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普九”教育需要的“师能”达标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模式论文,普九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1.问题的提出
我国实行的《义务教育法》(1986年7月1日)提出了“普九”的决定,指出“普九”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普九”范围的基本外语教育发展规模之大,速度之快是我国教育史上前所未有的。为了适应“普九”教育的需要,培养出高质量的中学外语教师,进一步深化高师英语教学改革,我们课题组首先于1996年4~5月对我省部分中学英语师资和教学状况进行了调查。接受调查的英语教师共1135人。学历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辽宁省中学英语师资学历状况
文化程度人数(人)百分比(%)
本科毕业 20117.71
大专毕业 57150.31
电大、自考毕业17215.15
中专或高中毕业13211.63
中专或高中程度以下59 5.20
(含民办教师)
综合考虑以上几组数字,结合听课、座谈和问卷,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初中任英语课的教师学历合格者居多。从实际授课情况来看,凡受过专业训练的本、专科毕业生教学效果较好,电大、自考的教师虽然也受到一些专业训练,但从总体水平来看,由于教学语言运用不够纯熟,基本功较差,教学效果不及受过专业训练的本、专科毕业生。同年,我们又对工作在我省五市、四区、三县(即东港、盖州、海城、北宁、北票五市;沈阳、大连、鞍山、锦州市内所属的四区;康平、喀左、建平三县)的我校英语专业87~95届119名毕业生进行了质量跟踪调查。
表2 辽外专英语教育专业(87~95届)毕业生教学质量调查(人数和百分比%)
在调查中,被调查学校对我校毕业生的教学能力给予了充分肯定。但是他们在“师能”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为了适应基础外语教育的发展和需求,高师外语教育急需根据自己独特的教育性质,按照自己的教育对象的培养目标来确立自己的教学模式,决定自己课程的训练目标。
2.“师能”达标模式的理论基础及其特点
1993年10月国家教委颁发的《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英语教育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简称《大纲》)指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英语教育专业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严格的训练,使学生具有较系统的英语基础知识,较强的使用英语的能力,以及从事初中英语教学的职业技能,为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培养合格的初中英语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师专外语教育专业的学生才能符合国家的要求,适应“普九”教育的需要,是我们课题组探讨的一个科研题目。
根据美国当代倡导教育革新的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布卢姆的教育分类学说和“掌握学习”的教学理论,充分吸收了国内外教学方法中的有益成分,结合我国师范外语教育专业的特点,我们课题组进行了“师能”达标模式实验。实验旨在探索出有特色的、突出师范性的外语教学的有效方法。
该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1)确立了以培养“师能”为核心的组织教学的原则。2)在不同的年级和学科设置不同的“师能”教学重点。3)建立了各教学重点的“师能”达标评价内容和实施办法。其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适应“普九”教育需要的“师能”达标模式
经过一年的实践,我们的“师能”达标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生不仅基本功扎实、英语教学语言综合技能普遍提高,而且掌握了比较过硬的教师职业技能,为全面培养高师学生的“师能”素质做了初步的尝试。
二、“师能”达标模式的基本内容
“师能”是指师范教育专业学生从师的能力素质,主要包括英语语音基本功、英语教学语言综合技能和英语教师职业技能。
为适应“普九”教育的需要,使师范生获得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教实践中需要的英语语言综合技能以及从事中学英语教学工作必备的教师职业技能,在师范生的“师能”达标模式中,我们坚持“重视基础、突出能力、落实运用”的“师能”培养原则,对师范生进行了“三化”教育和“三法”评价。
1.“三化”教育
“三化”教育,即基本功训练量化、教学语言操练标准化和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目标化。“三化”贯穿于达标模式的全程训练之中,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各有侧重,突出特点。我们根据语言学习的“认知”和“循序渐进”原则,一年级精读课重点抓基本功训练;二年级精读课突出教学语言综合技能的训练;三年级教法课强化教师职业技能的单项培训和过关。
1)基础阶段的基本功训练
“基本功”是指高师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的英语语音、语法和词汇等基础知识,听、说、读、写基本技能和教师职业基础技能一书法。“基本功”是师能的基础。近几年来,师专英语教育专业采取定向招生,来自农村、山区的学生越来越多,那里的师资和教学设备比较差,乡音土语的干扰也比较大。乡镇大部分中学的英语教育还没有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所以,语音是入校新生普通存在的薄弱环节。为弥补高师英语专业新生的基础语言素质不足,我们把基本功训练计划纳入《大纲》轨道,实行量化和目标管理。做到训练要求、训练内容、评估手段规范化。坚持“加大力度,从严要求,突出能力”的训练原则。
我们首先进行了语音和书法的达标训练,突出了48个音素和26个字母的读、写过关,力求达到“一张嘴,一口流利标准的英语;一抬手,一笔标准漂亮的英文字”。具体实施办法如下:
(a)起点测试。分析、评价、掌握学生学习的不足之处。
(b)通过实例讲解语音知识;课内外大量地听音、模仿。
(c)集中强化训练,编出要领歌诀(音素发音要领和书法书写要领等)。
例如,书法要领口诀:
向右斜5度,顶格无“f”。大写上两格,不触顶线处。
音标书写要领口诀:
括号直角悬空立,音标直体居间栖。双点长音中格满,重音次重与边齐。
音素口诀:
(d)严格纠正,个别指导。课上教师纠,课下分组练,开展一帮一同龄助教活动。
(e)定期对学生的语音、语调进行录音,通过录音反馈进行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将学生出现的错误记录在卡片上,师生各持一份,限期纠正。
(f)学生每天在专用的基训练习本上写出一定量的书法练习作业,教师认真批改。
(g)使用“测试卡”、“评分记录表”作为“双基”验收的手段。
对词汇、语法知识学习和听、说、读、写技能训练,我们采取了“四结合”措施:
(a)在学习内容上,知新温故相结合(学习课本的词汇和语法项目时结合复习初中学习过的词汇和语法。这是“达标”的需要,也是未来从师的需求。)
(b)在学习时间上,课前、课上和课下相结合(规定课前预习和课后阅读、听音、背诵的量,采取相关的措施检查督促。)
(c)在训练方法上,语言知识学习和言语技能训练相结合(创造和利用情景展示词义和语法项目,在拟真的交际情景中进行听、说、读、写操练。)
(d)在验收手段上,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语音、书法定量达标,其余项目定性验收。)
2)提高阶段的教学语言标准化训练
高师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必备的语言能力是一种特殊的、在外语教学中专用的语言能力。它包括:简洁明了地讲解语言知识的能力;创造性设计语言情景的能力;转换语言的能力(如把句型转换为故事,把书面语转为口语等);与学生思想沟通的能力(包括对话的态度、策略等)等。教学语言是教师设计和操作英语课程所使用的语言,只有明确教学语言的概念和内容,才能规范教学语言的标准,明确培养教学语言能力的目标和要求。
为达到教学语言规范化,我们采用了“目标分解(课上、课下)、训练分段(知识、技能)、任务明确、密切配合”的训练原则。具体做法是:
(a)课下以学生自己训练为主。
(b)把二年级精读课分成教学语言知识训练和教学语言综合技能训练两部分。在教学知识训练中,教师主要讲解有代表性的范文(如突出文化特点的文章)、与其有关的语义、语用和语法知识,并从教学系统出发,重点介绍以上各种项目的归类方式;要求学生自己准备作者简介、自查生词的英汉词义、自划课文段落、自找段意和文章的中心思想,引导学生自行归类,总结语音、语法、词汇和篇章结构等方面的英语知识。在掌握教学语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语言综合技能的训练。引进交际能力训练的习得模式,即进行以信息为中心的语言交际活动:学生在课堂上根据所学的语言材料用一定时间有计划地逐项操练,教师在操练中有意识地规范学生的语言。
学生掌握以上所述教学语言在各种课堂的实际语境中特殊的语义及其使用规律,并能够实际运用,这即是模式中教学语言的标准化。
3)达标阶段的教师职业技能培训
教师职业技能是师范生从事初中英语教学工作必备的能力,是“师能”达标模式的核心。在达标模式中,我们将以上教师职业技能目标化。制定了“讲解中了解目标、训练中尝试目标、指导中突出目标、测试中强化目标”的“师能”培训原则。具体措施为:
(a)单项技能目标化
高师英语专业特定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它特殊的职业范畴和特有的职业技能。我们规定了教师职业技能的各单项技能的达标要求:
①板书设计“多媒体”
教学板书是一堂课的缩影。板书设计应具有概括性、系统性、形象性、启发性和新颖性。采用多媒体(指英文粉笔书法、简笔画、剪贴图片等)设计板书,学生可以通过视觉迅速得到空间美、色彩美的亲身感受,缩短语言信息的传递时间。为此,师范生的板书设计必须包括粉笔书写新语言信息(如生词、句型等)、简笔画和剪贴画片演示教学情景,小黑板或另纸书写强化新旧知识等项目。
②教具运用“立体化”
教具,顾名思义,是辅助教学的工具。脱离教师和具体教学情景的教具,以及盲目地追求教具的新颖独特而忽略了教具运用的适时适当,都不会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培养师范生运用教具的技能,在英语语言教学实践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语言教学是口、笔语传递过程,其中一“动”一“静”。自然世界的情景也有“相对静止”与“相对运动”之说。所以,此处的教具特指简笔画(用粉笔画在黑板上,表示“静止”的事物,如树木、山川等)和剪贴画片(用吹塑纸剪成形后置于黑板上,可任意移动,表示“运动”的事物,如飞鸟、游船等)。根据教学内容,两类教具组成静、动结合的画面。在授课过程中,要求师范生边讲解提问,边操作教具,以用展示教学情景,体现语言交际的运动过程。
③英文歌曲“实用型”
教唱英文歌曲历来被认为是一种寓教于乐的好形式。英文歌曲“实用型”是指发挥音乐韵律助记的教学功能。在训练师范生编唱英文教学歌曲时,我们对填词和谱曲两个问题做了具体限定:要求他们首先选用中学生熟悉或喜爱的现成曲谱,然后根据教学内容(如讲解语言规则、词义辨析等)的需要填词。掌握此项技能的师范生教学效果明显增强。
④教案编写“双向性”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而常规的教案编写多侧重教师方面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及教学方法的编写,学生方面相对体现较少。对于初涉教学的师范生增强教学反馈意识,是提高其教学技能的有效手段。“双向性”教案具有教学目标明确、师生互动行为清晰、课堂组织手段清楚等特点。在“教学程序”一栏中,它包括教学步骤及其目标要求与评价、时间分配、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操练形式等编写项目(以上各项目均须平行书写,一一对应)。“双向性”教案是师范生登上讲台的首部“脚本”。
⑤教学呈现“交际化”
上课是师范生语言基本功、教学基本功及教学基本技能的综合体现。狠抓“教学呈现”技能的训练是提高师范生上课能力的突破口。我们将教学呈现的基本方法归纳为:“教师演示”提供信息,“学生参与”体现交际。其中,教师演示手段可分为语言与非语言形式,有时教师需要“教具辅助”来引出新的语言信息;“学生参与”是指教师通过复习提问,借助学生的回答引出新知识项目的一种方法。师范生在试讲中均很好地体现了“教师演示、教具辅助、学生参与”的达标要求。
⑥论文撰写“程式化”
面向21世纪“普九”教育需要的人才培养。要求通过学科教使学生形成研究意识和善于对周围世界发生的教育实践进行研究性反思和创造性开拓的能力。撰写教学研究论文是提高师范生素质的必要手段。为使师范生掌握撰写论文的技能,对他们进行了目标管理:要求师范生“课堂记笔记—课余读图书—见习做调查—实习写总结—毕业交论文”,形成了“理论—实践—再实践—再理论”的双循环培训模式。对学术论文写作格式做出了明确规定:引言、正文、结论、附注、参考文献。
(b)培训手段多样化
目前高师英语教育专业教法课课时有限(每周2学时,课时总量不足60学时),必须采取多渠道、多视角、多方法培训师范生,以使学科教学优化。我们在“师能”培训手段上尝试了“三统一”的操作办法,即在板书、简笔画等教学基本功方面,教师课上指导训练与学生课下歌诀自练相统一;在教具运用、教学呈现等教学技能方面、平时试讲与微格教学相统一;在课堂教学和教学科研等方面,课内理论与课外实践相统一。
(c)施测指标权重化
“师能”达标阶段的教法课,充分体现“测试中强化目标”的原则和“重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人才规格要求,测试内容包括基础能力训练和综合素质培养两方面,权重为65:35。学科成绩实行“二次量化”,即先评优、良、及格等,然后对每个等级赋值(见图2)。
图2 英语教法课学科测试体系
综上所述,培养具有高素质“师能”的中学英语教师,首先应是基本功的合格者、英语教学语言的运用者,在此基础上突出“师范性”的职业特点,掌握从事中学英语教学必备的职业技能,成为教学技能的获得者。“三化”教育之间相辅相成,不可或缺。
实施“三化”教育,根据科学化,规范化,功能化的原则,我们首先量化了基本功训练的指标,规范了教学语言的标准,确立了英语教师职业技能的培训目标,使师生明确了高师英语教育专业教学的预期结果。我们采用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分解技能达标,微格教学等多种形式和手段对师范生进行“师能”培养,通过“三法”评价,验收达标项目。
2.“三法”评价
“三法”包括基本功量化法,教学语言鉴定法和教师职业技能评价法,是“三化”教育的评价体系。新生入学后,精读课即采用量化法规定语音、词汇、语法、书法等学习和训练内容的量化要求及定性标准,建立基本功测试卡制度,分阶段进行测试,学期末根据量化验收标准确定成绩。二年级精读课引进“鉴定法”。根据课上教师评、超前试讲学生评、第二课堂活动评委评的原则,对师范生英语教学语言的运用能力采用二次量化评定,纳入学科成绩。三年级教法课对板书、简笔画、教学微技能、教案编写、教学理论基本知识和论文写作等项目采用单项技能(累计达标)评价;教育见习、实习通过总结座谈采用自我评价法,对教学试讲采用录像反馈评价法、他人评价法和综合评价法。根据评价结果和单项技能过关验收评定成绩,一起作为教法课的学科成绩存入学生档案。
三、结论
1.实施“师能”达标模式的效果
此模式经过一年实践已取得初步效果。
1)学生重视基本功、苦练基本功,语音、书法能力普遍增强。
一年级实验班(95·1班)在年组(9个班)的书法比赛中获奖人数占45%。在全校(英语专业53个班)的语音比赛中获班集体二等奖。学年末在基本功验收中全部合格,在精读课的综合测试中,史博同学的成绩为全年组第1名,高出年组平均分18分。
2)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有所增强,教学质量有很大提高。
二年级精读课实验班(94·6班)在学年末的英语语言综合运用验收测试中全部达标。在精读课测试中,从一年级末(实验起点)的总平均分年组第7名(倒数第2名)跃为年组第1名。该班在年组(158人)的词汇竞赛25名获奖人数中有14人,占56%。
3)学生的“师能”大幅度提高,广受用人单位欢迎。
三年级教法课实验班(93·4班)学生丛丽芳毕业时,原被分配到沈阳铁路分局所属一小学工作,由于沈铁分局教委有关负责同志观看了丛在校实验阶段所摄教学录像,决定将其派往分局所属实验中学任教。到岗后教学效果良好,深受学生欢迎。93级毕业论文据不完全统计已有2篇公开发表。
4)初步建立了“基本功”、教学语言、教师职业技能的“师能”培训课程结构框架。即“师能”培养“三年一条线”。一年级精读课强化语音、语调等基本功训练,二年级精读课突出教学语言综合技能的运用,三年级教法课进行单项教师职业技能的培训。
5)促进了学生思想品质的提高,从师素质(师德和师能)全面增强。
95·1班学生在学年末全年组(181人)的量化考核(思想表现分和考试成绩之和)前9名(一等奖学金获得者)中有2人,占22%,前18名(二等奖学金获得者)中有5人,占28%。
2.启示
1)通过实验的初步效果证明此模式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是可行的。
2)“师能”教育是个重要的研究课题,课题组成员应该进一步加强学习,提高理论认识与理论水平,不断使其完善。
3.有待探讨的问题
1)如何使高师的所有课程(基础课、专业课)都与培养“师能”结合起来,更合理地建立课程结构框架?
2)“教学语言”的内容研究和能力培训尚属起步,如何使其更符合教学原则和培养目标?
3)在研究“师能”达标的同时,如何实施师德情感教育评价,使高师学生的素质全面优化?
[*]撰写此文的课题组成员为:马丽娟(副教授)、徐军(讲师)、孙玉芝(讲师)、王宇(讲师)、赵开运(副教授)。本研究为辽宁省教委资助高校科研项目(1995年9月~1997年7月)。此文为以上研究项目的阶段成果(1995年9月~1996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