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政治课教学中生活素材的人文化处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的人论文,政治课论文,素材论文,文化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生活素材是基本的教学资源,也是学习者沟通理论世界与生活世界,进而感受思想政治理论的生活价值、提高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基本载体。在教学过程中,对生活素材如何进行人文化处理,让政治课在回归生活的同时凸显人文价值,仍是一个有待探究的问题。
一、以课堂的视角审视生活素材
以课堂的视角审视生活素材,我们不难得出以下一些结论。
生活是包罗万象、丰富多彩的。常规的生活素材包含了师生经验生活的所有内涵,包括了日常生活经验和制度生活经验中所有可以为课堂教学服务的内容。
生活素材具有贴近学生、情境生动、内涵丰富等特点。运用生活素材进行教学易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有助于达成教学目标。
生活素材也易存在有违课堂人本意义的特质。一是易零碎而缺乏整合。生活素材来自原生态生活,而生活过程是按时间维度线性展开的,生活的内容是呈平面发散的,因此撇开设计因素的生活素材往往比较零碎,特别是在课堂这一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很难用有限的文字或媒体手段完美地描绘生活本身。二是易复杂而缺乏提炼。哈贝马斯把生活世界比喻为“灌木丛”,它的各个枝节缠绕在一起,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整体。生活素材的复杂性,使其包含的信息庞杂无序,未经有效处理而直接引用的生活素材往往会夹带大量的无效信息,会干扰教学的正常进行。三是易直白而缺乏关怀。胡塞尔把“生活世界”称为“原则上可直观到的事物的总体”,因为生活素材会把人性的各种层面,包括低贱或高尚、阴暗或光明,以及人世间的世态炎凉、勾心斗角等场景,统统展示在人们面前,但这些并非完全是我们政治课教学所需要的。
另外,从课堂操作层面看,一些无视学生尊严、束缚学生个性、不利于学生学习的非人本现象仍在无意识地一幕幕上演,因而对生活素材的人文化处理,不仅是生活素材本身的内在要求,也是课堂教学改革的现实需要。
二、以人文为基点定位生活素材
对生活素材的人文化处理,是指运用人文主义教育观对生活素材进行筛选、整合、改编和提炼,以赋予生活素材更丰富的人文内涵,充分发挥生活素材固有的优势,优化生活素材在课堂教学中的功能的过程。
当代人文主义教育重点提倡如下一些伦理价值:理解与和平、人的尊严、自由与责任、敬重自然、文化融汇与冲突等。因此,其所倡导的人文教育强调把人类积累的智慧精神、心性精粹与阅历经验传授给下一代,使后人能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净化灵魂,理解人生的意义与目的,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
基于以上定位,笔者认为,生活素材的人文化处理应具有以下一些独特的指导思想。
1.要以“人”为目的
即素材的处理应以人的心性完善为最高目标,体现的主要是以个人发展需要为标准的教育价值观,既要满足人本身的发展需要,又要与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和政治课所倡导的国家意志相吻合,而且在对受教育者的人文精神培养中体现政治课堂本身应有的人文关怀。
2.要以“文”为手段
即在人文化思想指导下对生活素材进行有效处理,通过“文”的修饰和引导,消弭原生态生活素材本身有违人本意义的一些特性,把理解和沟通、人的尊严、多元文化、自然及社会都和谐地融汇到课堂教学中,让政治课少一点说教,多一份欣赏,提升师生的人文修养水平,促进师生心智的和谐、健康发展。
为此,我们在进行生活素材人文化处理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一要突出学生主体。以“人”为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就是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这既是高中新课程所倡导的核心理念,也体现了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本质。要坚持以“人”为目的,关键在于让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获得学习的满足。二要突出学生发展。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学生的发展应是全面、和谐的发展。落实到思想政治课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得到素质的全面发展,既懂政治理论,又能品鉴多彩文化,促进学生自身的社会化进程。三是突出人文导向。要以“文”为手段,通过教师的处理赋予生活素材中非人文的成分以人文意义,突出素材的人文加工和操作的人性关怀,让学生在人文的浸润中获得滋养。四是突出教学需要。生活素材的处理,归根结底是为教学服务的,新课程实施建议要求我们“努力把基本观点、原理融入生活题材之中;结合应用性常识,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全面落实课程目标”。因此,无论生活素材价值几何,教学之本不能丢。
三、以“五化”为手段处理生活素材
生活素材纷繁复杂,其内容和特质各不相同,因此处理的手法也不尽相同。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了生活素材“五化”处理的有效方法。
1.虚化——模糊指向,体现关怀
生活素材直白写实,不加掩饰地把事件的本来面目、人物的内心世界一一呈现的特性,有助于教学展开的同时,也容易给当事人和教学本身带来一定负面影响。请看实例。
课堂场景:教师布置学生做测试消费观类型的书面问卷……
现场统计:通过学生举手统计出各档次的人数。10~ 16分:无;17~24分:5人;25~34分:48人;35~40分:2人。
媒体呈现:10~16分:挥霍型;17~24分:情绪型;25~ 34分:理智型;35~40分:守财奴型。
师:“我们班有两名同学非常节约,像守财奴。你们看这测试准不准啊?”
生(小声回答):“准!”
师:“看来这个测试还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
要纠正以上不当的做法,生活素材的虚化不失为良策之一。虚化有两层含义,一是虚化事件主体,即通过教师的妥善处理和铺垫,虚化素材的具体指向。二是虚化事件细节,即教师在不影响生活素材原意的同时,有意识地隐藏一些细节内容,以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笔者在观摩本市研讨课——“从青少年肥胖看因果联系”中遇到了虚化的范例。在探讨青少年肥胖的原因时,学生现身说法引起了同学的极大兴趣,对话过程中笑声不断……但教师并未追问一些细节性问题,再加上课前的有效沟通,被问学生落落大方,配合教师很好地演绎了这一敏感话题,虚化生活素材收到了良好效果。
生活素材的虚化处理要注意控制程度,应以当事人所能承受的身心压力为限,并辅之以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既保持了素材的生活原味,又不伤害学生的尊严,以避免因虚化过度导致生活素材内容的失真和意境的缺失。
2.净化——结合导向,去莠存良
生活素材庞杂多样,难免良莠不齐,这就需要教师运用智慧的双眼去选择,用恰当的方法去处理,以达到去莠存良、明确导向的效果。
例如,某教师在讲授如何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这一知识点时,引用了当前社会生活中一则有关宏观调控的热点素材来说明当今地方与中央存在利益博弈的问题。
“房地产涨价最大赢家看似是开发商,其实是地方政府,因为房地产涨价直接带动土地升值,从农民手中一两万元圈来的土地可以卖到一两百万,甚至利润率高达百分之一万!所以地方政府成了房地产业的积极推动者,土地收益高效、便捷,无本万利,远比发展工业要来得‘绿色’和‘和谐’,更不要说出力不讨好的农业了。
“看到这样的机会,地方官员就像饥肠辘辘的豺狼看到了肥肥嫩嫩的羔羊,眼睛放着绿光,不顾一切地扑上去。他们知道羔羊不会常有,这次不吃下次就没了,这是他们多年来处理地方与中央关系的经验……”
这则素材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社会现实,不可谓不生动,也具有一定说服力,但字里行间包含了一种主观情绪,如果将它运用于课堂教学,可能会误导学生对地方政府做出不当判断,进而使价值导向产生异化。
对生活素材的净化,主要是针对一些政论性素材和反面生活素材,依据思想政治课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结合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特点,通过筛除不良信息,达到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的效果。
要有效地净化生活素材,关键之一是教师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能有效地甄别信息的良莠,善于通过删、改、补等手法对生活素材进行专业加工,以达到理想的教学预设境界。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们首先要站稳立场,从一个政治教师的角度审视生活中的人和事,切忌以个人的喜好与利害为评价标准。其次要以客观、理性的语言表述具有一定政治意义的内容,切忌带着主观情绪滥用倾向性语言,如上述材料中“远比发展工业要来得‘绿色’和‘和谐’”以及“地方官员就像饥肠辘辘的豺狼看到了肥肥嫩嫩的羔羊,眼睛放着绿光,不顾一切地扑上去”的描述就明显属于带有主观情绪的过激语言。
3.简化——去粗取精,化繁为简
生活素材往往包含了许多非教学所需的信息,其中一些信息甚至会对教学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去粗取精、化繁为简是教师处理生活素材的必经程序,也是提升课堂人文关怀的有效途径。
例如,某教师在上“企业经营者素质”一课时,为了导出课题,设计了“企业怎样才能生产出具有竞争力的世界一流轿车”这一较为宏观的问题。为了给问题作铺垫,教师呈现了“劳斯莱斯、宾利、法拉利、奔驰、宝马、丰田”等十几幅国际著名品牌汽车及其商标的图片,并通过汽车品质的介绍和组织学生竞猜,向学生提供了一次汽车文化大餐。不可否认,该问题的设计贴近现实,体现了课堂的人文导向,但过程的冗长和内容的繁复有悖于课堂的人本内涵。这里就涉及对生活素材的简化问题。在上例中,教师如能使宏观把握和微观细节有机结合,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灵活处理,先大致呈现一下汽车世界的缤纷多样,然后选取一家企业重点介绍,再辅之以一个成功经营的片段,就可以为解决“怎样才能生产出具有竞争力的世界一流轿车”这一问题做出良好的铺垫了,也使课堂流程更清晰,操作环节更简洁。
4.柔化——以情增感,柔化过程
某些生活素材如纯粹用白描手法叙述,往往会显得平淡无味,效果不佳。这就需要教师从人文视角进行柔化处理,通过语言的提炼、情感的渗透和人文的铺垫,实现生活素材的再创造。
例如有这样一则素材:在贵州某风景区,一辆正在运行的缆车突然坠落。在缆车急速下坠的过程中,乘客中有一对年轻的夫妇用双手高高托起了自己两岁半的儿子。结果,他们儿子得救了,他们自己却永远离开了人世。
这则素材字里行间折射出人性的光辉,但只让人震惊而非震撼,因为单纯的白描直叙,缺少了众多的人文构件,无法使学生深入思考,难以达成应有的效果。
而另一位教师在对同一素材处理时引入了著名歌手韩红根据这一事件创作的歌曲《天亮了》,效果顿时显现。
——那是一个秋天,风儿那么缠绵,让我想起他们那双无助的眼。就在那美丽风景相伴的地方,我听到一声巨响震彻山谷。就是那个秋天,再看不到爸爸的脸,他用他的双肩托起我重生的起点……
如诉的旋律,如画的歌词,再辅之以歌曲背后感人的故事,一下子就给课堂创设了浓厚的情感氛围,为课堂的主题——“父母之爱”的理解内化、课堂三维目标的达成,特别是学生情感的激发,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在柔化生活素材的过程中,特别要注意的是,柔化不是添油加醋,而是对生活素材内涵的真实再现和对素材内含情感的真情抒发,讲究的是真实、真情,切忌画蛇添足。
5.细化——增补细节,活化理解
生活素材因细节而生动,也因细节而蕴涵了丰富的教育内容。因此在生活素材处理时要视具体情况适当细化,以凸显教育内容,达到理想效果。
细化的具体手法是挖掘生活素材的微观细节,用具体片段、具体情境、具体语言等感性材料塑造人物或介绍事物,从而让生活素材具备促人思考和探究的要素,为教学提供鲜活而具体的话题。
例如,在“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这一框题教学时,为了阐述价值观对社会存在的能动作用,某教师选用了2005年感动中国人物洪战辉的颁奖词:“当他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就对另一个更弱小的孩子担起了责任,就要撑起困境中的家庭,就要学会友善、勇敢和坚强,生活让他过早地开始收获……”试图通过该素材中一些关键词显现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应该说,这一素材贴近社会生活,也比较典型,但由于缺乏具体细节,对学生的促动不大。通过选择,教师增加了洪战辉12年艰辛历程中的几个典型细节。
细节一:从12岁开始,洪战辉学会了承担责任——他成了家里8亩麦地的主要劳力;他打过零工、做过小生意;他用了6年时间才读完高中。
细节二:虽然生活贫穷,但洪战辉自立自强,几次拒绝接受学校、社会热心人的捐赠。
细节三:在生活的逆境中,洪战辉几次想过放弃、自杀甚至犯罪,也曾埋怨过父母、社会甚至所有的人。
三个细节中有崇高境界的展现,也有常人所具有的人性弱点的反映,素材的细化为分析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提供了广阔的思考空间,有利于充分激发学生内心的真实思考。
当然,细化素材并不是简单重复,也不能仅是平面展开,而是在主题导向下,通过挖掘与主题相关的细节来凸现话题的教育内涵,让学生对之更可感、可知、可仿,从而更好地发挥课堂的教育功能。
“五化”处理法强调针对生活素材的不同特点而运用不同的处理手法,是一种具体导向而非普遍法则,切不可无视素材差异而机械套用。只有对课堂生活素材作有机的人文化处理,在实践中丰富课堂内容,促发课堂情感共鸣,提升课堂参与度,彰显课堂教学本质,才能与时俱进,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生活意义和人文价值的辩证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