后,我国粮食市场国内价格已经甚至高于国际市场的价格,降低了我国粮食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减少了粮食出口数量,这样对我国农业生产的长期稳定发展和农产品市场的稳定都十分不利。
3.增加国家负担。据美国农业部估计,“乌拉圭回合”谈判成功,小麦价格可能上涨35%左右,这势必使我国的粮食进口成本提高,对维持国内粮食供求平衡和外汇平衡产生不利影响。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农业补贴少,使粮食成本持续上涨,并将超过国际价格水平。因此,为稳定国内粮食生产,抵御外来冲击的消极影响,国家将不得不拿出巨额资金支持农业生产,保持农民利益。
4.可能使贸易领域的摩擦增加。加入WTO后,面对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和市场准入带来的冲击,我国必然采取逐步开放市场和适度对贸易实行保护措施,以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协调地发展,然而这些措施与关贸总协定的贸易自由化精神相抵触,而且容易遭到具有生产优势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指责和报复,导致我国与其它国家粮食贸易发生摩擦,影响贸易的正常进行。
5.将对我国粮食生产和粮食加工业带来冲击。随着我国逐步向世界打开粮食市场,国际市场一些成本低、数量多、质量有相对优势的粮食品种必然会进入我国市场,与我国同类品种的粮食形成激烈的竞争,从而影响到粮食生产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另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虽然相继建立了一批粮食深加工企业,但由于技术设备陈旧,生产工艺落后,产品质量不高,企业规模较小,引进设备的消化吸收能力较差,经营管理和营销方式不灵活等原因,国内市场国产食品无力与“洋食品”竞争的局面将更加严重。
(二)积极影响
1.有利于建立比较稳定的粮食贸易新秩序。随着“乌拉圭回合”谈判的成功,各国农产品贸易或多或少地要实现自由化,这就迫使我国的粮食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成为世界粮食市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就客观上要求我们消除部门和地方保护主义,有利于加速我国市场机制的形成和发展,包括建立比较稳定的粮食贸易新秩序。
2.改善我国粮食贸易环境,为我国粮食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方便条件。一是我国可以享受40多年来《关贸总协定》各缔约国在开放贸易尤其是降低关税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对我国粮食进入国际市场是非常有利的。二是如果我国以发展中国家地位加入WTO,我国可以取得无条件最惠国待遇,减少其他国家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非关税限制等不公平待遇,增加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3.有利于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扩大我国粮食出口贸易的地理分布。一方面我国可以按照缔约国之间的约束关税进入国际市场。另一方面还可以借助关贸总协定的多边贸易体制,参与有关国际贸易规则制定,为我国粮食拓展国际市场提供保障,改变我国粮食贸易过于集中的单一局面,使我国具有优势的产品在国际市场占更大的市场份额,占领更多市场。
4.有利于促进我国调整农业结构,发展优质高效农业,提高出口竞争能力。为了适应国际市场的需要,打入并占领国际市场,必须按市场要求和国际质量标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品种结构、产品质量和档次,必将使我国农业结构得到优化,从而进一步适应国内和国际市场,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同时,还能够从国外引进优良品种,改善农作物品种。
5.有利于加快我国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完善我国粮食价格机制。我国粮食市场必然与国际市场相对接,粮食价格将由供求规律决定,摆脱了国家进行定价的影响,使粮食的购、销、贮、运在市场价格规律下运作。因此,国家必须对粮食的管理和流通机制进行改革,构建与世界粮食市场价格接轨的市场竞争型价格机制,建立调节自如的粮食流通体制,并推动我国粮食价格改革的合理化、国际化。
6.有利于我国粮食进出口数量的增加。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社会对粮食需求量越来越大,我国进一步增加粮食的进口很有可能。随着世界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进程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我们不仅可以很容易地从国际市场进口所需的粮食,同时随着我国的粮食出口冲破以往以亚洲为主的地域限制,我国粮食出口的市场前景广阔,一些在国际市场上价格较高的品种的出口量将有较大增长。
二、我国粮食外贸的发展前景
纵观几十年来我国粮食对外贸易的发展,其基本特征可归结为:
(一)明显的波动。这种波动表现在:(1)从整体看,粮食对外贸易经历了净进口和净出口相互交替的五个阶段;(2)各种品种粮食进出口量波动程度的差异性较大;(3)波动程度出口明显小于进口;(4)粮食外贸经历了从50年代的小进大出到90年代大进大出的过程。
(二)显著相关性。我国的粮食对外贸易与国内粮食的丰歉程度、人口增长幅度及规模、居民收入水平及各时期不同的经济政策有密切的关系。
(三)进出口品种结构的稳定性。在进口的粮食品种中,以小麦为最多,绝大部分年份进口粮食中小麦占80%以上,出口以豆类为最多。
到本世纪末,我国粮食对外贸易的这些基本特征将继续存在,我国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国际市场来保持国内粮食的供求平衡(包括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这种估计基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到本世纪末,我国人口将进一步增加。因此,即使按照国家农业发展规划,在本世纪末使粮食产量达到5亿吨的水平,按目前的人均消费400公斤粮食计算,至少还有2000万吨的缺口需国际市场补充。预计到2030年全国人口将达16亿,届时缺口会更大。
第二,到本世纪末,我国人均收入水平将会有更大提高,这一趋势是不可逆转的。收入水平的提高不仅将导致更高的人均社会粮食消费量,而且会对粮食消费的品种、结构和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当这种要求在国内粮食市场难以得到满足时,就会在国际粮食市场上去寻找,从而提高对国际粮食市场的依赖性。
第三,限制粮食生产的因素很多,因而粮食产量的突破性增长可能性很小。近几年来,由于耕地减少过快,农业基础设施滞后,农业科技特别是动植物优良高产品种近几年没有大的突破及防灾抗灾能力减弱等原因,导致了粮食增产幅度缓慢,这种情形估计在短短几年内很难得到根本的改变。
三、发展我国粮食外贸的对策建议
我们只有根据国际市场的粮食形势,加快国内粮食生产、粮食价格体系、粮食贸易体制、食品工业发展的改革,才能促进我国粮食国际贸易的发展。为迎接加入WTO,我们所要做的工作有:
1.改革现行粮食流通体制。我国长期以来是农业部门管生产,商业部门搞流通,外贸部门管进出口,这种相互割裂的格局虽然在改革开放以来有所变化,但仍未从根本上加以改变,导致的后果是管理生产的不了解流通,搞内贸的不了解外贸,搞外贸的又不了解生产和内贸情况,粮食出口的品种结构和数量受到很大的限制。同时,由于受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造成国内粮食市场分割,未能形成国内统一的粮食大市场。因此,改革的目标是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内粮食大市场,逐步与国际市场接轨,完成我国粮食流通体制的根本变革。同时,改革我国农产品外贸体制,组建农产品贸易集团,以充分利用企业的竞争机制和减少进口中间环节和费用,来降低进口产品价格,同时企业通过积极主动参与国际化经营,增强引进技术的积极性,扩大我国农产品出口门路。
2.建立合理的粮食进出口战略,利用国际市场,实行粮食资源的最优配置。解决中国粮食问题必须立足于国内,必须把发展本国的农业生产放在首位,增加农业投入,发挥科技潜力,提高单产,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激发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在依靠本国农业资源基本满足国内粮食需求的前提下,还要利用国际市场,实现粮食资源的最优配置。正确处理好粮食进口战略,即以经济效益为主,通过品种调换,利用本国粮食的比较利益,进行粮食进出口贸易。
3.加强对我国粮食的适度保护。具体包括:(1)利用关贸总协定规定中的“豁免”制定差别关税原则,为我国粮食贸易提供外部保护;(2)制定粮食内部保护政策。如果农民出现破产或收入下降时,我国有权实施相应的措施,降低成本,提高粮食的质量,以达到提高国际竞争力的目标;(3)充分利用例外条款,在一定时期限制某种粮食的进口;(4)充分利用进出口动植物检疫、卫生、质量标准,保护国内粮食市场。
4.实施“高产、优质、高效”的粮食发展政策,促进粮食生产的发展。关贸总协定一般限制出口补贴,但并不反对增加对国内农业的投入。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兴修水利,改造低产田,发展粮食科技,改良粮食品种等措施,增加对粮食生产的投入,降低粮食生产的成本,提高农民收入,发展粮食生产。
5.正确处理好粮食进出口贸易中补贴与反补贴、倾销与反倾销关系,并根据关贸总协定的精神,尽快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对外贸易法》、《反倾销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完善我国外贸立法体系,做到有法可依。同时尽快培养一些既懂外贸专业知识,又熟悉关贸总协定的高级人才,以便更好地推动我国粮食贸易的发展。
6.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缓解运输矛盾。困扰我国粮食进出口贸易的一个长期未能解决的问题是运输,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受港口吞吐能力的限制,我国出口产品不能及时装卸;另一方面,我国铁路的运输能力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解决港口和铁路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当前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粮食进出口的重要物质保障。
7.建立和健全国内粮食储备制度。除了建立完备的国家和地方粮食储备体系外,应该鼓励和指导粮农在丰收时做好粮食的储备,以缓和由于粮食产量波动而引起的国内粮食供需的矛盾,保持国内粮食供需的长期稳定,促进农业结构的调整和粮食出口的稳步发展。
8.继续控制人口增长,大力开发食物资源。人口的过快增长将导致国内粮食短缺,增加粮食进口,这对保持我国外汇平衡将产生不利影响,只有进一步控制人口增长,缩小国内粮食供需缺口,才能减少进口,增加出口。同时,应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山坡、草地、水面滩涂资源,发展放牧、水产养殖和木本粮食作物生产,开发丰富的食物资源,以减轻人口增长对粮食消费需求的压力。
9.大力发展粮食深加工工业,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积极开发高附加值的粮食加工产品,注重产品的营养、精度和包装,以立足于国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