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审计人才的新视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视野论文,人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审计人才培养应提倡素质化
1989年,美国会计学教育改革委员会(AECC)第1号公告《会计教育的目标》指出:“学校会计学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训练学生毕业时即已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在于培养他们在未来能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在美国,审计学被涵盖在会计学之中。在我国对学科专业设置的改革之后,审计学也纳入了会计学范畴。但是,无论是作为独立学科,还是作为会计学学科的一部分。审计学都应从技能的培训转化为素质的教育。
这里所说的素质应包括审计人员所应具备的两项基本素质,一个是专业知识素质,另一个是思想道德素质,即通常所说的“德才”兼备。在美国,注册公共会计师协会(AICPA)针对进入会计职业界的新人就提出了三项核心素质能力要求,一是专业能力(functional competencies),包括建立决策模型,评价风险,选择相关可靠的度量标准、报告、研究等方面的能力。二是人格(personal competencies),包括适合会计职业的个人特质,解决问题和作出决策的能力,与人合作、沟通的能力,领导和项目管理的能力等。三是广阔的商业视角(broad business perspective competencies),包括全球视角、战略思维、行业观念,市场导向、资源管理、法律观念等方面的能力。如果对此稍加分析,我们就不难发现这些要求在我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环境中也同样适用。
针对这些素质要求,我们应该特别注意对各种能力素质的培养,其中具体包括记忆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指分析综合能力、归纳推理能力、逻辑判断能力等)、应变能力、创造能力、动手能力、自学并不断优化知识结构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科研能力等。
以上诸种能力的培养,是以往实践中的明显空白,涉及有关能力培养的教科书也寥寥无几。实际上一个专业人士的成功,专业技术能力只占全部积极影响因素的1 5%左右,更多的则要靠上述诸种能力的综合运用。这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引起了相当的重视,并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而我们的学生往往没有接受这类培养的机会,使得我们的人才培养陷入两难境地,导致学生毕业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要去适应审计环境的变化,审计工作受到教育质量不高的影响。例如,内部审计人员始终在组织内部工作,需要与组织内部各个部门的行政领导和管理人员打交道,需要经常检查和评价他们的工作,并将审计发现的问题和改进建议报告给他们的上级。正是由于审计人员会经常发现被审计人工作中的错误、无效或效率不高的情况,所以也就会经常存在着潜在的人际冲突,也就必然需要熟练的协调、适当的表达和应变的能力。因此,除了安排基本审计理论和方法外,还有必要结合审计实践中的案例,尝试着引导学生利用组织行为学中有关人际冲突、人际沟通的方法理论来解决问题,甚至还可以组织相应的讨论,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在各方面的综合素质。
二、审计人才培养应提倡国际化
现在,外界环境已经和正在发生变化。我国已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正在接受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及经济贸易全球化的挑战。与此同时,当今世界知识经济风起云涌,以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要特征的信息化浪潮,正在改变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许多行业正在通过信息化改造而获得重生,并据此重新安排各自的座次,重新瓜分世界市场,重新制定世界经济和贸易的游戏规则。知识经济环境下的会计市场也必定是开放的市场,经济贸易的全球一体化必然要求审计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要求培养通晓各种国际会计、审计和其他相关国际知识的高层次人才。为此,我们的教育应瞄准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大趋势,积极培养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高级审计人才,这才是具有前瞻性的举措。
目前,一些国家为若干专业设有国际通行的专业资格,为各自的领域设定准入标准。这种专业资格代表了各个专业的国际水平。审计职业也不例外。如果我们的教育也能直接瞄准国际标准,并进行适当的调整,既采用国际流行的专业教材,掌握最新的教学内容,又借鉴国际流行的教育模式:既改进专业设置,革新教材内容,又进行国际学术交流,这样就能使教,师和学生及时掌握世界上最新的理论和方法。只有这样,我国的审计人才才能在国际会计市场上有立足之地。
三、审计人才培养应提倡科学化
教育的科学化就是要依照教育工作和审计工作的客观规律办事,通过不断的革新,增加审计学教育的科技含量。而科技含量的提高,就要求教学管理的科学化、教学模式的科学化和教学方法的科学化。这是培养高素质、国际化审计人才的必由之路。
为此,在实践中应广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努力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与世界各国一样,我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迅速普及,网络已经延伸到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民经济、电子政务和社会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速度进一步加快,有力地促进了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审计环境的变化必然要求审计工作的变化。毋庸置疑,审计工作的变化也必然要求审计学教学的变化。这既是对审计工作的挑战,也是对审计人才培养的挑战。
这种挑战源于包括财务在内的各种管理活动的信息化环境日益完善,信息化手段的运用日益普及,信息化建设的水平不断提高。在这种情况下,管理信息的记录介质,存取方式、处理方式正在迅速电子化,从而导致了各种业务和财务数据的迅速电子化。在这种条件下,传统的审计方式、方法和手段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要求,甚至开始被废弃,全新的审计方式、方法和手段必将取而代之。所以,我们必须进行改革,创造新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手段,为培养有用的审计人才提供可靠的保证。
四、审计人才培养应提倡综合化
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应当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拓宽知识口径,扩展知识范围,使其具备较扎实的经济学、管理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和较宽的考察经济、政治和社会现象的视野,真正形成既能进行定量分析又能作出定性描述的知识结构,以适应日趋复杂的审计工作需要。
就目前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来看,经常是就会计谈审计,就审计谈审计,老师和学生都感觉枯燥无味,传道,授业和解惑的内容往往只局限于就事论事,很难达到一定的高度。结果是为师者底气不足,教学质量提不高,为徒者兴趣索然,应付考试,得过且过,实际上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实际上,审计学是一门边缘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其他许多学科的基本或部分内容以及最新研究成果都可以也应该成为审计学科的基础。知名审计学家莫兹和夏拉夫就把哲学,管理学、数学列为审计的理论基础,并将它们运用到审计学研究之中,于是才有了著名的《审计哲学》一书。从教学实践的角度讲,我们在教学中不应过分强调审计学的个性,而应注意对其他各种学科知识体系的兼收并蓄。
鉴于审计工作是一项综合监督工作,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需要有较强的逻辑推理和综合分析能力。因此,第一,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哲学、逻辑学等方法论学科知识的学习。审计过程从一定程度上说是一个判断和证明过程。正确的思维和符合逻辑的判断对于正确的审计结论是必不可少的。审计人员系统地掌握各种方法论知识,对于熟练运用各种审计方法,提高审计质量,控制审计风险,都是非常必要的。第二,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经济学、管理学、财政学、金融学、贸易学等方面知识的学习。从属性上讲,尽管审计学具有相对独立的学科属性,但是,经济学等方面的知识对于构建审计知识体系来说,仍然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审计工作实际上已经涵盖了上述各种学科所涉及的领域,缺少关于这些领域的知识,审计工作将寸步难行。第三,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应用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等方法类学科的学习,因为审计学中的审计方法多是由相关学科与审计学科相交叉而产生,没有其他学科的一般性方法作为基础,审计学中的审计方法是无法形成的。第四,要注意引导学生直接关注审计学的边缘性和综合性,因为审计学理论和方法的创新,实际上就是发生在相关学科与审计学的交叉层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