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 广东深圳 518000
摘要:地铁作为城市交通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缓解了城市交通压力、民众出行的巨大压力。为了更好的方便市民出行,除了地铁自身完备外,同时应提高与城市其他公共交通一体化衔接,从而保证城市客运系统的完整性与系统性。本文以地铁做为交通核心点,分析了地铁车站接驳设计的必要性,提出了一体化衔接、城市发展协调共进以及以人为本等设计理念,并以实际站点为例对地铁车站与公共交通衔接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地铁车站;公共交通;衔接
城市轨道交通是整个城市交通系统的骨干,其运能是否可以达到充分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他交通工具的接驳喂给。为了扩大轨道交通站点的影响范围,与常规公交、小汽车、非机动车和步行等地面交通方式实现换乘一体化,如何形成既有分工又有相互协作的城市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从而增加轨道交通的便捷度以及辐射力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1.站点交通接驳设计的必要性和加强换乘接驳理念及相关案例分析探讨
轨道交通要充分发挥自身服务水平,必然离不开其他交通方式的配合。对于没有换乘方式的地铁车站,只有车站附近的人们才会选择轨道交通做为他们的出行方式。因此,地铁的运能是否可以达到充分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他交通工具的接驳喂给。以地铁站点为圆心,3公里辐射范围以外的客流,通过其它交通工具换乘吸引客流,提出以下理念,以期加强换乘接驳的方便、快捷、人性化的目标。
交通一体化发展的理念
以轨道交通建设为契机,对周边城市道路系统和各项交通设施进行梳理与优化,理顺接驳关系、拓展轨道交通的服务范围、提高运营效益。在站点设施布局和接驳流线的组织方面,结合既有公共交通规划,以轨道交通为节点,一体化客运交通系统。
依客流方向就近布设于地铁出入口,落实公交、慢行优先的换乘原则:公交车、慢行>出租车>社会车。
香港在轨道交通一体化衔接设计,有着非常丰富的成功经验。
出入口与周边建筑一体化设计。轨道车站覆盖的地方,轨道交通方式成为人们出行首要选择的方式,在人口密集区的轨道车站提供尽可能多的出入口,与地面和周边建筑连通。
建立高效的交通换乘接驳条件。其它交通方式以轨道车站为主要接驳对象,通过轨道车站来组织常规公共交通、道路网络、公共空间、人行系统,创造高效的交通换乘接驳条件。同时全面提升步行换乘舒适度,在某些规模比较大的车站,在上盖群楼里提供一层,布置花园和步行系统,为市民提供舒适的公共活动空间和方便的步行接驳系统。
例如,九龙站是东涌线与机场线的换乘站,由于与机场线相接,车站的规模较大。一层为站厅大堂,站厅旁设小汽车停车场、公交总站、出租车停靠区等衔接设施,地下一、二层为机场快线、东涌线站台。车站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很好的把地铁物业(环球贸易广场)与站体结合起来开发,整个大楼客流在内部就能完成换乘(图2)。
城市发展协调共进的理念
轨道交通作为连接城市重要服务型节点和多个内外交通转换节点(如深圳北站、深圳车公庙站)的大运量公共交通骨架,其与城市内外交通和各种交通方式的衔接关系将对城市公共交通的出行效率造成重要的影响。
例如,深圳北站是集国铁、城市轨道、公交车、出租车多种接驳换乘方式于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枢纽围绕铁路分4个象限布设了公交、长途、出租、社会车辆接驳换乘场站,引导客流利用大运能的公共交通进出枢纽,所有车辆的进出均通过接驳匝道与枢纽连接并于枢纽内部进行集散,体现公交优先的理念,充分减轻了枢纽周边市政路网的通行压力。按照“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使用”四个同步来实施,实现了各种交通方式的管道化衔接。
以人为本,无缝衔接的理念
充分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通过公共空间的有机组织,创造人性化的空间环境,在集约利用中心城区有限的公共空间。同时,方便其他交通工具与地铁线路接驳换乘,从而拓展地铁车站的服务范围,提高与地铁站相连接商业服务业的开发价值,达到双赢。
建立良好的公交、自行车、出租车与地铁接驳换乘系统,在出入口与公交站台设风雨连廊,提升接驳人性化考虑,形成“无缝接驳”。行人系统规划,改变过去以车为本,把人行道看成车行道附属设施的传统做法。引导人们采用步行和“公交+步行”的出行方式,同时融入新兴的“共享单车”,解决接驳换乘的最后一公里。
借鉴国外“以人为本”的案例经验,日本注重轨道线路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以人性化为基础,考虑行人换乘的便利性。在地铁客流量较大的站点需设置站前广场,一般大型的枢纽站及重要站均设置站前广场,保证自身有较大的回旋空间和一定的换乘条件。同时考虑风雨连廊及人行过街天桥系统。例如,日本JR川西池田站人性化衔接,考虑了步行天桥、交通广场、停车场与轨道交通相连接,同时将步行天桥衔接至商业广场,提升换乘接驳的舒适度。
从轨道交通站点开发建设与接驳关系的实例中可以明显看出,主要轨道交通站点接驳体系建设具有两个突出特点:
1、交通综合体模式:轨道交通车站集常规公交接驳场站以及其它多种客运交通方式于一体,形成立体换乘的布局,各种交通方式协调运作,客流组织简明通畅,各交通方式之间形成无缝换乘模式,这种模式主要用于轨道交通车站与对外交通枢纽结合情况。
2、轨道交通接驳设施与周边建筑合建模式:轨道交通车站建筑功能的综合化,丰富的外围商业和服务业,既争取经济效益,又使车站成为集交通功能与商业、服务业于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建筑,这种模式主要用于轨道交通车站位于城市商业中心或车站与周边用地综合开发情况。
2.站点交通接驳常用配套接驳设施的方式
地铁车站出入口与公共交通工具换乘,从换乘方式上来分,主要有步行系统、公交场站、常规公交停靠站、出租车接驳站、自行车停车场、慢行交通系统等的换乘接驳方式。
2.1步行系统:以车站为核心对步行设施进行统一整合,并尽量利用车站出入通道,形成连续的、无障碍的步行系统,体现人车分离的理念。对步行系统进行园林化的设计,营造舒适的步行空间环境。
2.2公交接驳场站:尽量靠近地铁车站出入口,缩短乘客换乘的时空距离,提高公交接驳换乘效率。同时可结合其它建筑一体化设计,不单独占地的同时,提升候车空间环境。
2.3公交停靠站:结合车站周边道路情况,对既有的公交停靠站位置进行调整,靠近出入口布置,方便接驳。对客流多、线路多的停靠站,采用拆分站台、港湾式站台等措施进行改善,避免客流量较大的拥堵。
2.4出租车停靠站:与车站出入口结合紧密的停靠站,可结合交通疏解恢复同步实施。采用港湾式上落客站,减少对其它交通的影响。
2.5自行车停车场:每站至少设一处自行车停车场,结合出入口布置。宜设在人行道外侧绿化带、建筑退让空地地面,亦可结合车站或周边建筑一体化设置。
2.6风雨连廊及立体过街设施:设置在客流较大的出入口与公交接驳通道,连廊做为遮风挡雨人性化的设施,提高了乘客的出行体验。下图为深圳地铁竹子林站与公交停靠站接驳的风雨连廊。造型精致,在体现人性化设计的同时,不失为一道风景。
2.7地铁车站导向标志:一般在300米半径范围内设置,可结合实际情况。宜在道路交口、人行道、重要建筑出口等人流量较大的地点设置,指引地铁与公共交通的换乘路线。
3.关于交通接驳与地铁车站一体化设计可实施性的讨论
地铁车站建设时需要依照“一体化开发、以交通为关键、以乘客出行为核心、以市政为基础”的四大核心理念,综合步行者空间、轨道交通系统、车行系统的调整与优化。
近年来随着地铁在城市建设中的推广,地铁车站建设与周边公共交通建设已经具备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以及同步使用的条件,通过这种一体化建设,能够消除不同地块、不同功能空间以及不同交通运输单位之间的协作,不仅减少了投资,同时有助于日后地铁与公共交通的一体化运营。
在满足地铁接驳设施要求的前提下,兼顾后发地区道路交通设施的同步改善,以地铁建设为契机,提升沿途地区的道路交通综合配套水平。
如分期、分阶段实施,要做到统一规划,一体化设计,完成统筹图纸。启动一批,与地铁同步实施;推动一批,在后续补充完善;储备一批,做为规划控制预留。
结束语
建立与地铁功能相适应的交通接驳设施系统,各种交通接驳资源的一体化整合,提供有力的基础设施支持。结合可实施性,一体化综合规划,解决最后一公里的对接,促进轨道效益由线及面的扩展,带动片区与地铁核心区的一体化融合。
重视轨道交通枢纽及接驳体系建设,车站与常规公交和其它交通接驳换乘及人行集散系统等车站交通规划设计的衔接,使地铁的集散、输送功能更好的发挥,为乘客提供舒适、便捷的环境,从而保证乘客良好的出行体验。
参考文献
[1]金裔,彭建,柳昆《城市地铁车站分类理论及方法研究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S1):1339-1342,1375.
[2]陈丽君,王占生,陈学武面向一体化设计的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功能定位方法交通[J].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2012,(04):49-55.
论文作者:徐恢荣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6
标签:车站论文; 地铁论文; 交通论文; 轨道交通论文; 公交论文; 方式论文; 出入口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2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