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教育局教研室 030000)
摘要:在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如何帮助每一个学生进步,是每一位教师不能回避的问题。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困生问题却成为困扰教师的难题。尤其是数学学科,年级越高,学生成绩分化越严重。很多教师在面对数学学困生这个特殊的群体时感到力不从心,茫然无措。鉴于此,笔者针对我区初中学校均衡分班且班容量普遍较大的现状,进行了反复的实践与研究,总结出一些教学策略。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困生;学习能力;有效策略
一、立足课堂,确保数学学困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1.以“目标导引、及时检测”为核心保证数学学困生当堂达标
课堂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主阵地。对初中数学学困生而言,一堂数学课的内容很难全部接受。日积月累,学困生会越来越感到吃力。针对这种现状,可根据学困生实际学习能力设计一节课的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命制当堂达标测评题,在一节课结束之后对学困生进行及时的检测、反馈、矫正,确保学困生落实每一节课的最基本的知识、技能目标,从而有效控制学困生的形成和恶化。这一策略的核心是正视并尊重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科学制定适合学困生的课堂学习目标并进行跟踪落实。针对数学学困生的当堂检测的后续管理,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1)及时反馈,面批面改——保证每堂课的问题在当天落实;(2)及时积累,整理汇总——要求学困生把每天的测评题及相应改错资料整理装订;(3)及时复习,克服遗忘——每周或一个单元结束时要求学困生把本阶段的当堂检测中的错题中的典型再次进行练习。
2.以“课前预习、课堂导学”为载体保障数学学困生课堂参与
在课堂教学中,学困生数学学习的最大困难在于不能及时唤醒原有认知中相关的知识经验,不能和大部分同学同步认识、接受新知识,不能准确理解教师与其他同学在课堂中生成的思维成果。针对这种状况,可利用“课前预习案”与“课堂导学案”两个载体提高学困生课堂活动的参与度。
(1)课前预习案:借助“课前预习案”能使基础较差的学生在课前对本节课所需知识、经验基础得到有效的复习补救,使得学生上课能够做到“有备而来”,降低教学的坡度,使数学学困生能够更好地跟上教师讲课的节奏,也能使学生在正式学习新课前对相关的知识点有所预习,对有关问题有所理解和探讨,增强学习的兴趣,改进听课状态,从而提高听课的效率。
(2)课堂导学案:课堂导学案的核心是“学”,关键是“导”,载体是教师精心设置的“问题”。课堂上使用导学案,能引导学困生有序地进行思考,并及时记录自己的收获与困惑,教师能根据导学案完成情况获得学困生学习过程与结果的真实反馈。需要注意的是,针对学困生设置的课堂导学案,要注意层次性,更多的体现教师的“导”,同时,使用导学案要注意课堂调控的改进,可参考如下的以导学案为载体的指导学困生学习的课堂操作流程:
要注意的是,课前预习案与课堂导学案并非适用于所有的教学内容,要避免进入预习案、导学案使用的形式化误区。
3.以“课堂观察”为手段关注数学学困生课堂学习效果
研究发现,要保证数学学困生的课堂学习效果,首先教师的教学设计应有具体的规划,在每一个环节,学困生的学习任务、学习方式、教师的关注对象与关注方式都要有针对性的设计,在此基础上,通过观课者的课堂观察真实记录课堂上学困生的实际表现以及教师的具体落实,引导教师反思预设的教学措施是否有效,为进一步改进课堂的组织提供依据。下面是针对学困生课堂学习状况的课堂观察量表:
使用这一量表,首先要由授课教师提供班级座次表,标出学困生位置,然后观察者选定观察对象(每位观察者选定1~2位观察对象);其次授课教师向观察者说明每位被观察者的特点以及预设的该生课堂学习行为(包括记笔记、看书、复述、回答问题、参与活动、小组交流、质疑、巩固练习等),同时要说明教师预设的对该生的学习干预方式和次数。在授课教师与观察教师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进入课堂,由观察者记录教师预设的学习活动中,被观察者的参与状态以及教师是否有针对性的指导,用真实的数据帮助教师反思教学行为与指导帮扶学困生策略的实效性。
二、加强指导,提升数学学困生学科综合素养
1.以“及时归纳梳理”为抓手帮助数学学困生构建知识体系
在研究中,笔者发现学困生数学学习障碍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所学知识不成体系,不能准确灵活地进行应用。因此,非常有必要通过建立数学知识体系,引导学困生更全面地理解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改善学困生的数学学习状态。在学习的不同阶段,总结梳理的形式可略有侧重。
2.以“波利亚解题表”为抓手训练数学学困生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数学学困生的思维水平较其他学生有较大的差距,具体表现在面对较复杂的数学问题时,不会从已知条件或问题入手分析解题的策略,即使是原本会做的题,也因为不敢思考或分析不到位而导致解题错误。数学学科承载着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因此,笔者认为可借鉴波利亚“怎样解题表”,对数学学困生进行解题流程训练,以提高学生抽象、推理、应用能力。
3.以“代数运算模板”为抓手提高数学学困生的运算能力
在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中,发展运算能力是核心目标之一。相对于其他内容的学习而言,代数运算也是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和掌握的。然而在运算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学生经常会出现“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现象,尤其是数学学困生,当堂接受容易,综合训练中准确率就会大打折扣,而且极易反复。通常情况下,教师和学生都会把计算中出现错误简单的归因为“粗心”,但事实上并非如此。为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对典型学生计算类作业中的错题进行分析,详细解读学生计算过程中的心理过程,发现学生运算过程中的障碍主要有算理不清、审题不全面、运算顺序不清、运算法则混淆、计算失误,最典型的问题在于学生思维上的“跳步”——同时解决两个以上的小步骤,考虑不全造成顾此失彼。
针对这种问题,笔者认为可针对运算困难的学困生的设计不同类型计算问题的“操作流程”以及“改错模板”。通过这两种外在手段,将学生运算中的思维过程显性化、步骤化,克服因跳步、运算顺序出错、法则用错等类型的错误,提高学困生的运算准确率,发展了运算能力。
4.以“几何语言训练”为抓手发展数学学困生空间观念与推理能力
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是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两大核心能力,而这两大能力的提升很大程度依托于“图形与几何”部分的学习。在实际教学中,几何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比例远超过代数部分,其原因在于几何入门过程中,这部分学生由于空间观念发展水平的差异,未能与其他同学同步建立关于“图形与几何”的图形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体系,思维方式、学习方法均没有及时适应,不能将符号语言与图形中的点、线段等元素对应,不能将性质、判定等定理的文字叙述转化到图形中用符号表示。同时,对图形性质、图形之间的关系、图形的运动变化难以准确理解,对“不仅要得到结论,还要进行推理证明”这种思维方式难以理解,而有理有据地进行说理的书面表达就更成难以达到。另外,教师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常常按照自己的经验和理解组织学生的学习,不能及时有效的关注到学生的接受水平,也造成几何部分学生两极分化严重。
针对这种现象,笔者认为几何教学中,应及时帮助学生建立“图形——符号”语言体系,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教学中放缓脚步,关注学困生的学习水平,尤其是几何入门部分,认识简单的平面图形时,要强化每种图形的抽象过程,强化每种图形的符号表示,特别是图形、符号、文字三者的转化;(2)在复杂图形的认识中,突出图形的分解与组合,帮助学生体会图形的构成,发展空间观念;(3)每一个定理教学之后,及时归纳定理文字语言、图形语言与符号语言,为推理能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4)及时巩固与灵活变式相结合,帮助学困生落实基础,形成能力;(5)及时梳理研究几何图形的思路、方法,帮助学生积累思维经验。
三、结束语
帮助学困生是一件有重要意义的工作,不仅要有关爱与呵护,更需要有理性的分析、科学的方法以及具体有实效的措施。上文围绕数学学困生学习能力提升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广大数学教师还可以进一步从思想转化、心理疏导、活动开发等方面探索预防和转化数学学困生的有效策略。
论文作者:侯雪梅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年8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10
标签:学困生论文; 数学论文; 课堂论文; 教师论文; 学生论文; 图形论文; 能力论文;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年8月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