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孤独心理的干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孤独论文,心理论文,大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05(2003)01-0046-03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建立和维持与他人满意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他们在积淀知识的同时,也非常期望能被社会或他人接纳与认可,渴求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需要友谊的滋养与爱情的抚慰,以从中获得激励、自信和归属感。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这些需求时常难以满足。因而与其它年龄阶段的人相比,孤独感表现得尤为强烈。有关资料显示,大学生中,困扰情感的,除学习焦虑外,更多是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方面的苦恼。调查问卷中涉及大学生最感失落的是什么,多数学生都选择友谊。我们发现,“孤独”一词在大学生亦有很高的使用率。可以说,孤独感已构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这种心态的存在往往使得部分大学生痛苦异常,扭曲了其健康的心理,进而会引发各种心理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发生。事实上,当前大学生中出现的各种心理疾患和思想问题,以及一些无聊的恋爱、发泄、攻击、酗酒甚至自杀等不良行为,无不与其孤独心态有关。另外,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如果大学生不能在充满人际交往的社会中寻求友谊,建立自己的社交网络,最终也要被社会孤立起来,进行再社会化。因此,孤独与自我封闭、缺乏友谊网络的大学生将面临进行强制再社会化的危险。因此,大学生的孤独问题理应引起高校的高度重视。研究大学生的孤独心理,探讨它的影响因素和干预措施,对于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卫生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国外对孤独的科学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1973年,Robest S-weiss发表了《孤独,一种情绪及社会性孤立体验》一文。受该文的启发,Peplau和他的学生于70年代末期开始了对孤独的系统探讨,创制了广为采用的UCLA(University of Californi at Los Angels)孤独量表,并对孤独进行了理论上的分析。1979年,第一次国际孤独研讨会在美国召开,促进了学者们的相互交流,提高了研究孤独的兴趣和热情。最近十几年来,国外对孤独的研究发展较快,至今已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有关资料表明,孤独感的产生虽与孤单、封闭、陌生、不和谐或突遭挫折的环境有关,但更受人的主观心理条件和人格特征的影响。另外,孤独还与对社会关系的不满、寂寞、抑郁、无聊以及不幸福感有关。最近的研究也表明,孤独与社会支持和精神健康有显著的相关。显然,孤独感方面的研究不仅是社会关系领域的重要课题,而且也是人格心理及心理健康领域的重要课题。最近几年,有关孤独的咨询与治疗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如Murphy和Kupshik(1992)曾用社交技能训练,角色扮演等技术帮助孤独的人提高交往水平,改善人际关系。其他人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有关尝试。由于孤独者往往存在社交技巧拙劣及其它心理障碍,难以与他人建立密切的关系,因而大多数有关孤独的干预研究以社交技巧训练为主,综合运用其它技术,如认知调节、敏感性训练、自信训练、情绪表达训练等现代人际关系的咨询与治疗技术。因对孤独的含义理解不一,其侧重点也不尽一致。
尽管国外对孤独的研究很多,但国内对这一问题尚缺乏深入系统的探讨。本文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和资料,以大学生为被试,尝试建立了对孤独程度高的大学生进行干预的团体咨询模式。目的在于推动孤独问题在我国的科学探讨,并为大学生的人格健康教育和心理卫生教育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一、研究目的
采用团体咨询方式,目标:针对孤独的特点,通过社交技能训练、角色扮演、共同讨论等方式,训练学生接纳自我和彼此接纳,使他们掌握交往技能,增加交往信心,并使他们在团体氛围中通过彼此真诚交流,获取社会支持特别是情绪支持,学会展示自我和有效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同时,通过专题讲座、共同讨论、自我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认识,认清自己孤独原因,消除认知障碍,减缓孤独情绪。
本团体主要是为了帮助大学生摆脱孤独情绪而设置的,它并不针对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大学生,而只是通过社交技巧训练、认知调节等方法解决大学生一般的人际适应问题,使他们在团体中获得一定的友谊网络,通过与自己有相同问题的人交往摆脱孤独感和其它情绪困扰,并善于把团体活动的体会和经验运用于具体生活情境中,从而达到增进心理健康,促进人格成长的目的。
二、研究方法
干预采用团体咨询方式。咨询活动采用分阶段进行,共五次,每次一个主题,时间约60分钟,每周两次,三周完成。活动设主持人(指导者)一人,协助者两人。地点设在宽敞明亮的大教室中,环境宽松自然。教室内的黑板上标有本次活动的主题:重塑自我、融入社会——自信、交往、成功。活动时大家围成一圈,尽量营造一种自然和谐的氛围。
由于孤独是一种不好的名声,因而我们在征集干预对象时并没有使用该词。在实施孤独测量和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测量后,采用:欢迎对人际关系有兴趣,愿探讨有效社交技巧和进一步提高自己心理健康水平的同学参加心理训练班等语句动员学生参加。根据自愿报名的结果,选取UCLA孤独量表得分大于50分(平均分以上一个标准差)、状态和特质孤独得分大于30分的学生作为咨询干预对象。经过面谈,最后有12名学生参加了团体活动,其中男生5人,女生7人,分别来自文秘、政治、外语、化学及物理专业,年龄在17-20岁之间。
三、咨询活动过程
正式活动开始前先做准备活动,由主持人倡议,大家围成一圈做自由选择放松运动,接着每个同学随着做一动作,大家跟着模仿,目的是活跃气氛,放松情绪,使每个成员在正式活动前有较好的心理适应。然后主持人向大家介绍本次活动的主题,团体目标,进行步骤,注意事项。整个活动中咨询者时刻注意观察成员的情绪活动和行为方式,随时予以指导。每次活动后都布置家庭作业。对部分学生还进行了个别咨询。
第一次活动,怎样自我介绍和介绍他人及如何给人良好的第一印象。要求参加者在一起的情境中进行二人介绍、三人介绍、六人介绍,包括自我介绍和介绍他人。内容:姓名、所属、性格特点、个人兴趣爱好、家庭情况,以及个人其它有关自我资料。然后讨论自我介绍和介绍他人的技巧礼仪及如何给人良好第一印象等,最后由主持人分析总结。目的在于使团体成员初步相识并建立互动关系,学会首次交往技巧,增进交往主动性和交往勇气。
第二次活动,20个“我是谁”,生命线。先由主持人讲解乔韩窗口(Johari Window)和本次活动要求,接着请每个成员至少写出20个以上的自我,如姓名、年龄、家庭、性格、爱好及孤独、苦闷、理想等,并按照自己的实际出生年月,从过去至现在直到死亡勾画出自己的生命线,静静思考一下过去日子最难忘的三件事及今后最想达到的目标2-3个。然后将这一系列自我与团体其他成员交流。要求任何人都抱着理解他人的心情去认识团体内的一个个独特的人。目的在于帮助成员进一步深化认识自我、开放自我并接纳自我,认识并接纳独特的他人。同时增强对团体的认同和归属感,减缓孤独寂寞等情绪。
第三次活动,孤独讨论会。先由主持人介绍了埃利斯的理性情绪理论,然后引导成员结合自己的体会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和辩论:你在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中有哪些情绪困扰?为什么自己会经常感到孤独、寂寞、空虚等?为什么别人不能理解自己?如何应付孤独?怎样才能与他人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注意让成员找出人际交往及日常生活中与孤独有关的自我非理性信念,如真诚容易被欺骗,这世界太复杂了没有真正的友谊等。目的在于通过成员自我分析,共同讨论和辩论及角色扮演等使他们从认识到错误的、片面的非理性信念是自己产生不良情绪的原因。进而认识孤独本质,找到原因,寻求应付对策,并通过交流彼此沟通,达成共识,并从他人身上领悟自身问题。从而达到转变认知障碍,建立人际交往合理信念,进而减缓孤独的目的。
第四次活动,倾听心声。每个成员根据前面的自我认识,进一步提出自己目前最感困惑、最烦恼的问题,甚至一些长期压抑的感受。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以自然的方式向其他成员倾诉。其他成员在倾听之余提出建议或方法。这个过程帮助团体成员通过对自己内心世界的大胆暴露,减轻心理压力,获取情绪支持,减缓孤独情绪,并通过彼此交流学会自然倾诉和善于倾听的技术,加深对交往中正效应的感受,领悟如何理解、宽容和支持他人,进一步提高交往能力。
第五次活动,戴高帽,真诚赞赏他人和大方接受赞赏。请一位成员站或坐在团体中央,其他人轮流说出他的优点和值得欣赏之处(相貌、性格、处事等)。被称赞成员说出哪些是自己以前觉察的,哪些是不知道的。每个成员到中央戴一次高帽,规则是必须说优点,态度要真诚。参加者要注意体验被称赞时的感受如何?怎样做一个乐于欣赏他人的人?如何对待别人的赞扬与批评?采用角色扮演和共同讨论等方式。最后大家还讨论了孤独与独处的关系,以及如何独处等问题。活动结束时大家心情愉快,个人自信心明显增强,相互接纳性进一步提高,彼此建立了融洽亲密的关系。而且学会了正确应付孤独的方式。
四、结果分析
活动结束后即对参加者进行了心理测验与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一)咨询前后心理健康水平及孤独程度的比较
咨询前后症状自评量表、孤独各量表的差异如下表:
表2-1 咨询前后症状自评各因子分、总分及孤独各量表分差异检验
注:*表示差异达0.05水平,**表示差异达0.01水平,***表示差异达0.001水平
从表2-1可以看出,这12名参加团体咨询的学生咨询前后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孤独程度均有明显改变。配对T检验发现咨询前后SCL-90各因子分及孤独各量表分均表现出显著差异。团体咨询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降低了他们的孤独感。其中状态孤独改善最大。
(二)调查问卷反馈情况
咨询结束后我们还就学生对参加本次活动的目的、最大收获、对活动的满意程度、是否想继续参加此类活动等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从反馈问卷情况看,其结果还是比较理想的。询问被试是否还想参加此类活动,全部回答很想或比较想。参加咨询的大部分学生认为通过咨询达到了预期目的。主要收获有认识了新朋友,知道别人也有同样的心理问题,减缓了孤独感,增加了对自己和他人的了解,改善了人际关系,提高了自信等。而且总体上对活动结果感到满意。从部分成员的总结报告中也可看到这种结果。
五、讨论
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众多高校已建立了大学生的心理卫生教育机构,开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普遍存在于大学生中的孤独心态,理应引起人们的重视。也就是说,我们应对大学生的孤独心理实施干预。大学生孤独的干预依赖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作为学校教育而言,在改善外部环境的同时,孤独的干预应以转变学生认识,让学生加强个体自我人际修养为主。要注意让学生正视孤独,挑战自我,勇敢走出狭隘的自我交际圈子,积极参与各种文体和其它社交活动,主动融入社会,超越孤独。对严重孤独的大学生,我们应进行咨询与治疗。本研究以团体咨询的方式,对一部分孤独程度较重的大学生进行了干预,从量表评定和调查问卷结果看,大部分学生的孤独状况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次团体咨询活动在整合的理论框架下,综合运用了多种心理训练和咨询手段,如交往技巧训练、认知调节、角色扮演等,而且配合个别咨询,不拘一格,为我所用,以期望切实解决学生的孤独等心理问题。这种尝试,旨在抛砖引玉,探索一条符合学生心理问题特点的咨询模式。当然,由于孤独与多种因素有关,因而孤独的干预措施也可采用多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