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目前对于安装心脏起搏器多采用介入治疗的方式,这是放射学领域的一个新的分支,主要应用于心血管病和肿瘤疾病的治疗中。这种治疗方式的优点在于损伤小、安全性高、起效迅速而且精准、副作用小等。但无论哪种疾病的治疗,也无论采用什么方式,都不能忽略护理的重要性,俗话说得好“治疗和护理不可分家”。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心脏起搏器介入治疗应该如何护理。
一、心脏起搏器
生活中大多数人并未接触过心脏起搏器,以致于对于该项治疗方式的了解知之甚少。因此我们先来讲解一下什么是心脏起搏器。这是一种有电子脉冲传导器以及电子脉冲发放器所组成的治疗方式,电子脉冲发放器会发放出一定的脉冲,然后经过电极和导线的传导刺激心肌部位,引起心肌的传导、收缩和兴奋功能,进一步完成一次有力的心脏搏动。
二、护理
心脏起搏器介入治疗的护理包括三点:术前护理、术中护理以及术后护理。
1.术前护理
医护人员应在术前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心脏起搏器的相关知识,以便于患者了解手术治疗的方法、重要性、安全性和注意事项等,并邀请手术成功的患者介绍自身心得体会,帮助患者消除内心顾虑。同时医护人员应该针对患者提出的问题做出详细的解答,并及时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的真实情绪,从而做出针对性的心理指导,避免患者出现不良心理影响手术治疗的顺利开展和治疗效果。
另外医护人员应充分做好术前准备,叮嘱患者术前四小时至六小时之内不可进食,而且需要排空大小便,手术前30分钟根据患者的需要实施镇静治疗。为了降低术后感染率,应在患者术前将其肩部、颈部、腋下、上胸部剃毛剃掉。
此外要求医护人员在术前完善患者心脏以及各脏器的检查,比如心脏彩超、心电图等血化验指标,以及凝血时间、肝肾功能、血小板计数等,有利于帮助患者调整体内平衡,维持各脏器功能。而且术前应该充分准备抗生素类药物和抢救药品,以备不时之需。并为患者建立静脉通路,做好青霉素皮试工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术中护理
(1)了解手术流程
手术流程共分为八步:第一步将患者以仰卧位的姿势放置于手术床上,双肩平展,两臂放置在身体两侧;第二步消毒患者手术部位,并铺放手术巾,这一步需需要护理人员递送75%乙醇、碘酊以及巾钳;第三步需要护理人员抽取十毫升利多因递送给医生,由医生在患者左侧或是右侧锁骨中外部交界处下方行局部麻醉,而且需要护理人员清点记录纱布、针线数量,并整理手术所需器械;第四步时护理人员应向医生递送手术刀、止血钳、纱布等物品,医生需切开患者皮肤,并分离切开头静脉,结扎头静脉的远心端;第五步时医生需将起搏器的电极导线插入至右心房,并在右心房下方三尖瓣出插入心房电极,在这时需要护理人员协助医生测量起搏器的功能参数,并进行记录调节;第六步时需要护理人员协助医生固定电极,由医生在患者体内置入脉冲发生器以及制作囊袋;第七步时已基本完成手术,这时需要医生进行缝合包扎,护理人员向医生递送缝线、胶布等物品;第八步时则需要护理人员将患者护送至监护病房。以上所说则是心脏起搏器介入治疗的手术方式,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医护高度配合,任何一个细节都不可出现差池。
(2)物品准备
护理人员应提前进入手术室,并准备好手术所需物品和器械,包括起搏器、除颤仪、电极导线、利多卡因、注射器、缝线、止血钳、皮肤撑开器、甲状腺拉钩、刀柄等。
3.术后护理
手术完成后需要护理人员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常规护理以及并发症护理,特别是并发症护理最为重要。
(1)导管断裂
护理人员应注意患者导管情况,由于导管质地较为坚硬,柔韧性差,如若放置时间过长再加上患者不断的活动,极有可能出现导管断裂现象。
(2)心肌穿孔
如果病人心脏较为巨大,心肌较薄,在置入的过程中极易造成右心室游离壁穿孔的情况,但心肌穿孔的发生与静脉通路并无关系,而是与导线插入有关,所以需要护理人员在这一时期高度注意。
(3)心律失常
在心脏内放置任何物体都有可能引发心律失常,其中以室性异位心率最为多见,因此护理人员应在此时向患者注射利多卡因等药物进行预防。
(4)感染
穿刺位置处理不当或是电极导管放置时间过长都可引发感染症状,但大多并不严重,实施抗生素治疗或拔出导管即可控制感染症状。
(5)膈肌刺激
由于电极导管插入过深,以致于电极过于靠近膈肌神经从而引发膈肌刺激,患者在此时将表现出打嗝、腹部跳动等症状,护理人员在此时应将患者体内导管拔出少许即可减轻症状。
心脏起搏器是临床治疗心律失常的主要方法,而且介入治疗在其中含有重要意义,但治疗的同时不能忽略护理的重要性。以上是本文为大家提供的护理建议,希望能够帮助到有需要的人。
论文作者:刘露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5
标签:患者论文; 起搏器论文; 心脏论文; 护理人员论文; 导管论文; 电极论文; 手术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