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俱进,调整完善积极财政政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财政政策论文,与时俱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定,近期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并适当调整长期建设国债规模和结构。为了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要求,积极的财政政策需要根据形势和任务变化进行调整和完善,将由前一阶段侧重政府直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更多地转向将积极财政政策与贯彻“五个统筹”、建立正常的政府投资机制和完善税制结合起来,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
根据宏观经济形势变化,适时适度调减长期建设国债规模,推进长期建设国债与中央预算内经常性建设投资并轨,建立稳定的政府投资资金来源
1998年以来,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增长放慢,我国实施了以增发长期建设国债为主要内容的积极财政政策,1998年至2003年六年累计发行长期建设国债8000亿元,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这对拉动内需,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弥补了政府投资资金来源的不足,建成了一大批多年想做而没有能力做的大型水利、交通骨干网等公共基础设施项目,为今后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了条件。
任何一项经济政策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与时俱进地进行调整和完善。发行长期建设国债,是在内需不足的情况下采取的阶段性政策,随着经济形势变化和社会投资增长加快,应适时调整和完善。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企业效益明显改善,民间投资日趋活跃,特别是自2002年下半年经济增长开始加速,当年GDP增长8%,2003年预计增长8.5%,逐步调减长期建设国债安排规模是可以的。同时,还要调整国债投资的方向,使其功能从主要是防止经济速度下滑、拉动经济增长,转到更加注重结构调整,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上来。
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贯彻“五个统筹”的要求,今后一段时期,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方面投资需求还很大,这不可能长期依靠发行建设国债来解决,需要中央财政在正常预算内安排稳定的建设资金。可供考虑的办法是,将长期建设国债与中央预算内经常性建设投资并轨,即在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逐年适当减少长期建设国债安排规模,并逐年适当增加中央预算内经常性建设投资,在保持财政赤字现有规模不变的情况下,经过几年努力,使中央预算内经常性建设投资逐步增加到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政承受能力相适应的规模,相应逐步减少直至不再安排长期建设国债。2004年中央预算安排中,已经在适当调减长期建设国债规模的同时,增加了一定数量的中央预算内经常性建设投资。
将调整和完善积极财政政策与建立正常的政府投资机制结合起来,调整政府投资使用方向和结构,管好、用好政府资金
在研究建立稳定的政府投资资金来源的同时,必须研究解决好政府投资机制问题,把资金管好、用好。
(一)明确界定政府投资范围,调整政府投资使用方向和结构
目前,包括长期建设国债在内的政府投资范围过宽,一些应由市场或民间投资的经营性项目,政府也参与其中,而应由政府投资的公益性的公共项目又显投入不足,“缺位”、“越位”并存,需要调整政府投资使用方向和结构。
总的原则是,政府投资应从经营性项目或企业可以承担的项目中退出来,主要投向公益性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领域。这样界定,既符合市场经济的原则,也符合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同时有利于促进“五个统筹”。政府投资领域具体包括:政权建设支出;国土开发;交通枢纽建设和大江大河治理以及其他重大基础设施;农业和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投入;林业和保护改善生态环境投入;支持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改造和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公共卫生和文化、教育等社会事业发展项目;支持涉及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科研、重大技术攻关以及带有方向性、全局性的应用技术研究,等等。
从近期来讲,要进一步加大国债使用结构的调整力度,更加注重发挥国债投资对调整经济结构、实现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一是继续加大“六小”工程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二是加大公共卫生体系、基础教育、基层政权和公检法司基层设施等建设的投入;三是支持西部开发和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加快煤矿生产安全改造和采煤沉陷区治理;四是继续增加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投入;五是加快淮河治理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保证续建国债项目,特别是青藏铁路、南水北调、西电东送等重大项目建设。
(二)科学规划好政府投资
政府投资要有一个相对长的规划,最好是10年规划。搞规划应考虑以下几点:
一是要循序渐进,分步实施。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政府需要办的事很多,只能量力而行,依靠经济发展、财政增收逐步解决。基础设施建设速度也要与经济发展相协调,要充分考虑国民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承受能力。
二是要分清轻重缓急,确保重点。对政府投资项目科学地排一个顺序,分出轻重缓急,重点和非重点,分期分批实施。按照基本建设程序,首先做好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对重大项目要实行科学规划、专家论证,避免重复建设。
三是要注重统筹兼顾,协调发展。重点是按照“五个统筹”要求,下决心调整政府投资结构,加大基础教育、公共卫生以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投入,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围绕提高政府投资有效性,推动公共项目投资创新
公共项目的投资来源不能仅靠财政资金,投资来源要多元化,需要加快公共项目投资的制度创新、方式创新,引入市场机制,提高政府投资的有效性和带动性。可以采取包括政府投资、企业经营;政府补贴、企业投资经营;政府特许经营、特许项目收费、企业投资经营等多种方式,广泛吸收社会资金投资公共领域,加快公共设施的发展。在这方面,各地都创造了很多好的经验和典型。
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比较发达,民间投资能力强的地区,主要依靠市场来解决;对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政府可以给予一定的补贴。政府投资要更多地用于解决公路不通达或不畅通等问题,如农村公路建设和现有公路升级。
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政府主要是发挥宏观上的引导作用,做好规划,具体建设应由企业联合或单独投资,尤其要鼓励有实力的大企业参与能源建设。
推进城市污水、垃圾处理产业化。改革城市公用基础设施管理体制,理顺价格和收费机制,吸收外资和国内民间资金参与城市污水、垃圾处理项目建设。如上海浦东生活垃圾处理由外商投资经营、大连污水处理实行社会化招标,都有了盈利;福建、江苏、浙江等地在这方面也都迈出了较大步伐。当然,各地可因地制宜,在一定时期内采取政府投资、财政贴息以及对投资者给予适当补偿等方式,加快和推动污水、垃圾处理产业化。
教育、医疗等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政府要鼓励社会投资办学、办医院,要为社会投资提供服务和创造好的条件。同时,要调整政府投资方向,重点用于支持农村基础教育和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
(四)强化对政府投资的监督管理
提高政府投资资金的使用效益,除科学规划,民主决策,减少项目安排上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外,还要注重加强资金的监督管理。一是要结合预算改革,进一步规范政府投资资金拨付使用程序,加大政府投资资金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范围,研究并推行对政府投资项目实行政府采购的试点工作。二是要研究对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实行“代建制”,即通过招标方式,选择专业化的项目管理单位负责建设实施,严格控制项目投资、质量和工期,建成后移交给使用单位。三是要研究建立政府投资项目绩效评价制度,采取科学的指标体系对政府投资项目进行绩效评价,解决长期以来政府投资项目只管建,不问效果的状况,并将其与政府投资责任追究制度结合起来,建立奖惩制度。同时,要加大检查和审计力度来查处各种挤占、挪用和浪费政府投资的行为。
将调整和完善积极财政政策与完善税制并实行结构性减税结合起来,鼓励企业投资,支持做大经济“蛋糕”
逐步调减长期建设国债,腾出资金主要用于支持税制改革,即推进将生产型增值税转为消费型增值税和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这也是调整和完善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内容。政府投资主要用于解决“五个统筹”问题,凡是市场能解决的,政府要退出,鼓励企业投资,政府主要是创造好的政策环境,其中重要的一条是完善税制。这意味着积极财政政策不仅仅是发行长期建设国债、打赤字搞项目建设了,还要逐步多拿出一些资金用于支持结构性减税和承担改革所必需的成本。这既丰富和完善了积极财政政策的有效实施方式,从投资和减税两个方面促进了经济增长,又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企业投资积极性问题,促进经济自主增长机制的形成。
实行生产型增值税,固定资产投资中机器设备的进项税不能抵扣,当时对抑制投资过度膨胀,增加财政收入,作用是显著的。但现在是有效需求不足,生产型增值税抑制了企业投资和技术改造的积极性,对投资形成逆向调节,不利于促进经济发展,需要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将生产型增值税改为消费型增值税。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特别是我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市场更加开放,所得税税率不统一,既不利于平等竞争,也不符合WTO规则要求,需要在适当调整税率的同时,实行统一税率。
上述两项改革既是完善税制,又是一种结构性减税政策。虽然在一定时期将导致财政减收,但从长远来看,这种减税政策比单纯靠政府发债上项目的效果要更好。其一,企业是市场主体,更贴近市场,了解市场,企业根据市场需要投资,投资会更有效,而政府投资效益差,浪费大,容易与市场脱节,这是各国的通病。其二,减税增加了企业投资能力,企业利润率和资信等级提高,可以更容易获得银行贷款或者在资本市场上筹集到资金,只要有市场需求,其带动社会投资的效果比政府直接投资要大。其三,完善税制并实行结构性减税,企业自主投资能力增强,可避免政府投资退出竞争性或经营性领域后,企业投资跟不上而出现的“真空”状况,有利于加快推进投资体制改革。
标签:国债论文; 积极财政政策论文; 建设投资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投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