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生产率悖论及其解释——基于行业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产率论文,悖论论文,中国企业论文,实证论文,走出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9年美国参与并推动跨太平洋战略伙伴关系(TPP)以后,东盟于2011年提出了新的东亚合作框架倡议——地区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亚太区域合作形势实际上进入了一个框架重构阶段。充分把握当前亚太区域合作基本形势及其未来走势,是区域合作研究的重要议题,也是中国制定下一步合作战略的基础。2013年4月19日至20日,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区域合作创新项目组在北京组织召开了“当前亚太/东亚区域合作形势”研讨会,对未来亚太区域合作的发展前景以及2013年区域合作研究的重点问题进行了探讨。来自外交部、商务部、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太平洋经济合作全国委员会、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政府部门及研究机构的学者与专家参与了会议讨论。
一、亚太区域合作:新的双轨运行模式?
1997-1998年金融危机后,东亚合作取得了很大进展,其中“10+3”合作的全面发展,标志着东亚合作框架形成。虽然“10+3”合作基本属于APEC框架内的次区域安排,但由于其作为东亚合作框架这一特点以及APEC(亚太经合组织)合作缺乏实质性进展,使“10+3”与APEC形成亚太双框架并行的模式。但这一模式在2006年东亚合作“10+3”框架向宽泛的“10+6”扩展后,开始遭遇挑战。“10+3”和“10+6”两个框架之间的竞争实际上使东亚合作的主方向——建设东亚自由贸易区这一目标搁浅。此后,美国参与并全力推动TPP这一新的跨太平洋框架大有覆盖东亚合作的势头。面对亚太区域合作形势的新发展,特别是亚太框架占主导地位后对自身“中心地位”的侵蚀,东盟提出了地区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倡议,试图在一个新的概念下加强以东盟为核心的东亚合作。
会议认为,在美国希望通过推动TPP来激活亚太区域合作,通过为亚太合作制定游戏规则而实现“亚洲再平衡”,而东盟则竭力维持东亚合作框架以图维护在东亚合作中的主导地位的情况下,亚太/东亚合作确实进入了框架重构的重要阶段。但对于亚太地区合作框架的未来走势,大家还是有不同看法。乐观的看法认为,随着TPP的逐渐成形、RCEP的提出,亚太地区一体化的轮廓和格局变得很清晰,即两大轨道同时向前推、向亚太一体化行进。这种观点认为RCEP与TPP是互相补充、互相推进的两个进程。
但更多参会者对是否会形成新的双轨并行的亚太、东亚合作框架表示了担忧。一方面,虽然大家都认为TPP要实现其提出的高标准,尤其是要实现美国所希望的地域覆盖,实际上面临着很大挑战,但通过适当的妥协及强力推动,TPP还是可以取得一些实质性进展。例如,预计今年年底可以完成TPP11个参与国之间的谈判。另一方面,对于东亚框架,即以东盟为主导的RCEP,大家还是有不同程度的担心。从政治安全角度进行的分析认为,目前东亚合作中存在三对矛盾。第一对矛盾是安全和经济,即在安全问题没有解决的情况下推进经济合作有些不现实。当前中国、日本和韩国都与邻国有领土争端,特别是中国与日本及部分东盟成员的海上领土争端已经影响到双边关系。下一步是否会影响到东亚合作进程、影响到什么程度目前还不清楚。第二对矛盾是全球与地区。目前东亚合作关注地区的整体诉求,全球层面上是否要做、应该怎样做?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将对新兴经济体的联合进行制约,针对金砖国家的制约机制将会产生。东亚国家是否要对此作出反应?从RCEP倡议还看不清楚。而博鳌论坛提出亚洲版自贸区的定位是应对东亚、亚太还是全球层面的挑战,也不清楚。最后一对矛盾是低级与高级。目前,以东盟为中心签署的一系列自贸区水平很低,而日本和美国对自贸区的要求很高。RCEP提出要在目前双边自贸区的基础上向前推进,但RCEP各参与国能否承受一个高标准的自贸安排呢?以中国为例,目前内部经济结构存在很多问题,强推高标准自贸区会不会拖垮中国经济?这些问题的存在使RCEP的前景不很乐观。而RCEP前景更加重要的决定因素在于东盟自身共同体的建设。目前看,东盟很难在2015年底实现其经济共同体建设目标,这本身就是对RCEP目标实现的负面影响。
鉴于TPP和RCEP可能出现的不对称发展趋势,未来一个时期形成新双轨运行模式的看法受到一定程度的挑战。但综合亚洲各国的共同利益诉求,大家还是认为,即便RCEP很难取得目前各方表述中所希望达到的目标,RCEP作为东亚合作的平台还是会得到各方的支持。在美国因为照顾东盟的利益关切不会切实反对的情况下,RCEP将会以相对较弱的合作框架首先形成,而把一些矛盾较大的问题留到下一步进程中逐步推动。也就是说,双轨运行模式还是会形成,但将是不对称的格局。
二、亚太区域合作各机制进展评估
为了更全面把握亚太区域合作的微观层面,会议还对亚太区域合作目前正在推动的主要合作机制的进展情况作了概要评价。
1.APEC:尚无被取代之风险
APEC作为推动亚太地区贸易投资自由化的主要平台,自1997-1998年金融危机后实际上进入了低谷,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关心的《茂物目标》被搁置,使其失去了往日的吸引力。目前,APEC正处在自我调整的过程之中。不得不承认的是,一方面来自发达经济体的挑战已经成为APEC在贸易投资便利化方面的最大障碍。而TPP和RCEP的发展产生了对美国移情别恋的担心。另一方面,APEC东道主轮值制度使得APEC议程推进缺乏一贯性,影响了APEC推动亚太合作进程的能力。从近几年APEC的发展情况看,尽管存在对APEC的种种抱怨,但APEC仍具有存在的必要性和竞争优势。
首先,在贸易投资便利化方面,亚太尚无任何机制可以取代APEC,跨太平洋地区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结构健全,覆盖领域全面,涉及到各个部门的利益合作。各部门间通过一系列项目开展合作协商的势头本身就很重要,这有利于区域的共同体建设。
其次,APEC在贸易投资自由化方面正在改变策略,由原来笼统地通过单边行动计划转向逐项自由化。其中,边界内措施、服务贸易自由化和环境产品自由化等逐步推动,并在单边行动计划方面取得零突破。就关注问题来看,APEC关注更为广泛的涉及成员国的社会问题,诸如自然灾害、安全供应网络,这些既是地区问题同时也是全球问题。而东盟和澳大利亚很注重利用APEC成员身处G20的优势扩大APEC的全球影响。
再次,2013年APEC峰会将进一步彰显发展势头,以“活力亚太、全球引擎”为主题的会议将包括三个重点议题。它们是茂物目标、可持续和公平增长、促进互联互通。从议题上看,APEC将进一步推动地区一体化、促进货物、服务和资本自由流动,而其经济技术合作议题将向发展合作转移,注重虚实结合。
总之,在贸易自由化方面出现了WTO向APEC学习、APEC向东亚合作学习的趋势。
2.TPP:谈判进入攻关阶段
TPP从2009年美国开始全面推动以来,受到各方关注。从成员扩展上看,随着加拿大和墨西哥的加入,TPP谈判已经从P9变为P11,同时对TPP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意义的日本也明确表态将加入谈判。此外,在经过一个时期的观望后,东盟部分成员,包括泰国、菲律宾等国也对加入TPP谈判表示了兴趣。这样从TPP发展的第一个层面——影响力角度来说已经取得了初步成功。
但TPP的谈判目前仍限于P11,日本短期内能否加入谈判还要看在一些关键问题上与美国的妥协。TPP谈判的最新进展为:到本次研讨会召开时为止,TPP已完成16轮谈判,在29个章节上完成架构。虽然2012年底TPP提出在2013年底完成P11谈判,但由于在一些重要问题上TPP各方存在分歧,参会的专家认为2013年完成谈判不太可能。具体来说,这些领域包括部分产业的市场准入,例如澳大利亚的蔗糖,新西兰的奶制品以及越南的棉花;原产地规则的适用,特别是采取混合原则问题,各方在谈判中还没有谈妥;美国关注的劳工、环保、知识产权、竞争政策及政府采购等问题,也遭遇到其他各方的保留。例如,目前马来西亚就认为在这些方面要达成公正的规则并不容易。
就日本加入TPP来看,由于美国国会批准日本加入需要90天,预计日本要到7月能正式加入谈判,而未来对日谈判将集中在牛肉、汽车和保险。平行谈判集中于非关税壁垒,提升在日本国内市场的百货业、超市并购的规制透明度。从日本加入TPP看,TPP并不是21世纪高标准的跨太平洋贸易投资协定,原来日本比较担心的领域可以得到解决,即高标准涉及、务实性地讨价还价。
总的来说,TPP谈判在美国的全力推动下,已经取得很积极的进展。但从TPP的谈判目标,即达到今年年底主要章节基本完成这个要求,实际上还是有很多困难。考虑到目前其他国家在美国要求的问题上未达成协议,拉日本参与只会使问题更复杂。今年下半年为了把谈判进度往前推,美国或许会在一些问题上作出必要的妥协。
3.RCEP:政治条件具备,谈判前景并不乐观
RCEP作为一个全新的倡议,在提出后得到了有关各方的积极回应。作为东盟倡议的东亚合作新框架,中、日、韩、澳、新都表示了支持,而印度因其可以通过RCEP参与东亚自贸区建设自然也持支持态度。关键的域外大国美国认为RCEP是可以与TPP互补的进程,显示了对于东盟加强东亚合作“中心地位”这一利益关切的支持态度。因此,总体来说,RCEP的推动在政治上得到了有关各方的支持。从这个角度看,RCEP完成建立高质量、互惠的经济伙伴协定的目标面临的只是谈判领域的挑战。如果谈判顺利,RCEP将改变东亚合作格局,对东亚一体化进程产生积极影响。
但对RCEP谈判进展的预测性评估认为,RCEP协议谈判并不是很容易的事。一方面,RCEP提出的目标比较具有雄心。根据《东盟地区全面经济伙伴关系框架》的规定,启动RCEP谈判的目标是要在东盟成员与其FTA伙伴之间达成一个现代、全面、高质量、互利的经济伙伴协议。具体来说就是要整合目前的五个“10+1”。在覆盖的领域范围上还将有所拓展。因为RCEP将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经济技术合作、知识产权、竞争、争端协调及其他问题。
另一方面,东盟目前的一体化建设水平很难满足RCEP建设的需要。对于RCEP前景最具决定性的是各方的决心和能力,在这方面东盟自身的能力建设是核心因素。因为东盟始终坚持谈判的灵活性原则,对于东盟成员发展水平的差异性给予了充分关照。这意味着RCEP的成败将取决于东盟各成员发展水平造成的“木桶效应”。对于整个东盟来说,关键要看东盟的共同体建设进程,尤其是决定东盟经济一体化水平的东盟经济共同体建设。而不久前完成的东盟经济共同体建设中期评估认为,东盟无法在2015年底完成所有目标。
尽管如此,由于各方都很清楚,RCEP不仅是对现有“10+1”的整合,而是需要在“10+1”基础上促进成员国融入产业链,提供内生性增长,重构东亚生产网络。在发达经济体的贸易政策从传统多边主义转向地区主义的压力下,相信东亚国家会努力推动RCEP协议的达成。
4.CJK自贸区:谈判已启动,分歧开始显现
虽然经历了2012年中日钓鱼岛冲突的影响,中日韩三方还是在年底的峰会期间宣布2013年启动三边自贸区谈判。今年3月,中日韩自贸区第一轮谈判在首尔开启。总体上看,与会三方同意以建设全面和高水平的自贸区为最终目标,但基于各自经济发展水平的实际情况,中国与日韩在自贸区的自由化水平方面差异明显。因此,三方在谈判领域和范围、谈判推进方式、关税减让模式等具体议题上存有分歧。
谈判领域和范围问题:中日韩三方一致同意成立货物、服务、投资三个工作组,并在货物贸易工作组下成立贸易救济、原产地规则、海关程序和贸易便利化三个分组。三方还就成立竞争政策、一般和最终条款、卫生和植物卫生措施(SPS)和技术贸易壁垒(TBT)工作组达成共识,但对SPS和TBT是否放在货物贸易工作组下仍有分歧。
谈判推进方式问题:日方希望各领域同时启动谈判,最终形成一揽子协议,中方主张按领域分阶段推进谈判,对已完成实质谈判的领域可形成单独协议,以此保持谈判势头。
具体领域:在货物贸易方面,三方重点讨论了货物贸易的关税减让模式,均认可双边减让和三边减让相互补充的必要性,但对具体实现路径存在差异。在服务贸易方面,三方就谈判目标、范围、原则及自由化方式等议题交换了意见,同意服务贸易协议应在利益平衡和适当照顾彼此敏感关切的基础上致力于达成全面、高水平的协议并采取三边方式开展谈判。在投资方面,日韩希望在中日韩自贸协定中达成一个自由化水平较高的投资协议,明确提出将准入前国民待遇、全面最惠国待遇、不符措施的负面清单以及高水平的业绩要求条款等内容纳入中日韩自贸协定投资章节。中方建议将中日韩投资协定纳入中日韩自贸区的投资章节,并可考虑在适当时机讨论投资自由化的相关议题。
总体来看,尽管三方在自贸区建设的大目标上达成了一致,但由于具体问题上存在着诸多分歧,预计下一步谈判将会比较艰苦。
5.GMS:在政治互信不足、大国角力中前行
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到2012年已经有20年的历史,这个在亚洲开发银行主导下进行的次区域项目,克服了中南半岛的内乱而兴起,在20多年的风风雨雨中逐步走上了正轨,得到了多方的认同。目前,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仍然以亚行GMS架构为主导,各领域合作不断取得进展。
首先是制度安排取得较大进展。在2012年初,各参与国同意成立GMS铁路联盟,建立新的合作平台等。其次是合作的能力建设取得进展,包括在水资源、交通、人员交往上都有进步。再次,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参与国还制定了今后几年的行动计划与建设规划,在合作规模与合作深度上都有望进一步加强。
但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也没有脱离中国崛起等问题所带来的影响,因此也面临着一系列的具体问题。一是合作中政治互信缺乏。在战略层面存在中日、中美等结构性矛盾。在工作层面上,则存在诸多敏感事项,加大了推进的难度。二是大国角力越来越多,制约合作进展。其中,美、日等国逐年加大投入,对中国造成牵制。
尽管面临诸多制约因素,GMS合作还是在克服困难中向前推进。未来一个时期,互联互通建设将成为东亚区域合作迈向深入的重要途径,对于中国、东盟来说,这也将是深化双边关系的新的平台。GMS合作可以与互联互通合作对接,形成新的深化合作领域。
三、中美对亚太合作的影响
随着中国崛起速度加快、美国的“亚洲再平衡”战略全面展开,中美两国对亚太区域合作的影响越来越重要。鉴于此,会议把中美两国对东亚合作的影响作为议题进行了探讨。
1.美国:“亚洲再平衡”是一种应对战略
在中国经济规模已经达到世界第二的情况下,美国“跨两洋”战略呼之欲出,意在全面维护美国企业的利益。其实,美国已经把自身的这个合作意图阐述得很清楚了。
首先,“再平衡”更多的是一种应对战略。2008年危机后,美国感觉对中国与东亚失去控制,区内国家对美国的追随不如以往坚定。奥巴马政府因此需要应对这种质疑,因此才有战略重心东移。美国需要的是确保目前亚洲的“联盟体系”与价值观体系不会被推翻。对于中国,美国的政策是既不压制崛起,也不纵容崛起。在奥巴马连任背景下,其对华政策与东亚合作战略应该具有较强的延续性。因为目前看奥巴马政府亚洲政策班底变动不会很大。
其次,这不是一个完全针对中国的战略。美国亚洲政策的中心是中国,其亚洲政策背景就是应对中国崛起,而不是对战略的主动调整。但这一调整并不是“就事论事”,因此不能认为美国“再平衡”是完全针对中国的。总的来说,美国对于在亚洲以低成本维持其主导地位是有自信的。因此应该从战略视角认识美国的“再平衡”战略。也就是说,“再平衡”是美国全球战略系统性调整的一部分,应该被视为长期安排,其“被动”因素不应被夸大。未来美国会更多地把政治经济资源向除中国以外的亚洲国家转移,这一基本轨道不会改变。
美国通过强力推动TPP及加强同盟关系等多方面措施进行的再平衡战略,必然会影响到东亚各国的国际关系行为。特别是对于一些习惯于在大国之间搞平衡的中小型国家来说,未来一个时期他们脚踏两只船的空间会被压缩,进而影响到东亚合作多框架并行机制的构建。就TPP谈判来说,它已经超出了贸易谈判本身,TPP谈判是否会对东亚生产网络产生根本性影响,还需进一步探讨。
2.中国:进入合作内外要求冲突期
中国的合作立场和取向是影响亚太合作的重要因素。实践中,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已经到了为世界、特别是东亚地区提供公共产品的阶段,这在客观上要求中国在FTA谈判中提供更多让步。
但与周边国家对中国的要求相反,中国国内的保守力量实际上在发展过程中加强了。从宏观上讲,中国推动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目标在于,建立适合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周边经济合作环境。但区域合作安排的达成需要各方的共同妥协,否则将无法达成任何安排。从目前来看,国内很多产业部门对开放措施持反对意见,意在避免竞争。例如,十多年前中国推动与东盟的合作、建设双边自贸区时,提出的指导原则是“多予少取、先予后取”。而现在,中国—东盟以及其他几个“10+1”都面临敏感产品减税的任务,公平贸易理念已经开始逐渐深化。仍然坚持“多予少取、先予后取”的做法在实践中面临很大挑战。这个问题在中韩、中日韩谈判中也都存在。就中韩来说,虽然中韩自贸区在过去几年中进展较为顺利,但自韩国新政府执政以来,韩国FTA谈判策略开始发生变化,更关注本国产业利益,给谈判带来不确定因素。中日韩FTA面临的技术问题与中韩FTA区别不大,但受到更多政治关系影响。
如何解决国内保护主义抬头,创造进一步开放的环境?从操作层面看,参会专家认为需要对区域经济合作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最好借助数量分析方法,得出有信服力的结论。因为自贸区谈判的最终结果是经济利益的博弈,专家学者应该加强研究,全面评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济利益。这样在谈判中中国就不会因为不同利益部门的阻碍而给其他国家留下前后态度不一致、区域合作战略模糊的印象。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发挥积极作用,推动亚太区域合作向深入发展。
四、加强区域合作研究、制定中国的区域合作战略
在即将到来的“亚洲世纪”中,发展是中国面临的头等大事。在这一目标的引领下,中国对亚太及东亚区域合作需求旺盛,并且存在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需求。但在实践中,区域合作也面临着挑战。其一,美国战略重心东移成为必然趋势,无疑会给中国的区域合作空间形成挤压。其二,东亚区域合作本身也步入“瓶颈期”,发展面临更多难题。第三,中国实力的不断增强,周边国家“防华、疑华”心态有所抬头。为了更好地推动区域合作,中国应加快制定区域合作战略。为此,学术界应加强区域合作研究,为区域合作战略的制定打好学术基础。
1.当前区域合作前沿问题
作为处于上升期的大国,中国有必要对发达国家的规则制定程序有清楚的认识。自二战结束以来,美国与欧洲基本主导了世界范围内合作机制的建立与发展,其核心议题是边界开放与削减关税壁垒。这一规则制定秩序从客观上给东亚国家的快速崛起创造了条件,而发达国家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根本性的经济结构调整。
以2008年经济危机为标志,世界合作机制的规则制定过程开始出现变化。发达国家为应对实体经济“空洞化”危机,以及新兴国家的迅速崛起,开始考虑世界经济规则的“重构”。显而易见,这一“重构”过程不可能通过多边机制完成,因此发达国家在这一转折时期的“抱团”现象就变得理所当然。这应该被视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发达国家与新兴国家的经济利益冲突难以避免。走出中等收入陷阱,必然要求中国以更加宽广的视野对待世界经济秩序的变化,并采取最符合自身利益的策略,从中寻找到自己的机会。在东亚合作方面,目前仍然是以产业链“纵向”合作为基础的,提供了构筑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自贸区的“最低限度条件”。目前,这一产业链结构是否还能维持是存在疑问的。以中国为主的,包括印尼、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在内的一些国家,在未来二十年内仍存在较高的潜在经济增长率。如果发展顺利,有希望塑造新的东亚产业分工秩序,进而为东亚区域合作提供新基础。作为中国制定区域合作战略的基础,学术界应加强对这类问题的研究。
2.中国区域合作战略的定位
就区域合作战略的构建来看,区域合作具有三个层面意义上的定位,即利益平台、制度平台和权力平台。而区域合作战略的构建则要厘清区域合作的目标是获取经济利益、搭建制度框架,还是谋求全球霸主地位的手段。也就是说中国未来的区域合作战略必须要有明确的指导原则。具体而言,我们需要分辨中国—东盟自贸区、中日韩自贸区、RCEP各自分属哪个平台,其核心功能或主打功能是什么。
例如,中国在区域合作中如何定位TPP的影响?有专家认为在美国搞TPP时,中国要在东亚推进自己的一体化战略,即以中韩自贸区杠杆撬动中日韩自贸区的核心,并把RCEP作为东亚一体化的关键平台,进而使RCEP与TPP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因为二者重叠程度越高、融合程度越大,亚太地区就越会朝着一体化方向发展。又如,中国一贯支持东盟在东亚合作中发挥主导作用,那就意味着中国需要支持东盟的RCEP构建。在具体支援平台上,无论通过中国—东盟自贸区还是互联互通,都要先使东盟这匹小马变成宝马,才能拉大车,改变“小马拉大车”的被动局面。如何看待这些认识?很显然,这些都需要在一个更加明确的区域合作战略框架下,才能有更清晰的答案。
标签:tpp论文; 东南亚国家联盟论文; rcep论文; apec论文; 面板数据论文; 日本中国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亚太自由贸易区论文; 东亚研究论文; 东亚历史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