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香港经济结构转型的几点思考_香港经济论文

对香港经济结构转型的几点思考_香港经济论文

关于香港经济结构转型问题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香港论文,经济结构论文,几点思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香港经济结构问题的再次提出

近半个世纪以来,香港经济结构经历了三次重大转型。第一次是从转口贸易转向工业化(50年代初至60年代末)。是由于韩战导致国际对内地实施禁运,逼使香港在短时间内从转口港转型为制造业中心。第二次是从工业化转向经济多元化(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是由于内地推行改革开放政策,令香港得以把劳动力及土地密集型的工序迁往内地,而把增值较高的业务环节,例如产品设计、市场推广、以及贸易服务的活动留在香港,令香港从制造业基地转型为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体系,服务业在90年代,已经占香港的本地生产总值超过八成。第三次是从服务业转向发展高新技术产业。80年代以来,因香港境内的制造业大举内迁,产业基础越来越窄,使得香港出现了所谓的产业“空洞化”现象。产业“空洞化”被认为是香港陷入这次严重经济衰退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样,给香港经济的复苏也带来了十分不利的影响。

这种不利影响首先表现在香港缺乏能带动整体经济迅速复苏的行业。1999年初,经历了严重金融危机的台湾、韩国、新加坡率先步入复苏,而香港经济的复苏却相对滞后。其主要原因是,1999年初以来,国际贸易只有轻微增长,且主要是靠半导体电子产品和化工产品贸易所支撑,其他产品的贸易仍然相对呆滞。而台湾、韩国、新加坡经济出现强劲反弹,主要是受惠于国际市场对电子产品的需求,由强劲的产品出口增长所带动。韩国去年首季的出口货物及服务增长高达124%。新加坡去年首季在建筑业收缩9%,金融和商业服务行业下跌0.6%的情况下,制造业产值大幅增长了6.5%。香港在摆脱1974/1975年与1984/1985年两次经济衰退中,出口反弹也起到了“领头羊”的作用。但现在香港因境内制造业式微,难以像其他拥有较大规模制造业的经济体一样,通过制造业和对外贸易的增长来带动经济的复苏。亚洲金融危机中,香港经济结构的弊端已充分暴露出来,但现在的问题是,在地产业和金融业之外,香港一时还难以建立新的经济增长点,给市民带来新的收入,因此,内部需求疲弱的情况也就难以尽快扭转。虽然,香港已决心发展高科技产业,特区政府也提出了发展数码港及中医药国际中心等计划,这些计划对香港的长远发展十分必要,但在短期内对拉动香港经济复苏和降低失业率却难有大的贡献。

这种不利影响还表现在香港的经济复苏更加倚重外围环境的改善。目前,香港集运输与通讯枢纽、商业与贸易中心,以及亚洲金融与投资中心的功能于一体,已由过去一个依赖出口的城市,转型为一个更倚重邻近国家,尤其是内地经济发展的“都会经济”。在香港的对外贸易中,1998年的转口贸易额为11591亿港元,占总体出口的86%;在香港全部持牌机构的贷款总额中,香港以外地区使用的贷款,1996年占53%;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1997年与1998年的上述比重虽有显著下降,但仍分别占45%和36%。由于香港的服务业的主要功能是为周边经济服务,必须待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回升,产生大量的服务需求,香港的服务业才有复苏的基础。因此,香港经济的复苏进程客观上将慢于以制造业为主体的经济体系,并更加倚重区内及全球经济的持续改善。因此,香港经济结构转型已成为香港经济长远发展和保持香港成为国际经济大都会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香港经济结构现状及转型面临的困难

(一)香港经济结构呈现的主要特征。

从香港经济行业构成来分析,目前香港经济结构主要呈现如下特点:

1.四大类行业在本地生产总值中占绝对优势。从服务业中几个主要行业占本地生产总值比重变化看,1987年至1999年,金融、保险、地产及商用服务由19.2%升至25.6%,居第一位;批发及零售进出口、饮食及酒店业所占比重由23.8%升至24%,居第二位;社区、社会及个人服务由14.6%升至19.9%,居第三位;运输、仓储及通讯业由9.2%升至9.3%,居第四位。这四大行业占本地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9%,居绝对优势地位。

2.制造业比重虽不断下降,但在本地经济中仍具较重要地位。制造业占本地生产总值比重的最高峰是1970年的32.9%,在各产业部门中属首位,到1994年逐渐退居第六位,所占比重不足7%。不过,制造业与本地的银行、保险、运输、仓储等服务仍有密切联系,并不失为其重要基础之一。1999年,港产品出口占总出口的比例为36%。更重要的是,制造业仍是吸纳劳动力较多的一个行业。到1999年12月,制造业从业人数为25万人,是仅次于批发及进出口贸易业、金融、保险业及社区、社会个人服务业的第四大行业。制造业的发展同本港的就业水平及整体消费有重要的关系。

3.服务业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

第一,香港的国际转口地位明显加强。从1988年起,转口贸易在香港进出口贸易总额中的比重超越港产品出口,到1999年此项比重高达43%。香港已成为中国内地进出口商品的最大转口港,也是东南亚国家的重要转口港。同时,近几年香港连续居世界最大货柜港之位。

第二,国际金融中心地位进一步提高。目前世界前100家大银行有81家在香港营业,香港已成为全球第四大银行中心和银团贷款中心,东南亚和中国内地的银行贷款有七至八成是通过香港安排的。香港亦为亚太区主要对外投资者和资金供应者。同时,香港又是全球第五大外汇交易市场,世界四大黄金市场之一,股票市场规模居世界第七位,香港拥有亚洲区数量最多的基金管理公司和保险公司。

第三,香港已成为跨国公司的亚太营运中心。据特区政府工业署的调查,到1999年,共有5629间海外公司在港成立代表办事处,其中包括840家地区总部,4789家地区办事处。许多跨国公司均以香港作为其亚太区业务的营运中心。第四,80年代以来香港服务出口优势不断强化。服务出口为香港带来巨大外汇收益,无形贸易盈余增加。

(二)香港经济结构调整面临的困难。

1.制造业升级缺乏后劲。香港制造业外移已基本完成,主要工业中,电子业的八成半,塑料业的九成,钟表业和玩具业的九成以上的工厂已经北移内地。留在本地的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价值增值比例,虽较转移至内地的制造业为高,但与其他亚洲小龙及东南亚国家相比,其产品出口竞争优势在减弱。香港的制造业正面临着亟待升级的巨大压力。然而,由于留在本地的制造业大多属中小型企业,科研基础薄弱,香港的政策和资源支持力度有限,加上工业家缺乏长远投资的意欲,香港在发展科技密集型工业上已被韩国、台湾和新加坡远远抛在后面。如果香港制造业不能实现升级换代而继续萎缩,港产品出口的竞争力势必江河日下,香港的服务业以至整体经济的发展也将受到拖累,就业水平会有一定下降,并会因此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2.结构性失业和就业不足。以前,香港经济调整虽然没有带来严重的失业问题,但这主要是在过去几年劳工密集服务业、饮食业和酒店业急速扩展的情况下出现的,但随着香港经济自1994年中起出现以消费疲弱为主要特征的周期性调整。这几个行业不仅不再提供就业机会,而且出现裁员情况,而由于上述行业吸纳的大多是制造业淘汰出来的劳工,因此就加剧了结构性失业问题。香港的失业率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不断上升,屡创新高。

3.缺乏产业政策的引导。在香港,政府历来在经济上奉行“高度自由”“高度开放”和“积极不干预政策”,即既以积极的态度坚持不干预主义,依靠市场调节以求得经济的稳定增长,只有在市场自由调节失灵,严重损害公众利益时,进行必要的直接或间接的干预。政府在经济管理上的高效率与少干预,既使香港原有的各种与间接运作有关的有利因素得到较好的发挥,也使若干不利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化解。香港今天的成绩印证了这种政策是正确的。但是,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际经济竞争日趋白热化,高新科技的发展一日千里,香港经济的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在这种新形势下,产业的发展单纯依靠市场来调节已不再适用,还需要政府在产业政策上给予有力的支持。“积极不干预政策”对香港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工商业的发展不利。

三、香港经济结构转型的出路

香港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在不断改善基础设施的条件下,维护和加强香港亚太区乃至世界范围的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国际旅游中心等的地位。同时,需加快培育和发展高科技、高增值和制造业骨干产业,使制造业在本地生产总值中达到适当的比重,完成香港经济结构的转型,形成制造业与服务业相互配合、协调发展的经济增长格局。

香港经济结构转型是否顺利,关键是两个方面,一是制造业的‘第二次创业’;二是高新技术的利用和高增值产业的形成。其实质就是制造业如何利用高科技,实现高增值,这正是香港经济转型的根本出路。

虽然高科技并不等于高增值。但从长远经济发展来看,高科技肯定是取得高增值的最重要的途径。香港劳动密集型产业外移,从积极的层面去看,也是为高科技、高增值工业腾出空间。但问题是这些新兴工业还需要适当的生成和生长条件;

1.建立科学工业园。利用香港现有的科技力量和工业技术基础,推动科技成果商业化,支援未来工业技术的提升;透过教育、科研与工业的交流,发展具有新兴技术基础的产业和企业;吸引海外高新技术产业来港投资。特区政府推出的一系列旨在发展高科技的政策措施,如,兴建数码港、发展中医药中心等,必将对促进香港经济转型起到积极的作用。

2.加强与内地的合作。一是科技力量的合作,可建立多层次交流合作机制;可推动设立两地合作科研基金;可共同建立高科技开发生产基地;还可考虑设立有助两地科技交流的应用科学奖。二是两地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协调,即合理布局,充分利用资源。三是吸收内地高科技优秀人才来港工作。

3.推动香港大型企业参与科技和工业发展。技术密集的产业,一般要求有较密集的资本投资。因而,香港需要培育大型工业企业和资本,也需要适当地引导现有大型企业投资那些对香港经济整体发展有利,而中小型企业无力投入的高新技术制造业。

4.充分利用海外资金。香港是低税的自由港,对国际投资者具有很强的引力。要改善制造业投资的政策条件,引导海外资本投入高新技术制造业。从目前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制造业资本不断流入的情况看,香港的制造业升级和发展大有机会和条件。若因势利导,香港或可资本、技术、经济发展兼收。

5.政府宏观政策的适当指引。香港经济中出现的许多问题,是需要政府去面对的。政府近年在金融市场、房地产市场多次直接或间接地指引或干预,表现了政府利用适当手段对市场经济活动加以引导,已经进入了香港的经济生活。在制造业升级方面,政府可以也应该有所作为:第一,保持香港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和水平,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服务设施。创造条件,吸引本地和海外资本投入高科技、高增值制造业。第二,对高科技、高增值制造业,在批地税收、劳动力资源安排等有关方面给予优惠,刺激高新技术产业生成和发展。第三,增加科技方面的投入。第四,继续加强成人技术教育和培训,由政府牵头,适当发挥企业和个人的积极性,适应制造业发展的需要,提高就业人士的素质,使香港人力资源结构与经济发展结构相适应。第五,尽快制定必要的产业政策,产业政策是对整个行业投资的引导,并不干预具体企业本身的投资抉择和经营,也不构成政府对市场竞争机制的破坏和市场的硬性干预。

标签:;  ;  ;  ;  ;  ;  

对香港经济结构转型的几点思考_香港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