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学术及专业出版新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趋势论文,学术论文,国际论文,专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3 [文献标识码]A 学术及专业出版界经历了并将继续面临一系列重大变化,这些变化在带来众多挑战的同时也给这个行业带来了发展机遇。本文将从交叉学科研究数量的增长、阅读习惯的改变、图书馆管理者需求的变化和中国科技类出版物输出量的增加四个方面探讨联系这一变化的重要发展趋势及推动力,并着重分析这些趋势如何与中国出版机构密切相关。考虑到学术及专业出版界面临的变化情况,本文着重探讨图书出版,也可以说图书出版是变化最突出的领域。 一、交叉学科研究数量在增长 最近一项覆盖352位研究者的爱思唯尔全球调查显示,44%的调查对象每周不止一次需要查找他们研究领域之外的资料,并且47%的调查对象至少每年都在寻求他们领域之外的合作伙伴。这证实了交叉学科的研究者需要得到帮助来获取新的或陌生学科中的知识,以便更高效地工作。在2009年,爱思唯尔的另一项调查中,92%的调查对象表示在进行交叉学科的研究项目时,他们需要迅速了解新的学科,这种情况下他们会求助于图书。因为书通常可以提供基础知识,提供一个进入未知学科的入口。 为了更具体地探究研究者为什么以及怎么样在交叉学科研究中使用图书,爱思唯尔在2014年和2015年初进行了一系列的跟进调查。一项涉及175位研究者和学生的调查显示,调查对象可以很清晰地判断出图书和期刊内容可以回答读者的不同问题,同时图书和期刊内容在他们的阅读过程中也是密切相关的。因此,可以说这两种出版物是互补的。调查对象阅读可以全面提供链接各个领域知识点的图书和具有深入、具体和专业化焦点的期刊。调查结果参见图1。 调查同样探讨了图书内容可满足交叉学科研究需求而仅仅用期刊无法满足需求的情况。有五个常见的情形值得注意,因为它们每一个都证实了图书在研究者研究工作中可以奠定知识基础的立论。这五个常见情形如下: 1.“我需要了解一个新话题来支持交叉学科研究”。 2.“对我来说,获得新学科下的相关权威基础知识是一个挑战”。 3.“我想要读懂这篇文章——文章内容可以帮助研究者理解一篇期刊文章中的术语”。 4.“我既需要基础知识也需要我所在领域的最新内容”。 5.“为了理解并使用一篇论文中的研究结果,我必须理解研究方法和过程,然而这一信息很难找到”。 爱思唯尔收集了使用ScienceDirect(爱思唯尔全文数据库)的全面数据来展示用户是如何使用图书和期刊内容的。以3本生物化学专业参考书为例,图2显示了同一阶段内期刊和图书内容的使用情况。数据显示只使用生物化学专业参考书的情况占到22%,而同时使用期刊内容的情况占29%,同时使用图书(非专业参考书)和期刊内容的情况占26%。这一结果证实了图书和期刊的使用与用户工作流程的密切关系。 然而对于大多数读者而言,真正的挑战是很难找到可以解答他们疑问的图书内容,而且在多数情况下读者们根本就不会去向书寻求帮助。他们通常会直接使用像谷歌、维基百科、百度这样的免费网络资源。他们这样选择是因为习惯了并更倾向于人机界面,并且大部分现代“网络时代”下的读者并不清楚什么样的书才能回答他们的特定问题,因为书的封面上总是印着那些老套名字:“教材”“电子专著”“专业参考书”“百科全书”“大全”或“手册”。尽管这样,读者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他们的内容需求。他们希望找到类似于“定义”“基础概览”“过程描述”“科学实验计划”“化学反应”“化学性危害”和“数据表”的资料。爱思唯尔和其他出版社都在探索如何通过把内容按照用户使用需求而不是图书类型标签化,让在线图书内容更容易被搜索到。通过免费提供每个章节的简介来帮助读者快速了解章节或文章信息,在线内容的可发现性也得到了提高。为增强研究的跨学科和多学科交织,出版社在努力做的另一件事情是出版涵盖了与某个研究课题所有相关学科的图书,而非一个个孤立的图书。以爱思唯尔的出版物《流程集成手册——能源和水资源使用最大化、废弃与排放》(Handbook of Process Integration:Maximisation of Energy and Water Use,Waste and Emissions)为例(见图3)。这本书涉及从化学工程到社会科学等多个学科。将所有相关内容放置于一个地方,可以极大地提高研究者的工作效率,从而给读者一个强有力的开篇。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630e9bda14457c81a37883cd.jpg)
图1 图书和期刊内容在研究过程中的密切联系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58cbe48c7c272fa9cdcc92d2.jpg)
图2 生物化学专业参考书与期刊文章、系列图书共同使用的情况 二、阅读习惯正在改变 过去的20年中,读者阅读习惯的重大变化可以说是随着网络的出现而产生的,这一变化由于宽带技术的引进而愈发明显。这一变化是从纸质阅读到电子和在线阅读的迅速转换。在爱思唯尔2013年的一项对8 210名学生和研究者的全球市场调研中,读者被问及他们的阅读偏好是什么,25.5%的人表示更倾向于电子阅读,21.7%的人倾向于纸质阅读,而剩余的52.8%则倾向于纸质和电子阅读的结合。依据爱思唯尔将图书电子化的经验来看,纸质或电子阅读的情况会因地理区域和图书内容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例如教材就保持着很大的纸质阅读群。如果全方位电子化真的会发生的话,爱思唯尔预计从纸质到完全电子化的转化过程需要若干年的时间。与此同时,印刷生产和发行过程也因按需印制(Print on Demand,POD)技术的大范围引进而变得更加高效。因此,出版社所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在生产和传播适应不同媒介和频道的内容的同时实现满足读者个性化的需求。 为迎接电子化内容随之而来的挑战和机遇,爱思唯尔为了解内容用户的需求而进行了大量的资源投资。用户想要他们使用内容的方式更加高效,所以可发现性、相关性与内容质量同等重要,而图书馆管理者仅仅希望他们购买来的内容有人使用。因此想读者之所想,是学术和专业出版社的头等大事。但是在瞬息万变的时代背景下,了解用户的需求是有一定困难的。爱思唯尔发现了四个正在影响读者与图书内容互动效果的重要因素: 1.“非线性”内容的重要性日趋明显 许多读者对图书不再是一本一本地读,对文章也不再是从头到尾地看,而是从不同的书中摘选章节或段落,连同载有特定研究课题的期刊一起阅读。读者也会观看视频或是以其他多媒体内容来丰富学习体验。例如,一段展示过程的视频会比一篇文章更好地解释这个过程。 非线性内容也意味着章节的更新和新内容的增加。这都会影响到出版社如何生产和销售内容:这一变化过程逐渐变得活跃,从而要求更成熟化的内容版本更新。爱思唯尔和其他出版社正在引入新的在线产品,这些产品包含了新的和更新的章节内容。爱思唯尔的这一系列产品之一是参考文献模块。该模块提供了一个拥有基础参考文献内容的全面跨学科数据库,这一数据库由一个敬业的编委团队负责,他们会不时地依据当下情况进行评审,按照学科发展情况进行内容更新。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259388562d6fcc8ec70265df.jpg)
图3 多学科图书案例 2.用户期待更快速地找到答案 读者们的要求正在变得越来越高,同时也越来越没耐心,他们想要获得相关性更紧密、更清晰的答案,并且想要立刻获得答案,而不是在茫茫大海中去寻找最相关的那个答案。这就要求出版社增加技术投入,建立系统和对内容进行标签化编辑,以便呈现最相关的内容。 3.内容融入读者的工作流程 读者不希望在各种应用中来回转换,他们希望所有的内容是整合的,容易找到的。这就要求出版社增加技术投入,建立系统和对内容进行标签化编辑,以便在用户工作流程中恰当地呈现最相关的内容。图4展示了经ePub3强化后的图书内容(An Introduction to Food Engineering),包含了许多像动画、计算器、交互式绘图和视频的新特点。这一类型的产品获得了很好的市场反应。出版社面临的挑战是要能够大规模地生产更多这类图书。 4.移动客户端使用的增加 移动技术和全球应用的最新发展使得读者对访问内容的途径期待产生了变化。许多国家的读者,如中国的读者,已经完全绕过电脑端的网络使用,直接从纸质阅读跳到了移动应用阅读。这意味着出版社必须要思考如何通过使用像ePub3这样的技术来使移动阅读内容最优化。不论是电脑、平板电脑,还是智能手机,读者都要能够以最佳的方式和阅读内容产生互动。 中国尤其需要对移动阅读体验进行大幅度地改进,因为在全球范围内中国有着庞大的互联网用户群和移动手机用户群[1],并且和美国60%的比重相比,中国的移动使用占所有互联网使用的90%。此外,在中国有大约2.5亿人时常通过手机来观看视频,这一人群数量仍然在迅速增长,这一人群比重与去年相比增加了大约83.8%[2]。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5378f0d9a27a5c23500de627.jpg)
图4 交互式内容 三、图书馆管理者的需求在变化 图书管理的需求变化几乎和读者对内容的需求变化一样快。爱思唯尔观察到了两个关键趋势: 1.图书馆预算持续缩水 公司和政府对图书馆开支的压缩预计将持续存在。通常开支较大的期刊压缩了图书和参考书的预算。这意味着图书馆管理者在挑选图书的时候承担了更多的压力,因而出版社在展示、表现图书对研究者和学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时也承担了更多的压力。 2.报价和采购偏好方面的商业模式开始发生转变 图书的商业模式在过去是印刷模式的一个延伸:一次性购买的是单本内容(专著、专业参考书和教材),订阅的是成系列的内容(书系和期刊)。然而随着在线图书产品的出现,商业模式也变得更为灵活了。尽管大部分在线图书购买是一次性或“永久性”的,然而目前出现的趋势是内容的购买从“拥有”到“获取”,到“视内容为服务”。因此,应该“租用获得答案的途径而不是购买图书”。面对着不断增加的预算压力,图书馆管理者们想尝试新办法,期待有限预算下的“少付多得”,这样一来,购买访问图书的通道而非拥有图书就显得合理多了。所有出版社所提供的在线使用数据使图书馆管理者可以更好地了解投资回报率(Return on Investment,ROI),因为他们非常清楚地看到哪些内容被使用了,哪些还没有。这点是纸质图书无法比拟的。使用数据可以告诉图书馆管理者今后他们获取最大效益的投资方向。一些客户想要更进一步直接购买他们需要的内容,这也许是像付费浏览(Pay Per View)、PDA选书模式(Patron Driven Acquisition)这样不太容易的选择,或是备受企业客户青睐的按使用收费(Usage Based Billing)。 像大多数的内容提供商一样,爱思唯尔会提供详细的使用情况分析,使图书馆管理者可以在了解读者实际阅读习惯和内容使用情况后做出“数据引导”下的决策。ScienceDirect可以提供用户的使用报告。该报告不仅显示了订阅内容是如何被使用的,也显示了未订阅内容(即读者试图获取却因图书馆没有订阅而未能获取的内容)的使用情况。这种数据赢得了图书馆管理者的称赞,因为它可以帮助他们以最优化的方式分配预算,也就是仅仅购买那些他们用得着的内容。 四、中国科技类出版物输出量在增加 中国出版业目前在全球是规模最大的,2013年出版新书和再版书440 000种,相对而言,美国仅出版304 912种。这使得国际出版社和国际研究者想要接触来自中国的大量重要科学知识。与此同时,中国出版机构和作者也热切希望他们的作品可以被挖掘,并影响全球。由此,国际科技出版社、中国的科技出版社连同作者都希望建立更加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 1.合作关系的重要性 自20世纪80年代,爱思唯尔就与中国出版机构展开了合作,通过长期的发展已经与众多享有盛誉的中国出版机构建立了重要合作关系,这其中就包括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这段合作也成就了一系列高质量的作品,均出自大家之手,例如前国家主席江泽民、“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等。另外,最近合作的新食品安全工程项目也引人注目。 2.英文出版仍然面临挑战 英语成为国际学术研究和出版中的主要语言的这一事实已被广泛接受。尽管在中国的顶级高校中人们的英语水平很优秀,但相较于其他国家,中国人的英语总体水平较低,仅有不到1%的人口会说英语[3]。尽管这一数据在不断变化,但与其他经济大国相比,中国英文期刊文章与中文期刊文章的比率仍然较低。这可能会让中国处于劣势,因为科学研究的国际化、跨学科本质使得不同国家间的合作越来越重要。 3.爱思唯尔的学术电子阅读产品(Scholarly e-Reading) 通过与中国的出版合作伙伴和客户进行交流,爱思唯尔意识到,要通过出版针对二级机构的新的双语产品来协助中国政府实现提高英语水平和英语科技出版输出的目标。“Scholarly e-Reading”这个产品展示了在同一平台呈现原版英文文本和中文翻译文本的功能。该产品由爱思唯尔与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联合开发,2015年9月上线,在此之前会在8月底开展的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进行官方试运行(见图5)。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087d7fbd9abfab80204c1ad6.jpg)
图5 Scholarly e-Reading界面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重塑出版行业的四大趋势是:交叉学科研究数量的增长、阅读习惯的改变、图书馆管理者需求的变化和中国科技类出版物输出量的增加。交叉学科研究数量的增长和阅读习惯的改变,将重新定义我们如何开发产品,以便使我们的读者与全球范围内的人合作,在追求新知识来支持研究、推动科学发展的过程中更高效地使用产品内容。在科技的帮助下突破有限预算的限制,图书馆管理者需求的变化见证了新的商业模式和客户偏好的改变,同时也意味着出版社要更加努力来清晰地展示他们产品内容的价值。最终也是很重要的一点是,中国科技类出版物与国际出版机构合作的输出量已发展为全球最大,中国出版机构和中国作者也已成为确保科学研究传播更加有影响力、更加高效的重要因素。
标签:爱思唯尔论文; 图书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