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不尽六尺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依法治国论文,以德论文,六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据史料记载:清代康熙年间,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因两家宅地都是祖上基业,时间又久远,对于宅界谁也不肯相让。双方将官司打到县衙,又因双方都是官位显赫、名门望族,县官也不敢轻易了断。于是张家人千里传书到京城求救。张英收书后批诗一首寄回老家: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人豁然开朗,退让了三尺。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让出三尺,形成了一个六尺宽的巷子。 虽然旧时“为政以德”更多的是儒家文化的倡导和向往,而非普遍真实的存在,但正心修身知进退、敬畏礼法守戒律的要求,毕竟对为官者是一种约束。儒家信仰“修齐治平”“德本财末”,修身属基本,做到很不容易,需要“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同样,儒家强调的“慎独”“慎微”,有时候就是一闪念的事情,一闪念也是平时修炼的结果。长期的修炼,还需要一种历史意识。如果只顾眼前,只为自己,就往往难以跳出利益的羁绊,做出超然的姿态和勇敢的退让。 《周礼》记载,“五家为邻,四邻为里”。农村熟人社会,邻里关系是最重要的关系,所谓抬头不见低头见,远亲不如近邻。实际上,现在农村邻里关系又不是那么容易相处。经济大潮中,农民粮食是够吃了,但是钱还是很难挣,一尺地,一垄田,一棵树,在农民眼中都有极大的分量。当有纠纷出现时,往往双方互不相让,有些情况下矛盾激化,当场就大打出手,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结下怨仇的例子也不鲜见。 六尺巷故事的另一面在于,遇纷争时寻“外援”也是传统。即便在法治建设步步深入的今天,信访不信法也好,“有事”找“关系”也罢,都表明仍有很多人不相信纷争都能得到公正裁决,不相信走遍天下的是“理”而非“力”。这进一步表明,有权者知道收手,才能树立全社会对法律的信仰,民众才能相信司法裁判只依据法律正义而不是看权力脸色行事。久久为功,张英式宽仁也才能成为常态。 当然,即便法治彰明了,在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中,德治仍然不可或缺。在古代,中国的行政只管到县一级,县以下的乡村治理就要靠士绅来维系,乡贤是文明的传承者和价值观的维系者。张英一家淡泊致远、克己清廉的家风就是这种乡贤文化的典范。 六尺巷的故事,核心词是官德,但不限于官德。用权要慎,这个权字,不仅是做官掌权,扩而言之,每个人都可能会遇到自己得理的时候,各行各业也存在“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问题。这是一个度的问题,需要节制内省,而不是贪得无厌地修筑、扩展自己的领地。哪怕是“理直气壮”,也要得让人处且让人。无论做官还是做人,永远都要保持一份清醒的克制。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_六尺巷论文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_六尺巷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