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文化产业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云南论文,民族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681(2002)04-0059-04
加快云南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把民族文化产业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走一条民族文化、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子,这是云南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要加快云南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关键的问题是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分类指导,促进文化事业的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壮大;优化民族文化资源配置,培育民族区域文化产业化体系;加强政府对文化产业的宏观调控,推进全省文化产业化向前发展。
一、加强分类指导,促进文化事业的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要加快我省文化产业化的发展,首要的问题是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分类指导。加强分类指导,这对当前我省文化事业的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从我省目前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来看,主要存在着两种偏向:一是有的地、县对文化产业的理解比较狭窄,把文化产业仅限于电影公司和新华书店这两部分,缺乏发展本地文化产业的明确思路和可行项目。二是有的地、县又误把文化等同于文化产业,认为所有文化事业单位都应该走向市场,在市场中求生存、求发展。对文化事业的发展很少过问,应该给的经费也难于得到保证,导致文化事业在一定程度的萎缩。这两种片面的认识实际上都是没有正确理解文化产业的定义。因此,有必要对文化与文化产业进行界定,只有定义弄清楚了,才能有效地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进行分类指导。
文化与文化产业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文化从广义上来说,它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囊括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文化产业只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文化中的可以用产业方式运作的那一部分,主要是从事文化产品的生产和经营。文化既有可以用产业方式运作的部分,也有不可以用产业方式运作的部分。一般来说,作为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公益型文化是不可以用产业方式来运作的。如义务教育、学术研究、文学艺术、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革命历史纪念馆等。作为休闲、娱乐,满足不同层次人们的文化需求和消费的经营性文化,是可以用产业方式来运作的。经营性文化主要有娱乐业、旅游业、体育业、演出业、影视业、出版业、网络业筹。公益型文化和经营性文化从内涵到目的都有着不同质的区别,于是文化就可大致分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大部分。在发展云南民族文化产业化过程中,各级政府须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进行分类指导,以促进文化事业的繁荣和文化产业化的形成。
对公益型的文化事业,政府要给予经费保证,并把它发展好、建设好。发展好公益型文化,对我省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我省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制约我省发展的最大障碍,是教育科技发展相对落后,劳动者素质不高,社会管理水平较低,归根到底,还是人的文化素质问题。但目前的情况是,我省许多地方对文化事业的投入严重不足,文化设施建设薄弱,不少迫切需要建设的文化项目因没有资金投入而无法上马。文化基础设施的薄弱,制约和影响了民族地区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这是我国文化建设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公益型文化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一类文化是最本质最重要的文化建设,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动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它必须依靠政府的投入,或者国家制定相应的政策,予以必要的扶持和引导。为了繁荣文化事业的发展,省政府决定,从2001年起在保留原有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的基础上,新建立两项文化专项资金,一是每年用1000万元作精品创作扶持资金,二是每年用1000万元支持贫困地区贫困县两馆一站(文化馆、图书馆、文化站)的建设。各级政府也要加大对文化事业投入的力度,建立文化专项资金,用于公益型的文化建设。
对于公益型和经营性相交叉的那一部分准公益型文化(如艺术院校、表演团体和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方面各级政府可采取扶持和给予优惠的政策,以政府行为去培育当中能够适应市场需要的优势部分,把它培育成文化产业,使其逐步成熟并走上产业化道路。另一方面,文化事业单位也不能等、靠、要,而应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发展文化产业。在这方面大理市文化局探索出了一条比较成功的路子。近几年来,大理市文化部门以文物古迹的开发利用为骨干项目,积极发展文化产业。一方面利用文化产业的创收增加积累,另一方面实行“政府投入作启动,自己收入定盘子,社会融资补缺口”的办法,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力度,千方百计筹措文化事业发展资金。从1993年到2001年,大理市文化局在文化基础设施上的建设已投入1.5个亿,各级财政拨款近3000万元。大理市文化部门先后采取自筹、贷款、合作、合资等方式建设了三塔公园、三塔苑酒店、云南省文物干部培训中心和文化活动中心等,同时实行严格的管理和监督措施,保证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目前大理市文化产业迅速崛起,2001年文化产业收入已达2500多万元。大理市文化局积极发展文化产业的成功事例说明,文化事业单位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是大有可为的,准公益型文化也是可以走文化产业路子的。
对于经营性文化,需要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具体指导和加强管理。其中,对于弱质产业,如基层电影公司、新华书店等经营困难,则须政府通过政策予以扶持,慢慢培育,使其逐步成长壮大,成其为产业,而不能一下子就推向市场。对于可获得高赢利的产业,如电子游戏经营场所、歌舞娱乐服务场所、音像制品经营场所、出版物和计算机软件市场等,除了高税收之外,还必须加强管理和整顿。通过制定必要的政策法规,规范其经营,促进其发展。
二、优化民族文化资源配置,培育民族区域文化产业化体系。我省是一个多民族的边疆省份,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衡,民族文化资源各异,因此,各地要根据本地的实际因地制宜,走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民族文化产业之路来。根据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我省文化产业的类型大体可划分为两大类:一是中心城市文化产业;二是民族区域文化产业。对于昆明、玉溪、曲靖等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大、中城市,应以发展城市文化产业为主。发展城市文化产业,首要的问题是科学合理地配置文化资源,实施整合创新战略,构建大产业、大发展的格局。从我省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情况来看,影视音像业、报业、出版业等文化产业已初具规模,基本具备构建大产业的条件。如影视音像业方面,2000年,云南电视台已开办栏目30多个,日播出48个小时,有线电视台开办栏目11个,日播出32个小时。全省建立了17座有线电视台,有线电视台(网)已遍及全省128个县,入网户已达250多万户,已初步形成了有一定规模的有线电视网络。电影厂每年可拍电影4部,云南民族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彝海结盟》、《相爱在西双版纳》、《幸福花园》、《太阳鸟》等影片,曾获得国内国际大奖。音像出版社已形成了编、产、销一条龙的出版生产体系。在报业产业方面,云南日报已发展成为有一定实力的报业集团,现拥有八报一刊,并办起了电子报,有五报一刊上互联网。云南人民出版社近几年来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已成为云南企业税利50强。从上述情况来看,我省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有了形成产业化的基础。但是,和发达地区的城市文化产业相比,我省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还是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当前,我省城市文化产业要有大发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打破地区、行业、所有制结构的界限,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如云南广播电视局可和云南民族电影制片厂、音像出版社合并,将电视强大的传播能量和电影的艺术创作积累组合起来,把影视的出版发行形成全省市场网络。充分利用和开发民族文化资源,实施精品战略,通过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资源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以文化价值取胜来获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另外,资源优化配置还可把设备、资金、人员和管理层次、市场网结重新组合,减少资源的重复配置和浪费。二是实行强强联合,以资产为纽带,以效益为目的,对发展势头较好且又有基础的文化产业实行优化组合,逐步达到市场化运作、社会化分工和集约化经营。三是各文化企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多元经营,共同构筑纵横全省的文化产业发展网络,形成文化产业化体系。
在发展民族区域文化产业方面,要立足于各民族区域所拥有的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这些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是培育民族区域文化产业的根本。我省民族地区自然风光独特,山水奇异,拥有众多类型的自然景观,其中尤以石林、热带雨林、雪山草甸、高山峡谷、现代冰川、溶洞等闻名遐迩。我省又是一个立体地理环境、立体气候、立体社会发展的多样性、差异性很强的省份,“十里不同天,百里不同俗”,各民族过去长期在各自相对封闭的区域里,比较完整地保留了自身的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情,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区。另外,云南悠久的历史文化还展现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过程。禄丰恐龙化石,展示出人类史前文化;云南元谋猿人,是中国人类起源的最早发祥地之一;作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云南的社会形态保存着从原始社会末期到前资本主义时期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过程。总之,独特神奇的大自然风光,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绚丽夺目的民族文学艺术,悠久灿烂的民族历史文化等等,构成了培育民族区域文化产业化的基础。目前,我省民族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应以文化旅游业为龙头,带动文化娱乐业、艺术演展业、民族民间工艺与服饰业、民族体育业等文化产业群的发展。尤其是在艺术演展业、民族民间工艺与服饰业等方面,我省各民族地区都有一定的基础,可以发展成为当地的民族特色文化产品。据统计,我省能识别的民族工艺品有一万多种,这些工艺品大都凝聚了各民族的特色,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观赏价值和珍藏价值,可以作为一种产业来进行开发。在这方面,我省部分民族地区近些年来在不同程度上探索出一些成功的经验。以滇西的大理、丽江、迪庆三地州为例来进行分析:在民族民间工艺方面,大理州以旅游景点为载体,将民族民间工艺的生产作为重要项目来开发。大理市喜州镇周城办事处以村办扎染厂为龙头,组织和带动家家户户从事生产加工,直接从事扎染的5000多人,占全村总人口的65%。1999年,全村扎染生产年产值达1100多万元,从事扎染的农户年平均收入达2万元以上(部分农户达5万元以上),该村已成为大理市的亿元小康村。大理市城邑乡三文笔村以加工大理石产品为主,从业人员1140多人,1997年全村大理石加工产值达2887万元,人均2万多元。迪庆州近年来依托“香格里拉”这一文化品牌,把高原美景、民族风情和宗教文化等资源逐步开发和展示出来的同时,还进行具有特色的藏族木碗、银碗加工,初步形成一定的规模。在演展业方面,丽江县充分挖掘、开发具有古朴而充满民族韵味的纳西古乐,使其形成产业,目前,丽江县仅从事商业性演出的纳西古乐队就有十几个。其中以宣科大研纳西古乐会为代表的民族民间音乐演出最为出色,不足50人的古乐会年演出收入可达100万元以上。近年来,古城内以大研古乐会和东巴宫为代表的民族民间文艺团体已在古城内为近百万中外游客演出,并先后走出丽江到国内的北京、上海、南京、广州、香港、台北等大城市演出,还走出国门到英、法、德、日、瑞士、加拿大等国演出。丽江县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备受世人称赞和关注。
滇西三地州在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方面经过多年的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它不但为今后文化产业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也为其他民族地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借鉴。但目前滇西三地州在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规模小,产品数量少,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如被文化部誉为“中国木雕之乡”的大理州的剑川县,其木雕产品受到各界人士的青睐和喜爱,并走出省门、国门,远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剑川木雕作为一种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目前还处于一种自发、分散的状态。全县专业生产企业共有11家,而所拥有的资产总额仅为4700多万元,生产和服务的规模都很小,大多数都还谈不上规模效益。二是民族区域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和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还没有形成,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三是文化产品科技含量较低,有的文化产品难于转换为商品。滇西三地州文化产业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在全省民族地区具有普遍的代表性。要发展民族区域文化产业,走产业化的道路,一是在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上要突出本民族特色,发挥优势。我省各民族区域分别具有各自不同的民族风情和文化资源,拥有独具特色、各具魅力的艺术品种。发展民族文化产业,须充分挖掘本地文化资源,发挥文化特色和地方优势,开发产业强项。二是抓支柱产业,走集团化、规模化的道路。对于目前还是分散的、自发的,但又有发展后劲的产业,需要政府通过采取倡导兼并和重组,以及强强联合或强弱购并等方式,来促进人才、资源、产品的优化组合,形成支柱产业,并最终实现规模效益。三是注入科技含量,提高文化品位。对于民族工艺品,我们要看到,一方面它既是民族文化的积淀,应体现本民族文化的特色,另一方面,它也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相应的变化,以适应人们审美、珍藏的需要。在工艺品制作中,一方面应保持传统文化的特点,如在形制、图案、配色中突出地域或民族风格;另一方面,利用更为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提高产品的数量、功能、质量,进而达到创新求奇、降低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除了在产品的质量、耐用、经济性、实用性之外,还要满足消费者的审美需求,把美学贯穿在产品的构思、造型、款式、风格、包装等方面各个环节之中。
三、加强政府宏观管理,推进全省文化产业化向前发展。我省文化产业起步晚、底子薄、规模小、效益低,要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形成我省的支柱产业,需要政府对其进行宏观管理和有力地政策支持,才能促使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一)加强领导,制定规划,把发展文化产业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之中。近些年来,我省文化产业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一些地方的文化产业仍处于一种孤立的、分散的和自发的状态,发展文化产业还没有被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因此,科学地制定切实可行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是当前我省发展文化产业的首要任务。各级政府要根据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民族文化资源的状况,因地制宜地制定当地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并明确提出当地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重点和应采取的主要措施,这样才能加速文化产业的发展。否则,我省的文化产业仍将在分散、孤立的状态下进行,形不成规模,难于形成产业化。
(二)确定主导性文化产业,带动相关文化产业发展,形成民族文化产业链。从我省目前的情况来看,文化旅游业发展势头较好,1999年海内外游客达3800万人,旅游总收入204亿元,第三产业产值618亿元,占当年全省GDP的3/1。在部分地区,旅游业已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2000年,石林彝族自治县仅石林门票就达8540万元,综合收入2.8亿元,占该县生产总值10亿元的28%。丽江地区2001年1月至11月,共接待了海内外游客30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9.41亿元,旅游业已成为带动当地经济迅猛增长的支柱产业。我们在充分肯定旅游业所取得的重大成绩时也要清楚地看到,我省旅游业的开发还处于一种自然风光、民族风情的平面、单一的状态。还没有形成民族文化产业链,即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相关产业群的发展,还有待进行深度开发。当前,我们要深入挖掘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盘活当地的文化资源,可开发丰富多样的文化考察、民族戏曲欣赏、民族风味食品,养生保健等旅游产品,吸引海内外游客不同旅游需求,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使本地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文化遗址以及民俗风情焕发出耀眼的光彩,并努力把它培育成享誉海内外的旅游品牌。
(三)推进投融资机制创新,拓宽资金融通渠道。充裕的资金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前提和保证,政府应运用金融手段来拓宽融资渠道,以解决发展文化产业所需的资金。一是政府应制定文化产业信贷政策,对重大的文化建设项目及文化生产资料设备的技术改造和更新,实行低息、无息甚至贴息等资助性的信贷政策。二是通过债券或股票集资、股份制的推行,一些有相当规模和效益的文化单位可以成立股份制公司,进一步壮大文化产业的实力。三是政府可以积极组织各种文化基金会,筹集资金,资助优秀的文化艺术项目,创作民族文化艺术精品。四是充分运用市场机制,依靠社会力量搞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可以由债券、贷款、入股和社会融资等方面组成。在这一方面,沿海发达地区有较好的经验可供我们借鉴。如上海东亚体育馆财政未投一分钱,由企业贷款七亿元,建成后出租给多家企业经营管理。上海民族大剧院投资十亿元左右,财政仅通过土地转让,减免税费等方式投入两亿元,其余资金来自企业入股、包厢拍卖和贷款。浙江省建设体育场,通过预售包厢、坐位使用权、广告权等方式筹集资金两亿多元。沿海发达地区的经验告诉我们,要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须逐步建立多渠道的投资体制的筹资机制,鼓励非文化企业向文化产业投资和大力引进外资。
(四)深化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政府要指导文化企业遵循“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原则,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和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真正把文化企业办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
总之,立足云南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加强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指导和宏观调控,走一条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产业化的发展之路,这将有力地促进云南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收稿日期:2002年5月20日
标签:文化事业论文;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论文; 文化产业论文; 云南发展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