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丽芝[1]2004年在《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人口容量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可持续发展是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战略,其中,人口容量是区域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中的一个最实际、最首要的问题。本文以人口容量为研究对象,从资源与环境的角度出发,结合退耕还林还草所带来的粮食安全问题,以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为例,对该区域的人口容量现状做出了评价,并对其未来人口容量进行了预测,旨在探求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本文包括以下几方面: 首先,在考察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在自然、生态、经济与社会状况的基础上,用相关和回归等多元分析方法,对其人口容量与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的关系作了定量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反映自然环境的粮食产量变量,可以说明其人口容量大小的66.2%;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的国民收入变量,可以说明其人口容量大小的55.2%。 其次,对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人口容量现状的合理性进行了评价。a.根据影响因素的不同,将人口容量分为自然人口容量、经济人口容量及自然——经济人口容量;建立了现实人口与自然人口容量、经济人口容量的回归模型:P_i=4178.2+2.0643(0.7_rP_i+0.3_eP_i),并求得自然人口容量、经济人口容量的两个系数分别为0.7和0.3。结果表明: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人口容量主要是由自然环境条件所决定的,以农业为基础的国民经济框架尚未发生根本性变化。b.根据现实人口与自然人口容量、经济人口容量的相对关系,分析了各县市人口与自然环境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的调和度,在此基础上,以相对偏差度为指标通过定量分析和评价,得出结论:从人口与自然环境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配置关系来看,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人口容量现状已极其不合理,人口压力十分严重。 第叁,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人口容量的预测,采用趋势预测法,即用Logistic及Cubic曲线对该区1985年~2002年的人口、自然人口容量、经济人口容量及自然——经济人口容量进行了曲线拟合,相关指数依次高达0.9967,0.9050,0.6768,0.5940,并建立了相应的预测模型。预测结果表明:在未来10余年中,除2015年经济人口容量过剩外,其余年份的自然人口容量、经济人口容量及自然——经济人口容量均严重不足。但从它们的发展趋势看,自然人口压力逐年递增,而经济人口压力及自然——经济人口压力却呈现出逐年下降趋势。 第四,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人口容量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是在明确二者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区域人口“生态活力”的新概念,建立了区域人口“生态活力”的指标体系,并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等多元分析法,划分了该区域人口“生态活力”的类型,据此提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中两轴四带”的不平等发展模式。 最后,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齐实[2]1999年在《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结合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以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为研究对象,从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理论,小流域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分析,小流域水土保持环境系统的基础研究,小流域系统调控,土地生产力开发,小流域系统监测和评价以及流域管理信息系统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其成果对于我国的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在对国内外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深入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系统论述了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内容和方法,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评价及指标,并提出了我国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 2.应用自行研制的大型人工降雨装置,所获取的大量资料,从运动波理论的基本方程入手分析坡面产流机制。用数学模拟手段研究坡面泥沙的时空变化规律,最终建立了坡面土壤侵蚀随时空变化的动态模型和参数预测模型,其研究结果对进一步了解小流域水沙动态过程和指导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采用了侵蚀专业模型与地理信息系统松散耦合的研究方案,建立电算模型,对流域土壤侵蚀进行模拟。在对流域水文的DEM模型分析基础之上,进行流域径流水文分析,土壤侵蚀量的计算,使其可以模拟流域空间范围内的每一个单元格、地块、全流域的土壤侵蚀在场降雨侵蚀和全年侵蚀,做到了土壤侵蚀模拟的时间、空间分布。有利于更加明确流域内的重点侵蚀与产沙区和污染物的来源。对水土保持、泥沙治理、污染防治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3.在SPAC理论的指导下,系统观测降水、渗透、蒸腾、蒸发、水分等因子,综合应用时间序列分析、霍顿下渗模型、谐波分析、灰色关联分析、水量平衡原理等方法和手段,对小流域的降水变化规律、土壤入渗性能、植物蒸腾、土壤蒸发、土壤水分时空变化规律、流域综合治理措施对水资源合理利用的影响进行了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并且建立了小流域土壤水分预测评价模型;研究表明:①该地区年际降水变化具有周期性,变化周期为132月,约11年;②综合治理措施可使土壤入渗性能得到改善,林草地平均增加入渗量30%,梯田62%;③土壤的降水输入最不能满足乔木林地和草地的蒸腾消耗;④林草地水分利用率较农作物高;⑤本地区土壤水分变化可划为四个时期,四月初至六月中旬为春季土壤水分缓慢蒸发期,六月中至七月中旬为旱季土壤水分严重亏缺期,七月中旬至十月中旬是土壤水分补偿期,十月中至次年叁月底为土壤水分相对稳定期;⑥流域土壤储水能力林草地大于农地,治理后不同降水年份流域土壤储水量均大于治理前;⑦应用水量平衡原理,建立的土壤水分预测模型,均具有较高的精度。⑧⑨
王兵[3]2011年在《黄土丘陵区流域生态恢复环境响应及其评价》文中认为生态恢复环境响应及其评价是当前生态恢复的热点问题,对于揭示生态恢复过程及机理,评估生态保护与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重要依据。本文基于DPSIR(Driving force, Pressure, State, Impact, Response)概念框架模型,结合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态承载力模型,构建中尺度下延安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试验示范区生态环境响应指标体系。选取黄土丘陵区延安示范区不同生态恢复模:式农牧模式(高桥)、设施农业模式(河庄坪)、农-苹果模式(山狼岔)、农-经济林果模式(县南沟)、水资源高效利用模式(燕沟),构建了小流域尺度下不同治理模式生态环境响应指标体系。借助DPSIR-mDSS(method of Decesion Support Syetem)综合评价模型,以延安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试验示范区为中尺度实证研究对象,将研究区域分南部森林区和北部森林草原过渡带,研究其1999~2009年间生态环境动态响应过程;以高桥、河庄坪、山狼岔、县南沟和燕沟为小流域尺度实证对象,对其生态环境响应进行评估。论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尺度下DPSIR生态环境响应指标体系的建立。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学者提出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统计分析(共计168个指标),同时考虑研究内容密切相关的关键指标,以生态环境为重点,兼顾社会和经济因素,确定了基于DPSIR概念框架的中尺度生态环境响应指标体系:人口、人均纯收入、退耕还林还草面积、≥10℃有效积温、年降雨量、耕地压力指数、自然偏离度、侵蚀性降雨量、参考作物蒸散量、输沙模数、土壤质量、植被盖度、第一性初级生产力、多样性指数、生态需水量、生态服务价值。同时在中尺度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进行删减,构建针对研究区域内5个重点示范区的小流域尺度评价指标体系:人均纯收入、人口密度、自然偏离度、耕地压力指数、土壤质量、生态承载力、第一性初级生产力、生态服务功能。(2)DPSIR-mDSS生态响应综合评价模型建立。依据评价过程的叁个阶段: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基础数据收集阶段、评价处理阶段(包括指标规范化处理,评价尺度选择与建立,分析矩阵的构建)、评价与校正阶段(包括环境、社会和经济综合结果和各分项结果排序,指标敏感性分析),结合决策支持系统(mDSS),构建了DPSIR-mDSS生态响应综合评价模型。(3)中尺度生态恢复环境响应动态。研究区域生态环境响应综合值在退耕还林初期较低,均小于0.5,2005年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基本结束后,生态环境响应综合值明显增加,截止到2009年,森林草原过渡带综合值较1999年增加了38%,森林区综合值较1999年增加了43%。总体而言,森林区综合值高于森林草原过渡带,是其1.04到1.21倍。环境分项值和经济分项值也呈现增加趋势,社会分项值呈减少趋势,截止到2009年,森林区和森林草原过渡带环境分项值较1999年均增加了8%,经济分项值分别增加了7和12%,社会分项值减少了22和29%。(4)小流域尺度下不同治理模式生态环境响应。综合值由大到小依次为农-经济林果模式>农-苹果模式>农牧模式>水资源高效利用模式>设施农业模式,其中农-经济林果模式综合值是设施农业模式的1.37倍。环境分项值由大到小依次是水资源高效利用模式>农-苹果模式>农牧模式>农-经济林果模式>设施农业模式,其中水资源高效利用模式环境分项值是设施农业模式的1.71倍;社会分项值由大到小依次为农牧模式>农-经济林果模式>农-苹果模式>水资源高效利用模式>设施农业模式;其中农牧模式社会分项值是设施农业模式的3.75倍;经济分项值由大到小依次为设施农业模式>农-经济林果模式>水资源高效利用模式>农-苹果模式>农牧模式,其中设施农业模式经济分项值是农牧模式的2.09倍。(5)生态环境响应中权重确定方法的比较及不同尺度下指标敏感性。熵值权重法在评价指标较多时具有一定优势,对应于本文中尺度生态环境动态响应评估,结果较PWC权重法更符合实际;PWC权重法在指标较少时具有优势,对应于本文中小流域尺度下不同治理模式生态环境响应评估,较熵值权重法更符合实际。小流域尺度下不同治理模式指标敏感性分析表明人均纯收入为最敏感指标,对生态环境响应影响较大。中尺度下指标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退耕还林还草为最敏感指标,其它依次为人均纯收入,降雨量,自然偏离度,耕地压力和侵蚀性降雨量;敏感指标大都为驱动力和压力因子。相对于驱动力和压力而言,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说明措施政策的出台以及人类活动(包括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往往并不是立即能显现出来,而是需要经历一定的时期才能被生态环境所响应。
参考文献:
[1]. 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人口容量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 宋丽芝. 山西大学. 2004
[2]. 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研究[D]. 齐实. 北京林业大学. 1999
[3]. 黄土丘陵区流域生态恢复环境响应及其评价[D]. 王兵.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011
标签:经济体制改革论文; 水土保持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环境评价论文; 丘陵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