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资源加工业发展中的重复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黑龙江省论文,加工业论文,重复建设论文,对策研究论文,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六五”以来,我省资源加工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1978-1996年在轻重工业产值比例中,轻工业由29.2%上升到34.5%,其中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轻纺工业产值占轻工业产值的比重由74.6%上升到80.7%,这对优化我省长期以来形成的重重轻轻的产业结构和推进经济协调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经济建设中的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长期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也给资源加工业特别是农副产品加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根据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的“要打破地区封锁、部门垄断,尽快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进一步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精神,研究分析资源和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提出解决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对策,推进资源加工业建康发展,是当前经济工作的一项迫切任务。
一、低水平重复建设带来的主要问题
1.一些地区和行业已形成了超越资源支撑、脱离市场需求的过剩加工能力,造成巨大浪费。据对全省12个资源加工行业调查,都程度不同地存在加工能力过剩的问题。1996年全省大豆年产量为438万吨,年加工能力已发展到660万吨,加工能力利用率平均不到20%;全省乳品加工能力已发展到18.6万吨,实际加工只有7.5万吨,生产能力利用率不到40%;甜菜糖加工能力85万吨,实际生产35.8万吨,利用率也只有42%。在全省轻工系统28种主要产品中,有近半数生产能力利用率不到60%。由于生产能力严重过剩,造成了巨大资源浪费。
2.企业小型化,经济效益差。全省县县都有啤酒厂,但达到规模经济的企业寥寥无几。在省内89家啤酒厂中,企业平均年产量仅有1.2万吨,年产5000吨以下的企业占总数的67%以上,仅有一个企业年产突破20万吨。而发达国家啤酒厂生产规模一般都在年产70万吨以上,国内较好的企业年产也已达30万吨。大豆油脂加工企业最小合理经济规模为日处理大豆250吨。1996年全省共有大豆油脂加工企业1292个,企业平均日处理大豆只有25吨。在制油行业技术基础较好、生产相对集中的粮食系统,大豆加工企业平均日加工大豆也只有125吨,在系统内的84个企业中,未达到最小合理经济规模的企业占83%。由于企业小型化、生产集中度低、规模不经济,抵消了资源与劳动力的成本优势,造成了企业严重亏损,经济效益下滑。
3.资源加工层次低、结构趋同。由于加工业低水平重复扩张,我省资源加工业仍局限于生产初级产品,资源加工业,多数还是传统产品的低水平重复,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产品不多,能叫响全国的知名品牌没有几家,且品种单一,结构雷同。由于产品层次低,缺乏市场竞争力,无法形成产业整体优势,使资源优势始终不能转变为经济优势。
4.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还在继续发展。值得注意的是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不仅存在于已形成的固定资产存量中,而且还在新的投入中继续发展,如目前我省糖、乳、油脂、麻等农副产品加工业普遍能力过剩,而一些地方、部门的在建、拟建项目还在继续增加,如不能加强引导和实行必要的控制,就有可能发生新一轮更大规模、更高层次上的重复建设,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二、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成因
1.指导思想上的偏差。一些地方、部门领导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还没有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仍把增加固定资产投资、铺新摊子,作为加快经济增长的唯一途径。在经济工作中,攀比生产速度、扩大投资规模,追求近期利益,忽视资源长期配置目标。为加快本地区、部门经济发展速度,忽视市场需求,不顾客观环境和自身条件,求多求全不求精、自成体系,在低水平基础上重复发展一些初级加工业,使本已极其严重的重复建设问题更加突出。
2.已形成的利益导向机制,使地方政府、企业经济行为趋向短期化。随着放权让利、财政地方包干以及下放项目审批权限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实施,已经形成了利益主体多元化及投资主体多元化和分散化的格局,地方政府、部门、企业在各自利益趋动下,“什么利大,就发展什么”,争资金、抢项目搞重复建设;财政分灶吃饭、属地征税体制强化了地方投资欲望,加剧了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地方政府为了保证财政日子过得下去,一方面千方百计争上项目以求扩大地方财源,使国家和省用以宏观调控的产业政策难以贯彻实施,重复建设屡禁不止。另一方面又想方设法对无效益和低效益的企业进行保护,不惜采用行政手段封闭市场、垄断资源以维持其生存,使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在资源配置中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一些本应退出市场的无效益企业得以长期存在。
3.管理体制上的条块分割、政出多门。条块行政分割的经济管理体制还没有打破,各种生产要素难以在地区、部门之间自由流动,实现以较低的费用相对集中地配置到生产效率较高的地区和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其结果一些地方、部门过剩的生产能力得不到充分有效地发挥利用。另一些地方、部门为了自身的发展又不得不重复投资、重复建设,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投资实行限额管理,在行政分级管理体制下,随着投资审批权限的下放,使市场潜力大、效益好的企业难以及时集中资金扩大规模。而一些规模不经济的企业往往又可以借助政府行政权力分割市场,排斥竞争,形成各自的势力范围和低水平的垄断;政出多门,削弱了综合经济部门的宏观调控职能。在项目管理上实行多头审批,造成固定资产投资失控。
4.产业政策不完善,特别是缺乏强有力的配套措施和调控手段。一是产业政策不完善。近年来,为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曾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指导产业发展,但由于提出支持和发展的产业较多,造成事实上没有产业重点。缺乏较为系统、可操作性强的产业组织政策,无法引导有规模经济要求的行业中的企业形成规模。二是缺乏必要的调控手段和与之相关的配套政策,随着地方、企业利益的不断强化,投资体制打破了过去单一的国家投资格局,形成了中央、地方、企业以及个人、外商等多个投资主体,在预算外资金大幅度膨胀的情况下,由于省里可集中的财力有限,政府财政投入已无法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金融调控是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调控手段,但专业银行受自身利益的驱使,往往难以履行宏观调控的职能,不能对基本建设投资项目实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三是对地方政府投资主体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和责任约束机制。投资决策者在投资失误后可不承担任何经济责任和政治风险,而在投资决策成功后,往往能够获得较高的利益和荣誉,这种负盈不负亏的投资决策机制助长了投资者的随意性。
5.市场机制还不能在配置资源方面发挥基础作用。
我国经济管理体制还处于转轨阶段,原有体制的影响仍然存在,条块分割、地区封锁、行业垄断仍没彻底打破,各种生产要素被固化在不同的隶属关系中,难以按照集中和发挥优势的原则通过市场实现合理流动优化组合。由于资本市场、产权市场、要素市场等发育不全,市场化程度低、开放程度低、又缺乏竞争环境,使大量低水平、小规模的企业得以长期生存,失去通过专业化分工协作、规模经济、技术进步、提高管理水平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动力和压力,影响和制约了我省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进程。
三、解决和调整低水平重复建设的主要对策
1.转变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转变观念,强化规模意识、集约经营意识和专业化生产意识,尽快把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一是树立市场观念,在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上,由过去的能干什么就发展什么,转向市场需要什么就发展什么。二是破除在经济建设中自成体系、自求平衡、自我发展的封闭型小生产观念,树立开放的竞争的分工与协作的社会化大生产观念,加强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经济协作与交流。三是破除基本建设项目投资中急功近利的功利主义观念,树立长远的、整体的全局观念,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起来,使基本建设投资实现利在当前、功在千秋。四是破除基本建设中相互樊比、超越现实、争投资、上项目的实用主义观念,树立科学的投资观念、效益观念,切实加强对投资项目的科学论证,确保有限的资本投在为市场需要的产业或产品上。五是破除单纯依靠增加投入推动经济发展的粗放型经济增长观念,树立依靠科技进步加强企业管理的集约型经济增长观念,在加工业发展中力求上档次、求质量、讲效益、重规模。
2.完善产业政策,强化投资管理。一是制定和完善产业政策。明确产业发展重点,确定产业政策支持的重点产品目录,指导加工业沿着产业政策的要求发展;研究制定各行业的规模经济标准,规定企业进入市场的起点规模,设定技术壁垒,限制技术水平低的企业进入市场。二是加强财政、信贷、税收、物价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密切配合,确保产业政策的贯彻实施。运用财政投入资本金、政策性银行贷款、财政对商业银行贷款贴息等方式,支持按照产业政策和区域布局选定的重点建设和重大技术改造项目;加强投资方向调节税的征管,对突破自筹基本建设投资额指标的项目,严格征收能源交通税和投资方向调节税;加强项目监督,引导地方和企业资金投向符合国家和省产业政策的产业和产品。三是规范投资决策程序,严格项目审批制度,把好基本建设项目审批关。
3.扶优扶强,积极推进优势企业低成本扩张。根据扶优扶强的原则,对有市场潜力、有特色产品的优势企业,给予重点扶持。一是在现有的各行业中培植一批产业关联度高、具有竞争优势的名牌产品,并使之产业化,形成带动一片的产业。二是加强地区内生产同类产品特别是国内市场中占有较大份额的产品的企业间资本联合,形成相互参股的企业集团。在市场销售方面协调行动,力争垄断全国或区域性市场。三是以现有骨干企业为核心、产权为纽带、名牌产品为龙头、培育一批跨地区、跨部门、符合专业化分工和规模经济要求的大型企业集团。四是通过采取优势扩张和加强联合等措施组建制糖、乳业、酒类、大豆制品等资源加工企业集团。对适宜小规模生产的优势企业,积极推动其向“小而专、小而精”方向发展。
4.建立健全投资风险约束机制。全面推行建设项目资本金制度、项目法人责任制、工程招标制、项目监理制和“投资效益一票否决制”。今后,无论是新建项目还是技术改造项目,都必须坚持采用新机制上项目,按照谁投资谁负责的原则,投资决策者要根据项目投资额的大小承担一定的经济责任。对投资项目造成重大失误的责任者,除追究经济责任外,还应根据造成损失的程度追究投资者的行政和法律责任。
5.建立利益调解机制。加快研究建立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调解机制,通过资源合作开发、利税共建共享等方式,以经济利益为纽带来调解条条块块、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经济利益,推进生产要素在全社会范围内最大限度地优化配置,以此克服现有体制和机制上的障碍。
6.培育市场体系,加快市场化进程。积极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加大市场调解的力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一是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积极发展以资本、技术和产权交易市场为重点的生产要素市场,为存量资产的调整、生产要素的流动、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必要的条件。二是依托资源及产品优势重点发展一批国家级的大型商品批发市场及期货市场,加快资源优势向商品优势的转化。三是各级政府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因势利导,搞好协调配合,消除一切妨碍要素流动的关卡限制,打破地区封锁、部门分割、行业垄断,积极推进各种要素交换市场化进程。四是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市场法规,促进市场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