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发展我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思考_职业技术教育论文

关于发展我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思考_职业技术教育论文

对我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我论文,国中论文,职业技术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世界近十几年的进程中,国际经济领域出现了引人注目的变化,信息产业发展迅速;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中,知识的贡献越来越大;知识的更新、创造、传递与应用,是经济增长中最具生命力和最活跃的因素;经济的发展,又促进了知识的创造、技术的创新,引起了知识的激增;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带动下,新兴产业不断出现;全球呈现出信息网络化和经济一体化的态势。世界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并且快步向我们走来。据经济学家预言,21世纪知识经济将逐步占据国际经济的主导地位。

知识经济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将使体力劳动大幅度减少,劳动者将不断从低技术岗位向高技术岗位迁移,社会人才需求结构将发生新的变化,劳动者知识化的要求将日趋紧迫。肩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各类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的我国教育,是国家优先发展的战略重点。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又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主体。作为培养中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中级技术工人和其他中、初级从业人员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其发展的前景如何,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依据国情,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重点

教育既有促进人的发展,又有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有着本质的联系,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必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因而,在考虑教育发展问题时,既要关注世界经济、科技、教育发展的趋势,又要立足于我国的国情。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经济发展而言,虽然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飞速的发展。但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巨大差异,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生产方式并存,技术层次参差不齐。有关研究得出,近年来我国研究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只有约0.5%, 工业企业研究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研究开发含量)只有0.18%左右(1995年)。按世界经合组织采用的方法,以研究开发含量对我国各种产业的技术水平进行分类,并分析各类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得出了我国国民经济低技术产业特征非常明显、国内生产总值的60%以上由低技术产业提供、我国工业企业从整体上看属于低技术企业的结论。而低技术产业向中、高技术产业转变(或升级)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注:数据来源:游光荣著《中低技术依然‘垄断’中国产业》,新华文摘1998年第10期。)工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商品市场日益扩大,社会服务行业随之发展。所以,服务行业(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可以作为恒量工业化程度的参照。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所占的份额约为20%(1970年),比高收入国家的4%高出许多,而第三产业的比重仅为31.1%(1995年), 而美国现已达到了75.4%。在产业结构方面与经合组织国家平均水平大约有25~30年的差距。因而,我国虽有个别地区和部门出现了发展知识经济的萌芽,但从全国整体经济来看,尚处于工业化时期快速发展阶段。因为我国约有1500万职工处于待业、失业状态,大力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属低技术产业),是我国劳动就业的战略措施之一,因而低技术产业还要发展。企业就业人员的技术等级,和企业的技术水平应该是相对应的,也就是说在中、低技术企业生产第一线的工作人员,大多是中、初级技术、管理人员和工人。在我国总数约一亿五仟万城镇职工队伍中,初级技术工人约占50%。由于我国低技术产业还处于发展和升级的过程,需要补充大批掌握熟练操作技能和具备技术创新能力的中、初级技术人员和工人,现有职工队伍也需要通过培训来提高技术水平,这都形成了对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强烈需求。重点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与国际教育经验比较,我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也不足。根据发达国家经验,在不同发展阶段,教育的发展重点是不一样的。在工业化过程中间,要加强职业技术教育。“1996年每万人口中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德国是我国的15倍,美国是我国的11倍,日本是我国的6 倍。”(注:数据来源:教育信息周报1999年第4期。)另一方面, 我国每年约有740万名初中毕业生走出校门直接进入社会, 这些青年在进入社会前需要接受职业教育。这都说明,我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尚有很大的需求量。在今后的一、二十年内,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仍有充足的发展余地,仍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重点。

二、毋庸置疑,农村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将成为教育工作的重点

“十二亿多人口,九亿在农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农村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不发达的阶段,农村尤其不发达。”(注:引自“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江西日报》1998年10月19日。)农村教育如何办,应重点发展哪一类型、哪一层次的教育,下面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从提高我国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角度来看农村对教育的需求。当前,在我国大、中城市的郊区,已出现生产名、特、新、优农产品的高效农业;在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农业生产集约经营也开始出现;我国农业生产技术中已拥有世界领先的领域和项目。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还比较落后,全国绝大多数地区的农村,目前还主要是依靠人力、畜力的手工生产,采用传统的耕作方式。低产田、低产果园面积约占三分之二,生畜死亡率平均也在10%以上。“粮食单产水平相当于发达国家的50%,劳均产粮、产肉相当于1/50到1/100, 氮肥利用率低15~20个百分点,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贡献率不到40%”(注:石元春《迎接农业的新技术革命》,《新华文摘》1997年第7期。 )(发达国家在70%以上)。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我国的农业却是众多人口从事的低生产率、低技术水平、低发展速度的资源型农业。

要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生产水平,还要继续依靠政策和投入。要落实党的各项农村政策,切实减轻农民的负担,提高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解决目前严重存在的投入不足、弃田不种等问题。要加快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本建设,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切实保护耕地、森林植被和水资源。但从根本上来说,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为迎接知识经济,农业将实施新技术革命。为此,要有一部分人从事农业科学研究,发明新的农业技术,进一步开发农业资源。但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我国目前所取得的农业科研成果中,大部分仍滞留在实验室和试验田中,未然及时在农业生产中推广应用,转化为农业生产力。在我国一些山区、偏远地区,农业生产中的常规技术,如新的耕作方式、选用良种、平衡施肥、合理灌溉、正确使用农药等还未被农民掌握。在农业生产中推广先进实用技术能产生非常明显的效果,是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最有效手段。而在我国广大农村,从事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应用的中初级技术人才严重不足。以江西省为例,全省县及县以下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和管理的“五站”(农业、水产、畜牧、农机化、农经五站),现有农业技术员9402人,农民技术员13718人。 即在1400名农业人口、670名农村劳动力、1500 亩耕地中方有一名农业技术人员。上述农业技术人员中,有高、中级技术职称的又只占17.5%。

从实际情况来看,能在农村留得住的技术人员,是中、初级技术人员。而我国农村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还很薄弱,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在校学生占高中阶段在校学生的比例只有29%,比全国城乡平均水平低27个百分点。农业生产技术人员的数量和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现状,与大面积推广农业科技成果,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要求相差甚远,广大农民群众对技术的渴求,是农村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强大动力。

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乡镇业,也处于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时期。加强技术改造,提高产品质量,加强企业管理,增强竞争能力,都需要依靠企业干部、职工素质的提高。而在近6 千万人的乡镇企业职工中,中级技术职称人员仅占1.4%,平均每两个企业才拥有1名。提高企业水平要有提高职工技术水平作保障,这也将形成对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巨大需求。

其次,从农村劳动力安置问题来分析。据劳动部门统计,我国目前城镇失业和下岗无业的职工总数约为1500万人,而农村富余劳动力又以其特有的低廉优势,参与城镇就业竞争,并有约5000万人从农村流入城镇就业,进一步加剧了城镇就业的压力。每年春节前后5千万至8千万民工形成宏大壮观的流动群体,确实令交通、劳动、社会治安等部门高度紧张。而据预测,“九五”期间,我国农村有1.37亿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由于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收入的差距,农村剩余劳动力将会继续从农村流向城镇,从中西部地区流向东南沿海地区。如没有有效措施加以控制,其引发的社会矛盾将不断加剧。

其实,农村有吸收安置剩余劳动力的巨大潜力,关键是要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提高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农村消化剩余劳动力的途径很多,例如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使农民在农业生产中获得可观的经济收益,因而能安下心来务农;加强农村中、小城市的建设,扩大农村乡镇企业的规模,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带动农村第三产业和其他事业的发展,安置更多的农村劳动力等;另外,我国有宜农荒地约5亿亩、宜林荒地约11亿亩,可供利用海面约80 万平方公里,目前仅利用了约1/7,有7500多万亩淡水水面,利用率仅约一半。调动农民务农的积极性,提高农民的科学技术水平是实现以务农吸收劳动力的前提。推广农业实用新技术,投资小、见效快,对农民增产增收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农村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是普及推广实用新技术的重要渠道。不言而喻,为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也必不可少。

再从我国农村教育的现状来分析,“九五”期间,我国教育以“普九”作为重中之重。目前,已有占全国人口70%以上的地区实现了“普九”。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农村教育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问题始终没有很好解决。在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与农村生产、生活的要求相距甚远,回家后对农业生产和家庭脱贫致富起不了什么作用。而高中毕业的学生,既不愿再回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就是回到农村也是“种田不如老子、养猪不如嫂子”。可况农村“普九”尚处攻坚阶段,巩固“普九”成果,挤掉“普九”水分的任务还很艰巨。所以,农村普通高中的发展既受社会需求的限制,又受教育资源条件的限制,近期难有大的发展。我国每年回到农村的中、小学毕业生超过1千万人,他们普遍缺乏生产技能。推进农村中等教育实用化、 职业化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其基本措施是要在农村普通中学教育中引进职业教育内容,加强劳动技术教育,并且大力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技术教育。

我国教育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解决好农村教育发展问题,才能真正解决我国教育问题。无论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还是从农村教育的现状来分析,农村对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都有巨大的需求。“普九”完成后,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将成为我国教育工作的重点。

三、以改革促发展,提高质量和效益,走产业化道路

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分析,现阶段我国应积极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但近几年来,我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却没有保住前几年的势头,反而遇到了新的困难。主要表现在生源减少、生源质量下降、职业教育占高中阶段教育规模的比例,近几年出现徘徊甚至下滑等方面。要使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尽快摆脱困境,并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必须更深入地进行综合改革,主要的改革措施有:

1.抓住机遇,实行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改革。

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由于管理体制上的条块分割,造成学校、专业布局不够合理,学校规模小,专业面狭,学校服务范围有限,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低等问题。正在进行的政府机构改革,将改变政府职能,部分系统、行业行政部门不再保留管理教育的职能。这将有利于建立地方政府统筹规划,教育部门统一管理,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的管理体制。

在新的管理体制下,将淡化学校的隶属关系,实行教育资源重组,中专、技校、职业高中相互配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学校兼有培养、培训两种职能。政府的宏观管理主要体现在:加强宣传,转变社会鄙薄职业技术教育的观念;加大贯彻“职业教育法”等教育法规的力度,为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通过对职业技术教育资源重组,合理扩大学校规模,利用教育规划进行宏观调控,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效益;制订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优惠政策,利用政策进行导向,调动经济、科技、教育等方面兴办职业技术教育的积极性;提供经费、信息,对学校予以支持;推进劳动就业制度改革,建立、培育、发展人才市场,为学生顺利就业创造条件;开展督导评估,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等方面。在政府的宏观管理下,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使学校能依法使用学校的人、才、物,独立进行人事、财务、行政管理。并可以从实际出发,决定专业设置,招生数量,开展各项教学活动,以及制订并实施学校的建设与发展计划等。在进行管理体制改革的同时,进行国有民办和私人办学等办学体制改革。

2.转变观念,面向社会,面向市场。

近年来我国经济实行适度从紧的宏观调控政策,经济增长速度放慢。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进程中,有一个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国有企业实施减人增效、下岗分流,同时社会可以吸纳的劳动力又少于劳动力增量,因而出现了大批失业、待业人员。这种大的经济环境,使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出现困难,因而影响了人们选择职业学校的积极性,进而造成了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困难。

我国出现就业困难和失业问题,是我国经济运行中长期积累下来的问题,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然出现的结果,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的前提,也是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条件。党中央提出了科教兴国和可继续发展战略,由于经济政策正确,措施得力,我国成功地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战胜了特大洪涝灾害,实现了经济的稳定增长。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必然会促进社会就业。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现象只是暂时的,职业教育有着光明前途。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特别是职业高中,要坚定为经济建设培养中级实用人才的办学方向,要在进行社会人才需求调查和预测的基础上,确定专业设置,面向人才市场,培养适需对路的人才。学校既要加强相对稳定的骨干专业建设,发挥优势,办出特色,又要根据社会产业结构的变化调整专业。职业学校力求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为学生顺利就业打下基础,是提高办学效益的重要条件。农村职业教育要积极发展农业类专业,为当地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服务,为当地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创造性劳动者、中初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要根据农业生产发展和农业科技进步的要求,积极开设农村急需的新专业,并建设好学校生产实习基地,积极引进和推广农业科技成果,为当地提供信息服务和技术指导,使学校成为人才培养中心,科技推广中心,在当地农业发展和科技进步中有所作为。

3.深化教学改革,培养“素质型”人才。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也在相应调整,由注重专业技能,转为强调综合能力。也就是既要有熟练的岗位操作技能,还要有较全面的文化基础知识,良好的职业道德,继续学习和发展能力,由“技能型”转向“素质型”。要实现这种转变并非易事,涉及到课程、教材、教学要求、教学方式与方法等一系列的改革,只能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条件下,学习拓宽能力的教学内容。当然,职业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它培养目标的特殊性。教学中注重动手能力培养,强调实践环节的特色不能有丝毫改变。学生的专业技艺、实践能力应作为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因为考虑适应未来职业变换、岗位转换的要求,教学中过多地增加文化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内容,以致削弱对学生的实践教学和专业技能训练。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首先考虑的是毕业生顺利上岗,不可能在有限的学校教育中,为人的一生作好准备。适应今后转岗,主要应通过转岗前的培训来达到,是终生学习的任务。

教育作为一项面向未来的事业,极其关注知识经济的到来,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也不例外。知识经济需要创新人才,在生产第一线的操作性劳动中也要有创新精神。对技术创新的理解不能太窄,发明新技术是创新,在生产中革新工艺、改进工具等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活动,也属于技术创新。中等职业教育虽不是高技术教育,也可以通过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等方法,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不断学习新的工作技能的能力。通过启发学生积极进取、追求完美、追求超越等措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4.走产业化道路,增强学校的活力。

在现代经济发展中,“教育是战略产业,人才是第一资源”。教育也有经营管理问题,也有提高教育生产率的要求。经营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增加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增强学校的实力。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目前仍要实行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投入的办法。依靠政府投入,建设条件较好校园,建立起规模上能满足教学需要,设备、设施比当前生产中应用更先进的实验室、教学生产实习基地。同时通过联合、租借等办法,积极利用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企业单位等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操作训练场地、设备,使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得到保证。

为了形成一支数量充足、质量较好的师资队伍,除办好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外,要对在岗教师加强培训,提高专业教师的操作能力,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从事科研和科技推广的能力。同时,学校要通过聘用兼职教师的办法,建立校际之间、学校与科技、经济界之间广泛的联系,逐步建立自己的师资库,以便根据教学需要,配备相应学科的高素质教师。

毕业生的质量和对口就业率,可以作为检验职业学校办学效益的主要标准。有了师资、设备的保障,加之科学管理,就有条件取得好的效益,学校就能受到社会的欢迎。这样的学校,也就较容易进入良性循环。即通过人才培养中的合理收费、毕业生的有偿分配、校办企业的生产经营、科技推广中的技术服务等渠道,取得足够的经济收入,逐步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机制。

我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走过的是一条充满坎坷的道路。近几年出现的“普高热”,又对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由普通中学改办的职业中学,有的已在左顾右盼,显示出信心不足。目前出现的“普高热”其实是不正常现象,只要能进一步提高对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重要意义的认识,坚定职业学校的办学方向,抓住机遇,通过改革增强学校的活力,就一定可以再创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新局面。

标签:;  ;  ;  ;  ;  ;  ;  ;  ;  ;  

关于发展我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思考_职业技术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