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比较问题的思路和技巧_历史知识论文

比较题的解题思路与技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路论文,技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辨别历史事物的异同,探求其规律与借鉴因素是历史学科基本功能之一。进入90年代后,比较题在高考命题中占有较大的比例,而1995年的高考命题比较题则占了问答题量的2/3,根据试卷的答卷情况,难度则在0.43左右。考生们对于历史知识归纳、比较、概括能力相对较差,从基本知识的掌握,到归纳比较的角度方法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本文拟就学生的归纳、比较、概括历史的能力与比较题的解答思路和中学课堂教学关系进行简单探索。

一、归纳、比较、概括的测试目标及功能

比较题是考查考生对于历史知识归纳、比较、概括能力,准确、合理、周到是基本原则和要求,比较要知识准确,符合题意;科学合乎逻辑;周到、全面。

高考命题专家刘芃,对于修改后高考历史学科考试说明中,归纳比较概括历史知识作了如下解释:“它基本上要求人们将历史知识按特定要求进行本质的系统的整理。”准确、合理、周到是符合这一项具体目标要求的,也就是说比较题考查考生对于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要求对知识进行系统的本质的整理,通过整理,比较历史事件、现象、人物、朝代的异同点,并分析这种异同点的原因和造成的不同影响,这一项要求主要测试考生如下目标功能。

1.历史知识掌握的准确、系统程度。比较是要求考生对于历史知识进行本质的系统整理,要求考生占有历史知识广度、深度、准确性与科学性,同时考查考生对于历史事件、现象掌握的系统性与结构,把握其阶段时代特征。

2.对历史知识进行比较分析的能力。比较题虽属于基础性题型,但不是简单知识的堆砌,而是对历史事件、现象、人物等进行比较分析,比较其历史事件、现象、人物的异同点以及造成这种异同点的原因和影响,对此进行深层次思考,培养考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概括表述能力。对于历史事件、现象的综合概括及文字表述能力是历史学科的基本要求,历史知识现象的异同点及深层次原因影响的分析,经过概括表述抽象或一种带有规律性的认识,提高考生综合指导实践的能力。

比较题的以上测试目标和功能是三个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整体,通过以上过程,达到考生提高历史学科能力的要求。

二、比较题的解题思路与技巧

尽管比较题属于对学生基本知识的考查范畴,对历史知识进行系统的本质的整理,其关键在于归纳比较概括能力培养。比较题解题思路、角度与方法和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联系:

我们可以把归纳比较概括历史知识分为三类。

1.历史人物类比较。历史人物类的比较应从历史人物的社会背景、思想与活动、阶级立场、历史地位方面比较。如95年高考试题:“司马光说:‘(汉武帝)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又说‘(汉武帝)有亡秦之失而免于亡秦之祸’”。指出汉武帝在军事行动、役使百姓,加强思想控制三方面与秦始皇类似之处,比较秦皇汉武的这些不同,说明为什么导致秦亡汉兴的不同结果?”本题实际上是道比较题,比较秦皇汉武两个历史人物的活动及其影响。乍看本题难于着笔,思考后与我们所学的知识排表比较就可形象地看出二者的异同及其不同作用,解答本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从列表可看出,二者的类似之处及其不同点,正是这种不同点导致了秦亡汉兴的结果。本题在去年高考答卷中失分较多,既有审题不清,不符合题意,答上民族关系等其它方面,也有分析不出秦亡汉兴的原因。若象上面列表比较、分析、答题就不会出现明显的失误。

2.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类的比较。

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比较应从产生的背景(原因)、经过概况(内容)、结果、性质(实质)、作用、意义、影响方面加以比较,国家政治制度、改革、农民战争等都属此类。如94年高考试题42题:“19世纪末中国维新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与18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相比,两者在促进社会变革的作用有何不同?为什么?”该题在当年试卷中得分率属于最低的题之一,大多数考生分析不出来,法国启蒙思想和中国维新思想对社会变革的作用,其实稍加比较,我们就可得出答案。二者教材从三个方面加以叙述的。

通过上表的知识结构,对历史知识的系统本质整理,就可看出二者在社会变革中作用不同。法国启蒙思想为18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最充分的舆论准备,成为强大的思想武器,革命摧毁了封建制度,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中国维新思想促成了戊戌变法,力图改变中国现状,以实现独立进步和富强,但变法如昙花一现,很快夭折了。

通过比较也可分析出产生这种不同作用的原因。首先从背景上看: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如法国,法国是当时欧洲最发达的国家。而中国资本主义才初步发展,资产阶级作为新的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缺乏坚实的社会基础。从思想上看:(1)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性比中国资产阶级彻底,法国猛烈抨击封建专制制度,中国把西方政治学说同儒家思想相结合宣扬变法,具有妥协性、软弱性。(2)法国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启蒙思想;中国维新思想没有形成完整体系、成熟的理论,借用西方政治学说、儒家思想。通过分析就能得出比较符合题意的答案。

3.朝代、国家类比较。作为朝代、国家类比较,一般可以以社会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等方面加以比较,可以比较两个朝代或国家在相同时期,不同发展阶段各自异同点,寻求共性与个性,从共性上探求规律性的认识,从差异性探求变化的根源。例如习题:“1640至1840年200年间的中国与同一时期的英国相比,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对外方面各有何特点?试结合史实简要概括之。”其解题思路与前二类相似,不再一一分析。

以知识结构为线索,以比较异同点,分析原因及影响为关键,是解答好比较题的基本思路和技巧。因此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重视历史结构的形式,有利于提高比较辨别历史事物的能力,对于历史事件、现象、人物、朝代及国别知识形成知识结构,全面把握基本线索,确定正确的比较角度思路,然后加以系统的本质的整理,从直观形象发现其异同点,用科学辩证思维分析比较异同原因及影响,提高学生辨别历史事物,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解决这一思路与技巧,比较题的解答就会迎刃而解了。

标签:;  

解决比较问题的思路和技巧_历史知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