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凯天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湖南省长沙 410100
摘要:生态环境的良好发展是农村和谐美丽发展的根本保证。把农村环境问题治理好能增加农村经济效益,从而还能促进农村生态的发展。现阶段农村环境污染已成为阻碍美丽乡村发展与建设的重大因素之一。通过上述原因的分析以及结合农村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应制定与之想对应的农村环境治理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体系,在此基础上再发挥农民群众的监督作用,作为国家的主体政府机关应积极主导与参与相关环境治理体制的设立。鉴于此,本文主要分析农村环境治理差的原因。
关键词:农村环境;治理差;原因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1、我国农村具体污染情况
1)水资源的污染主要表现在农村大量的发展养殖业,而大部分的中小型养殖场都没有建立排污系统,随意将粪便排放至河流中,另外一些工厂的商业排污没有经过进一步的处理就排到河流中,至少很多农村地区的水域环境污染严重。2)大气污染主要来源于农村乱焚烧秸秆、生活垃圾释放出大量的有害气体,还伴有少量的工业排气,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3)生态环境的破坏表现在对树木的乱砍伐,不合理的土地开垦,化肥的不合理使用。乱砍伐轻培育、重开垦轻保护、乱使用不科学,这俨然是与我国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背道而驰,造成农村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土壤遭到不同程度的化学物质污染。4)生活环境污染在我国农村大部分年轻人外出务工,留在农村生活的人群以老人和小孩居多,而这部分人群大多受教育程度低,环保意识薄弱,生活习惯较差,生活垃圾随处扔,又加之农村地区生活垃圾处理还不够完善,造成田间、路边、河流等地域白色垃圾随处可见。
2、农村环境治理差的原因
2.1、立法方面存在的问题
(1)宪法中没有明文规定公民享有环境权。公民应享有的环境权在我国宪法中并没有明确规定,以致于我国广大劳动人民遭受到相关环境污染的诉讼时不能得到宪法上的根本支持,导致农民的先行权源根本丧失,进而也反映出我国的环境责任主体缺失。
(2)法律对农村环境环境治理问题规定的不完善。农村环境治理问题在我国有关环境法律法规中规范的不全面。譬如,在我国《环境保护法》中规定的是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对城市环境规定的比较全面,与之相对应的农村环境治理却没有具体规定,出现立法上的空白,进而造成了农村环境治理的困境。
2.2、执法方面存在的问题
(1)管理主体缺失。环境管理主体包括政府、集体和农户。政府作为主导部门享有相应的行政管理权与制度和相应管理政策,与此同时需要相应的机构和人员去执行。但从现实情况看,我国大多数乡镇政府机构都是资金不足,对于建立环境管理实施机构缺乏财力支持。原则上环境问题应该归环保部门专属管理,但现实中却分散在不同部门,如城管办、农业局、林业局、交通和水利部门,正因为这样情况的出现,部门之间利益不协调,导致谁都不管或不能进行有效的综合管理。
(2)管理成本高。我国是农民基数大的国家,据统计有九亿农民分散在不同农村区域,在百十平方里的行政区域里就会拥有百十多个面积不等的行政村,且大小不等的行政村里农户有几千户。再加之,农村地域环境多种多样,不同农村区域有不同的特点,形不成统一的管理。因此,政府对每一种问题的展开管理成本是相当高的。
(3)环境治理政策的偏向。我国地域面积辽阔其中农村面积占据很大部分,农村环境污染是出于被忽视的状态,反而城市环境治理受到重视。加之环境治理政策的偏向对农村环境治理不利。一是农村向城市输出原材料造成自然资源的大量流失;二是城市排放工业化污染废料大量的向农村输入,进而造成巨大损失。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但城市却没有向农村进行补偿,没有遵循“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
2.3、农村环境治理机制的缺乏
中国环境治理的主要工作集中在城市地区,而对农村环境关注较少。城市基本上建立了完善的环境治理机制,而农村地区环境治理机构却不健全,农村环境治理、监督体制不完善。这源于多年以来城乡二元结构的社会体制,以及对农村环境问题的忽视。政府在农村环境领域的公共管理职能长期缺位,未能充分发挥市场在农村环境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
3、农村环境治理的几点建议
要建立有效的管理责任机制
农村环境,三分在建、七分在管。一些地方通过集中整治较大地改善了基础设施,但不久便出现了设施闲置破损、杂物乱堆乱放、垃圾污水依旧等问题,原因是缺乏责任分解,有人建设,无人管理。要坚持以建促管,以管带建,管建结合,在建设农村基础设施的同时,配套完善农村公益事业,杜绝前建后弃、前清后脏、前管后乱的现象。要完善长效管理的责任机制,有人管事,有人问责,保证建成一个、管好一个,用足一个。
3.2、要建立有效的环境治理推进机制
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要求,推行“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垃圾集中收集处理方式,推行垃圾“分类分拣、源头追溯、定点投放”,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城镇规划区内、乡镇政府所在地村、集市贸易场点、工业集中区和旅游景点等地,要实行密闭化统一收集、统一转运、统一处理,做到日产日清。规模较大、基础较好、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村庄要建立集中污水处理设施。
3.3、要建立有效的技术保障机制。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利用,才是解决农村环境治理难题的根本出路,关键是垃圾消化处理设备要跟得上。目前,大多数地方处理垃圾的方法仍是集中堆放或掩埋了之,与发电、转化、循环利用似乎距离尚远。技术设备跟上,垃圾才能变身。否则,靠垃圾搬家来处理垃圾,从村里搬到村外,尽管硬件建好了,环境也不会变美,仍然算不上“村容整洁”的新农村。
3.4、要建立有效的引导和激励机制
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建立承包管护、专人管护相结合的农村环境管护制度,发挥村集体和村民的力量,让他们成为爱护环境的主体。完善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奖补机制,有效调动农民参与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积极性,做到有制度、有资金、有人员,提高管护人员素质,逐步实现城乡管理一体化。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用足政策杠杆,引进资金和技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环保企业下乡,参与农村环境的管护。
3.5、要建立长效的资金投入机制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需要创新资金投入方式,建立“政府投入为主,村民支持为辅”的公共设施多元化投资机制和以村民为主体的公共设施运行维护管理机制,调动村民参与农村环境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从长远来看,构建物业化的管理机制,财政补贴,费用分担,才能使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走出“弯弯绕”。
总之,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造成的污染已经成为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突出问题,主要原因是传统的垃圾处理手段落后,或者根本无所谓处理,放任自流,堆到哪里就是哪里。只有垃圾搬家,没有垃圾处理,才导致污染日益严重。农村要呈现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新面貌,需要在建设的同时,同步建立环境管理的长效机制,如财政予以适当补助,帮助农村建立垃圾清运、转化和卫生保洁的长效机制,才能使硬件投入产生硬效果。
参考文献:
[1]黄森慰,唐丹,郑逸芳.农村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公众参与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7(03):55-60.
[2]李咏梅.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公众参与度探析[J].农村经济,2015(12):94-99.
[3]张俊哲.农村环境治理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2.
[4]李颖明,宋建新,黄宝荣,王海燕.农村环境自主治理模式的研究路径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01):165-170.
论文作者:刘华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7
标签:农村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环境论文; 垃圾论文; 机制论文; 环境污染论文; 我国论文; 《防护工程》2018年第16期论文;