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乡村振兴配好“第一书记”
王越芬 孙 健
从各级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中选派优秀党员干部、后备干部作为第一书记,是针对治理农村贫困问题而提出的一项创新举措。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与实践对农村基层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党和政府将第一书记作为农村基层领导力提升的突破口,旨在促进农村基层治理水平的提升。
第一书记是为贫困村注入的优秀领导力资源,具有缓解基层党组织弱化的重要功能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与实践对农村基层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集中农村现有资源和多元主体的力量,发挥不同主体推动改革发展的战斗堡垒作用,需要不断提升基层干部的管理能力。“行动者”社会学研究方法给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在特定环境下,“行动者”能动性的发挥对于社会发展和进步有直接影响。首先,作为“行动者”的第一书记,对于修正传统官僚制度有积极作用,有助于改善农村基层治理结构,丰富乡村振兴的主体;其次,第一书记是对农村地区发展和乡村振兴的资源补充,第一书记给农村带来了更多的扶贫资源,也会有更多的才干和智慧注入到农村发展之中,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再次,第一书记积累了长期的实践经验,并通过驻村工作的方式,增进与村民之间的互动,在情感交流和“以人为本”思想的践行方面具有积极作用。第一书记承担着一种新型的责任感和正能量,将第一书记嵌入到乡村积极作为,有助于摒除传统的官本位思想,凸显了新时期乡村振兴的人文情怀。
总体而言,乡村振兴过程中选派第一书记,既是乡村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对于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高度重视的体现。第一书记的职责在于强化农村地区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党组织的先锋作用,提升扶贫资源的整合效率,促进农村的稳定与发展。选派优秀机关干部作为第一书记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一项重要举措,但要切实发挥第一书记的重要作用,则需要科学选派,同时也要为第一书记责任的履行提供保障。第一书记则要牢记使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切实为贫困村脱贫和乡村振兴服务。
唐山市位于河北省北部,早春大棚茄子,播种日期一般控制在11月下旬。此时正值严寒的冬季,外界温度寒冷,光照强度较差,外界很多因素都不利于早春大棚茄子生长,所以,应该选择加温温室或者日光温室加地热线育苗。一般情况下,茄子播种以后,温室内白天温度控制在35℃以内,夜间温度控制在20℃-22℃左右。茄子出苗之后,白天温度维持在25℃以内,夜间温度保持在17℃以上。
安:现代钢琴有着极为广阔的音域,因此我们才得以弹奏“极弱音”。就单音而论,我们应将手指紧贴琴键,缓慢按下,并在弦槌即将击弦的所谓“连接点”前略微加力,以弹奏这样的“极弱音”。本质上说,极弱音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极小的力量与较短的弦槌进程消除了弦槌与琴弦敲击时的杂音,从而使我们感觉不到“敲击感”。
选派第一书记,要因村派人,提高人岗相适度
针对这一现象,目前一些地区在探索建立第一书记乡村振兴的长效机制。制定“固定+轮流”的驻村模式,一方面,明确了驻村干部责任和义务,同时确保第一书记能够在乡村振兴中充分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对第一书记的工作进行跟踪,同时帮助其协调资源,扶持脱贫项目。贫困村“摘帽”后,第一书记要继续驻村观察贫困户的脱贫情况,切实解决脱贫后返贫的问题,尤其是要重点关注扶持项目发展情况,进一步巩固扶贫成果。概言之,乡村振兴中的第一书记队伍建设要实施动态化的管理,构建促进第一书记工作的长效机制。
针对上述问题和现象,我们应进一步完善第一书记的选派工作,首先,结合中央政策中对第一书记政治素质、身体素质、工作经历和能力等方面的要求,各地应结合本地实际进行补充,制定可操作化的标准。举例来说,对于民族地区而言,要尽量选择懂得当地语言、熟悉当地文化和宗教政策的干部,便于其驻村工作的开展。其次,为增强驻村第一书记选派工作的精准度,更好地发挥驻村第一书记对于乡村治理的积极作用,在主观意愿上要倾向于具有较强社会责任感和政治抱负的干部。再次,第一书记上岗前需要进一步熟悉驻村工作,熟悉乡村治理的基本流程,熟悉所服务村庄的资源现状等。为此,地方政府需要对第一书记进行统一的、个性化的培训,同时也要为第一书记工作和心态的转变提供思想指导。最后,为增强第一书记与村庄的匹配性,让更多的有抱负且有能力的人发光发热,还应适当地扩大第一书记的用人范围,建议从机关事业单位、高校、党校,乃至全社会公开招募具有经营管理经验的优秀党员担任第一书记,提高人岗的相适度。
应施行第一书记“固定+轮流”驻村,促进建立管理长效机制
手术完成后,应指导患者积极进行康复锻炼,先进行姿势的选择,保持坐姿、睡姿、立姿的方法正确,逐步进行下床训练,注意腰部不可用力,而在提取重物时,应注意屈膝提物。另外,可教会患者学会一些锻炼方法等,如颈部活动、腰背肌活动、飞燕式运动方法等,注意活动度要适当,不可过度用力而加重病情。
按照政策规定,目前第一书记的轮换期为1-3年,如果在工作开展过程中难以胜任工作,个人可以提出申请,组织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轮换。当然,这种轮换期制度也存在一定的弊端。例如,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发展需要一个持续的过程,一些第一书记耗费了大量心血,辛苦工作两年,就要获得成果的时候,因为任期届满而离开岗位,这不仅打消了第一书记的积极性,同时新书记上岗之后对各类事务不熟悉,也大大增加了其工作时间成本。
不同地区的农村发展环境和发展优势等存在较大差异,即便是同一地区,不同村之间的情况也不尽相同,为此,第一书记要做到因村派人。目前,第一书记精准选派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方面:其一,与在机关单位相比,驻村第一书记的工作环境较为艰苦,因而,在最初选派第一书记时主要以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为主,或是选用一些退居二线的老同志,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第一书记的胜任力。其二,对于一些扶贫任务较重的贫困村,会选拔原单位的骨干来担任第一书记,但这也导致第一书记无法全身心的投入扶贫工作,“两头跑”的工作状态加大了第一书记的身心压力。其三,选派为第一书记的机关干部,许多是长期在城市机关单位工作或没有农村生活的经历,最初驻村工作时适应比较困难,心理上不能快速调整和转变,很难在短时间内进入工作状态;其四,选派的第一书记对本村情况了解不充分,甚至不熟悉当地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情况,因而短时间也很难发挥其对资源的整合作用。
应坚持第一书记“培训+保障”并举,考核和保障机制要避免形式化
第一书记在实际工作中面临“有限责任”和“无限责任”的双重逻辑困境,一方面,受资源有限性的约束,第一书记的工作面临重重困难;另一方面,扶贫、治贫、致富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在实际工作中,个别第一书记为了尽快完成任务,具有形式主义之嫌,违背了第一书记的职责,不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针对这一现象,完善第一书记培训机制、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是当务之急。首先,第一书记相关培训活动要务实,不能拉长战线,同时也要能够为其工作的开展提供切实的帮助和指导。其次,在保障机制方面,第一书记的工作环境较为复杂,为了提高第一书记的适应能力和工作积极性,应为其提供必要的体检、伙食补助、津贴补助、住房等方面的保障,同时还应设立职务晋升、公开选拔等激励机制。再次,与激励措施相应的,还应完善考核与奖惩机制。考核应分为日常考核、年度考核、期满考核,考核的形式要以驻村工作的需求为主,以实际工作为参考,避免出现“文字考核”的现象。具体可以创新一些做法,如建立贫困户档案等。此外,组织部门也要创新管理方法,加强对第一书记的绩效考评,同时也要增加人文关怀,让第一书记“好好干”的同时,也要为“干得好”提供支持。
第一书记在乡村振兴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发挥第一书记对乡村治理水平提升的积极作用,一是要科学选派第一书记,增强人员安排的相适度;二是要建立第一书记工作培训机制、激励机制、考核机制和保障机制,从制度层面确保第一书记工作的顺利推进。
【参考文献】
①王卓、罗江月:《扶贫治理视野下“驻村第一书记”研究》,《农村经济》,2018年第2期。
(作者分别为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注: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能力建设研究”(项目编号:18YJA710048)阶段性成果】
责编/谷漩 美编/于珊
标签:乡村振兴论文; 第一书记论文; 因村选派论文; 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